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探究新選育的2個太子參品種“宣參2號”“宣參3號”在宣城地區自然和土壤環境下的種植情況及性狀優勢表現,以“宣參1號”為對照,進行2個太子參新品種及野生太子參田間比較試驗,比較新品種在出苗、倒苗情況、分枝數、葉長、莖葉寬、葉形、葉色等植物學性狀,單株塊根數、塊根長、塊根粗等考種指標,及產量、抗逆性等方面的差異,對2個新品種在田間的綜合農藝性狀進行評價。結果表明,2個太子參新品種生長強健,株型緊湊,株高適中,耐高溫性強,生長中后期葉斑病、病毒病發病少,豐產性好,“宣參2號”比CK增產82.58%,藥材折干率為31%;“宣參3號”增產幅度為14.27%,藥材折干率為33%;2個新品種綜合性狀優良,適宜在宣州區種植,同時為大面積推廣種植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太子參;品種;特征特性;宣參2號;宣參3號
中圖分類號S567.5+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25)02-0038-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2.009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StudyontheCharacteristicsof"TwoNewVarietiesofPseudostellariae"RadixfromXuanzhou
CHENGMing-enGONGMeng-meng2,YAOYing2et"al
(1.XuanzhouChineseHerbalMedicineScienceandTechnologyCorrespondentWorkstation,Xuancheng,Anhui"242000;2.XuanzhouDistrictPlantingIndustryBureau,Xuancheng,Anhui"242000)
AbstractToexploretheplantingconditionsandcharacteradvantagesoftwonewvarietiesofpseudostellariaeradix“XuanshenNo.2”and“XuanshenNo.3”inthenaturalandsoilenvironmentofXuanchengarea,with“XuanshenNo.1”asthecontrol,
thefieldcomparisonexperimentwasconductedbetweentwonewvarietiesofpseudostellariaeradix"andwildpseudostellariaeradix"tocomparetheemergenceandfalling-downofthenewvarieties,branchnumber,leaflength,stemandleafwidth,leafshape,leafcolorandotherbotanicaltraits,seedindexsuchasnumberofrootsperplant,rootlength,rootthickness,yield,stressresistance,etc.Thecomprehensiveagronomictraitsofthetwonewvarietiesinthefieldwereevaluated.Theresultsshowedthatthetwonewvarietieswerestrongingrowth,compactinplanttype,moderateinplantheight,andstronginhigh-temperatureresistance.Theincidenceofleafspotandvirusdiseasewaslessinthemiddleandlatestagesofgrowth,andtheyieldof“Xuanshen2”was82.58%higherthanthatofCK,andthedryingratewas31%.Theyieldincreaseof“XuanshenNo.3”was14.27%,andthedryingratewas33%.ThetwonewvarietieshaveexcellentcomprehensivecharacteristicsandaresuitableforplantinginXuanzhouDistrict.Atthesametime,theyprovidethetheoreticalbasisforspreadingplantinginlargeareas.
KeywordsPseudostellariae"Radix;Breed;Characteristic;XuanshenNo.2;XuanshenNo.3
