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是學生正式邁入義務教育的第一個階段,小學語文教學是義務教育階段一門的重要學科。在“雙減”背景下,怎樣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兼顧學業質量和教學效果,這是我們語文老師普遍關心的問題。本文首先論述了提高小學生語文學業質量的一些策略,然后對閱讀教學和習作教學的關系進行了闡述,最后提出關于語文教學的其他方面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學業質量" 提高策略
教學應該是一門培育人的藝術,在教學中,教師更需關注“育人”。語文教學不應該急于求成,要注重打基礎。比如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教師一開始就讓學生背范文、好詞好句,這顯然是不合適的,要讓他們學會欣賞,在欣賞的基礎上學會積累,進而想要表達,最后可以適當地背一些佳作,學習其中的寫作手法和好詞好句,來為自己的作文錦上添花。但是,技巧、手法、范文只是讓學生更有條理、更流暢、更準確地去表達,作文最重要的是注重學生的真實體驗,要落實到一個“真”字,真實情感,真情流露。[1]
一、提高學生學業質量的策略
在“雙減”政策的大背景下,教師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需注重學生語言文字的應用和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用好班級學生“小助手”,并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學。
(一)把學習時間放學校
為了響應國家“雙減”政策,減輕家長和學生學業負擔,需要教師好好利用學生在校的時間,在看得見、控得住的時空里提高效率,高強度、高質量完成課程教學和作業任務。
(二)掌握字詞
小學生自控能力相對較弱,學習積極主動性不足,這就需要教師和家長共同努力,形成家校合力,幫助學生打好語文基礎。教師在校期間應利用好午寫半個小時時間,讓學生臨摹字帖,對學生進行字詞聽寫。教師要控制好聽寫詞語的數量,及時反饋學生的聽寫情況,然后對聽寫有誤或書寫不規范的學生進行指導。
(三)熟悉課文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早讀時間異常寶貴,教師除了引導學生讀正在學的課文外,還要對學過的課文,尤其是經典古詩詞進行朗讀和背誦,對學生進行抽查背誦。為了激勵學生讀書,建議教師和學生一起讀書,這樣學生累了,或者跑神了,讀書聲小了,甚至不讀了的時候,當聽到教師響亮的讀書聲時他們就會被帶動起來,繼續投入朗讀中。教師可以一邊讀一邊用余光掃視學生的讀書狀態,有意識地調動學生讀書的動力和積極性。“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得多了,對課文的熟悉程度,尤其對古詩詞的識記和理解能力就會增強。如果學生讀書時間太長或聲音較大,就會逐漸疲勞,讀書積極性會下降,這時候教師可以采用分組讀、分角色朗讀、師生接力讀等多種朗讀形式,讓部分學生能夠輪番休息一會兒。[2]
(四)訓練學生的習作能力
小學生每天總要有大大小小的事情發生。當他們給老師反映問題時,如果不是緊急的事,可以讓他們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寫一寫,要求他們寫做了什么、說了什么,還要寫自己當時是怎么想的,還打算做什么。這就對應了習作中的動作、語言、心理等描寫,以訓練其習作水平和思維能力。因為這是發生在他們自己身上的真實事件,比習作課上教師給個話題來練習寫作更具實用性。寫完后,教師要及時反饋學生沒有敘述清楚的地方,這樣既給了學生冷靜下來認真反思其錯誤的時間,又相當于對他進行了個別習作指導,同時也有利于教師了解事件的全貌。教師讀了學生寫的內容,會了解其內心的真實想法,就能夠全面、客觀、公正地處理學生之間的矛盾,避免了學生口頭闡述不清楚、不全面。這也無形之中提高了學生的習作水平,使他們知道了怎么分段,應該寫什么內容,怎么寫老師才能看明白。
(五)用好小組長
我們要逐漸培養學生協助老師管理班級的能力。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無論在身體和心理上都能夠較好地理解和輔助老師進行教學管理,要信任學生,用好學生“小助手”。教師可以按人數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小組大約七八個人,在作業督促、字詞聽寫、朗讀背誦課文等方面就可以起到很好的監督和督促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作用。
(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
當前的教學離不開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無論在課堂還是在課外作業的輔導上,它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比如鶴云教app,不僅能幫助學生預習和復習功課,還為教師備課、批改作業等提供了便利。語文教師應對學生作業的提交情況和完成質量進行有效監督。鶴云教的在線作業功能很方便,學生寫完作業后拍照上傳,可以以文字和語音的形式上傳,之后教師就可以看到學生作業提交的狀況,批改時教師不僅可以利用在學校的時間,還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對學生的作業書寫情況進行反饋,對優秀作業進行表揚,對沒有完成作業和作業質量不高的學生進行督促,學生能及時看到并做出改正,有效提高了其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二、關于閱讀教學和習作教學的關系
做好上述事情以外,我們語文老師還要在閱讀教學和習作教學上下功夫,這是語文教學中需要認真關注和實踐的重要課題。
那么,怎樣看待閱讀教學和習作教學呢?
