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基于前瞻性理論的情緒調節干預方案對面部燒傷患者創面愈合和心理狀態的影響。方法:選取2020年5月-2022年6月筆者醫院收治的105例面部燒傷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52例)和觀察組(53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基于前瞻性理論的情緒調節干預,干預持續8周。統計比較兩組創面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及干預前后歧視感量表(Discrimination sensitivity scale,DSS)評分、精簡燒傷健康量表(Burn specific health scale-brief,BSHS-B)評分、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分、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評分、醫學應對問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MCMQ)評分。結果: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在干預后和隨訪后的DSS評分、SDS評分、SAS評分、MCMQ屈服及回避評分均顯著降低(P<0.05),BSHS-B評分、MCMQ面對評分均顯著提高(P<0.05),且創面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均顯著縮短(P<0.05)。結論:基于前瞻性理論的情緒調節干預方案可以有效改善面部燒傷患者的情緒狀態,提高生活質量,促進創面愈合,縮短住院時間,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前瞻性理論;情緒調節;面部;燒傷;創面愈合;心理狀態
[中圖分類號]R473.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8-6455(2024)07-0171-04
Effects of Emotion Regulation Intervention Based on Prospective Theory on Wound Healing and Psychological State of Facial Burn Patients
SHI Li, ZANG Qianci, WANG Xiu
( Department of Burns and Plastic Surgery, Suqian First People's Hospital, Suqian 223800, Jiangsu, 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emotion regul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 based on prospective theory on wound healing and psychological state of facial burn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05 patients with facial burns admitted to the author's hospital from May 2020 to June 2022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52 cases) and observation group (53 case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emotional regulation intervention based on prospective theory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tervention lasted for 8 weeks. Wound healing tim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discrimination sensitivity scale (DSS) score, burn specific health scale - brief (BSHS - B) score, self - rating ' scale (SDS) score,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score and 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 (MCMQ) scor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he intervention and follow-up after the DSS scores, scores of SDS and SAS score and MCMQ yield and avoid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P<0.05), BSHS - B score and MCMQ face score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05), and wound healing time and hospital stay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P<0.05). Conclusion" The emotion regul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 based on prospective theor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motional state, quality of life, facial healing and shorten th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of facial burn patients, and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prospective theory; emotion regulation; intervention program; facial burn; wound healing; psychological states
