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了評價在語文課堂教學和學習實踐中的導向作用,提出了“倡導課程評價的過程性和整體性”的要求。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的教育理念,教師要高度重視教學評價,積極地改進評價方式。而評價任務,是以評價為目的的一種新型任務形式,有助于促進課堂教學和學習實踐的順利開展。文章以《窮人》為例,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嵌入評價任務的具體流程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評價任務;“教—學—評”一體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中提出了“教師應樹立‘教—學—評’一體化的意識”的課堂教學評價建議,要求教師科學選擇評價方式,合理使用評價工具,妥善運用評價語言,注重鼓勵學生,激發學習積極性。傳統的評價模式是獨立于課堂教學和學習實踐之外的,它自成一個體系,往往以隨堂測驗、階段性測試和個人評價表等為主要形式,這樣的評價模式存在一定的滯后性。而“教—學—評”一體化視域下的教學評價,強調的是教學評價的系統性和融合性,教師應該將評價融入課堂教學和學習實踐的全過程,體現出教學評價的促教和助學功能,這樣能促進課程評價的改革,全面落實語文課程教學目標。
評價任務,是以評價為主要目的、以學習任務為載體的一種形式,它是課程評價改革背景下的產物。將其應用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不僅可以創新教學評價的形式,還可以提升閱讀教學的有序性和連貫性,促進學生的自我反思與進步。本文以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窮人》這篇課文為例,按照設計評價任務和應用評價任務兩個階段,將評價任務嵌入閱讀教學活動。
一、第一階段——設計評價任務
設計評價任務階段,是教師梳理《標準》、解讀教材內容、了解真實學情的過程,經歷上述過程,教師能夠深刻地理解學科教學目標,明確學科教學方向。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嵌入評價任務,教師要圍繞《標準》、教材內容和真實學情等關鍵元素進行全方位解讀,并在此基礎上設計恰當的評價任務。
1. 以課程標準為依據,設定目標
《窮人》這篇課文屬于“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在解讀《標準》時,教師要將第三學段要求和“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的內容要求等作為重點對象,以此設定教學評價的目標。
首先,解讀學段要求。第三學段的“閱讀與鑒賞”模塊,根據第三學段學生的思維規律和認知能力,提出了“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和“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等要求。據此,在《窮人》一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點關注學生能否描繪故事情節、是否了解人物性格,以及能否在閱讀的過程中體會桑娜和漁夫的美好品格,并表達出自己的閱讀感受。
其次,解讀“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根據《標準》中“學習品味作品語言、欣賞藝術形象,復述印象深刻的故事情節,積累多樣的情感體驗,學習聯想與想象,嘗試富有創意地表達”的要求,教師需要重點關注學生的文學作品閱讀過程和創意表達成果,明確他們能否細致地品味文本語言,能否通過整體感知、聯想想象還原桑娜和漁夫的形象特點,并用自己的話語復述故事情節。此外,教師也要關注學生是否掌握了創意表達的方法,并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創造性地抒發情感、表達見解。
最后,解讀評價建議。除了“教—學—評”一體化的總體要求之外,《標準》中還提出了“借助評價促進學生反思學習過程、改進學習方法”和“關注學生知識基礎、認知過程、思維方式、態度情感等方面的表現”的要求。教師并不是實施教學評價的唯一主體,學生也有自主評價和相互評價的權利。在評價時,教師除了關注學生是否掌握了基礎知識之外,還要關注學生經歷了怎樣的認知過程,運用了哪些思維方式,產生了怎樣的情感體驗,等等,這樣才能收到過程性評價、針對性評價的效果。
綜合以上解讀內容,在《窮人》一文的閱讀教學活動中,結合單元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以及《窮人》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教師可以設定以下評價目標。
目標1:從故事情節的梳理、文本細節的品鑒等方面,考查學生文本閱讀的效果,基本明確學生的閱讀能力。
目標2:重點關注學生的人物形象鑒賞能力,從是否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點、是否體會了桑娜和漁夫閃光的人格品質等方面評價學生的閱讀情況。
目標3:根據學生的課堂互動、隨文寫作等情況,了解其創意表達的能力,并從思維是否敏捷、語句是否連貫、邏輯是否清晰等多個角度,評價學生的口語和書面表達成果。
目標4:培養學生的自我反思意識,讓他們掌握自主評價和相互評價的方法,并能在自我反思的過程中認清不足,針對性地彌補。
