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耕”與“讀”的并行并舉,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農業文化生活,在我國農耕歷史文化中源遠流長,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家國情懷和“三農”情感,是新農業科學、技術和教育的發展的必然,是五育并舉和實施全人教育的有效途徑。本文從農業院校實施耕讀教育培育大學生分析入手,探索適應新農科背景下耕讀教育建設的課程體系及人才培養模式,增強大學生投身鄉村振興的素質和能力,為加快鄉村振興的步伐,培養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復合型、創新型、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新農科;耕讀教育;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22.078
“新農科”簡稱“安吉共識”,為中國農林高等教育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以往的農林院校畢業生,大部分都會進入科技開發、農業管理、行政推廣等部門,就業方向和崗位流動較為清晰。這些特征對農林院校在人才培養上的定位產生了直接的影響,他們更注重實踐與農業之間的關系,將其與現實的生產方式相結合,從而保證了學生在畢業之后可以很好地適應這個行業,并且獲得成功。如今,大學生的就業方向越來越多地直面市場。行業繁多,準入標準各異,這給涉農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帶來了沖擊。
“耕”與“讀”并行并舉,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生活圖景與文化基因。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現代化的發展,以及精英教育等因素的作用,耕讀的傳統正在慢慢消失,這表現在農業大學的教學中,人才培養與實際相脫節,知農愛農意識淡薄。在新的時期,涉農大學的人才培養遇到了一些新的問題,耕讀教育亟待加強。
1耕讀教育在我國農耕歷史文化中源遠流長
耕讀教育要做到“立德樹人”,首先,養成勤勞儉樸的美德,在邊耕邊讀的過程中,讓學生們履行好耕種和勞動的職責,養成勤勞儉樸的作風。其次,培養學生勇毅堅強的性格,使他們在艱難困苦面前有勇氣、有毅力;最后,要創造師與友之間的和諧氣氛,使老師和學生能夠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1.1耕讀教育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農業文化既構成了農村的文化傳統,又孕育了農村的諸多傳統美德與價值觀。耕讀教育是農業和教育相結合的結果,它不僅促進了農業文化的擴散,也促進了農業文明的發展。在新農科背景下的耕讀教育,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對其精華進行借鑒和吸收,并將其合理運用于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建設和發展。
1.2耕讀教育是新農科背景下的“三農”情懷
目前,我們國家急需大批具有強烈愛國情懷、對“三農”有感情的年輕人,他們要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解決各種改革發展問題。培養新時代的耕讀人才,既需要重視書本知識教育,也要注重勞動實踐和家國情懷的培育,將耕讀教育融入新農科人才的培養。通過組織開展多種多樣的鄉村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深入農村、深入農業、深入農民,深刻理解“三農”問題的內涵與實質,激發學生投身農業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熱情和動力。
1.3耕讀教育是新農科教育新趨勢
“新農科”的出現,既是順應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需求,又服務于鄉村振興、美麗中國、健康中國等國家戰略。這就需要對傳統農科的知識體系、學科專業體系、人才培養體系以及科技創新體系進行全面的改革與發展,建立起一種新型、適應于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型農業教育體系。但是,當前我國新農科教育的發展還存在3個問題。
首先,農業大學生的“離農化”傾向。他們對耕作、施肥、播種等最基本的農業行為不熟悉,“五谷不熟”“不識農時”“不識農諺”等最基本的常識不了解。其次,大學生對農事活動的興趣與組織能力還需加強。盡管有不少人選擇了與農業有關職業,但在實踐中發現,到鄉村找工作的不到三分之一,即使選擇去農村工作的學生也很難長久地留下來。
其次,學生缺乏人文素質教育。新農科教育強調“科學精神”和“人文素質”的交融互動,而在實踐過程中,無論通識課程或實踐課程,農業專業人才的培養過程中都存在著嚴重的人文素質教育缺失現象。最后,在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氛圍,致使大學生缺乏到農村基層去學習、去實踐、去鍛煉、去成長的機會。
2耕讀教育
耕讀教育是農業院校在新農業時代背景下以耕讀教育為載體,培育“強農興農”的初心和使命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
