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習近平文化思想準確把握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屬性和“根脈”特性,深刻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彼此契合”“相互成就”的內在機理,為新時代的德育拓新奠定了哲學基礎,提供了方法指引。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方位坐標,可以從民族性、社會性、精神性、批判性等層面體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價值。基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時空維度,可以從傳統文獻典籍、歷史文物與古跡、非物質文化遺產、村規民約與家風家訓等領域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資源。著眼于培育時代新人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目標導向,可以從融匯時代精華、嵌入價值觀建設、貫穿學校教育、浸潤公民生活等方面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轉化。
[關鍵詞]習近平文化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德育價值;德育資源;德育轉化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25)01-0053-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5.01.009
[收稿日期]2024-10-08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價值及其時代性轉化研究”(項目編號:20CKS043)。
[作者簡介]李健(1987-),男,河南南陽人,博士,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趙陽(1988-),女,湖北襄陽人,博士,湖北文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
“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1]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總結百年征程的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在理論與實踐的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中深化了對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系的規律性認識。“第二個結合”在創造性解答如何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個重大命題的同時,也科學評判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獨一無二的地位、價值和功用,指明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永續發展的美好愿景及現實路徑。習近平文化思想內蘊“第二個結合”的理論品質,彰顯“第二個結合”的實踐要求,強調要“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2],充分發揮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文化人”“立德樹人”的時代生命力。這些重大理論觀點是滿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根本引領,也是激活民族歷史文化、實現德育范式拓新的思想源泉。作為一個不斷展開的、開放式的思想體系,習近平文化思想使我們以前所未有的戰略性高度、全局性視野、歷史性縱深來重新審視和剖析作為人類本質性重要精神生產活動的德育,為我們深刻體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價值、深度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資源、深入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轉化提供了最為重要的學理依據與支撐,為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轉化指明了方向。
一、深刻體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習近平文化思想得以形成和豐富發展的現實背景,也是其思考民族歷史文化與當前“以文化人”“立德樹人”之間辯證關系的原點和基點。感悟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時代脈搏,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方位坐標,我們可以從民族性、社會性、精神性、批判性這4個相互滲透、相互支撐的維度來深刻體認和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價值。
(一)民族性價值
所謂民族性價值,是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維系中華民族的“大一統”傳統和“多元一體”格局,支撐中華民族作為繼往開來、永續發展的文明共同體的獨特價值。文化因素在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起著尤為重要的特殊作用,這一點幾乎成為整個學界的共識。在生生不息的歷史長河中,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華夏先民共同創造、分享和守護我們特有的文明成果,以文化認同為深層次紐帶,通過文化的整合力使得全體成員自發、自覺地凝聚在“中華民族”這一旗幟之下,從而奠定了“大一統”的國家基礎和政治傳統,并在數千年的薪火相傳中逐漸塑造和形成了“多元一體”的牢固格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是具有強大認同度和凝聚力的命運共同體。”[4]古往今來,中華民族的每一個個體都是在與生俱來、自然而然的文化環境之中,產生了對家庭、民族與國家的基本認知,獲取了自我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身份符號,形成了同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攜手一道、命運與共的共同體意識。正是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長期浸染與熏陶,我們才能認識到自我作為“中華兒女”和“中國人”在當下的義務、責任、使命,才能自覺將生命歷程同這個古老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融為一體,主動投身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洪流之中。
(二)社會性價值
所謂社會性價值,是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指示當代社會的日常生活、匯聚當代社會的價值共識、規約當代社會的運行秩序等方面所體現出的獨特價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經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內在品格與特點,由此形成了以無數個體為原點、不斷向外探求的社會化德育指向,并在長期的歷史積淀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事實上承擔著傳統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功能與作用。今天的中國是在歷史中國的基礎上進行延續和繼承的,而且這種延續和繼承帶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定性”,這就要求我們今天的社會建設必須尊重傳統歷史文化,從中汲取一定的養分和智慧,為日后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基于歷史與傳統的“揚棄”,建設能夠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性、先進性、人民性的優秀價值理念,讓擁有14多億人口的超大型社會能夠步調一致、行穩致遠,是一個關乎全局性的重大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的“彼此契合”、同作為市場主體的組織與個人的“日用而不覺”,使得其自身可以作為“橋梁”或“基石”,被提煉和改造為既符合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原則,又為市場經濟各主體所普遍接受的價值共識。這些價值共識可進一步轉化為各種各樣的、規約人們言行舉止的社會準則,并以制度、契約、法律等形式予以現代性地表達或呈現,從而在客觀上達到建構成熟、穩固社會秩序平穩運行的良性效果。
