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精準思政”是數字時代思政課教學實踐的一種新質形態,它強調對學生認知、情感、知識、價值等要素的學習狀態進行精準識別、精準分析與精準施策,進而發動學生內在的求知主動性、過程參與度和多重獲得感。數字驅動是將“數字技術、數字場景和數字話語”作為思政課教育教學的“新質生產力”,打造一種便攜、豐富、互動、可視的“云場景”,為“精準思政”提供大量準確的學情數據分析、內容資源供給、教學技術支撐和運行場景建構,并最終形成“課堂學習、問題研習、朋輩傳習、課外自習”的高效“雙循環”教學模式,從而實現學生主導“內循環”完成思政課目標體系中的價值、知識和情感塑造。而教師依托數字場景可不斷優化思政課教學“外循環”資源配置關系,真正落實精準思政“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創新理念。
[關鍵詞]數字驅動;精準思政;“四習”模式;思想政治理論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25)01-0091-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5.01.015
[收稿日期]2024-10-27
[基金項目]湖北省2022年度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高校精準思政‘研習·自習·傳習·學習’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22550);湖北省2023年度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數字法治場域下新時代大學生法律意識形態建構研究”(項目編號:23Z115)。
[作者簡介]劉慧(1978-),女,湖北襄陽人,碩士,湖北文理學院理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書記、院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政課。
[通訊作者]高揚(1984-),男,湖北恩施人,華中師范大學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2019 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提出要“著力推進精準思政”。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2] 精準思政是指面對學生發展需求,在精準思維和理念引導下,充分利用現代數字信息技術,以圖像、數據等直觀可視化方式對學生動態進行精準聚焦和精準分析,進而有針對性地開展精準教育、精準服務、精準管理,提高高校思政課的精準度。如何應對新時代高校思政課面臨的各種挑戰,精準思政理念為其指明了新方向,它能夠切實解決高校思政課課堂出現的問題,有利于增強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
自“精準思政”提出以來,學界對精準思政的生成背景、內涵、緣由、路徑、實證等方面都進行了研究,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為精準思政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但學屆對高校精準思政關注較少,研究視角也集中在“施教者”,對“受眾”學生參與性考慮不足,而這正是本文的研究旨趣:一是通過對高校精準思政的積極探究,提升高校思政課的效度;二是打破“施教者”為主的慣性思維,通過學生主體“四習”模式構建,將精準思政教師主導的“外驅力”變成學生自我塑造的“內驅力”。
一、高校“精準思政”的基本內涵與現實意蘊
精準思政是新時代思政課的重要發展方向,它的概念可理解為在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指導下,以服務、把握和培養現實的個體為目標,針對具體問題進行系統性、針對性的思政課實踐。精準思政的核心在于“精準”,即在教育過程中做到精準識別、精準定制、精準實施和精準調節評估,以提升思政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這一理念,已經引起了學界高度關注,有學者概括“精準思政”是融媒體、大數據、智能算法等信息技術運用到思政課的結果[3],其要義是對學生思想、心理、學習、生活等狀況進行精準識別、精準分析、精準決策、精準預測、精準追蹤[4],其中必須處理好分散與協同、精準與模糊、科學與倫理的關系[5]。精準思政的現實性在于全媒體時代大學生的內在需求,當前高校思政方法準度不精、話語溫度不足、理論實度不強的困境是其本因[6]。精準思政實施路徑主要是對象、目標、內容、方法、評價等方面的精準化,如精心選材、精準教授、精細考核、精美課堂、精品實踐等[7],通過識別、定制、滴灌等策略,實現目標精準定向、對象精準定位、內容精準供給、發力精準有效[8]。實證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新時代實施精準思政的新嘗試《一堂好課》節目[9]、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四位一體”模式[10]、武漢11所大學生精準思政調研[11]等。
