摘要:中職語文是以文學修養和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學科,它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公共基礎課程。隨著“互聯網+”教育的發展,中職學生通過互聯網可獲得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教師則能及時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靈活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質量。相關教師要善于利用信息手段為中職語文課堂注入全新活力。
關鍵詞:“互聯網+”;中職語文;教育;探析
中職院校的教育目標是為國家和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的職業人才,語文是提高學生語言理解能力、表達能力、溝通能力的基礎學科,語文的掌握水平影響著學生對其他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語文對提高中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下文對中職語文教學現狀,中職語文教學的特點,提出相應的改革策略。希望這些策略能夠解決一些中職語文教育難題。
一、中職語文教學現狀
中職語文是中職學院設置的一門基礎重要課程,它不但承擔著人文思想的傳播,還肩負著學生道德情操的熏陶。
(一)語文教師實踐能力欠缺
中職語文教育一方面要求理論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實踐教育,還要注重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有機融合。而現狀是,部分中職院校語文教師理論知識豐富,實踐經驗缺乏,具體表現為:
1.“知行不一”。這里的知是知識的意思,行是實踐的意思。隨著老一輩中職語文教師的退休,新一代教師主要由本科畢業生或研究生構成。他們雖然具備扎實的文學理論基礎,但在教學實踐經驗方面往往顯得不足。此外,這些教師通常在畢業后就參加工作,教育時間短,工作經驗不足。
2.中職語文教學觀念陳舊。過去的中職語文教學觀念往往只看學生分數的高低,著重學生的應試教育,而忽視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文學素養的提升,也沒有有效調動學生主動學習語文的能動性。
3.教師素養考察太片面。我國中職院校招聘教師更加注重學歷、學位等條件,很少關注教師的專業素養,缺少對教師綜合素質挑選。這種偏重學歷、忽視綜合素養的選拔機制可能會誤導中職語文教師,使他們偏重學歷提升而忽略素養培養。同樣的教材由不同的教師會教出不同的效果,高素養的教師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積極影響,而低素養的老師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消極影響,因此提升中職語文教師的整體素質至關重要。
(二)學生生源復雜 語文基礎弱
中職院校的學生來源多樣,包括應屆初中生、普通高中落榜生,以及下崗失業的年輕員工、退役軍人和青年農民工等。這些學生來自不同的生活環境,他們的語文基礎普遍較弱,知識起點低,同時在理解力、抽象思維、分析及綜合歸納能力等方面也相對較弱。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難一視同仁,教學工作難度加深。
此外,由于生源背景的差異,學生在語文學習上普遍缺乏主動性。在過去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傳統的單向灌輸式教學方法,教師講授,學生記筆記。這種方式難以促進師生互動,不僅無法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也難以提升他們的語文水平。
(三)語文學科地位不高
在許多中職院校,語文被視為選修課。與專業課相比,語文在這些學院中的學科地位并不顯著。有些中職院校甚至對語文課程的歸屬都顯得模糊不清。由于語文學科的地位較低,中職語文教師很難像其他科目的教師一樣獲得科研立項的機會和榮譽。這導致一些中職語文教師的積極性不高,他們在教學時可能缺乏動力。從學生方面來看,大多數學生選擇中職學校的目的是掌握一項技術,以便未來更容易找到工作。他們傾向于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到專業技能課上,認為這對就業更有幫助。認為學習語文是浪費時間,上語文課不能給自己帶來眼前利益。
此外,社會環境對語文能力并沒有特別的具體要求,也缺乏準確衡量和評估這門學科學習成果的標準。社會上舉辦的各種職業技能大賽,例如奧數、化學、歌唱,各中職院校都以獲得大賽的名次和人數多少排名,卻少有語文技能的比賽。再者,語文教育中的人文素質是內化了的道德修養與價值觀等,具有潛移默化的性質,社會上也沒有語文的職業資格認證和專業技術等級證,也難以用什么標準加以衡量和檢測語文水平的高低。因此,無論是中職院校還是學生,都不重視語文的學習。
(四)教學方法單一 內容陳舊