首先來看閱讀教學。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不像數學教材一樣以知識點的形式在目錄中呈現,它分散在單元導語、語文要素、課后題、口語交際、語文園地、快樂讀書吧等內容之中。如果把每一篇課文比作數學中的“應用題”,那么這個“應用題”是編者事先慎重選擇出來的,題干很長,變量很多,需要語文老師根據語文課標、不同學段、單元要求、學生特點等將需要的變量有效提取出來,找好語言運用的訓練點,利用好,將無關變量舍去,將學生的注意力聚焦,最終為學生呈現出用需要的變量匯聚而成的“算術式”,將知識整合起來,發生相互聯系,共同為教學目標的達成創造條件。這本身就是產生“審美體驗”的過程,通過現象看本質,化繁成簡,學生在此過程中也訓練了思維能力,得到“一課一得”的效果,讓學生感受到所學知識的實際用處,體驗到學習的快樂,進而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高。
其次,我們來看習作教學。如果把習作也以數學的形式作比的話,我想它就是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點給自己出的一道道應用題,學生會用到哪些知識點融進自己的習作之中,這實際上也檢驗了語文教師的教學效果,是否已經讓學生充分掌握了知識,學生利用的是自己的“原有”經驗還是師生在教學中習得的,這能夠直接在他們輸出的文字中看出來,這些文字包含的所學知識點的廣度、深度、熟練程度等便會直接反映出學生的語文素養,這又反過來促進教師的教學。[3]
閱讀教學是輸入,習作教學是輸出,兩者關系看似彼此獨立,實際是相互促進的。這就好比農民種糧食,先得把種子種地里,才有可能收獲更多的糧食。同樣,學生需要在大量的有效閱讀的前提下才有可能產出高質量的作文。
三、其他一些教學建議
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要組織好學生進行有效學習,深入探究閱讀教學和習作教學,還應關注以下方面內容:關注新課改,細讀細悟新課標;研讀教材,整合知識點,例如整合字、詞,按照不同文體整合閱讀課文,整合古詩詞作者、主題思想,組建學習任務群;整合語文要素,明確教學方向和重點;研究學生,組建適合師生交流的教學語言體系;關注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高;閱讀語文教學方面的書籍,把握教學教研新動向;多進行教學實踐,鍛煉教師的教學機智,提高教學水平;關注國家教育政策,尤其是與語文教學有關的,落實思政進課堂。
四、結語
小學語文教學通過學科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等四個方面的核心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促進其形成必備的品格和關鍵的能力,也是我們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平臺。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師要真正做到的,因為我們面對的是小學生,需要我們用適合他們的語言體系進行教學,只要我們充滿信心,腳踏實地,注重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認真研究教學,就會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貢獻不可或缺的力量,進而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吳忠豪小學語文教學內容指要——漢語·閱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吳忠豪小學語文教學內容指要——寫話·習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