(三)精神性價值
所謂精神性價值,是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順應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需要,對于充實人的精神生活與精神世界、提升人的品德素養與思維境界所具有的獨特價值。馬克思主義把“現實的個人”作為社會歷史觀的邏輯起點,創立了科學的人學體系,開辟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道路,尤其是突出精神生活、精神生產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至關重要意義,從而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大廈之上確立起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這“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的基本原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把精神生活、精神生產作為人生存發展的必要組成部分,同樣對人的精神塑造抱以高度尊重和深刻關切。先秦以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人性”角度深刻探討“人之為人”的哲學命題,從“為己”角度總結提煉“如何成人”的修養命題,從“君子”“圣人”角度設計籌劃“何以為人”的德性倫理命題,給我們留下了以精神關懷生命、以文化涵養生命的寶貴資源,閃耀著跨越時空、地域和民族界限的普遍性、恒久性光芒。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也必將對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提升人民思想品德素質與思維境界、建設“自由人聯合體”的文明新形態,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四)批判性價值
所謂批判性價值,是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捍衛“真、善、美”的根本立場和生命哲學,在抵制錯誤思想觀念侵襲、消解不良生活方式影響等方面所蘊含的獨特價值。任何契合本民族歷史實際與根本利益的傳統文化,都是在“破”與“立”的激烈思想交鋒中逐步確立起自身優質內涵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不例外。歷經與謬誤、偏見、陳腐思想等的反復斗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歷史的滌蕩中最終成長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壯大為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有可能上演一場悲劇。”[5]在長期的批判、揚棄和進步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詮釋著我們民族的價值評判、道義原則和氣質稟賦,表達著我們民族對“真、善、美”的深刻解讀與執著追求,因而成為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在信息飛速傳播、多元文化交織的當下,尤為凸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濁揚清”“正本清源”的重大時代價值。也就是說,我們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舉措本身,既是對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想潮流的有力回擊,也是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消極生活方式的明確否定,更是對新征程上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戰略問題的生動注解和回答。
二、深度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資源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休戚與共、血脈相連的重要紐帶。”[6]植根于中華民族長期以來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文化沃土,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歷史底蘊和厚重底色,也是其思考民族歷史文化與當前“以文化人”“立德樹人”之間辯證關系的著力點。感悟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宏闊視野,基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時空維度,我們可以從傳統文獻典籍、歷史文物與古跡、非物質文化遺產、村規民約與家風家訓這4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領域來深度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資源。
(一)傳統文獻典籍資源
傳統文獻典籍延續著中華文明的“火種”,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系中基礎的、核心的德育資源。通過研習經典的方式來明辨事理、了解社會、感悟人生,向來是歷代知識分子的治學進路,也體現了中國古代德育的悠久傳統。儒家在整合“六藝”的基礎上,完善或創制了《詩》《書》《禮》《易》《論語》《孟子》《荀子》等經典著作,通過德育來宣揚“仁者愛人”的博愛情懷;道家運用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創制了《老子》《莊子》等名著,通過德育來傳播“道法自然”的哲理精要,推動社會和諧發展;史家秉承實事求是的態度,創制了《左傳》《史記》《漢書》《資治通鑒》等巨作,通過德育來反思歷史、弘揚正道。此外,法家、墨家、兵家、農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乃至文學、藝術等諸多流派,也大多形成了著書立說的固定傳統,以此來闡發微言大義、評判是非善惡,在客觀上也起到了教導民眾、化民成俗的德育效果。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作出建設國家版本館這一重大決策,更是集中體現出我們對傳統文獻典籍的重視和保護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歷史高度,也必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產生里程碑式的世界影響。由此而言,深度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資源,首先可從數千年來各個學派、各個流派的傳統文獻典籍來著手研究。
(二)歷史文物與古跡資源
