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專業是服務于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專業之一,為適應制造業轉型中對數字化設計、數字化工藝、數字化制造等新型崗位人才的需求,參考國家教學標準,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目標,通過產教融合、共建人才培養基地等合作措施,充分發揮校企雙主體育人作用,創新了“雙鏈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重構了“崗課賽證”融通的專業課程體系,培養具有工匠精神且“精設計操作、懂加工工藝、會生產管理、善多方協作、能工作創新”的現場工程師,推進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專業內涵建設,促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數字化;產教融合;崗課賽證;人才培養模式
1"概述
隨著計算機、信息處理、圖形圖像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以設計數字化、制造裝備數字化、生產過程數字化、管理數字化和企業數字化為主要內容的數字化設計和制造技術逐漸滲透到產品開發的各階段、各環節,智能設備與工廠、數字化車間以及制造工藝的仿真優化在傳統制造領域的應用,整個制造行業傳統加工崗位大量減少,傳統專業的高職人才培養陷入“就業難、對口難”的困境。2021年教育部在高職專業目錄中新增了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專業,培養面向裝備制造產業,能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并有較強的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兼懂數字化技術和工業技術的高級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高職作為企業一線數字化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遵循職業教育發展規律,深化“三教”改革,“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提升教育質量,培養精準定位企業先進制造技術與信息技術融合的機械產品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人才。
2"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專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專業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領域中一個新興的專業領域,自2021年本專業公布以來,網上數據顯示至2024年6月共有121所專科層次高職院校開設有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專業,其中開設本專業較多的省有廣東、江西、江蘇等職業教育較發達的省份,由此可見本專業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湖南省暫有2所高職院校開設有本專業。近年來,關于社會對數字化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多、越來越緊迫,針對2023屆高校畢業生職位中,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缺口較大,大量數字化、智能化的崗位相繼涌現,未來三年隨著企業進入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井噴時期,智能制造數字人才供需比將逐步增大,才足以支撐產業數字化轉型需求。
因此,面對智能制造產業數字化人才需求的機遇與挑戰,高校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專業建設同樣也面臨著機遇與挑戰。
2.1"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有待進一步創新
高職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專業培養面向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的機械技術工程人員,能夠從事機械產品數字化設計、產品數字化制造、生產線運行與產品質量控制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依據傳統的“2.5+0.5”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生走上數字化崗位后,數字化能力并不強,而且加入了數字化課程后,機械技術工程人員的基本技能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訓練,使得人才培養質量不高,從而造成學生畢業后對口就業率較低。
2.2"專業課程體系需進一步完善
專業開設之初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專業的課程設置主要依據國家專業簡介中的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要求開設,但是有些課程由于學校條件無法滿足,開設效果不好;有些課程開設后并不能完全滿足當地企業的需求,對區域經濟的服務度不高,從而影響了學生在就業中的競爭力;還有些課程沒有與企業真實項目掛鉤,學生的學習停留于理論層面或者浮于表層,脫離工作實際等問題。
2.3"師資力量有待進一步加強