要使學生具有家國情懷、三農情懷、求實精神。通過對新農科背景下“耕讀”教育的研究,構建“以農為本”的課程體系與人才培養模式,以提高學生的素質,服務鄉村振興。培養出符合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應用型、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堅實人才基礎。
2.1詮釋耕讀時代內涵,實現農作勞作教育不間斷
農業大學把勞動教育和耕讀教育結合起來,使學生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體會到農耕勞動的真正含義。開設勞動教育主題的實習課程,讓同學們在學習勞動過程中,既能提高專業技能,又能體會到勤儉、拼搏、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勞動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每年都會舉行一次“農民豐收節”,以此凸顯農業耕作收獲的特點。
2.2挖掘農耕文化資源,構建高質量課程體系
開設大國三農、農學概論、鄉村振興等多個有耕讀特色的、具有農業特色的核心通識課程,重點推廣“耕讀”文化,提高學生對國家和農村的了解,加深對“三農”的感情。通過組建一支新時期的耕讀教材隊伍,對中華農業文明的歷史發展和現代農業體系進行系統論述。
在新農科背景下,耕讀教育的目標是服務于農業農村現代化,教師與學生一起“耕”,一起“讀”,目的在于培育一批具有“耕讀”精神的新型農林精英。他們會繼續將耕讀文化進行下去,將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加工和管理技巧掌握在自己手中,提升自己的生產實踐能力和勞動技巧,積極為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的發展服務,自覺地加強知農愛農、強農興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構建立足“三農”,充分體現涉農院校自身特征的耕讀教育體制。
在推進和落實過程中,要把耕讀教育滲透到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通過構建完整的課程體系,開展豐富的田間勞動實踐活動,培育濃厚的耕讀文化,健全保障體系,構建“三農”的“耕讀”教育體系。該體系在“知農愛農”前提下,以“學農為農”的“精神激勵”,進而推進“強農興農”。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專家代表回信指出,我國的高等農林教育有著巨大的潛力,繼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多出一些科學研究成果,培養出更多知農、愛農的新型人才。通過深入地將農業傳統文化精神和“三農”的情感相結合,讓年輕學生文化自信得到更好培養,提高文化素質和養成完善人格。與此同時,科技創新和教育,也將逐漸融入耕讀教育中。這種教育將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激發他們對科技發展趨勢的好奇心與探索欲,為社會的進步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青平,吳曉斌,劉震.新時代涉農高校實施耕讀教育的現實價值與路徑路[J].中國農業教育,2020(6):19.
[2]代懋.中國大學生基層就業項目參與意愿的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20(7):101112.
[3]鄭興明,曾憲祿.農科類大學生能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的主力軍嗎?——基于大學生農村基層服務意愿的實證分析[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97102.
[4]孫乾晶.耕讀教育與耕讀文化考析[J].高校論壇,2012(3):165168.
[5]胡青.耕讀——中國古代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912.
[6]付忠蓮.論吳與弼耕讀教育思想[J].科教論壇,2018(18):14.
[7]Donald"G."Reid,Heather"Mair,Wanda"George."Community"tourism"planning"a"self"assessment"instrument[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4(31):"623639.
[8]梁媛.文化傳承視野下的新耕讀教育模式論[J]."重慶社會科學,2017,(8):"109115.
[9]李根蟠.農業生活功能與中國傳統的大生命觀(上)——農業生命邏輯叢談之四[J]."中國農史,2017(6):"317.
[10]應義斌,梅亞明.中國高等農業教育新農科建設的若干思考[J]."浙江農林大學學報,2019(1):"16.
[11]喬丹."山東省城郊型鄉村公共空間重構策略研究[J]."山西建筑,2015,41(33):"2021.
[12]王從嚴.“新農科”教育的內在機理及融合型發展路徑,2020(1):3036.
[13]金紹榮.農科教育變革與鄉村人才振興協同推進的邏輯與路徑[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8(9):"7782.
[14]張玲.農業高校農科類大學生服務新農村建設意識現狀調查與分析[J]."教育與職業,2019(07):"6164.
[15]唐少清.全人教育模式的中外比較[J].社會科學家,2014(12):110118.
[16]邵芳強,吳云志.“后真相”時代價值觀教育的隱憂與改進[J].思想教育研究,2020(8):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