中職語文的教學情況,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語文教師像初中老師一樣教學,先閱讀課文,再講解課文的中心思想。第二種是語文教師把古典文學當成歷史來講。第三種是將文言文僅作為翻譯練習來講授。這三種情況教法單一,不生動,都沒有把語文的趣味性體現出來。目前,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主要側重于知識傳授。許多學校選擇的教材偏重古典文學,而忽視了現代和外國作品,這些教材往往缺乏與“互聯網+”時代相關的、有時代感的內容。因此,學生很難在課堂上找到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教學內容。由于語文教學內容既深奧又過時,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導致他們對語文學習產生了輕視態度。這導致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努力未能得到預期的回應,學生也難以保持注意力,最終影響了教學效果。
二、“互聯網+”背景下中職語文教育特征
在“互聯網+”背景下,中職院校的辦學宗旨旨在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專業的技術人才,使學生走出校門后能夠直接就業。學生選擇中職院校學習,目的在于期望在學習期間掌握一門技術,畢業后能順利上崗就業、找到合適的工作,解決生計問題。中職語文作為中職院校的一門學科,注定具有以下幾個明顯特征。
(一)中職語文教育的職業性
中職教育定位明確,明確究竟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需要依據現實、需求和就業市場來進行語文教學。
1.現實情況。在“互聯網+”背景下,各企業人才需求層次越來越高。各種人才的內需迫切需要中職院校培養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包括智能AI、電子商務、辦公室自動化、直播帶貨、短視頻宣傳等領域,以促進企業的發展,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2.需求情況。在“互聯網+”背景下,我國技能型人力資源稀缺,尤其是動手能力強的技能型人才更是難求。中職語文的教學內容要以社會需求為主導、以獲得職業為驅動,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例如,每年6月畢業季來臨之際,可以要求學生策劃招聘會的廣告宣傳,教學生如何撰寫簡歷與求職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利用互聯網平臺,應用所學語文知識,完成文案和個人簡歷的撰寫,或者通過直播,短視頻傳播信息,這就是社會需求帶來的驅動力。
3.就業情況。在“互聯網+”背景下,中職語文教育可以起到用人單位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中職語文教育可以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和資源,實現用人單位與學生對接,同時緩解畢業生就業競爭的壓力。例如,學生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和工具,開展在線課程、虛擬仿真實訓、遠程指導等,可以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進行教學數據分析、個性化推薦、智能輔導,提供優秀的文案等服務,實現教學的個性化和精準化。
(二)中職語文教學的實踐性
在“互聯網+”背景下,中職語文教學除了職業性,還具有實踐性。實踐教學是中職語文教育的重要環節。
1.教學計劃偏重實踐性。我國中職專業開設的科目較多,中職語文理論教學與實踐性教學成一定比例,一般偏重實踐性。
2.教學方法注重實踐性。中職語文教師在教學方法中注重實踐性,通常采用啟發、討論、邏輯推理、現場教學和模擬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獨創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教學過程注重實踐性。中職語文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通常會有意識地組織學生參與實踐的全過程,讓學生去體驗每個環節的細微事項,不僅可以鞏固專業知識,還有助于培養學生從實際出發,解決問題的能力。
4.校企合作注重實踐性。校企合作是中職院校辦學的重要經濟支柱。企業需要什么人才,中職院校針對企業培養什么人才。中職語文教師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給學生實踐的機會。學生通過“互聯網+”信息平臺來服務企業,可以隨時下載相關企業、產品素材,通過閱讀和了解相關企業、產品,修正自己的專業技術導向,可以說,互聯網平臺,能夠形成學生與企業、社會之間的快速溝通,大幅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
三、“互聯網+”背景下中職語文教學創新策略
中職語文老師有效創新教育教學方法,主要從以下幾點出發。
(一)優化課堂教學