太子參作為我國一種常用的大宗中藥材,為石竹科孩兒參塊根,在疏松肥沃、腐殖質豐富的土壤,排水良好,溫暖濕潤的環境中生長較好[1],怕夏日高溫和強光曝曬[2]。其性平、味甘、微苦,主治心悸自汗、脾虛食少、肺虛咳嗽、倦怠乏力、津虧口渴等癥[3-4],太子參富含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5-6],除作為藥用外,還可用于保健品、食品和飼料添加劑等,是安徽道地藥材之一。石竹科太子參人工栽培已有近百年的歷史[7],20世紀70年代以前太子參商品以野生為主,20世紀70年代以后主要為栽培[8]。宣州自1973年開始引種太子參,因氣候、土壤適宜,2000年前后已成為全國太子參三大主產區之一[9]。2016年,入選安徽省“十大皖藥”,成為安徽現代新興崛起的中藥品種[10]。由于太子參長期無性繁殖,近十余年來,宣州太子參面臨品種單一、種性退化等問題,使宣州太子參產業競爭力下滑,影響了宣州太子參產業可持續發展[11] 。為推進宣州太子參產業發展,宣州太子參產地科技人員堅持科技攻關和種質資源保護,新選育了2個太子參新品種,即“宣參2號” “宣參3號”,2023年9月通過了安徽省非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審定。因2個新品種在其不同生育期、不同種植環境可能存在不同的優缺點,因此,通過田間栽培試驗比較新品種的特性特征,是了解新品種是否適合本區域種植,是否能夠大面積推廣種植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宣參1號”在宣州區長期廣泛種植,野生太子參存在時間更長。筆者通過在宣州區黃渡鄉、周王鎮和廣德市誓節鎮種植“宣參2號” “宣參3號”,以“宣參1號”作為對照,與野生太子參同時開展品種對比試驗,為“宣參2號” “宣參3號”的田間種植和大面積推廣種植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概況
試驗點分別設在宣州區黃渡鄉、宣州區周王鎮和廣德市誓節鎮。試驗地土壤系黃紅壤亞類均質棕紅壤土種,前茬為新墾荒地或百合,土層1m之內無障礙層。土色均勻,土壤疏松,肥力中等。
1.2試驗材料
參試品種為“宣參2號”(安徽中醫藥大學牽頭選育),“宣參3號”(宣城市金泉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牽頭選育),野生太子參(宣城三合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采集于江蘇句容袁巷),以宣城市宣州區嶧山鄉主栽的宣參1號(金泉生態農業有限公司2005年選育)作為對照品種(CK)。
1.3試驗方法
1.3.1小區設計。
各區試點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各小區長10m,畦寬80cm,畦高30cm,溝寬40cm,計12m2,凈面積8m2。對參試品種按《太子參調查項目及方法》分播種期、生育期、病蟲害發生、形態特征、經濟性狀5個方面進行觀察、測定和比較。
1.3.2種植和密度。
塊根種植。2022年11月10日平整做畦,在畦面上按行距25cm,溝深10cm開種植溝,同日播種。行距25cm,株距10cm。每小區平均排列種參約320根。
1.3.3施肥及除草。
肥料以基肥為主,每小區基肥施用生物有機肥18kg、三元素復合肥1kg,早春追施尿素0.3kg。折合1hm2施有機肥15000kg、三元素復合肥825kg,尿素250.5kg。不進行病蟲害防治。其他田間管理措施與當地太子參管理相同。3月中旬進行鋤草淺松土,4月上旬使用除草劑防除雜草,以后手工拔除大草1~2次。
1.4測產與核查
2023年5月27日、6月10日分別進行田間調查,記載各個品種特征特性,每小區取40株記錄主要病蟲害發生情況。7月18日進行測產和實產核查。
2結果與分析
2.1生育期比較
對4個參試品種的出苗情況和倒苗情況進行比較,結果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宣參2號”生育期長達135~140d,2月中下旬出苗,3月中旬齊苗,6月下旬倒苗,是4個參試品種中倒苗最遲的品種;野生太子參次之;“宣參3號”6月中下旬倒苗,生育期125~130d;CK因種性退化,倒苗期最早。
2.2植株性狀比較
對4個參試品種的成熟植物,每個品種隨機取10株進行形態特征觀察比較,結果表明,“宣參2號”營養生長旺盛,生殖生長弱,開花少,蒴果無籽。“宣參3號”、野生太子參開花結籽,單株蒴果100~150枚。而CK開花雖多,但蒴果和結實均較少(表2、3)。
6月中旬考查各品種地上部地下部生長情況,“宣參2號”全株重59.2g,莖葉重23.2g,塊根凈重36.0g,莖葉與塊根之比為0.64∶1;“宣參3號”全株重62.1g,莖葉重34.7g,塊根凈重27.4g,莖葉與塊根之比為1.26∶1;CK全株重41.5g,莖葉重15.3g,塊根凈重26.2g,莖葉與塊根之比為0.58∶1;野生太子參全株重27.8g,莖葉重22.4g,塊根凈重5.4g,莖葉與塊根之比為4.14∶1。考查太子參地上部與地下部的生長情況,對各品種的營養和生殖生長規律以及施肥種類有一定參考意義。
2.3根系發育
5月下旬檢查上述品種的根系發育情況,“宣參2號”平均單株塊根數45~53根,“宣參3號”平均單株塊根數43~47根,野生太子參單株塊根數13~15根,CK單株塊根數31~32條。單株塊根鮮重以“宣參2號”最重,為45.58g,“宣參3號”為27.00g,CK為25.53g,野生太子參僅5.40g。說明野生太子參生產上作種根繁殖不可取(表3)。
2.4抗病性
出苗后觀察各品種病毒病,以野生太子參和“宣參3號”發病少,“宣參2號”和CK發病普遍,但“宣參2號”生育中后期新葉感病少;表明植株強健,耐病毒病感染。5月上旬開始田間檢查葉斑病發病情況,“宣參2號”發病最少,“宣參3號”次之,CK和野生太子參發病重。
2.5產量
各個品種(系)經4點16株測產,田間試驗產量見表4。無論是理論產量還是實產,均以“宣參2號”最高,產鮮參12228kg/hm2,比CK增產82.58%,藥材折干率為31%。“宣參3號”單產居第二位,增產幅度為14.27%,藥材折干率為33%,增產25.70%,野生太子參產量極低。
2.6質量評價
2.6.1性狀特征。
