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該文分析廣西在“十三五”和“十四五”規劃下,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推進品牌建設、深化產業融合、提升農產品物流網絡等措施,實現農業產業的提檔升級,并探討復雜適應系統下經濟管理類人才的培養路徑。現狀顯示,廣西農業產業鏈的優化仍面臨挑戰,如產業規劃不清晰、品牌建設不足和物流質量差異等。通過國際化課程、跨境交流、技術創新等途徑,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經濟管理人才,將有助于廣西農業產業鏈的持續發展和現代化轉型。為此,該文建議通過構建以技術合作為驅動的教學體系、課程整合的實踐體系,以及項目為依托的國際視野培養體系,提升經濟管理類人才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廣西農業;產業鏈;發展需求;經濟管理人才;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C961"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5)01-0144-05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Guangxi's efforts to upgrade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through measures such as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promoting brand building, deepening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improving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logistics network under the \"Thirteenth Five-Year Plan\" and \"14th Five-Year Plan\", and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economic management talents under the complex adaptation system. The current situation shows that the optimization of Guangxi'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 still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unclear industrial planning, insufficient brand building and differences in logistics quality. Training economic management talents with international vision and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through international courses, cross-border exchang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other channels will help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Guangxi's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To this end, this paper suggests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talents by building a teaching system driven by technical cooperation, a practical system for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nd a project-base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training system.
Keywords: Guangxi's agriculture; industrial chain; development needs; economic management talents; talent training
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在廣西考察時指出“發揮廣西林果蔬畜糖等特色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廣西立足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采取了優布局、精品種、控面積、控單產,樹品牌、提品質、延鏈條、增效益等措施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1]。“十三五”期間,廣西著力打造“10+3+N”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體系,推動產業邁向更高層次發展,全面實現鄉村產業提檔升級。按照“十四五”規劃,廣西將以區域集聚、經營集約、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加強全產業鏈環節深耕細作和上下游產業融合發展,促進生產、加工、銷售全鏈條提質增效,持續完善和壯大“10+3+N”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體系,全面實施產業提升行動[2]。廣西農業資源豐富,糖蔗、木薯、桑蠶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在全國占比已超過60%、45%、70%。農產品出口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在“一帶一路”倡議和國家相關政策的推動下,廣西與多數“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了良好的經濟合作關系,“互聯網+經濟”新業態的相繼涌現,貿易交流也越來越頻繁。廣西地區各區域發展不均衡,受過高中(含中職)以上文化教育程度的僅占廣西常住人口的13.65%,在貧困地區農民受教育程度更低[3]。在傳統的農耕觀念下,各農業經營主體缺乏與時俱進的經營理念,農業產業發展存在困境。
