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中華民族來說,優秀傳統文化是靈魂所在,也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關鍵內容。要想顯著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數學素養,教師可嘗試將數學知識與優秀傳統文化融合起來,篩選合適的傳統文化素材,介紹我國的數學名人、講述數學故事,積極開展弘揚傳統文化的數學活動,帶領學生了解數學的發展進程,讓學生逐漸發現數學知識和傳統文化之間的關聯。本文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融合路徑進行探討,以期為相關教師帶來一定參考。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 小學數學 融合路徑
優秀傳統文化與數學教學的融合,不僅能夠讓學生快速產生探究欲望和學習熱情,還能讓學生主動承擔起傳播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對此,數學教師應當多角度研究融合數學知識與傳統文化的方法,利用各種數學活動實現提高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的作用
1.激活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正處于初步發展階段,會從剛開始的具象思維逐漸向著抽象的方向發展,并呈現出螺旋上升的狀態。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嚴謹性,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諸多難題。如果教師未能即使運用情境化和形象化的方式展現數學知識,那么就會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科產生畏懼心理。在此背景下,傳統文化和數學知識的融合能夠顯著增強數學教學的趣味性和人文內涵,可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教師會在教學中融入一些與數學知識相關的文化背景素材,設置不同類型的趣味問題,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傳統文化擁有豐富多彩的內涵。在數學教學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后,教師不僅可帶領學生全方位了解發展過程中我國無數勞動人民的精神品質和智慧結晶,有效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認同感,還能讓學生主動承擔起傳播和發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為其當前和日后發展做好充足準備。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愛國精神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知識和傳統文化的融合能夠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了解我國的文化與民族,也能使其了解我國數學領域的研究對人類發展和社會發展所產生的重要影響,最終實現增強學生愛國意識的教學目的。例如,面積知識中的出入相補、雞兔同籠問題都與傳統文化存在緊密關聯,并且曾在海外產生了極大影響,也掀起了文化熱潮。當教師有意識地在數學課當中滲透傳統文化后,不僅能夠有效改革和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拓展教學內容,還能讓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提高數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學會運用各種方式宣傳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3.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各行各業對人才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大量的應用型人才,還需要更多的全面發展人才。傳統文化包含了我國數學領域的發展過程,能夠展現出我國古人在探索數學知識過程中的各種顯著成果。當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后,不僅能夠讓學生準確把握數學知識的過程性,還能讓學生全方位感受數學知識的辯證性和邏輯性;教師也會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開展不同類型的教學活動,而這在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方面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使其能夠在新時代背景下擁有良好的綜合素質和充足的數學知識。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狀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也開始靈活運用多種不同的方式集中學生分散的注意力。但從當前的教學情況來看,部分教師并未在課堂中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未能圍繞著數學知識收集和整理與之相關的傳統文化素材;也有部分教師開始認識到應用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但未能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也有部分教師篩選的傳統文化素材較為晦澀難懂,不僅無法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還會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將學生僅存的學習興趣消磨殆盡。
