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探討“三全育人”視角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本研究分析了當前思政教育的現狀,并提出針對性的發展策略。結果表明,高校思政教育在載體多樣性、資源整合、師資力量、協同育人機制方面存在不足。通過豐富“全員育人”載體、優化思政教育資源、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及完善協同育人機制,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質量,為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與實踐指導。
關鍵詞:“三全育人”;思政教育;師資力量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新時代背景下傳統思政教育模式面臨諸多挑戰,在新形勢下創新思政教育方式,提升教育效果,已成為高校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三全育人”作為一種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為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從“三全育人”視角出發,探討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創新發展路徑,為提升思政教育質量提供參考借鑒。
一、“三全育人”的定義與內涵
“三全育人”是指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員育人是指學校各類人員,包括教師、行政人員、后勤保障人員等都應參與到育人過程中,通過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全過程育人強調在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階段都要實施教育,從入學到畢業,從課堂教學到課外活動,從學術指導到心理輔導,貫穿學生整個大學生活。全方位育人要求在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觀引導等多個方面進行全面教育,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術成就,還要重視學生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社會責任感等綜合素質的提升。通過“三全育人”模式,教育工作不僅是教師單方面的任務,更是全校教職工的共同責任,思政教育過程也不再局限于課堂教學,涵蓋了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終實現育人工作的全員參與、全過程覆蓋、全方位滲透。“三全育人”理念的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通過系統的教育設計實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可持續發展,從而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二、“三全育人”視角下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創新發展現狀分析
(一)“三全育人”載體單一
“三全育人”視角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面臨著載體單一的困境。“三全育人”理念強調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教育,但部分高校在實際操作中,思政教育的載體仍然主要集中在傳統課堂教學與專題講座上,缺乏多樣化。單一的教育載體難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無法滿足新時代大學生多元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在信息化、網絡化高度發展的當今社會,傳統思政教育模式未能充分利用新媒體、新技術等現代化手段,造成教育形式單一、內容枯燥,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熱情。思政教育在校園文化建設、社團活動、實踐育人等方面的滲透力度不足,未能形成全員參與、全過程覆蓋、全方位滲透的育人格局。盡管部分高校在嘗試通過網絡平臺、線上課程等新形式開展思政教育,但整體上仍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形成系統化、規范化的操作模式。
(二)思政教育資源匱乏
“三全育人”視角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面臨著思政教育資源匱乏的挑戰。當前高校思政教育資源的供給與分配仍然存在明顯不足,難以滿足新時代背景下多樣化、全方位的教育需求。首先,思政教材內容更新滯后,缺乏與時俱進的內容,難以反映當前社會熱點與學生關注的現實問題,造成思政教育內容的吸引力與實效性不足;其次,思政教育的輔助資源,如教學案例庫、音視頻資料、互動平臺等較為匱乏,無法為教師提供豐富的教學素材,限制著思政教育形式的多樣性;最后,高校思政教育資源的配置和共享機制不完善,校內外優質資源難以有效整合,造成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無法形成教育合力[1]。
(三)師資力量與專業化水平有限
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存在師資力量與專業化水平有限的困境。目前,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師資隊伍質量存在明顯不足,難以支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教育要求。首先,思政教師的數量相對不足,部分高校存在思政課教師崗位編制緊張現象,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教學需求。并且部分思政教育專業化水平參差不齊,難以勝任復雜多樣的教育任務;其次,思政教師的職業發展與培訓機制不完善,缺乏系統的專業培訓與職業發展規劃,造成教師在教學方法、教育理念、專業知識等方面難以與時俱進;最后,思政教師在實際工作中往往面臨教學任務繁重、科研壓力大、待遇相對較低等問題,影響思政教師工作積極性與職業認同感。互聯網時代思政教育需要不斷創新教育形式與內容,思政教師須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和創新能力,而當前師資隊伍建設尚未完全跟上這一需求。
(四)協同育人教育機制不完善
協同育人教育機制強調多主體、多部門、多環節的共同參與協作,但在實際操作中,高校思政教育仍存在體制機制上的諸多不足。首先,校內各部門在思政教育中的角色定位不清,缺乏明確的職責分工與協作機制,造成思政教育工作的推進過程中常出現各自為政、互相推諉的現象;其次,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社會實踐、校園文化等環節的銜接不緊密,未能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特別是在社會實踐與校外資源的利用上,高校與社會各界的聯動機制尚未健全,實踐育人形式較為單一,難以充分發揮社會資源在思政教育中的積極作用;最后,部分思政教育的評價與激勵機制不完善,對思政教育成效的評估體系尚不健全,缺乏科學、客觀的評價標準、激勵措施,造成思政教育工作的積極性和創新性不足[2]。
三、“三全育人”視角下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創新發展策略
(一)打造“全員育人”載體,提升思政教育質量
“三全育人”視角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策略中,打造“全員育人”載體是提升思政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首先,高校需建立全員育人的意識,明確全體教職工在思政教育中的職責與任務,并將思想政治教育納入學校整體工作布局。高校可通過專題培訓和研討會等形式,提升全體教職工的思政教育能力,使每一位教職工都能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識地融入思政教育;其次,高校可構建多層次、多形式的教育載體,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有機結合。高校可通過設立學生社團、組織社會實踐、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等方式,豐富思政教育的內容形式,增強學生的參與感。例如,組織紅色教育基地參觀、社會志愿服務活動、主題班會等,將思政教育貫穿于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再次,高校需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思政教育平臺。通過建設思政教育網站、微信公眾號、在線課程等,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與互動交流平臺,拓展思政教育的時空維度,提升教育的覆蓋面;