歷史文物與古跡承載著中華文明的“基因”,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系中直觀的、物態的德育資源。習近平總書記認為:“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7]如果說傳統文獻典籍是通過文字、語言讓我們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思想對話,那么歷史文物與古跡則是通過直觀的、可感知的實物來讓我們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情感共鳴,感受歷史痕跡,甚至在一定意義上,歷史文物與古跡恰巧可以彌補或佐證傳統文獻典籍的某些“留白”,從而達到二者之間相互輝映、相得益彰的獨特效果。從歷史文物與古跡中,可以獲取我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最有力實證,從而進一步堅定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可以追溯中華民族形成、發展、壯大的清晰脈絡及中國社會的演進規律,從而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家國情懷和愛國主義精神;可以領略不同時期、不同階段華夏先民卓爾不群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風貌,從而進一步地拓寬歷史思維和歷史視野,豐富人文知識和人文素養;可以感悟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救亡圖存、浴火重生的涅槃歷程和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必然性,從而進一步增強歷史自覺與歷史主動。總而言之,深度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資源,歷史文物與古跡是其中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重要內容。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著中華文明的“韻律”,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系中生動的、多樣的德育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般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其中有些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或先秦,在一定意義上可以稱之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符號”和“化石”。以商周時期的“禮樂”為例,“禮”通俗而言即禮節、禮儀、儀式,“樂”簡單而言即音樂、旋律、歌舞,“禮樂”既是政治制度,又是文化現象,還是藝術形式,因此與后世各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具有千絲萬縷的淵源關系。并且,“禮樂”與“教化”很早就合并在一起使用,這也從側面折射出非物質文化元素同古代德育之間復雜而密切的關聯。截至目前,我國已成為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數量最多的國家,同時還擁有眾多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非遺”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涵蓋文學、藝術、技術、醫藥、體育、民俗等多個門類。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體現出生動鮮活、引人入勝、貼近生活等特點,不僅具有較高的藝術與審美價值,同時也集技巧性和實用性于一體,能夠給人以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多重感官體驗,并激發思維與情感的深層碰撞,因而是天然的、優質的德育素材。深度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資源,也可以從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去尋找靈感、獲取啟示。
(四)村規民約與家風家訓資源
村規民約與家風家訓記錄著中華文明的“鄉愁”,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系中具有地域性、活態的德育資源。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國很多村莊有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至今保持完整。很多風俗習慣、村規民約等具有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基因,至今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8]中華文明發端和演化于漫長的農耕時代,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與印記。在一定意義上,以農業生產為主導的鄉土社會既構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成土壤,也承擔著這一文化體系的養分供給。村落是鄉土社會的基本組織形態,家庭或宗族是鄉土社會的基本構成單位,村規民約和家風家訓便是基于這些組織或單位演化而成的,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呈現方式之一。村規民約和家風家訓具有突出的地域性、宗族性、生活性和多樣性特征,長期發揮著風俗教化、利益調整、矛盾化解等功能。即使在市場經濟和城鎮化急劇擴張的今天,村規民約和家風家訓仍然在廣闊的中國鄉土社會保持著巨大影響,也幾乎在全世界每一位炎黃子孫的心靈深處留存有“特殊情結”,因而可以稱之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重要棲息地。深度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資源,我們不應忽視村規民約和家風家訓在現代社會的內在滲透力和整合力。
三、深入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轉化
文化主體性“是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9]。以守正創新的態度致力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特色和實踐要求,也是其思考民族歷史文化與當前“以文化人”“立德樹人”之間辯證關系的落腳點。感悟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現實偉力,著眼于培育時代新人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目標導向,我們可以從融匯時代精華、嵌入價值觀建設、貫穿學校教育、浸潤公民生活這4個相互銜接、相互貫通的要點來深入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轉化。
(一)融匯時代精華
與時俱進方能歷久彌新,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匯新時代的思想理論精華,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賦予其新的形態與活力。從歷史上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要立足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生活場景,以及書院、學堂、祠堂等特定場所來發揮德育功效。在現代德育語境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環境、場域、受眾以及性質、宗旨等均已發生巨大變化,這就要求其必須融匯時代精華,來更新自身的內容體系、話語體系和邏輯體系,實現由傳統文化到現代文化、由傳統德育向現代德育的轉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堅守好這個魂和根,是理論創新的基礎和前提。”[10]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章,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指南,規定著新時代德育的性質、內容、宗旨及服務對象,具有“舉旗定向”的決定性地位。