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內部審核工作開展是推進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機構質量管理體系完善的重要路徑,本文通過分析某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機構在2019至2023年內部審核中發現的不符合項類型的數據及變化情況,探討發生不符合的要素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整改措施,以期達到維護和提升質量管理體系的目的。
關鍵詞: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機構,質量管理體系,內部審核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24.027
0 引 言
內部審核作為質量管理體系審核的重要環節,需要通過內部審核嚴格化落實,確保質量管理體系的高質量運行,并以此作為手段增強內部審核工作的開展,既能推動質量管理體系的穩定,持續運行,同時也有利于質量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可為檢驗檢測機構工作優化提供有力支持[1]。
內審是特種設備檢驗機構識別自身薄弱環節并改進質量管理體系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保證管理體系有效運行的重要保障。本文聚焦于某特種設備檢測機構在2019—2023年質量體系內部審核報告,對其中的不符合項進行了細致分析與探討。
1 內審過程
1.1 審核依據
審核依據通常分為外部法律法規、行業準則及內部的體系文件,2019至2021年為TSG Z7003—2001《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機構質量管理體系要求》《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評審準則》和院《質量手冊》《程序文件》等體系文件。
2022年6月1日,TSG Z7001—2021《特種設備檢驗機構核準規則》實施,同時,該機構按照要求對質量體系文件進行了修訂換版,并在之后的內審中按照新版質量體系文件進行。故而,2022年至2023年為TSG Z7001—2021《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機構核準規則》和院《質量手冊》《程序文件》等體系文件。
1.2 審核范圍
審核范圍覆蓋該機構管理體系的全部要素和全部質量活動,涉及所有設施、部門、場所和地點。
1.3 審核方式
內審組由內審組長及內審員組成,內審組長由質量負責人指定,內審員需經培訓考核合格,熟悉所需質量體系文件,委派的內審員應當具備與被審核部門相關的技術知識,并采取部門交叉互審的方式,并將前次內/外審發現的問題列出以便跟蹤檢查[2]。
1.4 審核內容
審核內容主要包括文件審核和現場審核。文件審核主要是評審該機構管理體系文件的數量、質量,以檢查對外部準則的符合性;評審檢驗記錄、報告書等技術資料。現場審核主要是按照認可準則和資質認定通用要求的有關要素,對檢驗檢測現場進行現場核查。
2 內審結果
2.1 不符合項分布情況
該機構2019自至2023年共進行了5次內審,涉及質量體系所有部門,共發現不符合項98條。其中2019年20條、2020年16條、2021年21條、2022年19條、2023年22條。
通過匯總形成2019年至2023年內審發現的不符合項分布表見表1。
2.2 不符合項分析
通過匯總分析,該機構不符合項共分布在11個要素中,其中文件控制、檢驗設備管理、檢驗安全控制、檢驗報告(證書)控制的不符合較多,占全部不符合項的80.7%。2019至2023年不符合項總體變化趨勢不明顯,相同問題反復出現,每年均會發現新問題。
從分布表可見,內審中出現問題最多的是檢驗報告(證書)控制,發生33次,占比33.8%。不符合的主要問題包括:報告和記錄不一致、報告填寫錯誤、存在空項、報告存檔資料錯誤等,原因有:(1)檢驗人員出具報告責任心不強、不細心,審核人員也未及時發現問題,導致報告出現錯誤;(2)近年來,由于特種設備日益增長,人機矛盾越來越嚴重,檢驗任務繁重、報告量也劇增,為了及時出具報告檢驗人員經常需要加班加點,為了提高效率容易造成報告出具錯誤率增加。為此建議開展檢驗人員對檢驗細則和填寫說明的學習培訓,規范報告和記錄出具的流程。質量技術管理辦公室持續加強監督,定期完成檢驗報告抽查,并督促各檢驗部門、檢驗人員提高責任意識,加強責任心,在保質保量完成檢驗工作的同時做好部門間檢驗質量監督抽查工作。