最后,高校需建立完善的評價與激勵機制,對全員育人的實施效果進行科學評估,并將評估結果與教職工的考核、晉升、獎勵掛鉤,激發全體教職工參與思政教育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通過以上措施實施,可以構建起全員參與、全過程覆蓋、全方位滲透的思政教育體系,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3]。
(二)整合網絡思政資源,實現思政教育全程育人
“三全育人”視角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策略中,整合網絡思政資源,實現思政教育全程育人,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首先,高校可建立完善的網絡思政資源平臺,整合現有的各類思政教育資源,包括教材、課件、視頻、音頻、案例等,形成一個系統、全面、便捷的在線學習平臺。該平臺應具備多媒體互動功能,支持視頻直播、在線討論、資源共享等,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度;其次,高校可積極利用新媒體技術,拓展思政教育的傳播渠道。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平臺發布思政教育內容,制作生動形象的微視頻、動畫、漫畫等,增強思政教育的吸引力與感染力。例如,教師可通過在線講座、網絡論壇、主題討論等形式,營造濃厚的思政教育氛圍,推動學生自主學習與互動交流。最后,高校可建立健全網絡思政教育的管理與維護機制,確保平臺內容的權威性和科學性。例如,高校可設立專門的網絡思政教育團隊,負責內容更新、平臺維護、用戶管理等工作,保證網絡思政教育的持續性。為提升網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高校需加強與校外思政資源的合作,邀請專家學者、社會名人等開設網絡講座或進行在線交流,豐富教育內容形式。通過整合網絡思政資源,構建線上線下結合、網絡思政教育的管理與維護機制,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質量,實現全程育人的目標[4]。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思政教學專業化水平
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策略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思政教學專業化水平,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首先,高校需制定系統的教師培養與發展規劃,定期組織思政教師參加各類培訓和研討活動,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培訓內容包括最新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現代教學方法、信息技術應用等,確保教師能與時俱進,適應新時代的教育需求;其次,高校要鼓勵思政教師進行學術研究和專業發展,設立專項研究基金,支持教師開展思政教育相關課題研究與實踐探索。通過舉辦學術論壇、研討會等活動,搭建教師學術交流和合作的平臺,促進教師在教學與研究中的互相學習和共同進步。例如,高校可建立思政教師的職業發展通道,完善職稱評審、晉升機制,確保教師在職業生涯中有明確的發展方向與上升空間;最后,為增強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高校可安排教師參與社會實踐、校外培訓,了解社會發展動態與學生成長需求,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高教學的針對性。例如,高校應注重思政教師的待遇與激勵機制,改善教師的工作條件與生活待遇,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和職業認同感。通過以上措施實施,可全面提升思政教師的專業能力與教學水平,從而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整體質量。
(四)完善協同育人教育機制,推動思政教育創新發展
“三全育人”視角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策略中,完善協同育人教育機制,推動思政教育創新發展,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抓手。一方面,高校要建立全校范圍內的協同育人工作機制,明確各部門、各崗位在思政教育中的職責和任務,形成全員參與的教育合力。例如,高校可設立專門的思政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各方資源和力量,制定系統的思政教育工作方案;另一方面,高校需加強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在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實施課程思政,確保思政教育貫穿于學生的專業學習全過程。例如,可通過課程設計、教材編寫、教學大綱修訂等方式,將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有機結合,增強教育的實效性。此外,高校應積極開展校內外資源整合與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社合作等多種協同育人模式。通過與社會各界合作,豐富思政教育的內容形式,拓展學生的實踐平臺。例如,高校可定期邀請社會各界人士擔任兼職思政導師,開設專題講座,組織社會實踐活動等,提升思政教育的實際效果。通過以上措施實施,可構建起全員參與、全過程覆蓋、全方位滲透的協同育人教育機制,推動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發展,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5]。
結語
“三全育人”視角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需要系統性、全方位的策略和措施。研究通過對“三全育人”理念的定義與內涵進行深入探討,分析了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在載體單一、教育資源匱乏、師資力量有限及協同育人機制不完善等方面的現狀,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通過豐富“全員育人”載體、整合網絡思政資源、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及完善協同育人機制,可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質量,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孫妍,楊莉,劉瑤,等.“三全育人”視域下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協同育人研究[C]//外語教育與翻譯發展創新研究(15).綿陽城市學院;,2024:3.
[2]沈菲兒.大學生思政教育與關心下一代工作融合研究——基于“三全育人”格局[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09):149-151.
[3]鮑韻竹.“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基層黨組織專職組織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索[J].大眾文藝,2023,(13):196-198.
[4]趙敏.高等學校三全育人實現路徑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3,(13):64-66.
[5]李茜.融媒體背景下高校“三全育人”思政教育策略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07):222-224.
(作者單位:齊齊哈爾大學)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