“宣參2號““宣參3號”均呈細長紡錘形或類胡蘿卜形,稍彎曲,一般長8~11cm。表面黃白色,較光滑,微有縱皺紋,凹陷處有須根。頂端有莖痕或牙痕。下部細長呈層狀,質硬而脆,斷面平坦,類白色,有粉性。氣微,味微甘。“宣參2號”直徑0.2~0.6cm。“宣參3號”略細。
2.6.2顯微特征。
“宣參2號”“宣參3號”與CK品種的橫切面構造相似,周皮為4~6列類方形木栓細胞。窄,射線寬廣。維管形成層成環。次生木質部占根的大部分,導管稀疏排列成放射狀。次生韌皮部和次生木質部薄壁細胞中充滿淀粉,可見草酸鈣簇晶。
2.6.3理化特征。
分別取“宣參2號”“宣參3號”與市售藥太子參藥材標準品進行理化鑒別,2個品種藥材與標準品顯相同顏色斑點。“宣參2號”浸出物為42.8%,總糖高達10.86%。“宣參3號”浸出物為39.7%,均高于202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標準[12]。說明“宣參2號”“宣參3號”是優良的太子參新品種(表5)。
3結論與討論
通過在3個不同地點開展試驗,“宣參2號”“宣參3號”在植株性狀、抗病性、產量、理化特征等方面均有較好表現。“宣參2號”增產幅度大,比CK增產82.58%,其增產機理是營養生長健壯,閉花受精花發育的蒴果發育不全,不結籽,養分多向塊根集中,故產量高,質量好。產地加工呈現出選裝貨占比高,售價高,綜合性狀優良,值得大力推廣應用。“宣參3號”3個試驗點平均產鮮參7652.78kg/hm2,比對照增產955.56kg/hm2,增產14.27%,是一個保持太子參種子繁育特性又能增產的優良品種。綜合而言,“宣參2號”較“宣參3號”的性狀更優良,更具有推廣價值。
抗病性、產量是太子參新品種是否具有推廣價值的重要依據,也是其能否大面積推廣種植的重要特征[13-15]。太子參的主要病害為病毒病、葉斑病,2個新品種在抗病毒病、葉斑病方面均有較好表現,產量方面較CK增產優勢明顯。
浸出物、總糖、皂苷含量是體現太子參藥材價值的重要特征,可以反映太子參的藥材質量,對“宣參2號”“宣參3號”與市售藥太子參藥材標準品進行理化分析,“宣參2號”的浸出物、總糖、皂苷含量均高于CK,“宣參3號”總糖含量高于CK。因此,作為中藥材,2個新品種均具有較好的品質特征,“宣參2號”較“宣參3號”藥材品質更優。
該試驗均在宣城境內太子參主產區開展,3個試驗地大環境相似,結果發現,2個太子參新品種在3個環境中均有良好表現,但2個不同新品種在植株性狀、產量、理化特征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說明不同太子參品種在各特征表現上具有差異。
該試驗實施地均在宣城境內,未在差異明顯的土壤、氣候環境中開展,還不能更系統、全面地反映環境對2個新品種的影響,在實施試驗中,選擇環境差異較大的地域開展,將得到更科學更全面的結果,這也是該試驗需要改進之處。
參考文獻
[1]林秀渠,李早永,隋春青,等.太子參高產栽培技術[J].山東農業科學,2011(1):111-113.
[2]晏春耕.藥用植物太子參的研究及其應用[J].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2008,22(2):61-65.
[3]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62-63.
[4]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M].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533-534.
[5]鐘方曉,彭廣芳.山東太子參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分析[J].時珍國藥研究,1997,8(3):223-224.
[6]李仕海,劉訓紅.江蘇地產太子參中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的分析[J].時珍國醫國藥,20012(3):199-200.
[7]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428.
[8]林光美.太子參研究進展[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4,23(6):15-17.
[9]姚勇,李萍,王德群,等.優良太子參新品系金參1號特征特性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5,33(4):580-588.
[10]彭華勝,王德群,彭代銀.道地藥材“皖藥”的形成及其界定[J].中國中藥雜志,2017,42(9):1617-1622.
[11]姚勇,李萍,王德群,等.宣州太子參規范化生產操作規程研究[J].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2004,18(5):28-30.
[12]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一部[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20:69.
[13]林光美.福建太子參的新病害及其防治[J].特種經濟動植物,2000,3(2):40.
[14]肖榮鳳,陳燕萍,許麗寧,等.太子參健康種參塊根的篩選與鑒定[J].福建農業科技,20252(8):1-6.
[15]李忠,潘仲萍,孫興旭,等.施秉縣太子參主要病蟲害種類調查及防治[J].中國植保導刊,2013,33(6):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