必須堅持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導,融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精華,貫穿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要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通過吮吸時代養分來實現自身的變革與更新,從而轉型和升級為契合馬克思主義執政黨要求、服務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現代德育形態。從2018年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到2019年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從2021年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到2022年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從2023年的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到2024年的新時代學校思政課建設推進會,在實踐中豐富發展的習近平文化思想凝結著、代表著我們這個偉大歷史時代的理論精華,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根脈”的發展壯大注入思想靈魂,也為其向現代德育的轉型開辟了理論上的道路。
(二)嵌入價值觀建設
觸及心靈方能感人至深,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嵌入主流的意識形態及價值觀建設,使之成為匯聚價值共識、涵養品德修為的重要源泉。從歷史上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葆有“尚同”的熱烈趨向,強調在中華民族這一完整、客觀的實體之內建構社會認同的極端必要性。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依托“修齊治平”的德育路徑,繪制出從個體延展至宗族、社會、國家的倫理脈絡,從而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及重要主張上升為整個社會和國家普遍認同的核心價值觀,由此塑造出“家國同構”的差序格局,客觀上達到了凝聚人心、維護穩定的目的。基于這點而言,我們今天把個人、社會、國家3個層面統一起來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某種程度上與此有共通之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11]這一重要論述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哲理,啟示我們要從“繼承”和“超越”兩個方面來辯證看待二者的關聯。一方面,我們的價值觀建設絕不是僅局限在當代社會生活之內的主觀臆造,而是承接和延續了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種深厚的文明底蘊與歷史向度,使我們的價值觀建設在秉持本民族特色的同時兼具現實的感召力和影響力,由此就筑牢了文化自信與文化主體性的根基。另一方面,我們的價值觀建設又突破了傳統文化價值結構的歷史桎梏和時代局限,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超越和再造,這也喻示著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華民族必將在更先進、更文明的社會主義價值語境中,孕育出更加強大的國家、更為和諧的社會和更具德性的個體。
(三)貫穿學校教育
循序漸進方能學問精深,要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當下的學校教育體系,打造大中小一體化的德育格局。從歷史上看,傳統社會以品德教化為本位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無論是高等級的書院、太學、國子監,抑或啟蒙性的小學、蒙館、私塾,均嚴格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綱”或“目”,針對受教育者具體的年齡和狀況開展由淺入深的德育活動,階梯性地培養“士”“君子”等兼具較高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政治素質的綜合性人才。這種相互銜接、貫穿各個學段的德育方式,也被一些學者認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色和優勢。雖然歷經時空轉換,德育在“五育并舉”的現代教育結構內仍占有先決性的重要地位,“以德為先”依然是各類學校教育的基本共識及實踐原則。從這一層面考量,古代學校循序漸進、一以貫之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展品德教化的思路,或許在當下也兼具借鑒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抓早抓小、久久為功、潛移默化、耳濡目染,有利于夯實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12]這一重要論述既是對歷史經驗的總結梳理,也是對現實問題的準確回應。有效疏通不同層次學校之間的教育壁壘,積極破除“孤島效應”和簡單化、外在化、碎片化的不當趨勢,科學統籌各學段之間課程、教材、大綱、實踐等內容與環節的設置,以大中小一體化的合理格局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螺旋上升”,是落實學校根本任務與教育宗旨的必然,也是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德育轉化的使然。
(四)浸潤公民生活
貼近現實方能關照人生,要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公民的日常生活,使廣大民眾成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生動實踐者和積極傳播者。從歷史上看,傳統社會的品德教化具有重視理想樹立、強化信念磨礪、倡導習慣養成、推崇自我教育的特征,這就使得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修習與主動踐行幾乎涵蓋了個體生命的完整歷程,人的所有現實活動大多被賦予了直接或間接、顯性或隱性的德育色彩,“人生處處皆修行”的倫理信條即由此生成和展開。以現代德育的范式來觀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傳統教化體制中顯露出某些“終身德育”和“生活德育”的樸素意蘊,相對于科技理性支配下困囿于課程和教材的程式化“說教”而言或許要更為巧妙,也可能會對新時代德育的理念與實踐拓新有所裨益。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17年發布實施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要“注重實踐與養成、需求與供給、形式與內容相結合,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產生活各方面”[13]。可以說,貼近生活、融入生活、浸潤生活,既是探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真面貌的必要舉措,也是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在規律的應有之義,更是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德育轉化的價值旨歸。只有如此,才能深入持久地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公民思想與行為的規范、引導、塑造功效。也只有如此,方能促使廣大民眾在自信、自覺的積極心態中由文化的被動接收者轉變為文化的主動生產者、創造者,進而推動文化主體性的鞏固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設。