面部燒傷是一種常見的創傷性損傷,不僅會造成嚴重的生理損害,還會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會功能,產生各種負性情緒和心理問題[1]。這些心理問題不僅會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還會影響創面愈合過程,延長住院時間,增加醫療費用[2]。因此,對面部燒傷患者進行有效的心理干預,是促進其身心康復的重要措施。情緒調節是指個體對自己或他人的情緒進行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調整,以適應環境要求或實現個人目標的過程[3]。高水平的情緒調節能力能夠有效應對負性情緒和心理壓力,低水平的情緒調節能力則會出現不良后果[4-5]。因此,提高面部燒傷患者的情緒調節能力,是心理干預的重要目標。前瞻性理論是一種基于未來的認知干預模式,認為個體可以通過對未來事件的積極想象和預期,來影響自己的當前情緒和行為[6-7]。本研究旨在探討基于前瞻性理論的情緒調節干預方案對面部燒傷患者的影響,以期為面部燒傷患者的心理康復提供一種新的思路和方法。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5月-2022年6月筆者醫院收治的105例面部燒傷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護理組(對照組)52例和基于前瞻性理論的情緒調節護理組(觀察組)5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通過,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①年齡18~65歲,男女不限;②面部燒傷面積占整個面部的10%~40%,燒傷程度Ⅱ~Ⅲ度;③入院時間在燒傷后24 h內;④具有完整的意識和溝通能力。
1.2.2 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神經精神或內科疾病;②合并其他部位嚴重創傷或并發癥;③在入院前已接受過其他心理干預;④合并其他嚴重內科或外科疾病。
1.2.3 剔除標準:在干預過程中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或主動退出本研究。
1.3 方法
1.3.1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包括輔助治療、創面護理、營養支持、感染控制、健康教育等,同時給予患者一般的心理支持和安慰,如與患者進行日常交流、傾聽患者的訴求和困擾、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和康復等。
1.3.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基于前瞻性理論的情緒調節干預方案,由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進行指導和實施,干預方案包括以下四個步驟。①認知重建:通過對患者的面部燒傷經歷和感受進行探討,幫助患者識別和改變對自己、他人和未來的消極認知,如“我是一個失敗者”“別人都看不起我”“我的未來一片黑暗”等,引導患者建立更加積極和現實的認知,如“我是一個勇敢的人”“別人都關心我”“我的未來還有希望”等。②積極想象:通過讓患者想象自己在未來能夠實現自己的目標和愿望,如“我能夠恢復健康”“我能夠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我能夠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等,增強患者的自信、希望和動機,激發患者的積極情緒和行為。③情緒表達:通過讓患者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如說話、寫日記、畫畫、唱歌等,釋放患者的負性情緒,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增強患者的情緒調節能力。④社會支持:通過建立一個包容和支持的氛圍,讓患者與其他面部燒傷患者或志愿者進行交流和互動,分享彼此的經歷和感受,提供或獲取信息、建議、鼓勵和安慰等,增強患者的社會支持感和歸屬感。干預持續8周,每周2次,每次45 min,出院后通過電話或微信進行干預。每次干預前后都會對患者進行情緒評估,并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個性化的調整和優化。
1.4 觀察指標:干預前、干預結束后(應盡量在干預結束后1周左右,以避免干預效應的即時影響)和出院后3個月隨訪時,應用以下各量表對兩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并統計比較兩組面部創面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心理量表測量工作人員應在研究開始前接受統一的培訓,熟悉各種量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并對研究目的和分組情況保密。
1.4.1 住院時間:指從入院到出院的時間,以天為單位。
1.4.2 創面愈合時間:指從入院到面部傷口完全愈合的時間,以天為單位。
1.4.3 歧視感評分:使用歧視感量表(DSS)進行評估[8],該量表由7個項目組成,涉及面部燒傷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遭受的歧視或排斥的情境,如“你覺得別人會因為你的外貌而不愿意跟你說話嗎?”“你覺得別人會因為你的外貌而不愿意跟你做朋友嗎?”等。每個項目有5個選項,從“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別記為1~5分。量表總分為7~35分,分數越高表示歧視感越強。
1.4.4 精簡燒傷健康量表評分:使用精簡燒傷健康量表(BSHS-B)進行評估,該量表由40個項目組成,涉及面部燒傷患者的身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和總體健康等方面,如“你的面部疼痛有多嚴重?”“你對自己的外貌有多滿意?”“你覺得自己在社交場合有多自信?”等。每個項目有5個選項,從“非常不滿意”到“非常滿意”,分別記為1~5分。量表總分為40~200分,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1.4.5 抑郁自評量表評分:使用SDS進行評估,該量表由20個項目組成,涉及面部燒傷患者的情緒、認知、行為和生理等方面,如“你感到憂郁或沮喪嗎?”“你對未來有信心嗎?”“你覺得自己有價值嗎?”等。每個項目有4個選項,從“沒有或很少時間”到“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分別記為1~4分。量表總分為20~80分,分數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重。
1.4.6 焦慮自評量表評分:使用SAS進行評估,該量表由20個項目組成,涉及面部燒傷患者的情緒、認知、行為和生理等方面,如“你感到緊張或焦慮嗎?”“你擔心自己會發生什么不好的事嗎?”“你覺得自己很平靜嗎?”等。每個項目有4個選項,從“沒有或很少時間”到“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分別記為1~4分。量表總分為20~80分,分數越高表示焦慮程度越重。
1.4.7 應對評分:使用醫學應對問卷(MCMQ)進行評估[9],該問卷涵蓋回避應對(包含7個項目)、屈服應對(包含5個項目)和面對應對(包含8個項目)三個子量表,共20個項目,每個項目1~4分,總分20~80分。在任何一個子量表中,得分越高,說明患者在面對壓力時更多地采取該維度所代表的應對策略。
