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的道路始終包含著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基本方針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任務。這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毛澤東根據中國的現實情況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一條富有中國特色的道路。其中,毛澤東將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從理論層面飛躍到實踐層面,進一步探索了中國式道路。根據毛澤東對新中國初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規劃,初步確定了新中國道路的具體內容。通過這一時期的探索為實現新時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奠基。從世界歷史的角度來看,這一探索的意義不僅為新中國發展指出了一條區別于西方國家的發展道路,而且開辟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嶄新征程和時代的未來。
【關鍵詞】毛澤東|中國道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中國
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早期黨的革命家們以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獨立為目標。從鴉片戰爭以來,他們仔細考察了西方各國現代化的過程,根據當時的蘇聯經驗,為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明了可行之路。可以說,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早期革命家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理論與實踐基礎。
一、毛澤東探索中國道路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
毛澤東作為早期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革命家,他深刻認識到馬克思主義來到中國必須要同中國具體實際相聯系,實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從而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他要求我國現代化建設要在實事求是的方法論指導下進行發展,二分法和三分法就是具體的運用。
首先,毛澤東系統分析了中國該走什么樣的路線去實現現代化。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很多社會主義國家學習效仿蘇聯,忽視本國國情,一味地走蘇聯模式,但是毛澤東從辯證法的角度出發,強調對待蘇聯經驗,我們必須要一分為二地看待,必須要在結合中國具體情況的基礎上結合蘇聯經驗。雖然在1962年以前,我們采取“照搬蘇聯”的方法,但是我們此時的“照搬”并不是全盤蘇聯化,而是有所選擇的。
其次,在建國初期,我國采取了一系列外交政策,是毛澤東等領導人采取三分法正確分析當時國家環境的必然選擇,歷史也一再證明這種選擇是正確的。在當時美蘇“爭霸”的格局下,我們作為一個新生政權,亟需打開外交突破口,而毛澤東等領導人正確判斷了國際格局,爭取了一切可以爭取的力量,從而為我國走上世界歷史舞臺奠定了基礎。1974年毛澤東劃定了“第三世界”,成功為我國贏得世界國家認同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毛澤東探索中國道路的戰略目標
中國的無產階級一旦取得國家政權,必然要先解決農業問題,這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更是契合我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所必須要進行的環節。恩格斯曾明確指出無產階級完成歷史任務所具有的緊迫性。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小農經濟已不再適應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要求。我國要想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就需要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化公有制。在實施的過程中,要合理利用示范帶頭、模仿帶頭的方式,推進這一舉措。因此,中國共產黨在毛澤東等黨的領導人帶領下,根據我國當時的條件,將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引入中國農業建設之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政策和理論。
(一)新中國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
新中國成立之后,通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努力,在全國各地相繼恢復和發展生產的同時,中共中央根據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發展,提出了符合當時歷史情況的總路線。在這一路線的指導下,我國逐步完成了國民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在這一改革過程中,農業的改造是重中之重。而對農業的改造不僅關乎著農民的利益,更影響著全國經濟發展的布局,因此最終將會是影響社會主義改造成敗的核心因素。1952年,在我國整體的國民經濟中,社會主義以及半社會主義性質的成分只占到了四分之一都不到。這充分證明,我國仍然處于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如果要實現現代化建設,就必須要轉變這一狀況,將落后的農業轉向先進的工業。
在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歷史條件下,工業化成為了發展中國的唯一出路,因此必須破除小農經濟的局限性,必須將農民私有制轉變為合作制的形式。在實踐的過程中,要盡可能采用示范的手段、模范的方式來完成這一過程。因此,中國共產黨人就必須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根據我國國情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農業合作化理論進行轉化從而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理論。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以及我國發展的現實情況,中國共產黨發布了《關于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以及《關于發展農業合作社的決議》,這些政策不僅豐富和發展了農業合作化理論,同時也為農業現代化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二)新中國的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不僅推動農業進行改造,同時也大力推動了手工業的改造。1953年11月,中央根據當時緊迫的歷史任務,開展了《全國范圍內關于手工業生產合作》的會議,會上系統總結了當時全國手工業開展的經驗,確立了手工業改造的方向,提出了“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我國除了農業就是手工業,因此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必須要同農業改造協同進行。根據1954年的調查,當時我國從事個體手工業勞動者約800萬人,同時開展手工業是當時城鄉人民生活和生產資料的重要來源。因此,對手工業進行改造,既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為廣大手工業者提供了全新的生產方式和更為豐富的生產資料,也促進了國家整體生產力的發展,穩定了當時的工農聯盟,極大地推動了社會主義建設,為后續的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基礎。
(三)新中國的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
在新中國建立國營經濟的過程中,黨和國家領導人充分利用資本主義工商業,為當時民眾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從而使我國的國民經濟得到初步的恢復和發展。新中國建立以后,在對國營經濟的建設過程中,我們黨充分利用資本主義工商業,使得當時的國民經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恢復。但是,在社會主義過渡時期,資本主義工商業仍然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這顯然不符合社會主義本質。雖然資本主義工商業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與恢復起到了很多積極作用,但是資本主義的本質是不會變的,在當時的背景條件下一些資本主義工商業已經顯露出對國民經濟的消極影響。資本主義所推崇的私有制與社會主義所追求的公有制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隨著社會主義中國的建設,我們的經濟發展逐步與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矛盾,資本家與工人階級相互之間的矛盾也愈演愈烈。這些矛盾的存在不僅打消了無產階級生產勞動的積極性,更限制了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影響到了我國的工業化道路的實現。