“精準思政”作為思政課教育教學的創新理念與實踐模式被學界審視應用,在于其有突出的價值意蘊,這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適應新時代思政課建設要求的必然選擇。新時代提出了更高的思政課達標要求,不僅要求教育內容與方式的創新,還要求更加精準地滿足個體的發展需求。精準思政恰恰能夠回應這些要求,通過精準化的教育方式,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二是提升教育實效性的關鍵措施。傳統的思政課存在著內容泛化、方法單一等問題,導致教育效果的不理想。精準思政強調以具體問題為著力點,可以有效提升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使學生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深化對理論的理解和應用。三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精準思政關注個體的全面發展,通過對學生個體差異的精準把握,能夠更好地引導和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從而實現全面發展的目標。四是實現“大思政”工作格局的重要支撐。在“大思政”的工作格局下,精準思政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實踐平臺,實現各方面資源的有機整合和優化配置,形成合力,共同推進思政課的深入開展。五是大數據時代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精準思政的實施也得到了技術支持。通過對海量數據的精準分析,可以更科學地進行教育決策和資源配置,提高教育的現代化水平[12]。綜上所述,精準思政是適應新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思政課質量和效果的關鍵措施,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現大思政工作格局以及利用大數據技術推動教育創新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影響。
二、數字驅動下高校“精準思政”理論建構
數字生產力是“精準思政”的前置條件,它讓思政課教學產生了創新理念、衍生了精準思維、形成了場景平臺、搭建了過程體系并細化了標準指標,使思政課有了個性化、體系化、數字化和模態化的實現可能[13]。基于數字場景,“精準思政”理論得以科學構建。
(一)對象精準:個體屬性的精準識別與定位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的精準化實踐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對教育對象的精準識別與定位。精準識別與定位的目的在于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對學生的個性化特征、需求和學習行為進行深入分析,從而為實施精準思政提供基礎支撐。教育對象的精準識別與定位涉及學生信息的收集與分析。這不僅包括學生的基本信息、學習成績、參與活動的類型和頻次等靜態數據,還包括學習行為的動態追蹤,如學習習慣、互動方式、討論參與度等。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利用柱狀圖、雷達圖、矩形樹圖等形式,可視化呈現學生整體、群體、個體的階段性變化”[14],實現對學生群體和個體進行精準畫像,識別出學生的個性特點、發展需求和潛在問題。精準識別與定位的過程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和方法。首先,需要確保收集的數據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避免信息的重復和冗余,提高數據處理的效率。其次,要注重數據的整合和分析,通過數據挖掘和機器學習等技術,揭示學生行為背后的規律和趨勢。再次,要重視對數據分析結果的解讀和應用,確保分析結果能夠為思政的具體實踐提供指導。最后,教育對象的精準識別與定位還需要考慮到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的要求,確保在數據的收集、存儲、處理和使用過程中,保護學生個人隱私,防止數據泄露和濫用。綜上所述,教育對象的精準識別與定位是大數據時代高校精準思政的前提和基礎,它要求我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學生進行全面、深入、動態的分析,以便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個性化、精準化的思政課服務[15]。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提升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還有助于培養德才兼備的時代新人。
(二)內容精準:教育話語的重組設計與實施
精準思政的實施強調教育內容的精準設計與實施,旨在提升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精準設計與實施的過程涉及多個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內容。首先,精準設計階段要求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認知水平和思想特點。在科學的學情研判和系統的課程與教學信息收集分析的基礎上,教師需設計出符合學生實際需要的教學內容,確保教學目標與學生成長需求的緊密結合。其次,在精準實施階段,教師應根據課程特點和學生實際,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體現創新性,“打造情景式、沉浸式、體驗式、交互式課堂,產生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16]。同時,教師需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如多媒體教學軟件、在線學習平臺等,豐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互動性和吸引力。