在傳統的中職語文教學中,大多數教師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內容主要圍繞教材展開,上課氛圍枯燥。在“互聯網+”背景下,中職語文老師可在教學中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相比于傳統的教學方式,中職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互聯網技術展示圖像、聲音、視頻等內容,能夠直觀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在課堂上,語文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對一些社會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二)視聽說寫結合 改善學生學習體驗
“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學,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教學方式多樣化,讓學生的學習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中職語文教師要靈活使用教材,并讓學生視聽說寫結合,活用教材內容,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例如,語文教師可以增加影視作品賞析、古典文學點評,情景模擬訓練,講忠義孝親感悟,可以讓學生欣賞《聊齋-細侯殺子》,在討論真善美的主題時,可以觀看《真假美猴王》,而在探討生死離別的主題時,可以欣賞影片《戰爭與和平》。
中職語文教學對學生視聽能力的鍛煉,可以使學生完整準確地看到、聽到別人所表達的信息,并能夠對獲得的信息進行有效分析和判斷,運用掌握的信息提高工作效率;中職語文教學對學生說寫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在語文課堂上開展辯論、演講、背誦等活動,這可以為學生未來在工作中的溝通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中職語文對學生寫的能力的培養,可以要求學生常對各類文書、答辯、報告、總結、文案等寫作練習,這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經過寫作鍛煉,可以使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具備良好的文筆。總體來說,這些方法,可以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獲得豐富的知識,也有助于學生領悟到語文學習的快樂之處。
(三)拓展課外教學
拓展課外教學不僅能夠豐富學習內容,還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拓展課外教學有許多途徑,例如帶領學生游學、參觀博物館、逛圖書館、開展文體活動、到科研機構和工廠參觀考察、參加學者講座、進行教學游戲,以及鼓勵學生經常進行課外閱讀等。
拓展課外教學能使學生獲得海量的知識資源。中職語文教學不應局限于課堂教學。教學應以學生的語文教材為基礎,舉一反三,對所依托的教材進行分析和討論,鼓勵學生走向大自然和社會,去感受和體驗生活,尋找反映現實生活的熱點文章和隨筆,并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能力素養。
在“互聯網+”背景下,中職語文的課外教學能夠實現社會優質資源的有效整合與充分利用。例如,傳統教學中,中職語文閱讀主要依賴于紙質書籍和報刊,信息量有限。而現在,學生的閱讀工具變得非常豐富,包括手機、電腦、平板電腦、電子書閱讀器等。這些閱讀工具能夠充分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并極大地擴展了他們的閱讀范圍。
四、結束語
近年來,隨著傳統就業觀念的轉變,中職院校畢業生因其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良好的就業心態,越來越受企業、工廠等用人單位的青睞。學生在中職院校的求學經歷僅是人生的一個過渡期,在中職院校里,有不少升學渠道,如果想繼續學習,學生還可以繼續往上就讀,讀大專、本科、研究生、博士等。中職院校成為學生的新起點,可以幫助學生在中考不理想后,重獲大學教育的機會,可以讓學生在學校里為未來儲備能量。語文作為人才培養的基礎學科,在中職院校里依然不能被輕視。中職語文教師要時刻分析形勢,不斷探索新的教育教學方法,提高中職生的語文素養。在“互聯網+”背景下,中職院校通過在線教育、遠程教學和智能教育工具等應用,將逐漸改變傳統教學方式,讓教學工作變得更加靈活、便捷和高效。
作者單位:吳玉潔 野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參考文獻
[1]王玲.論高職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素質培養[J].戲劇之家,2018(18):181-182.
[2]劉翠仙.基于互聯網沖擊下傳統課堂的改革方向[J].亞太教育,2015(14):178.
[3]馬文斌.互聯網背景下高職大學語文教育的利弊及對策[J].現代職業教育,2020(35):180-181.
[4]陳平原.語文教學的魅力與陷阱[J].中學語文教學,2016(02):4-11.
[5]張正耀.關鍵是要提高“學的活動”質量[J].中學語文教學,2015(09):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