1.5 統計學分析:應用SPSS 22.0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ˉ±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組內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或Fisher精確概率法。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住院時間、創面愈合時間比較:觀察組住院時間、創面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DSS評分比較:干預前,兩組D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和隨訪后,兩組DS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BSHS-B評分比較:干預前,兩組BSHS-B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和隨訪后,兩組BSHS-B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
2.4 兩組SDS、SAS評分比較:干預前,兩組SDS、S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和隨訪后,兩組SDS、SA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
2.5 兩組MCMQ評分比較:干預前,兩組MCMQ各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和隨訪后,兩組面對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回避、屈服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6。
3" 討論
面部燒傷是一種常見的外傷,不僅會造成皮膚和軟組織的損傷,還會影響患者的外貌和形象,給患者帶來嚴重的心理壓力和社會困境。面部燒傷患者往往會出現自卑、孤僻、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導致心理適應能力下降,影響康復效果和生活質量。因此,對面部燒傷患者進行有效的心理干預非常重要。目前,對面部燒傷患者的心理干預主要包括認知行為療法、接受與承諾療法、正念療法等[10]。這些干預方法都有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操作復雜、時間長、依從性差等。因此,尋找一種簡單易行、快速有效、持久穩定的心理干預方法,是面部燒傷患者心理康復的迫切需求。
本研究采用了基于前瞻性理論的情緒調節干預方案對面部燒傷患者進行心理干預,結果表明,該干預方案可以有效改善面部燒傷患者的情緒狀態,提高生活質量,促進創面愈合,縮短住院時間。該干預方案具有以下特點和優勢:①基于前瞻性理論的情緒調節干預方案是一種基于未來的認知干預模式,認為個體可以通過對未來事件的積極想象和預期,來影響自己的當前情緒和行為[11]。該干預方案可以讓患者從過去和現在的負面經歷中解脫出來,轉向未來的積極期待和目標導向,從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態度。②基于前瞻性理論的情緒調節干預方案包括認知重建、積極想象、情緒表達和社會支持等技巧,這些技巧都是經過實證驗證的有效的情緒調節策略[12]。該干預方案可以幫助患者識別和改變消極認知,增強自信和希望,釋放負性情緒,增強情緒調節能力,增加社會支持感和歸屬感。③基于前瞻性理論的情緒調節干預方案操作簡單易行,只需8周,每周2次,每次45 min,就可以取得顯著效果,并且效果可以持續到干預后3個月[13]。該干預方案可以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個性化調整和優化,提高患者依從性和滿意度。
本研究發現基于前瞻性理論的情緒調節干預方案可以顯著降低面部燒傷患者的歧視感評分,說明該干預方案可以減輕患者因為外貌改變而遭受的歧視或排斥。歧視感是一種主觀的心理感受,是個體對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價值的評估。研究表明面部燒傷患者往往會因為外貌改變而對自己產生負面的評價,認為自己不被別人接受和尊重,從而產生歧視感,導致患者出現自卑、羞恥、恐懼和憤怒等負性情緒,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14]。基于前瞻性理論的情緒調節干預方案可以顯著提高面部燒傷患者的精簡燒傷健康量表評分,說明該干預方案可以改善患者在身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和總體健康等方面的生活質量。生活質量是指個體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滿意度和幸福感,是個體身心健康和社會適應的綜合反映。研究表明面部燒傷患者的生活質量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面部疼痛、外貌改變、情緒問題、社交障礙等[15]。基于前瞻性理論的情緒調節干預方案可以顯著縮短面部燒傷患者的創面愈合時間和住院時間,說明該干預方案可以促進創面愈合過程。創面愈合過程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心理因素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16]。心理因素可以通過影響免疫功能和炎癥反應,進而影響面部愈合過程。積極的心理狀態可以增強免疫功能和抗炎能力,促進面部愈合;消極的心理狀態則會抑制免疫功能和增加炎癥反應,延緩面部愈合。基于前瞻性理論的情緒調節干預方案可以顯著降低面部燒傷患者的抑郁自評量表評分和焦慮自評量表評分,說明該干預方案可以減輕患者的抑郁和焦慮程度。抑郁和焦慮是面部燒傷患者常見的心理問題,也是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和面部愈合的重要因素。抑郁和焦慮會導致患者出現消極的情緒、認知和行為,如悲傷、無望、擔憂、恐懼、自責、回避等。這些消極的情緒、認知和行為會影響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炎癥反應,進而影響面部愈合過程[17]。基于前瞻性理論的情緒調節干預方案可以顯著降低面部燒傷患者的回避評分以及屈服的評分,并顯著增加患者的面對評分,說明該干預方案可以減少患者的回避以及屈服等情況,增強患者的應對能力。屈服和回避是面部燒傷患者常見的應對方式,是指患者在面對面部燒傷時,采取放棄、逃避或否認等消極的策略,以減少自己的不適感。屈服和回避雖然可以在短期內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但是在長期內會導致患者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機會,增加患者的孤立感和無助感,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會功能[18]。面對的應對方式是指患者在面對面部燒傷時,采取積極解決問題、尋求幫助或支持、調整認知或情緒等積極的策略,以改善自己的處境或狀態[19]。積極應對方式可以增強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和掌控感,增加患者的積極情緒和動機,促進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會功能[20]。
綜上,基于前瞻性理論的情緒調節干預方案可以有效改善面部燒傷患者的情緒狀態,提高生活質量,促進創面愈合,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曹秀娟,周瑩,虞露艷.學齡兒童面部燒傷后心理應激障礙特點及 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22,37(24):4701-4704.
