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三教改革”的不斷推進,新修訂職業教育法的正式實施,職業教育有了較大起色,中職學生群體也備受關注,獲得了更多展示才能的機會。作為個體的學習活動離不開中職學生群體的學習生活,群體責任與個體生成角色之間存在相互促進和動態變化的復雜關系。因此,本文基于群體動力理論,從課堂管理和教學環節設計兩個維度出發,探究提升中職計算機教學質量的策略,以期提煉適合中職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激發中職學生的學習動力,提升中職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
關鍵詞:群體動力;中職計算機;小組合作;課堂管理
一、引言
修訂版的《職業教育法》于2022年5月1日施行,其中明確規定“職業教育是與一般教育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種類”。 作為職業教育的起點,中職教育又一次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重視。出于多方因素,中職曾一度被誤認為是教育的終點,而中職學生群體也一直給社會大眾留下了不好的刻板印象,被冠以學習差、能力弱、性格不好,難教養等標簽。
處于中職階段的學生,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建立的關鍵時期,非常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恰逢這一階段,中職學生大多遠離家庭,更多的是融入學校、融入群體,對他們而言,學校的環境、班級的氛圍、師生的關系帶給他們的影響遠比家長多得多。每天同吃同住、共同學習的同伴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投入,進而影響他們的學習狀態與學習成果。因此,以中職學生互動與影響為切入點,以中職計算機課堂為例,以群體動力理論為基礎,研究中職學生群體對于中職學生個體學習的影響,希望以此提升中職學生的學習能力,改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學習自信,進而尋找中職計算機課堂管理效力提升路徑。
二、群體動力理論內涵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在滿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與安全需求后,對于社交也有一定的需求。同樣,作為社會人,中職學生離開家庭步入學校后,就生活在集體中,有較強的意愿進行社會交往,融入這個集體,支持別人,認同別人,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超過他們的認知。基于中職學生對于群體的這種依賴,從群體動力視角出發,探求提升中職計算機課堂管理成效路徑。
20世紀40年代美籍德國社會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KurterLevin)提出群體動力理論。他認為個人的一切行為(包括心理活動)是隨其與所處環境條件的互動而發生變化的,也就是說個體會受群體及環境因素的影響,中職學生的學習、生活也會受班級、小組、學生組織、社團等影響。群體動力理論包括四個特征,分別為約束力、凝聚力、驅動力和耗散力,這四種力量推動或制約著群體的發展。科學合理地規劃運用好這些力量,構建學習群體,通過組建小組、合作學習,研討式學習等方法發揮學習群體的優勢,對活躍課堂氛圍,加強課堂管理大有助益。
三、基于群體動力理論提升中職計算機課堂管理效力的舉措
(一)加強管理制度建設,提高群體約束力
根據庫爾特提出的群體動力理論,群體約束力是指已經成型的群體規范對其成員形成的影響作用,使成員能夠根據群體目標和準則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節,這是一種基于群體約束的行為規范。
1.共同制定合理可行的管理制度
相比師長的“勸誡”,中職學生更容易受同伴的看法與意見影響。在人與人交往過程中,人們渴望平等交往,建立相互尊重、公平平等的人際交往圈,中職學生也不例外。而他們這種平等交往的需求首先會在同學這類群體之間得到滿足,他們獲取他人尊重、找尋歸屬感便源自于此。群體動力理論也認為,群體規范由于群體內的普遍認可,更能左右群體成員的行為,使其朝著符合群體目標及利益的方向發展。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群體共同制定管理制度,使其成為實現群體共同目標的標桿,借此激發群體成員的動力,并對群體行為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例如,實施計算機專業課程教育活動前,針對群體開展頭腦風暴、小組討論,經群體的集思廣益,制定相應的準則及獎懲措施,并將準則措施形成文字或標準進行公示,對于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任務的同學予以表彰和鼓勵,對于消極怠工、逃避責任的同學實施懲戒措施,前提條件是這些準則在制定時需要得到群體的認可,以此保障勞動活動或者項目的順利實施。
