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單元教學是以單元為學習單位,依據學科課程標準,聚焦學科核心素養,圍繞某一主題或活動(大概念、大任務、大項目),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思考、設計和組織實施的教學過程。本期我們特別策劃了“單元教學”專題,集中刊發相關文章,深入探究單元教學實踐策略,旨在促進教學內容的結構化,形成教學整體意識,提升教學效益,達成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本專題文章將持續刊登,歡迎廣大教師圍繞本專題內容踴躍投稿!
摘" 要:數學是一門結構化學科,各個知識點之間具有較強的關聯性,數學學習整體呈現階梯性特征,會隨著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增加學習難度。為了讓學生準確掌握、運用數學知識,教師可以應用單元整體教學策略,立足單元整體讓學生感知新舊知識間的聯系,通過知識遷移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文章對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策略展開探討,分析了單元整體教學的意義和特征,結合教材對相關教學工作提出幾點可行之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策略
在課程改革背景下,素質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教師轉變單一的教學模式,開展多樣性、層次性、綜合性的教學活動。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是將一個單元中的重點知識進行提煉,通過綜合性學習讓學生厘清學習思路,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基于此,教師要加強對單元整體教學策略的分析,立足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從整體視角看待知識點,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將復雜的數學知識具體、清晰地傳授給學生,加深其對數學概念的理解。
一、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的意義
1. 提高數學感知力
單元整體教學將教材中的知識點、例題、課后習題等零散的知識進行有效整合,并以一系列的數學學習活動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這一教學模式能讓學生立足整體學習數學知識,能有效強化學生與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逐步提高其對數學知識的認知水平和感知力。
2. 培養數學思維
單元整體教學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關注,要求學生能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營造開放、自由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自主探究數學知識、發現數學現象、應用數學技能的過程中逐步培養數學思維,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3. 提高教學質量
單元整體教學以單元為教學主體,立足教材,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進行有效整合,使學生能習得系統的數學知識,通過經驗重組、整合等途徑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這一教學策略的應用減少了重復教學的情況,精簡了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質量。
4. 實現知識遷移
單元整體教學以綜合性學習為主,通過對單元學習內容的整合,實現知識點之間的相互滲透。在教學過程中,隨著整體性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會主動將已掌握的知識和經驗遷移到新的知識學習中,實現對知識技能和學習經驗的遷移。
二、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的主要特征
1. 整體性
單元整體教學實現了對單元知識的有效整合,教師需要重新編排單元內容,立足單元整體,將零散的知識點進行科學串聯,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并逐步搭建完整的知識框架,習得系統的數學知識。
2. 階梯性
單元整體教學具有階梯性特點。綜觀單元整體教學,每個單元都呈現著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特點,且每個學習階段的教學目標都與單元整體相關聯,學習深度、學習方法皆呈現階梯性特征。
3. 結構化
單元整體教學能夠體現教學活動的結構化,要求教師科學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確保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同時凸顯出數學學科教學獨有的特點,以綜合性、結構化的課程幫助學生搭建良好的數學學習框架和知識結構,發揮單元整體教學的優勢。
三、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的具體策略
1. 立足實際學情,制訂單元整體教學目標
為了保證單元整體教學策略的有效實施,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前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全面分析,并基于學情制訂詳細的教學目標,使教學工作得以順利開展。具體地,在教學設計環節,教師可以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等方面入手,精心設計每一項教學活動,并立足學生的年齡階段、認知水平、學習能力調整教學計劃,確保教學設計適合學生,充分發揮單元整體教學的育人功效。
例如,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以下統稱“人教版教材”)二年級下冊“表內除法(一)”這一單元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也是學生學習除法的基礎。本單元包括“除法的初步認識”和“用2 ~ 6的乘法口訣求商”兩部分內容,要求學生能正確運用除法運算法則,明確平均分的概念,在具體情境中理解除法的實際意義,并能正確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二年級學生剛接觸除法知識,且其思維處于具象化發展階段,對復雜的數學概念理解起來較為困難。基于此,教師可以制訂以下單元整體教學目標。
目標1: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除法運算的含義,能準確讀、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及概念。
目標2:通過單元學習,使學生初步認識乘、除法之間的關系,并能熟練運用2 ~ 6的乘法口訣求商。
目標3:會運用除法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目標4:深度挖掘單元教學資源,使學生通過學習數學知識,養成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隨著單元整體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師可以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將教學目標融入不同的學習活動,立足學情,調整教學計劃。通過科學開展教學活動,確保學生能將所學數學知識充分吸收并掌握,充分發揮單元整體教學的作用。
2. 整合教學內容,搭建單元整體知識框架