教師可嘗試將傳統文化分為多種不同的類型,包括傳統科技文化、傳統歷史文化、傳統民俗文化、傳統藝術文化等。如傳統藝術文化中包括古代建筑、古代繪畫和民間工藝。在講解位置與方向時,教師可融入傳統藝術文化中的古代建筑內容,讓學生了解各個建筑物的位置與方向;在講解軸對稱圖形、認識圖形的內容時,教師可融入傳統藝術文化中古代繪畫的內容,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入手了解我國獨特的傳統文化。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的路徑
1.運用數學內容,感受傳統文化
數學學科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和精確性。為了提高數學教學的效果,保證學生積累更多的數學知識,教師就可嘗試在設定教學目標時融合傳統文化,靈活運用多樣化的傳統文化素材開展數學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夠多角度探究傳統文化和數學文化之間的關聯,進而提高其數學文化素養和數學綜合能力。在當前改革背景下,數學教材正在不斷優化和完善中,融入了非常多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材料和圖形,而這些內容是融合數學知識和傳統文化的關鍵所在。數學教師應當從多角度解讀教材內容,以提高學生數學素養、培養學生精神品質為教學目標,從數學知識入手篩選不同類型的傳統文化素材,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感受和了解傳統文化。
例如,在教學“認識圖形”時,教師教學過程中融入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教學素材,引導學生發現傳統文化和數學知識之間的關聯。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就是帶領學生了解各種各樣的圖形,掌握這些圖形的名稱與特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我國不同時代下的各種圖形元素,可以是造型各異的剪紙作品,也可以是傳統服飾上的獨特花紋。此外,教師還可趁機布置學習任務:閱讀教材內容,利用各種平臺搜集各種各樣的傳統美術作品,并從中提煉出相關的圖形知識;了解這些傳統美術作品中各種圖形的年代、來源、含義以及其中蘊藏的數學思想。在完成以上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了解各種各樣獨特的幾何圖形,還能了解這些圖形的來源,分析時代變換過程中圖形的發展軌跡,也能從中接觸到多樣化的中國文化。小學階段的學生普遍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望和創造能力,教師也可趁機開展自由創作活動,鼓勵學生運用自己所掌握的圖形知識,利用之前搜集的資料創作帶有傳統文化色彩的圖形,培養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
2.運用數學活動,發揚傳統文化
要想在數學教學中充分發揮傳統文化元素的積極作用,教師不僅要優化課堂教學模式,還要根據當前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不同類型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了解數學文化歷史和優秀傳統文化。
例如,在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時,教師就可在導入環節中講解詩仙李白的故事,再從故事內容入手設計出相應的實踐活動。具體來說,教師可利用講故事的方式設置問題:“李白非常喜歡云游,并且喜歡在遇到朋友時就喝一壺酒,在遇到客棧時也喜歡喝上一壺酒。在某段時間內,李白不僅遇到了四次朋友,還經過了三次客棧。此時他的酒已經喝沒了,那么他最初一共有多少瓶酒呢?”古代詩人和數學題目的融合,不僅能夠讓數學題目充滿人文色彩,還能讓學生在分析題目的過程中不經意想到李白創作的各種詩句,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在此過程中,教師也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李白創作的古詩,與學生一起尋找其中隱藏的數學知識,利用跨學科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又如,在教學“位置與方向”的內容時,教師就可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融入我國獨特的古建筑文化,引導學生分析和研究古建筑中各個房間的位置與方向,并開展角色扮演活動。具體來說,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故宮的俯視圖,詳細介紹故宮內各個建筑物的名稱和作用,并要求學生認真觀察這些建筑物的具體位置;教師也可趁機講解一些與故宮相關的獨特建筑文化,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認知,逐步增強其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當學生能夠準確記憶故宮的俯視圖后,教師就可開展角色扮演活動,引導學生去扮演導游的角色,從正門進入為大家介紹各個建筑物所在的位置、作用,簡單講解這些建筑物中隱藏的傳統文化。在參與以上活動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對位置與方向、建筑文化等有更多的了解和認知,也能在數學文化元素和傳統文化元素的影響下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3.借助數學名人,傳承傳統文化
在我國,數學擁有非常悠久的發展歷史,要想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更好地滲透傳統文化,教師不僅要靈活運用多樣化的傳統文化素材,還要講解各種各樣的數學名人故事。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在解讀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其中隱藏的人文元素,搜集和整理更多與數學知識相關的古代數學人文故事,讓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還能受到傳統文化的良好熏陶。