面對廣西農業產業的現實需求及人才市場的需求變化,培育助力廣西農業產業鏈發展的經濟管理類人才具有現實意義。文章基于廣西農業產業鏈發展的實際需求,通過梳理經濟管理類人才的招聘信息,查閱相關文獻,探究基于廣西農業產業鏈需求的經濟管理類人才的培育路徑,為廣西農業產業鏈提供優質的經濟管理類人才支撐。
1" 研究現狀
1.1" 廣西農業產業鏈發展現狀
產業鏈是產業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由供應鏈、需求鏈、價值鏈、創新鏈和空間鏈等鏈條組成的有機體系,代表著具有內在聯系的企業群體狀態[4]。產業鏈是現代科技快速發展推動行業分工走向細化并與市場機制結合的產物[5]。廣西農業產業鏈發展現狀呈現出積極態勢。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動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建立現代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廣西已發展出柳州螺螄粉、橫州茉莉花茶、永福羅漢果、百色芒果和梧州六堡茶等優勢特色產業全產業鏈條,提升了農產品的品質和品牌知名度。廣西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增強,初步建立了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進一步優化了農業產業結構布局,推動農業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1.2" 經濟管理類人才培養現狀
劉紅梅[6]定義經濟管理類本科生是在校接受經濟學和管理領域的系統專業化高等教育和初級科研訓練的學生群體,大學生的培養是一項綜合性的教育過程。方麗等[7]指出高等教育的經濟管理類專業主要有工商管理、會計、審計、財務管理、營銷和物流等,這些課程的特點主要表現在綜合性、思想性、理論性和實踐性方面。為了更好地發揮這些特點,建議將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通過以課程為基礎,利用超星學習通等教學平臺,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從多個方面進行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構建實施。有研究指出,一個優秀的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生應該具有以下幾種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語言與文字表達能力、協作與溝通能力、專業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8]。人才培養的基本依托是專業、基本要素是課程,高校應用轉型的落腳點是專業集群對接產業鏈需求,課程體系對接企業生產鏈需求,課程內容對接企業工作終端需求,教學活動對接產業鏈生產情境[9]。當前高校人才培養不能滿足產業發展需求,人才供給與人才需求之間的矛盾持續存在,主要原因是高校對接產業鏈轉型不到位、教育鏈與產業鏈脫節、產業鏈資源難以融入教育鏈[10]。廣西人才網調研數據顯示2023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的總人才供求比分別為4.33、4.82、5.83、4.82,就業形式嚴峻。尤其是經濟管理類相關專業中求職人數眾多,以2023年第四季度為例,求職人數前十排名者占3席,分別是財務/稅務/審計/統計類求職人數排名第三,人力資源/人事類求職人數排名第六,物流/倉儲類求職人數排名第十。
1.3" 復雜適應系統下的人才培養
1995年,霍蘭系統地論述了復雜適應系統(Complex Adaptive System,CAS)理論的核心思想,即“適應性造就復雜性”。具有適應能力的個體被稱為主體,主體主動與其他主體或周圍環境產生相互作用,在不斷地交互作用中“累積經驗”,并且根據“有用的經驗”來改變主體本身的機構、特性或行為方式的行為被定義為適應性[11]。主體在復雜管理活動中,通過多種適應性行為來“降解”問題的復雜性[12]。劉建華等[13]分析了協同創新下的創新人才培養是一類符合CAS特點的研究對象,立足動因機制、目標機制運行機制、利益分配、風險分擔機制、激勵機制及績效評估機制六個方面,從利益協同、人才聚集、信任分派、知識共享及建立國際化的協同創新平臺5個方面提出提升協同創新下創新人才培養的對策建議。在當前社會快速變革和科技發展的背景下,人才培養需要更多關注個體的綜合素質和能力,而不能局限于傳統的知識技能。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人才培養也在不斷調整和更新,以適應社會需求。這可能涉及到跨學科的教育模式、項目驅動的學習、實踐經驗和實習機會的提供等方面。復雜適應系統理論可以幫助優化教育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成效,促進學習者的全面發展和適應能力的培養。
2" 廣西農業產業鏈發展對經濟管理類人才的現實需求
2.1" 優化產業結構布局,推進農業經營集約化
廣西各地以保障市場供應、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著力優化農業結構,但同時也面臨著產業規劃不夠清晰、標準化生產體系不夠完善、設施結構不夠科學等挑戰。廣西休閑工業的發展業態形式多樣,但整體發展水平較低,難以實現農村第一、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要求[14]。另外,廣西林下經濟種植規模較大,但種植、加工、林旅的發展不平衡,產業鏈延展度低,整體經營模式粗放,發展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尚未達到要求[15]。因此,如何優化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和農業服務等產業鏈,實現經營集約化、生產規模化、標準化及產業化,是亟需攻克的難題。
2.2" 強化品牌建設體系,提升農產品市場價值
在品牌建設方面,廣西農業產業已取得一定成效。作為全國最早確立綠色食品準入標準的省區之一,截至2022年底,廣西已認定503個自治區級目錄品牌。廣西采取“一縣一產業一品牌一聯合體”的發展模式,共建立了42個品牌聯合體。品牌建設帶來積極影響,農產品價格得到提升,農產品銷售額和銷售量得到增長。然而,盡管廣西的農產品資源豐富,缺乏系統的品牌建設導致人們對其認知不足。以柑橘類產品為例,盡管茂谷柑在市場上具有較高性價比和認可度,但與其他地區同類產品相比,其品牌價值仍有提升空間。因此,盡管品牌建設已取得進展,但仍面臨挑戰,現有農產品品牌發展現狀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導致農產品市場認可度不高,進而導致一些農產品滯銷問題,影響了農產品的銷售和市場份額及農民收入的穩定性。