單元整體教學要求教師將單元中的所有知識點科學地進行重組與編排,將零散的知識點有效串聯起來,通過不同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搭建一個完整的數學知識框架,發揮單元整體教學的作用。基于此,在設計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立足單元主題及核心概念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將不同的知識進行分類整理,將相似或易混淆的知識點進行比較分析,細化單元整體教學內容。隨著各個知識點的有效串聯,幫助學生搭建單元整體知識框架。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教材三年級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這一單元時,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平面幾何學習經驗,能夠辨認、區分圖形形狀上的不同,本單元要求學生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特點,并探究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本單元主要包括“四邊形”和“周長”兩部分內容。其中,“四邊形”這部分內容以概念學習為主,其教學目標主要為判斷一個圖形或物體的某一個面是否為長方形或正方形。教師可以將教學重點放在“圖形辨認”和“理解長與寬的概念”上,為后續“周長”的學習作鋪墊。“周長”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目標是能測量簡單圖形的周長,能利用對圖形的認識計算一些平面圖形的周長。通過對兩部分內容的分析和探討,學生能夠發現學習“四邊形”相關知識是學習“周長”的基礎。在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主探究四邊形的概念和特點,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再引導學生結合例題探討并掌握周長的計算方法,通過串聯數學知識點,以單元整體教學展現知識學習的過程,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在課程探究和學習中,幫助學生搭建單元整體知識框架,不斷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提高單元整體教學的質量。
3. 創設教學情境,任務驅動數學實踐活動
在單元整體教學活動設計中,教師要注重對教學活動的設計,基于單元主題和數學知識點,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并布置數學學習任務,讓學生學會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和理解水平。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可以從單元主題入手,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圍繞實際問題,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豐富的數學知識,夯實學生的數學基礎,強化其數學知識應用能力。
例如,人教版教材四年級上冊“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這一單元是學習整數除法的最后一部分,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掌握“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三位數乘兩位數”等知識,并以此為基礎構建的除法學習。在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能口算整十數除整十、整百的數(商為一位數);掌握兩位數、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計算方法。為了進一步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基于“除法計算”這一單元主題,選擇生活中可以用到除法的場景,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購物情境,圍繞商品價格、購買計劃等設計題目,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應用數學知識,為學生布置除法學習任務,具體題目如下:美食城有兩種美食套餐,套餐A每份21元,套餐B每份18元。言言有60元,需要買3份美食套餐,一共有幾種買法?
教師基于單元整體教學目標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思考不同的購買方法,通過計算找出所有可能的購買方案,運用除法知識計算“60 ÷21”“[60÷18]”等算式,使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有效銜接,以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積累單元學習經驗,實現教學質量和學生能力的同步提高。
4. 尊重學生主體,合作發展自主學習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單元整體教學,教師應該做到“放手”,將傳統的“教師主導”轉變為“學生主體”,減少直接經驗的給予,讓學生對所學內容展開自主學習與思考。具體地,教師可以將學習任務布置給學習小組,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在自主探究、發現、應用中逐步深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數學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基于此,在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基于單元主題和教學目標為學生布置數學學習任務,讓其在合作學習、獨立思考中達成教學目標。
例如,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簡易方程”這一單元要求學生能用字母表示數,并學會解簡易方程,能運用簡易方程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本單元由“用字母表示數”和“解簡易方程”兩部分內容組成。第一部分要求學生學會用字母表示數和數量關系;第二部分要求學生理解方程的意義、等式的性質,并學會解簡易方程,能通過列方程解答簡單的數學問題。隨著單元整體教學活動的深入,教師可以將第二部分的數學活動作為任務目標,為各個學習小組布置學習任務如下:小明在校運動會立定跳遠比賽中以2.35 m的成績打破學校記錄,超過原記錄0.06 m,學校原跳遠紀錄是多少米?教師可以讓學習小組在合作學習中解決數學問題,提煉題干信息,圍繞問題設置未知數。假設學校原來的立定跳遠紀錄是[x]米,并用已有的數量信息“超過原記錄0.06 m”得知“原記錄 + 超出的部分 = 小明的成績”,確定等式“x + 0.06 = 2.35”。通過合作學習讓學生自主嘗試找等量關系、列等式,減少教師直接經驗的給予,讓學生在合作中探究解簡易方程的技巧和方法,實現單元整體教學的價值。
5. 教學反思調整,優化單元整體教學策略
在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中,隨著學生能力的提高和課程的推進,教師要對單元整體教學進行反思調整,立足教學目標和學情作出判斷,調整教學策略,進一步提高單元整體教學質量。教師要及時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探索科學的教學指導策略,優化單元整體教學活動。
例如,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位置”這一單元的主要內容為“能用數對表示具體場景中物體的位置;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隨著單元整體教學的開展,教師發現學生能夠達成初始教學目標,順利完成“用數對表示位置”和“在方格紙上確定物體位置”的學習目標。基于此,教師可以對原有的教學目標進行調整,加大教學難度,為學生提供具有挑戰性和探索性的數學問題。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數學知識融入其中,以“經緯度”為線索,讓學生了解結合經度和緯度能夠確定地理位置。隨后,教師可以展示世界地圖,讓學生遷移“在方格紙上確定物體位置”的學習經驗,實現知識經驗的遷移與轉化,提高教學質量,優化單元整體教學策略。
綜上所述,文章對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展開探討,從多視角出發提出幾點可行之策,以期通過綜合性學習活動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是一種系統、高效的教學策略,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數學思維。教師要注重對教學策略的有效應用,圍繞學情作出反思與調整,讓每名學生都能從中受益,為學生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楊秀云. 深度學習下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實踐研究[J]. 試題與研究,2022(32):141-143.
[2]劉若蝶. 從單元到整體,從了解數學到熱愛數學[J]. 課堂內外(高中版),2022(39):45-46.
[3]任存金. 小學數學單元主題教學的開展與實施[J]. 陜西教育(教學版),2022(10):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