檢驗設備管理的不符合項5年內共發生21次。不符合問題主要是:部分設備超期未檢定、檢定標識缺失、部分設備損壞等,上述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是設備管理員未按照內外部文件要求對設備進行管理,檢驗科室借用設備未及時進行維護保養及日常檢查,對設備的日常管理不到位。為此,對設備管理員開展專題培訓,由設備管理部門聯合檢驗部門設備管理員進行內部核查,完善設備狀態標識,加強設備日常維護管理,按體系文件要求如實填寫相關記錄。
文件控制和檢驗安全控制的不符合項分別發生14次和11次,問題主要集中在外來文件未受控和安全培訓上,主要原因在于外來文件受控管理不嚴格,檢驗人員外出培訓所發法規標準未及時進行受控管理;安全培訓流于紙質形式,檢驗人員外出檢驗后補簽字情況居多。
除上述原因外,質量監督員未能按照體系文件切實履行監督職責也是主要問題之一。因此,下一步需要加強質量監督工作,同時,質量管理工作也需要得到管理層的高度重視和支持。開展內審工作是自我改進質量管理體系的有效手段,也是對管理體系是否按照體系文件運行進行直觀評價的重要方式。為了確保質量管理體系的不斷完善,成功的內部審核必須以推動質量技術水平的提升為目標,不斷創新,持續改進。
3 內審審核改進措施分析
3.1 重視內審活動,提升審核人員水平
管理層應高度重視內部審核工作,帶頭參加內部審核首、末次會議,關注質量管理活動,對質量負責人、內審員等涉及內審的人員應注重審核能力的培養,避免出現內審員能力層次不齊的狀況,導致審核尺度不一致。同時,應該采取適當的激勵機制,鼓勵內審人員充分發揮監督監管作用,盡職盡責。此外,應充分利用接受外部審核的機會,安排內審人員作為陪同,外審員參與指導內部審核工作,內審員要充分利用機會學習審核技巧和審核方法,彌補實際操作的不足[3]。
3.2 健全內審制度,科學優化內審流程
往往參與內審的內審員均為兼職,將內審工作視為負擔,互相不溝通交流,隨便應付,審核未按計劃全覆蓋所規定的條款,檢查表生搬硬套,照抄標準條文與實際情況不符,內審過程不規范,出現缺項、漏項,從而嚴重影響審核效果。首先管理層要制定切實可行的獎懲制度,實行標準化管理,按照條款適當的量化考核標準,并嚴格落實對內審人員實行獎優罰劣的原則[4]。同時,健全抽查制度,每年除了固定次數的例行內部審核之外,同時要有重點、有針對性地對有關部門進行抽查,并將抽查的情況予以通報。鼓勵各部門、各職工進行自查自糾,將自查的信息反饋到負責部門,不符合的項目負責部門進行協調整改。
3.3 強化整改力度,提升內審工作成效
不符合項能夠有效地反映質量管理體系中存在的漏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往往內審員只注重于提出問題,而對后期的整改跟蹤不重視,導致不符合項的整改趨于形式主義,未能制定有效的預防措施和改正措施,導致漏洞再次發生。故而特種設備檢驗機構應對不符合項關閉工作給予高度重視,首先要了解不符合項出現的主要誘因,在此基礎上科學制定整改措施。同時,應加大同類問題識別審查力度,避免不符合項重復出現。同時,針對內部審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其他部門要積極進行自查自糾,防患于未然。
4 結 語
內部審核機制的建立,為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機構高效開展日常檢驗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時也是規范檢驗檢測人員個人行為、評價與驗證工作成效的一種有效方法。檢驗檢測機構應定期對近年來的內審情況進行比較分析,檢查已關閉的不符合項是否再次出現,評估管理體系是否得到改進和完善,以及是否達到了既定的質量目標。只有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提高內審工作的有效性,并充分發揮內審這一重要的管理手段,才能促進檢驗檢測機構管理水平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寇旋,高陽.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機構的內審[J].品牌與標準化,2012(Z2):73.
[2]邢軍.食品藥品檢驗機構內部審核不符合項分析及討論[J].質量安全與檢驗檢測,2021,31(3):68-70.
[3]檢驗檢測機構內部審核工作的研究探討[J].中國檢驗檢測,2023,31(4):80-81.
[4]張惠敏.檢驗檢測機構質量管理體系內部審核中的問題分析[J].工程質量,2023,41(5):1-4+8.
作者簡介
曹代佳,碩士研究生,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特種設備檢驗檢測和質量管理。
(責任編輯:張瑞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