在過渡時期,我們黨針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提出了一系列基本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利用“和平贖買”的方式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這是我們黨在建國以后采取的一項創舉。列寧曾經為這一理論進行過闡述,但是毛澤東等領導人將這一理論變為現實,并且在中國取得了成功,不僅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同時也為世界各國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通過對當時中國的現實情況進行分析,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化是完全可行的。在當時的民族資本家存在著兩面性,一方面,他們利用剝削獲得利益,屬于資本主義的范疇,但是另一方面,他們愿意接受社會主義改造,擁護社會主義制度。當時的中國已經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廣大人民群眾牢牢掌握著國家的經濟命脈,工農聯盟在當時也已經發展成熟,而政府當時采取統購統銷的策略,對于那些官僚資本階級,實行了沒收政策。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中國才得以實現建設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工商業。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目的是為了推動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進程,從建國以來,我國首先步入新民主主義時期,但是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就是結束國內動蕩,結合我國具體實際,走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三大改造的目的就在于將新民主主義時期的農業、手工業以及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最終賦予他們以社會主義的性質。在過渡時期,黨中央統籌規劃農業、輕工業、重工業協同發展,不斷推動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1957年以后,毛澤東認為我國應該向現代化發展,實現從工業化到現代化的轉化,進而我國開始步入了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而這一時期的現代化建設為當前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了堅實的物質與理論基礎。
三、毛澤東探索中國道路的根本原則
歷史一再說明,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必須要在堅持黨的領導基礎上才能實現。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其內在的包含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科學性、真理性,而其作為中國這樣一個具有千年歷史文化國家的政黨,又必須包含有中國元素、中國特色,在二者結合過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滿足國民意愿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政黨,具有科學性、真理性,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而中國共產黨也不負歷史、不負人民,帶領中國走出了一條嶄新的康莊大道。實踐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人民就無法從被壓迫中解放出來,也就無從談起中國式現代化。在新民主主義時期,黨的領導成為我們取得革命勝利的關鍵因素,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黨的領導又是我們取得經濟全面發展的核心因素,可以說,黨的領導始終貫穿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全過程、全方位。因此,黨的領導是中國人民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法寶之一,唯有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才能走得通、走得順。
中國共產黨在取得革命的勝利之后,并沒有懈怠,更沒有一勞永逸。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認識到,唯有繼續加強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才能保證黨的顏色不變色、黨的旗幟不易幟。縱觀歷史,我們發現,不論是我國還是西方國家,發展現代化的過程不僅充滿了挑戰,而且具有極大的機遇。歷史證明,越是在風高浪急的時候,我們越要有定力,越要加強黨的建設。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了,黨的領導是我們實現一切成就的基礎,加強黨的領導就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所在,為此,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領導,毫不動搖地堅持黨自身地建設。
中國共產黨的“三大法寶”概念是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時期提出的,而黨的建設是其中一個法寶。作為一個從革命戰爭中一路走來的大黨,我們缺乏管理經驗,有些黨員抵擋住了戰場上千軍萬馬的炮彈,卻倒在了資本主義的糖衣炮彈下,因此,毛澤東將黨的建設列入“三大法寶”之中,目的就是為了警醒我們黨員,將我們黨建設成為一個有純正紀律、有純潔思想、有純潔組織的政黨。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創造性地提出了“兩個務必”的思想,要求全黨同志在奪取全國政權以后經受住歷史與人民的考驗。“兩個務必”鮮明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始終具有的憂患意識,面對一個人口大國,如何管理成為當時黨面臨的難題,而毛澤東“兩個務必”的提出,無疑為當時的黨指明了方向,因此,加強黨自身的建設,就是加強黨的領導,加強黨的領導自然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根據變化了的形式和挑戰,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了“三個務必”的號召,這體現了我們黨的自身建設從來沒有停止過,加強黨自身的建設,不僅關乎政黨自身發展如何,更關乎國家的現代化進程,為此我們必須牢牢堅持始終加強黨的建設不松懈。
可以說,中國現代化建設在建國之初就有跡可循,我們唯有深刻地把握“中國道路”的歷史邏輯,才能進一步實現更美好的未來。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關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幾個問題[J].求是,2019(7).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75.
[3]邱衛東.社會主義誕生條件分離背景下跨越卡夫丁峽谷的時代新意[J].社會科學論壇,2017(1):192-202.
[4]李放.毛澤東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8(2):34-40.
[5]習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7.
[6]杜仕菊, 程明月. 檢審與超越:建國初期毛澤東對中國道路的探索及時代價值[J].思想政治課研究, 2020(2).
[7]龔力軍.中國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特色及其歷史意義[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5,第35卷(3):32-34,40.
[8]中國共產黨歷史講義(下冊)[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2:132.
[9]中國革命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373.
[10]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七十年(1919-1989)[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1:288.
[11]杜仕菊,程明月.檢審與超越:建國初期毛澤東對中國道路的探索及時代價值[J].思想政治課研究,2020(2).
(作者簡介:劉垚彤,北京建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張守連,北京建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