此外,精準設計與實施過程中還需關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組織,確保教學內容既能反映時代要求,又能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和未來發展緊密聯系。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專業背景和未來職業發展的需求,合理安排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在學習中獲得必要的思政課。最后,精準評價與反思是不可或缺的環節。通過科學的評價體系,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綜合評價,及時反思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優化教學設計,提升教學質量。綜上所述,精準設計與實施是精準思政實施的關鍵環節,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科學設計教學內容,合理選擇教學方法,并通過持續的評價與反思不斷優化教學過程,以實現思政課的精準化實踐。
(三)方法精準:教學手段的數字化創新與應用
在數字化背景下,精準思政的實踐不僅要求對教育內容進行精準供給,還要求教育方法的精準選擇與創新,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教育對象的需求并提高教育的實效性。精準思政強調根據學生的個性化特征、不同的學習習慣和認知特點來設計和實施教學策略,確保教育過程的針對性和適應性。教育方法的精準選擇涉及對學生的深入了解,包括他們的學習習慣、認知水平、知識背景和心理特點等[17]。這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具備一定的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以及熟悉現代教育技術和教學方法, 提升大數據應用能力。例如,利用在線教育平臺進行線上教學,通過大數據分析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效果,提供個性化的教學輔導和資源推薦。同時,創新教育方法也是提高教育實效性的關鍵。這意味著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選擇和創新教學方法。比如,采用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翻轉課堂等互動性和參與性較強的教學方法,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提高他們的主動學習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總之,教育方法的精準選擇與創新是精準思政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要求教師在了解和尊重學生的多樣性基礎上,不斷探索和實踐更有效的教學方法,以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實現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的目標。
(四)目標精準:教育效果的科學評估與反饋
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精準評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和難點”[18] ,精準評估與反饋是提高教育效果的關鍵環節。精準思政作為現代思政課的一種教學模式,其核心在于通過精準的教學設計和實施,實現教育資源的最優配置和教學過程的有效監控,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和思政課的實效性。精準評估與反饋的實施需要建立在對學生學習成效的精準測量與評價基礎之上。這要求教育工作者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還要關注學生的思想品德提升、價值觀念塑造和綜合能力發展等多維度的發展。通過科學的評估體系,教師可以更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存在的問題,從而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反饋和指導。在精準思政的實施過程中,評估與反饋的精準性不僅體現在對學生學習成果的把控上,還體現在教學過程的即時性反饋上。例如,通過智慧課堂的技術支持,教師可以實時捕捉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參與度,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實現教學的個性化和差異化。同時,利用大數據分析等手段,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偏好,進一步優化教學內容和方法。此外,精準評估與反饋還需要注意反饋的及時性和建設性。及時性的反饋能夠讓學生及時調整學習策略,而建設性的反饋則能夠激勵學生的學習動力,幫助他們在思政課的學習中取得更好的成效。教師在提供反饋時,應注意反饋的方式和時機,以確保學生能夠在一個支持性和鼓勵性的環境中學習和成長。綜上所述,精準評估與反饋是精準思政實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還有助于提高思政課的教學質量和實效性。通過精準的教育測量與評價,教師可以更有效地進行教學決策和策略調整,從而實現教育目標與教育資源的最優化配置。
三、高校精準思政“學習·研習·傳習·自習”模式構建