例如,在教學圓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在導入環節中帶領學生了解祖沖之計算圓周率的過程,讓學生在聆聽故事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家身上的良好精神品質,如敢于直面困難、遇到任何問題都能積極應對,為學生樹立正確榜樣。除了要運用古代數學家的故事外,教師還可以融入一些當代數學家的故事:“我國有一位非常優秀的數學家,他拒絕了外國給出的高薪,毅然決然地回到了中國,全身心投入到祖國的數學研究事業中。這位優秀的數學家就是華羅庚。”在數學課堂中融入真實的案例,不僅能夠有效激活學生的愛國意識,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還能讓學生學會以更加積極的態度面對學習過程中的諸多難題,為其當前和日后學習做好充足準備。
4.利用數學發展史,深化傳統文化
從當前數學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在課堂教學中應用鼓勵意識教育,也開始滲透一些數學學科的發展進程,逐步促進傳統文化和數學知識的深入融合。數學發展過程能夠見證數學學科的發展與誕生;在數學課堂中融入數學發展史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也能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課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收集和整理數學發展史,再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內容開展教學活動,最終實現學生文化素養和數學素養的同步提高。
例如,在教學與分數相關的知識時,教師既要分析教材內容,還要了解當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認知水平。在之前的學習生涯中,學生幾乎并未接觸過分數的概念,在學習本節課的知識時難免會出現較為迷茫的情況,無法順利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為了幫助學生順利掌握分數的知識點,教師就可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數學發展史的內容,帶領學生了解分數概念的整個誕生和發展過程,使其逐漸了解分數的作用與特點,逐步消除分數知識帶給學生的畏懼感。此外,教師還要趁機鍛煉學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去圖書館、利用信息技術等搜集一些我國在分數研究方面的相關資料,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知。
5.講述數學故事,延續傳統文化
在我國歷史發展進程中誕生了非常多的歷史故事,其中有很多與數學思維、數學知識存在緊密關聯,能夠全方位展現出數學的獨特魅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講述一些與數學相關的歷史文化故事,進一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對數學知識快速產生興趣。因此,教師需要提前搜集和整理不同類型的數學故事,運用故事內容展現出我國古人的數學思想,帶領學生從多角度探究傳統文化中隱藏的數學知識。在講述數學故事時,教師可充分發揮交互式電子白板、多媒體技術的積極作用,利用播放視頻、展示圖片的方式加深學生對歷史故事的直觀的了解與認知。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有效結合數學教學與傳統文化,還能促使學生逐步鍛煉發散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學“數學廣角——搭配”時,教師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融入“田忌賽馬”的故事,靈活運用各種各樣的圖片、視頻等講解整個賽馬的過程,引導學生探究該故事中蘊藏的數學智慧。教師需要重點講解數學故事中與搭配相關的內容,促使學生組建形成內部優化組合的思想,進一步提高其問題解決能力。又比如,在教學克與千克的內容時,教師就可在教學過程中講述曹沖稱象的故事:曹沖利用床和石頭測量出了大象的重量。在講解這一故事的過程中,教師可趁機引出克與千克的定義,有針對性地鍛煉學生的轉化思維能力。通過講述不同類型的數學故事,教師不僅能展現出數學學科的獨特魅力,還能讓學生快速產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從更多角度了解我國豐富多彩的數學文化。
總而言之,在數學課當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可拓展課堂教學的內容,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還能利用多種方式宣傳和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因此,教師需要篩選多樣化的傳統文化教學素材,積極開展與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數學活動,介紹我國的數學名人、講述我國的數學故事,同時利用多種方式展現我國的數學發展進程,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增強文化認同感,提高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 王少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數學教育融合發展研究》,《知識文庫》2024年第8期。
[2] 王兆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滇西北地區小學數學教育的現狀分析》,《科教導刊》2024年第9期。
[3] 李建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域下的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以“多邊形的面積”為例》,《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24年第1期。
[4] 戴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實踐研究》,《課程教學研究》2024年第1期。
[5] 應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教學的價值、困境與策略》,《中國教師》2024年第1期。
[6] 陳曉紅《基于傳統文化的小學數學共生課堂教學模式創新策略探究》,《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