四、結語
習近平文化思想準確把握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屬性和“根脈”特性,深刻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彼此契合”“相互成就”的內在機理,科學闡明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要義、路徑和方法,從而為轉化、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推動新時代德育的理念與實踐拓新,開辟了廣闊的學理空間。立足新時代的方位坐標,我們可從民族性、社會性、精神性、批判性4個維度來深刻體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價值。基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時空維度,我們可從傳統文獻典籍、歷史文物與古跡、非物質文化遺產、村規民約與家風家訓4個領域來深度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資源。著眼于培育時代新人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目標導向,我們可從融匯時代精華、嵌入價值觀建設、貫穿學校教育、浸潤公民生活4個要點來深入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轉化。總之,“只要不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就一定能夠建設好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園,筑牢中華兒女團結奮進、一往無前的思想基礎”[14]。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8.
[2]新華社.習近平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N].人民日報,2023-10-09(01).
[3]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2023年版[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193.
[4]新華社.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3-10-29(01).
[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9.
[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03.
[7]習近平.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J].求是,2024(08):4-13.
[8]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60.
[9]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4-11.
[10]新華社.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不斷深化對黨的理論創新的規律性認識,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取得更為豐碩的理論創新成果[N].人民日報,2023-07-02(01).
[1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3-164.
[12]新華社.習近平在新疆考察時強調: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生態良好的美好新疆[N].人民日報,2022-07-16(01).
[1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01-26(06).
[14]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50.
(責任編輯:孫冰玉)
The Moral Education Reflec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LI Jian1, ZHAO Yang2
(1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China;
2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Xiangyang,Hubei 441053,China
)
Abstract: Xi Jinping’s Culture Thought accurately grasped the “genetic” attributes and “root”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profoundly revealing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mutual compatibility” and “mutual achievement” between Marxism and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laying a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and providing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for the expans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coordinates of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moral education value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an be recognized from the dimensions of nationality, sociality, spirituality and criticality. Based o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mensions of the 5 000-year civilization hist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moral education resources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an be explored in the fields of traditional literature, historical relics and monumen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village rules and regulations, and family customs and traditions. Focusing on the goal of fostering a new generation and building a modern civilization for the Chinese nation, we can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moral education by integrating the essence of the times, embedding it in value construction, permeating school education, and infiltrating civic life.
Key words: Xi Jinpings Culture Thought;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moral education value; moral education resources; moral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