2.3" 推動產業深度融合,優化農產品物流網絡
廣西農業農村廳積極推動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建立現代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模式,采取了成立調度指揮中心和建立分級調處機制的措施以促進農業方面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2020年廣西的鐵路里程已高達5 206 km,公路里程則達到了131 642 km,道路建設持續加快,為物流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廣西推進了4個大量物流中轉基地建設,加快物流配送體系和配送格局形成。近年來,廣西的物流企業發展勢頭強勁,大型物流企業發展迅速,民營的物流企業也蓬勃發展,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推動了整個物流行業的健康發展,并使物流成本有所降低[16]。然而,廣西壯族自治區14個地級市的物流質量分析顯示,城市物流質量存在明顯的兩極分化,高物流質量城市稀少(南寧、柳州、欽州),低物流質量城市眾多[17]。低物流質量城市均依附于高物流質量城市,使得高物流質量城市承受過大壓力,低物流質量城市之間無法有效溝通和物資流動,難以提升自身經濟水平,導致經濟發展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優化廣西農產品物流網絡至關重要,充分發揮部分城市的地理優勢,建立短距離多向物流溝通網絡,利用區位優勢推動整個物流網絡的發展。
2.4" 應對自然環境挑戰,強化農業風險管理
廣西地形復雜,山區和丘陵面積廣大,導致大規模機械化生產面臨較大困難,標準化和集中化生產也成為廣西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障礙之一。同時,廣西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季長且降雨量大,給許多農產品的生長、采收和儲存帶來挑戰。自然條件和氣候的挑戰給農產品帶來諸多挑戰,臺風、洪水等自然災害頻繁,威脅著農業生產的穩定性,增加了農業生產的風險和成本,匡昭敏等[18]曾指出農業氣象災害是影響廣西農業增產增效的主要原因。廖雪萍等[19]的研究指出,廣西熱量資源呈增加趨勢、光照資源呈減少趨勢、水分資源變化趨勢不明顯但年際間變化較大,導致農作物發育期、品種布局和種植制度的變化;干旱、洪澇、高溫等農業氣象災害有明顯加重的趨勢。投資管理方面,近年來,中央和自治區在農業投入政策中采取了多種財政金融聯動方式,包括信貸、擔保、股權投資和財政補貼等,為廣西農業企業的多元化融資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財政部門、金融機構和投資機構在改革發展中合作緊密,發揮了多方面的作用,如資金放大、政策疊加和效果倍增。然而,地區生產總值增速未達預期、支柱產業數量不多、科教資源相對不足等挑戰依然存在。廣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升,在風險管理和投資策略方面需持續努力,以實現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經濟效益提升。
3" 基于廣西農業產業鏈需求的經濟管理類人才培育路徑
考慮到廣西農業產業鏈發展的需求,依據復雜適應系統理論擬從以下4個方面培養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①系統性思維:將人才培養看作一個動態、相互作用的系統,包括學習、教育、實踐等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同時考慮學習者、教育機構、社會環境等各種因素的相互影響和作用。②自組織和自適應:強調系統內部的自組織性和自適應性,需要設計更靈活、具有自主學習和適應性的人才培養模式,以滿足個體學習需求和應對未來變化。③非線性和多樣性:在復雜適應系統中,每個學習者的獨特性和多樣性體現了非線性特性,人才培養者可以采用更靈活、開放的教育策略和方法,鼓勵學習者探索、創新,適應不斷變化的學習環境。④演化性,人才培養是一個動態過程,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變革,人才需求也在不斷演化。因此,人才培養需要重視對學習者的動態評估與反饋,通過動態評估學習者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課程設置,以滿足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和學習需求。
3.1" 構建以技術合作為驅動的教學體系
通過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加強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等方式來推動技術合作的深度化。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引進新技術、拓展市場需求等途徑來提升產業鏈的附加值。引入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管理方法,提高農產品的生產效率和品質,如推廣綠色有機種植技術、智慧農業技術等。學校深化第二課堂教學,培養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應用知識與校園文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將企業需求與職業晉升條件與校園活動有效結合,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借助各類賽事如“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互聯網+”“挑戰杯”“精英挑戰賽”,依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創業基礎等公共必修課程,提升經濟管理類學生創新能力與組織協調能力。通過獎項和榮譽激勵學生走出校門,探索廣西農業產業鏈發展的需要;圍繞理論解決實際問題;依托現狀創新方法策略。
3.2" 構建以課程整合為基礎的經濟管理實踐體系