2.營造學習氛圍,提升團隊合作意識
交流合作對于中職階段的青少年而言必不可少,通過與同學的交流,有助于他們彼此之間相互了解,進而才有互幫互助、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發展的可能。每個人都希望被認可、被尊重,因而中職學生愿意在同伴面前更多地表現自己,發揮自己的優勢,挖掘自己的潛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盡可能多地幫助學生搭建這樣展示的平臺,構造輕松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更多地展示自己。該過程中,他們都有可能治愈同伴或被同伴治愈,又或者給同伴帶來鼓勵。無論如何,他們都能夠通過此類的互動獲得經驗和方法,形成價值觀念,促成了中職學生之間相互學習的可能,為小組合作學習打下基礎。在和諧的合作學習關系中,不僅知識和技能得到提高,他們的交往能力也得到提升,滿足他們“社會學情感需要”和“歸屬需要”,使他們更快速地融入集體,增加凝聚力。
(二)豐富中職計算機課堂形式,激發群體內驅力
群體驅動力是指創造群體效應、促進群體發展的主要動力因素。影響群體驅動力的因素有很多,實施教學活動時,除了激勵機制外,可以嘗試激發學生主體的興趣,當學生群體因共同興趣走到一起,主動完成創造性的勞動時,該群體就有了不斷的內驅力。愛玩是學生的天性,與枯燥冗長的理論學習相比,學生更熱衷于游戲,因此豐富中職計算機課堂的形式并且寓教于樂,提升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顯得尤為重要。
1.班集體是完成專業學習的首要陣地
與中職學生息息相關的群體就是班集體,中職生每天的學習生活都處在這樣的一個集體中,其他的學習小組、興趣社團、宿舍同伴都由班集體延伸細分出來的。因此,重要的是鼓勵中職學生在班級群體中建立人際關系、樹立團隊意識。想要在校園內組織專業團隊建設活動,主題班會無疑是很好的平臺。例如,在班級內部以小組為單位組建專業社團,定期召開匯報類主題班會,引導學生自主選擇研究的形式與內容。以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班級為例,可以開展的專業興趣社團包括視頻剪輯、圖像處理、網絡、硬件維護,成員3—6人,隨機又靈活。并且可以善用班會課,一期一主題,形成過程性的展示匯報活動,又是另一種創造性的勞動活動。通過興趣激發、任務導向,可以側面了解學生的“心之所向”,做出積極正面的引導,一舉多得。
2.專業技能相結合,以中職網絡技術專業為例
結合“三教改革”內容,以中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課程為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課前對資料收集整理,課堂中開展基于小組研討式學習。對于實操類課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經預習,在理解了內容的基礎上動手參與教具制作、手腦并用,以追求對學習內容更深層次的理解。課堂環節可以組織預習或制作成果展示,教師給出正面、積極的反饋,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尋找成就感。其次,教師應根據課程內容,還可以結合規劃設計、項目推介展示等形式,創造性開展豐富多樣的勞動教育、美育活動,真正將多彩的活動以喜聞樂見的形式融入中職學生的學習生活中。
3.借助學校豐富的活動育人平臺,將專業內容延伸至課堂外
學校在育人過程中會搭建各式各樣的活動平臺,力求為中職學生提供更好的展示舞臺,用好學校的活動育人平臺,發揮群體的驅動力。除了班集體外,學校還會組建各種社團,社團也是學生群體組織,也可以用于開展專業教育。此外,還有各種活動節點,都是開展相關教育的良好契機。例如,結合所學專業,三月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攝影攝像社團可以深入社區,為社區居民拍攝制作證件照;五月開展勞動宣傳周,圖形圖像處理社團可以制作宣傳海報,六月進行創新創業,3D打印社團可以設計制作創意展品。這些豐富多彩的勞動活動對中職學生而言不再是一項艱苦的任務,而是成為他們展示自己的舞臺,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采用各種形式刺激學生學習專業的興趣,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產生一定滿足感和自豪感。當學生通過努力取得勞動成果時,他們會更加自覺和主動的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進一步深入學習的精神生活方面,對學習本身充滿期待和熱愛。