[2]Ayhan H, Savsar A, Sahin S Y, et 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appearance anxiety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in patients with burns[J]. Burns, 2022,48(4):816-823.
[3]程海英,呂利明,劉培培,等.中重度燒傷患者康復期創傷后成長及情緒調節策略的縱向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9,35(25):1922-1928.
[4]趙瑾,葉怡,莊園,等.老年燒傷患者心理狀況多維度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國際老年醫學雜志,2022,43(1):31-35.
[5]杜碧麗,孟歌,汪超.分層數字化健康教育對乳腺癌化療患者情緒調節能力、自護能力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1,29(4):518-523.
[6]解琳,張寅,王佳玉,等.燒傷科低年資護士護理大面積燒傷患者休克期液體復蘇的情景模擬教學前瞻性自身前后對照研究[J].中華燒傷雜志,2021,37(8):781-787.
[7]Zhao H, Zhang M, Li Y,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growth mindset 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eaning in life: a serial mediation model[J]. Behav Sci (Basel), 2023,13(2):189.
[8]孫林利,陳麗娟,劉麗紅,等.顏面部燒傷患者基于行為轉變理論康復護理方案的實施[J].護理學雜志,2021,36(5):83-85.
[9]高利娟,劉義娟,高巧妮.面部燒傷患者傷殘接受度與應對方式及希望水平的相關性[J].臨床與病理雜志,2017,37(6):1238-1243.
[10]陳小央,任文,邱艷,等.認知行為療法的臨床應用現狀[J].中華全科醫學,2022,20(10):1755-1759.
[11]高佳麗.顏面部燒傷患者創傷性成長的相關影響因素分析[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22,19(1):128-131.
[12]Slovak P, Antle A, Theofanopoulou N, et al.Designing for emotion regulation interventions: an agenda for HCI theory and research[J]. Acm T Comput-Hum Int, 2023,30(1):1-51.
[13]張捷,謝涵,鄧泂,等.基于隨訪6個月療效結局的加用吡侖帕奈治療兒童藥物難治性癲(癇)的單中心前瞻性隊列研究[J].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21,16(4):6.
[14]張雅如,陶洪梅,陽光,等.專業人員指導下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家長執行的家庭康復療效觀察的前瞻性研究[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21,23(12):6.
[15]王艷瓊,黃建瓊.自我感知歧視感量表的漢化及信效度評價[J].護理研究,2018,32(21):3414-3417.
[16]Camolesi G C V, Marichalar-Mendía X, Padín-Iruegas M E, et al. Efficacy of photobiomodulation in reducing pain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burning mouth syndrom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Lasers Med Sci, 2022,37(4):2123-2133.
[17]Cui T, Yu J, Wang C F, et al. Micro-gel ensembles for accelerated healing of chronic wound via ph regulation[J]. Adv Sci (Weinh), 2022,9(22):2201254.
[18]葉麗珍,游小恩.基于ABC-X模型的護理干預在女性面部燒傷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2,28(5):676-679.
[19]劉秀娟,張婷,姚敏.系統性護理干預在顏面部燒傷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貴州醫藥,2022,46(1):168.
[20]曾梅,楊帆,毛世芳,等.積極心理學理論指導下全程護理干預在面部燒傷后瘢痕整形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美容醫學,2022,31(10):174-177.
[收稿日期]2023-06-14
本文引用格式:石莉,臧千慈,王秀.基于前瞻性理論的情緒調節干預對面部燒傷患者創面愈合和心理狀態的影響[J].中國美容醫學,2024,33(7):17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