教師結合《標準》中的學段要求、內容要求和評價建議,以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為主線,以《窮人》一文的內容為依托,設計了上文所述的四個目標,基本確定了評價內容、評價方法。在以上目標的導向下,教師即可明確評什么、如何評,進而更好地融入評價目標,提升評價任務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2. 以學情為主線,布置任務
評價的目的是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學科探究,讓他們探索出更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從這一維度來看,學生既是被評價的對象,又是實施評價的主體。為此,教師要重點研究學生的真實學情,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并結合評價目標精心地布置評價任務,以此建構以學生為本位的教學評價模式。
《窮人》是一部短篇小說,在以前的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已經接觸過小說作品,如《小英雄雨來(節選)》《草船借箭》《景陽岡》等,他們初步了解了小說的三大構成要素,即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和典型環境,也能大致復述故事的情節。但是,在閱讀外國小說時,受到語言習慣、思維方式、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很可能會出現語言理解方面的問題。與此同時,學生雖然已經明確了小說的三大構成要素,但是他們的細節品鑒能力仍存在不足。因此,在布置評價任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重點研磨小說的細節,將側重點放在《窮人》一文的文化背景和細節描寫等方面,讓學生在評價任務的驅動下,高質量地完成閱讀任務,真正理解《窮人》一文中蘊含的人文內涵、折射的社會現實。
在《窮人》一文的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從文學閱讀、創意表達兩個層面布置教學評價任務(如圖1),并以評價任務為載體開展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從學生的閱讀過程、閱讀方法和創意表達成果等多個角度,科學地評價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而彰顯以評促學的價值。
圖1從文學閱讀和創意表達兩個維度展示了《窮人》一文的閱讀教學評價任務。在實施評價的過程中,教師要參照上述任務,開展閱讀指導和評價助學的相關工作。
二、第二階段——應用評價任務
在閱讀教學活動的第二階段,教師要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應用提前布置的評價任務,以此達到以評促讀的目的。
1. 前置標準,明確要求
為了打造“教—學—評”一體化的新型教學模式,在閱讀教學實踐前期,教師可以將評價標準前置,讓學生明確文本閱讀的內容、方法、具體要求,進而開展更高效的閱讀活動。
在實施評價時,教師需要重點考慮評價目標和評價任務兩個要素,將它們融合起來,形成指向清晰、內容明確的評價標準,為學生的閱讀實踐活動提供理論依據。《窮人》一文的評價標準設計如表1所示。
教師從兩個層面設置了兩組評價標準。根據表1中的前置標準,學生可以確定《窮人》一文的閱讀要點,也能明確閱讀實踐的最終目標。例如,根據“能夠運用簡潔、概括性的語言批注小說中的關鍵語句,分析其表達效果”這一評價標準,學生可以知道: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應當運用批注閱讀的方法,并結合自己的閱讀感悟撰寫合適的批語。諸如此類,通過前置評價標準,學生能夠全面了解閱讀實踐的要點。
2. 任務驅動,以評促學
在應用評價任務的過程中,教師要將評價任務轉化為閱讀任務,推動評價目標和評價標準落地,進而體現出以評促學的作用。在轉化評價任務的過程中,教師應該依據學生的學習興趣、認知特點等,適當創新任務的呈現方式和具體內容,鼓勵他們開展自主評價活動,這樣有助于最大化發揮教學評價的作用。
在《窮人》一文的閱讀教學中,以“關注小說三要素”的評價任務為例,教師可以采用圖式化的手段轉化評價任務,刺激學生的視覺感官,讓學生在視覺符號的提示下梳理“三要素”,如圖2所示。
根據圖2中的提示語,學生需要在閱讀的過程中梳理《窮人》一文的三要素,并在方框內填寫相應內容。在此期間,教師可以依據學生填寫的內容,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并進行針對性評價,發揮評價的促讀作用。
綜上所述,依據《標準》在課程理念中提出的“倡導課程評價的過程性和整體性,重視評價的導向作用”要求,教師可以從設計評價任務和應用評價任務兩個階段入手,通過“設定目標—布置任務—明確要求—以評促學”的遞階式過程,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嵌入評價任務,促進閱讀教學與教學評價、學習任務群的深度融合,創新評價模式,彰顯教學評價的價值。在以后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繼續探索不同類型的評價任務,推動評價方式的變革與創新。
參考文獻:
[1]朱曉華,施茂枝. 促進學習的語文課堂評價[J].語文建設,2021(20):4-8.
[2]劉紅燕. 關于優化評價任務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策略研究[J]. 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11):85-87.
[3]于艷. 小學語文表現性評價實施初探[J]. 基礎教育論壇(下半月),2023(7):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