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專業現有的專業教師一般都是從其他傳統專業分配而來,新專業會面臨師資配置不均、師資配置不強等現實原因。不僅如此,數字化專業知識的介入,學習智能制造領域數字化相關的新工藝、新技術、新方法和新規范,也給教師們帶來了新的挑戰。
2.4"實習實訓條件需進一步改進
實習實訓教學是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實訓室建設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需要做深入調研、長遠規劃和長時間建設,因此新專業建設的最初幾年,實習實訓條件無法支撐新專業的教學實踐。
綜上所述,當前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專業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主要包括課程設置與實際需求脫節、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實踐教學環節不足等。這些問題和挑戰的存在,對專業建設的進程和效果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此我校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專業建設針對這些問題和挑戰,采取有效的措施,逐步推動專業建設的順利進行。
3"實施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
3.1"校企共建現場工程師培養基地
根據數字化專業人才面臨的困境與挑戰,我校加快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工作,依托省級市域產教聯合體,構建了政校企行四方聯動機制,打造了專業與企業“雙主體”育人的現場工程師培養模式。學校與企業共建現場工程師培養基地,面向企業數字化工作崗位需求,在大二階段以自愿申請和校企共同選拔的方式招錄學生進入現場工程師班,校企共商人培方案、共訂課程標準、共建企業學區、共擔教學任務、共評績效。
3.2"實施現場工程師“雙鏈交替”人才培養模式
現場工程師班采用全程企業參與,學校培養與企業培養同向同行、雙鏈交替的培養模式,每學期在學校課程安排之余,單獨安排5周的企業定制實訓課,企業定制實訓周中以校企共同商定的“學年項目”為訓練主線,按照企業的工作流程進行真實訓練,由學校教師與企業工程師共同授課。授課中根據企業生產安排,可以將企業大師“請進來”,也可以安排專業課教師將學生“帶出去”,第6學期學生以學徒身份進入企業,開展崗位實習。通過學校教育與企業教育的雙鏈循環交替,使學生能提早接受企業文化熏陶,獲得真實的實踐知識和實踐體驗,真學真做掌握真本領。
4"構建“崗課賽證+思政融通”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4.1"“崗課賽證”融通的內涵
“崗課賽證”綜合育人作為完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抓手,為推進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課程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構建“崗課賽證”融通的課程體系是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專業人才培養一體化設計的必由之路。“崗”即企業崗位能力需求,“課”即學校課程教學體系,“賽”即省部級、國家級和世界級職業技能大賽,“證”即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崗課賽證”融通聯結了產業界、教育界、競賽界及證書界四大主體,是隨著產教融合、職業技能大賽、證書制度等作為產教深度融通推進器而被廣泛認可的一種綜合育人模式。以產業需求、崗位需求為導向,以技能大賽為依托,以職業技能鑒定評價標準為依據,推進教學內容的解構與重構,實現課程升級與技術迭代的高度耦合和正相關,崗位、課程、競賽、證書四要素相互支撐,有效提升人才培養方案實施的深度和效度。
4.2"“崗課賽證+思政”融通的路徑
以產業鏈、崗位鏈、技術鏈、業務鏈、質量鏈、創新鏈等需求為導向,以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項目為依托,以職業技能鑒定評價標準為依據,“崗課賽證+思政融通”課程體系探索路徑與方法如下圖所示,具體做法:以教育教學為中心,把“崗”融入“課”、把“賽”融入“教”、把“證”融入“考”,把“思政”融入“學”,以產業鏈崗位需求“知識能力素質”為主導,最終實現“崗課賽證+思政融通”,切實提高人才質量。
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
4.3"“崗課賽證+思政融通”的模塊化課程體系構建
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基于“底層共享、中層分立、高層互選”的架構邏輯,根據智能制造企業“產品正逆向設計人員、產品數字化工藝技術人員、數字化生產線管理人員”等數字化相關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引入“工業產品數字化設計與制作、CAD機械設計”等技能競賽標準,并融入“機械產品數字化設計、增材制造模型設計”等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要求,以培養具有工匠精神且“精設計操作、懂加工工藝、會生產管理、善多方協作、能工作創新”的現場工程師為目標,構建了“底層基礎模塊、中層核心模塊、高層方向模塊、畢業模塊”4大模塊化課程體系。并根據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要求,在每學期設置由企業工程師主導教學的學期項目,學期項目完成情況由授課教師同步記錄在企業人才儲備檔案系統中,作為實習工作時安排崗位工作、核定工資等級的依據之一。
5"實施“外引內培”的雙師型教師教學團隊建設
遵循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人才雙鏈交替的人才培養思路,實施“外引內培”的雙師型結構教學團隊建設。