高校精準思政“學習·研習·傳習·自習”教學模式(見圖1),是對精準思政策略的再創造、再升華,展現了“精準思政”策略中學生群體的行為機制。“四習”是思政課賦予學生主體完成思政課的4個維度,通過“課堂學習、問題研習、朋輩傳習、課外自習”模式,由精準思政的教師主導模式轉變為學生主體的內在驅動力,真正體現了精準思政“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創新理念,也能較好地解決高校教師結構、資源配置等緊張關系,提升思政工作的整體效能。
圖1" 數字驅動下高校精準思政“四習”教學模式
(一)課堂學習:精準教學,有的放矢
基于高校學生的特殊性,思政課教學必須多方位精準聚焦學生群體及個體的特點及需求,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及平臺,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在思政課教學內容上的關注點和疑惑問題“精準畫像”,精準把握學生多樣化的內在需求,回應學生的精神訴求,解答學生的思想困惑,提供“量身定做”的思政課教學內容和方式。高校思政課教師教學手段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不斷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和平臺,采取靈活多樣的思政課教學供給形式,創新設計思政課教學。教師要學會采用VR、AR 等新興技術打造情境模擬式教學、交互式課堂,克服教學模式的單向度邏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提升學生的體驗感,獲得感,增強思政課教學的互動性、直觀性[19]。利用圖表、短視頻、優秀文化作品等學生喜愛的形式呈現,把抽象的理論話語轉化成形象生動的學生心語。將問題導入式、啟發式、情境體驗、案例分析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融入其中,精準講授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體驗感、獲得感,增強思政課教學的互動性、直觀性。
(二)問題研習:課題研究,深度參與
“四習”模式的第二個層級是問題研習,意在對大學生進行精準分眾化教育。將高校大學生進行群體劃分,按照學院、專業或不同興趣愛好進行分類教學,開展與不同群體興趣愛好相匹配的教學活動。針對大學生中有科研興趣和特長的群體,精準指導學生深度參與教學科研。如開設大學生科研項目,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研項目研究活動,組建興趣小組或團隊,指導教師對學生研習項目的開展進度與效果進行指導和監督, 引導大學生應用理論、主動思考,讓大學生完整地體驗科研全過程。教師在教學內容設計上強化問題導向,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精準設計研習問題,讓學生通過理論研學、實踐調研以及小組討論等方式,在問題研習中發揮團隊優勢,提高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習—應用—再提升—再學習”的閉環中,實現大學生的自我學習、自我應用、自我成長,實現自我改變和超越。
(三)朋輩傳習:朋輩互動,示范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青年模范人物是廣大青少年學習的榜樣,肩負著更多社會責任和公眾期望,在青少年中乃至全社會都有著很強的示范帶動作用。”[20]青年朋輩之間具有影響帶動作用,朋輩傳習具備親和力強和感染力高的特點,與精準思政有諸多的契合點。大學生朋輩年齡相近,交往頻繁,思維模式相近,通過平等對話更容易形成和塑造與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所倡導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社會行為等相符的正確認知[21]。發揮好朋輩優勢,對于提高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能力具有積極作用。朋輩傳習形成了朋輩班主任、“一站式”學生社區互助、社團傳習、校際朋輩傳習等主要模式,切實發揮著朋輩精準帶動引導功能。朋輩是一個學習共同體,彼此利用自身專業積累、榜樣力量以及同輩身份將自身成長經驗、教訓與低年級學生分享,能夠讓低年級學生信服,引導他們正確對待學業、提升學習技巧、清晰職業生涯規劃。如積極搭建學生自我服務平臺,學生各顯神通,建立社區朋輩講堂、組建答疑群、爭當“小講師”,分享科研感悟、學習經驗等,發揮學生群體朋輩積極向上、友愛互助的作用。學生亦可與其他高校建立校際朋輩傳習合作模式,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借助大學生活躍度高的短視頻、微博、微信、主流網站等開展朋輩教育,打破時空限制,實現大學生之間的遠程交流和互動,了解不同學校、不同地域的思政教育經驗和理念,加深對社會的認知和理解,進而提升高校思政課的精準性和有效性。
(四)課外自習:自我提升,個性發展
課外自習是達到激發學生內驅力,讓每個學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的環節,是更高層次的學習境界。馬克思認為: “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就是全面地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22]馬克思所提倡的人的全面發展是要和人的個性發展相結合,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我們要尊重人的個性,挖掘人的個性潛能和優勢,推動個體行為的內在驅動力,讓每個人的身心都能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高校“精準思政”育人最終目標就是實現自我提升,促進個性自由全面發展。“00后”大學生最顯著的特點是對于個性化的價值追求[23],渴望自己掌控對于時間、學習方式、學習內容的安排,樂于根據已有經驗和知識在原有基礎上建構新知識體系并進行再加工,體驗自主學習帶來的充實和愉悅。高校思政課教師不僅要進行知識的傳授,更要“營造一種無壓力的、自由的、能促進學習的氛圍,讓學生自己決定如何學習”[24],賦能和激活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發掘自身潛力,培養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與自我管理的能力,促進學生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不斷主動學習、探求真理、創新求變的自覺意志和行為,以此提升自學能力,保持競爭優勢,與時俱進,滿足終身學習的社會需要。