四、反思與改進
(一)構建多元化的學習小組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習小組的建立大多比較隨意,就近原則、自愿原則都是常用的方式,因為最省時省力,但這種方式組建出來的小組,越到后期往往暴露出來的問題就越多,小組成員沖突不斷、團隊缺乏凝聚力,成員之間難以磨合,很難協作完成教學任務。所以組建這些學習小組的同時教師要考慮借助科學工具,諸如“貝爾賓團隊角色測試”等,來幫助中職學生認清自己適合在團隊中擔任的角色,以更好地選擇加入合適的群體,充分發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這也有助于建構多元化學習小組,發揮該小組群體多元化的積極作用。
(二)建立長效評價機制
在活動結束后,教師要及時組織開展小組學習評價,健全評價反思機制,鼓勵學生之間相互點評,達到合作互助、平等交流的目的,為中職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利環境。同時,通過對學生活動的正面評價,緩解同伴之間的惡性競爭,有助于幫他們認清學習活動的真正目的,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建立一套持續的、長效的評價機制,每次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都能夠有針對性地評價,嘗試給評價賦分,以便在學期結束、課程學完后還能夠指導小組開展其他活動。
(三)樹立典型,充分發揮群體能動性
為了發揮群體的驅動力,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挖掘典型,樹立正面的榜樣,并給予一定的獎勵措施,以更好地發揮群體的積極作用,加強對優秀小組的宣傳教育工作。利用各種宣傳工具和方法,廣泛傳播優秀學生或者優秀集體的先進事跡、行為表現和道德精神,讓其深入中職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引導學生向優秀學生、優秀群體學習,促進學生思想和行為的改變。通過營造“比、學、趕、超”的良性競爭氛圍,激發群體的競爭意識,更充分地發揮群體的能動性。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要擺脫中職學生在社會大眾心目中的刻板印象,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但對于中職學生群體而言,正面、積極的改變對于身為這一群體中的一員而言也會有不小的觸動,群體可以激發個人的學習動力,同時個體又具有對群體的反作用力。群體與個體之間有著復雜的聯系,而有群體的地方就離不開管理。基于此,課堂管理和教學環節設計便都離不開心理學、管理學內容,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教師可以更好地進行跨界融合,探究中職計算機課堂提質增效的可行路徑,幫助提升中職學生群體形象,樹立中職學生的學習自信,使其獲得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莊瀅 江蘇省吳江中等專業學校
參考文獻
[1]吳丹,賀艷芳.群體動力理論視角下職業院校學生學業倦怠問題解析及其改善[J].職教通訊,2021,(07):16-23.
[1]吳丹,賀艷芳.群體動力理論視角下職業院校學生學業倦怠問題解析及其改善[J].職教通訊,2021,(07):16-23.
[2]宋亦芳.基于群體動力理論的社區團隊學習研究[J].職教論壇,2017,(09):40-47.
[3]趙丹.群體動力理論視閾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J].法制與社會,2016,(11):229-230.
[4]徐曙峰.群體動力理論視域下的高校學風建設體系構建——基于N大學的調查分析[J].管理觀察,2019,(19):128-129.
[5]姜宏健.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計算機網絡專業課程改革探討[J].網友世界·云教育,2014,(14):178-178,190.
[6]張小莉.運用數字化課堂觀察優化師生交往行為的策略研究——以初中道德與法治《合作的藝術》為課例[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9,(02):4-8.
[7]徐晶晶,胡衛平,逯行.在線協同學習的群體動力理論模型、案例設計與實現策略[J].中國電化教育,2022,(03):81-89.
[8]張月云.論同輩群體對中職生的影響及對策[D].河北師范大學,2007.
[9]席穎.群體動力理論在高職英語學習策略中的運用[J].懷化學院學報,2011,30(12):108-109.
[10]付稼嶸.群體動力理論視域下提升小學生協作能力的教學活動設計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