實施“雙帶頭人”制度,引進企業領軍人才作為專業帶頭人,在人才培養方案制訂中與學校專業帶頭人共同商議,將企業生產特點、企業文化、企業生產理念等要求融入人才培養;聘請企業技能骨干擔任實訓導師,負責企業定制課程及頂崗實習的實習實訓指導,與學校專業課教師共同制定相關課程標準,并共建數字化課程和指導教材編寫,以此建成一支專業技術強的兼職教師隊伍。
針對校內教師強化實踐能力培養,學校專業帶頭人在現場工程師培養期間,以每學年為周期開展生產、技術、科研崗位輪崗,保證每學年一個月的企業輪崗實踐;專任教師全程參與企業定制課程教學工作,并主要針對企業數字化相關崗位,統籌安排教師下企業基地,以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提升為重點,推進我校教師培養“六個一”工程的落地,每學年專任教師在合作企業至少開展兩個月的工程能力實踐。
通過“外引內培”政策實施,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專業正在逐步建成一支“專兼結合、多元融合、高效協作”的雙師型結構化教師教學團隊。
6"建立數字化協同創新設計與制造平臺
為滿足我校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專業教學與實訓要求,對接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企業對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的用人需求,我校與北京數碼大方、湖南云箭等合作企業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等方面進行了全面優化,依托CAXA的數字化設計/制造軟件平臺,同步建設集“教、學、訓、賽、證、研、創”為一體的專業綜合性實習實訓平臺,包含“數字化設計中心、數字化生產制造中心、數字化檢測中心、數字化創新中心”四大實訓中心,能實現專業教學、學生實訓、競賽培育、技能考證、技術研究、創新設計六大功能。基于平臺建設與支撐,在課程體系中引入“產品數字化工藝設計”“生產線數字化管控”等新興數字化課程,建設線上線下一流課程,打造在線精品資源,編寫校企合作特色鮮明的專業課教材,從而進一步推進人才培養的高質量發展。
結語
筆者所在學校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專業從2021年申報,至今已完成了三年的招生,三年中專業建設團隊通過多方調研、摸索前進,探索出了一條適用于中部地區高職院校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專業學生培養的新路子。后續學校將持續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從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實訓室建設、人才培養基地建設、雙師型教師建設等各個方面進一步落實落地,增強專業服務區域經濟、服務本土企業的能力,為地區制造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源源不斷地輸送高素質高水平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李鐵光.基于“崗課賽證+思政融通”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探究[EB/OL].(20230705).https://www.hunantoday.cn/news/xhn/202307/18282285.html.
[2]史歌,高琳.“崗課賽證”一體化背景下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如何優化升級?[J].陜西教育(綜合版),2022(10):51.
[3]刁海軍,黃健,孫中廷,等.多元協同視域下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4,42(02):135137.
[4]魯璽,劉波.《車輛鑒定與評估》課程“崗課賽證”教學改革探究:以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汽車實用技術,2023,48(17):184187.
[5]姜海,許澤銀,黃飛.數字化設計制造網絡教學平臺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合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25(01):8892.
[6]黃淑敏,李莉,陳雪梅,等.職業類高校智能制造人才培養實踐[J].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35(03):1114.
[7]李艷,付琛.“現場工程化”智能制造技術綜合實訓平臺開發[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6):8186.
[8]陸德光,梅瑩.“崗課賽證”融合育人的價值意蘊、理論依憑與實踐路徑探索[J].機械職業教育,2023(11):16.
[9]馬華敏,王紅.高職市場營銷專業“崗課賽證”融通的課程體系構建路徑探析:以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2(03):3944+49.
[10]余蓉.讓市場叫座,學生吃香!湖南高職專業不斷優化[EB/OL].(2024050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8576859613167494amp;wfr=spideramp;for=pc.
基金項目:2022年湖南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ZJGB2022287)
作者簡介:唐萌(1985—"),女,土家族,湖南張家界人,碩士研究生,講師,從事職業教育研究與專業課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