四、新時代高校精準思政改進策略和發展趨向
精準思政作為新時代思政課教學改革實踐的一項重要路徑,其核心是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增強其親和力和吸引力。在數字化、“大思政”、一體化等思政課諸多創新發展領域,高校精準思政的理論、內容、策略和測評體系等方面需要拓展和深化。
(一)不斷深化精準思政的理論體系創新
精準思政的實現,需要在現代數字技術的場景下,通過教育技術學、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及諸多學科理論的支撐,在師生教學互動中形成非線性的復雜“相長”關系。因而,要不斷加強對不同層次、不同學科、不同區域高校精準思政的實踐研究,通過大量實證分析和理論建構,豐富精準思政的理論內核,更好地回應師生對思政課獲得感的現實訴求,更好地貫徹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政策導向和時代要求。高校還應加強與國內外其他高校的交流合作,借鑒和吸收先進的思政教育經驗,豐富和完善自身的精準思政理論體系。通過國際交流與合作,可以拓寬教師和學生的國際視野,促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政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交流與融合,從而提升精準思政的國際化水平。
(二)不斷拓展精準思政的內容生態系統
精準思政的內涵是隨著生產力發展、師生發展訴求和教育生態發展等結構要素變化而變遷的,尤其是“數字賦能”奠定了精準思政的生產力條件。它讓精準思政有了可視化、交互性、便攜式等實現的基礎,實現思政課教學擁有課內課外、線上線下、個體集體等多個“點線面”復合聯系,“四習模式”正是充分展示了這種教學關系,讓“精準”從認知、情感、認同和創造等多個場景中得以實現。思政課的教學生態優化也是精準思政推進的重要內容,改變“灌輸式”被動生態是新時代教學改革的突破口,要積極塑造學生在教學實踐中的主體作用,滿足其個性和發展的多樣化訴求,尊重其學習慣性和交往方式,由此將會營造教學相長的“雙循環”良好生態。
(三)不斷推動精準思政的實施策略創新
數字場景下,精準思政的發展需要進一步提升師生使用數字技術和資源的效能。如何在數字場景下不斷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和提升教育效果是其成功與否的關鍵。通過對學生的學習習慣、思想狀態、行為模式等進行精準分析,教育者可以更有針對性地設計教育內容和方法,實現精準教育。在思政課教學實踐中,“四習”模式有力地拓展了思政課精準施教的深度和廣度,形成了開放、多維的教學模型,尤其是學生的不同需求和個別差異性得到充分觀照,在學生獲取學習資源、完成學習任務、提升學習深度、反饋學習效果和滿足學習興趣等多個維度實現了數字化、個性化發展,有力地提升了學生的探索力、思辨力和創新力。未來改進重點在進一步優化學校數字生產力的配置關系和教師數字能力的供給水平,更好地發揮“四習”模式的教學優勢。
(四)形成科學高效的精準思政測評體系
教育評價始終是教育改革研究的重點工作。思政課教學改革評價的難點在于思政課的特殊屬性,它不能僅依靠“知識”或者“表達”層面來衡量教學效果,而是更側重于學生情感歸屬、價值認同和行為實踐的“規范性”,并且后者更為關鍵。精準思政最終落腳點在于是否完成了“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因而必須創新完善測評反饋體系。高校應建立科學、合理的精準思政評價體系,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思政教育的實施效果。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如自我評價、同伴評價、教師評價、社會評價、定性與定量結合評價等多種方式,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同時,高校還應注重評價結果的反饋和應用,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內容,確保精準思政的持續改進和發展。
精準思政的發展方向是一個多元化、動態調整和持續創新的過程,需要教育者不斷探索和實踐,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教育需求以及社會發展的新要求。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深入發展,精準思政將實現多學科、多模態、多層次的教育教學改革實踐,培養出能夠擔當時代使命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設者。
參考文獻:
[1][2]張爍.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3]袁芳.數字經濟背景下精準思政的特點、動因和發展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20(12):102-106.
[4]周遠.精準思政: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與新模式[J].思想理論教育,2020(08):100-105.
[5]董卓寧.運用學生大數據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準度[J].思想理論教育,2018(04):108-111.
[6]陳圣軍,路丙輝.高校實施精準思政的現實意義與有效路徑[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21(03):13-18,63.
[7]趙昂,楊鵬.精準思政視角下農林高校思政課教學體系創新探析[J].大學,2021(48):146-148.
[8][9]張媛.《一堂好課》:新時代實施精準思政的新嘗試[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1(01):58-59.
[10]柏申.“四位一體”打造思政課精準教學新模式:以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1(04):49-52.
[11]王淵,鄔海峰,嚴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的精準思政路徑研究——基于武漢市11所高校大學生的調研[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5):145-156.
[12][19]張甜甜.大數據時代高校實施精準思政的路徑探析[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22(02):84-88
[13]張越.大數據賦能精準思政路徑探析[J].高校輔導員,2021(06):76-80.
[14]趙紅燦,周遠.高校精準思政體系構建的復雜性范式轉換[J].思想教育研究,2021(11):130-134.
[15]劉緒平.精準思政: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新理念[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04):63-66.
[16]侯玟冰,李瓊.數字情境下高校精準思政構建探析[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3(01):133-137.
[17]操菊華.精準思政理念下青年學生的精神需求圖景及其引導[J].湖北社會科學,2021(06):138-143
[18]王紅云,李懷杰.精準評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倍增器”[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12-11(09).
[20]習近平.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5-05(02).
[21]王春霞.論紅色文化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定位及實現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05):132-135.
[2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30.
[23]王海建.“00后”大學生的群體特點與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18(10):90-94.
[24]左銀舫.教育心理學[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5:157.
(責任編輯:王嵐)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ur Studies” Model Based on
Digital-driven Preci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LIU Hui1 , GAO Yang1,2
(1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Xiangyang, HuBei 441025,China;
2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China)
Abstract: “Preci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a new form of teaching practice in the Civics class in the digital era, which emphasizes the precise identification, precise analysis and precis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earning status of students‘cognition, emotion, knowledge, value and other elements, so as to activate students’ intrinsic knowledge-seeking initiative, process participation and sense of multiple acquisition. Digital drive is to take “digital technology, digital scene and digital discourse” as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f Civic and Political Affairs courses, to create a portable, rich, interactive and visual “cloud scene”, and to create a “cloud scene” for the “Civic and Political Affairs courses”. to provide a large amount of accurate data analysis of learning situation, supply of content resources, teaching technology support and construction of operation scenarios for “Precise Civic and Political Studies”, and eventually form an efficient “double cycle” of “classroom learning, problem study, peer teaching and self-study outside the classroom”. The efficient “double-cycle” teaching mode of “classroom learning, problem study, peer learning and extracurricular self-study” is finally formed, so as to realize that students take the lead in completing the value, knowledge and emotion shaping in the target system of the Civics course in the “inner cycle”, while teachers rely on the digital scenario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of Civics course in the “outer cycle”. The teachers rely on the digital scene to continuously optimize the “external cycle” of Civics teaching, which truly implements the innovative concept of “changing in response to events, advancing in response to the times, and being new in response to the situation” of Precision Civics.
Key words:" digital-driven; preci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four-studies” mod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