中國與東盟的跨境農業合作包括研發、生產、流通和銷售等多個環節。在基礎課程設置中,增加英語、統計分析等課程,提升學生數據處理與分析能力。在選修課程中,增加農業基礎、種植基礎、地理學等課程,厚植經濟管理類學生的“三農”情懷,掌握基本技術,以促進創新。專業課程應在理論與技術、技術與技能之間建立關聯和耦合,與實踐課程合理對接,將教育管理活動與行業需求有機融合,構建“階梯式”經濟管理類專業體系。通過多樣化的課程體系、教學環節和教學方式,構建多層次、特色化、全方位、立體化的經濟管理類專業實踐課程體系,在這一體系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特色綜合課程結合,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和課外創業教學相結合,多媒體教學、教案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以優化課內體系。以能力培養為主線,對課程體系進行優化整合,按照系統性、理論性、應用性和操作性的原則構建知識體系。
3.3" 構建以項目為依托的國際視野培養體系
為了構建以項目為依托的國際視野培養體系,學校可以推動開設國際化課程,幫助學生開闊視野。通過在線平臺建立國際化課程體系,涵蓋跨學科內容如國際貿易法、跨文化溝通、全球市場趨勢等,讓學生全面了解國際商務領域。學生可以通過選擇參加國際商務導論、國際市場營銷、全球供應鏈管理和國際經濟學等輔修課程,擴展知識范圍,接觸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商業實踐和文化背景,從而提升全球化視野。鼓勵學生參與國際交流項目和實習機會,赴海外學習和實習,體驗不同商業環境和管理方式,培養跨文化溝通和問題解決能力。利用東盟博覽優勢,鼓勵經濟管理類學生積極利用在線資源和應用程序等提升外語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志愿者項目、國際學術會議和競賽等,了解國際前沿知識和發展動態。組織國際商務競賽和模擬國際會議,讓學生在模擬的國際商務環境中實踐和交流,培養國際視野。
4" 總結與展望
廣西作為農業大省,農業的繁榮不僅直接關系著當地人民的福祉,也對相關產業的興旺起到關鍵作用。具備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的經濟管理類人才,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專業技術的協助下,將更有利于推動廣西農業產業鏈的持續發展。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和科技進步的加速,廣西農業產業正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展望未來,可以進一步加強對廣西農業產業鏈的科技支持,推動農業生產方式向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同時,加強與國際接軌,拓展對外合作,吸引更多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廣西農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此外,重視人才培養至關重要,通過建設更完善的培養體系,培養發展所需的經濟管理類人才,為廣西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這些舉措有助于廣西農業產業鏈的持續發展,促進農業現代化轉型,提升農業競爭力,以應對日益復雜的國內外市場環境和挑戰。
參考文獻:
[1] 陳靜,林益群.廣西水果產量有望連續6年居全國第一[N].廣西日報,2024-01-07(001).
[2] 韋云鳳,禤美琦,廖東聲.農業職業教育專業結構適應性分析——基于廣西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發展[J].社會科學家,2023(8):155-160.
[3] 李燕,張新美.廣西農產品跨境電商發展對策分析[J].農業經濟,2019(5):123-125.
[4] 辛靈,高鵬飛.新發展格局下產業鏈現代化的路徑[J].宏觀經濟管理,2023(7):33-39.
[5] 金福子,蘇燕華.現代農業發展中產業鏈的區域分工與協作研究[J].農業經濟,2019(9):19-21.
[6] 劉紅梅.大學生創新培養研究:以經濟管理類大學生為例[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8.
[7] 方麗,王新江.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實踐研究——以經濟管理類課程為例[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36(23):182-185,192.
[8] 賈曉晨,張永強,楊輝.經濟管理類專業創新創業導向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研究與設計[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4(21):199-201.
[9] 張安富,張世英,楊文婷.對接產業鏈培養應用創新型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5):87-92.
[10] 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9(9):26-30.
[11] 劉璇,張向前.CAS理論視域下知識型團隊沖突對團隊創造力影響機理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33(8):146-153.
[12] 盛昭瀚,于景元.復雜系統管理: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學新領域[J].管理世界,2021,37(6):36-50,2.
[13] 劉建華,邱珂.基于CAS的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及對策研究:協同創新的視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20):113-118.
[14] 許小紅,覃爽姿,阮柱,等.縣域休閑農業旅游資源開發格局及優化策略研究——以廣西為例[J].南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38(3):102-113.
[15] 楊開太,談思儀,張團山,等.廣西林下經濟發展探析[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0,4(3):47-52.
[16] 謝涵.廣西生鮮農產品物流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J].全國流通經濟,2022(21):14-17.
[17] 曹志強,葉子瑜,王夢麗.基于因子分析與引力模型的區域農產品物流網絡構建——以廣西為例[J].商業經濟研究,2020(7):146-149.
[18] 匡昭敏,譚孟祥,劉志平,等.廣西農業氣象研究與業務的發展歷程與展望[J].氣象研究與應用,2020,41(4):62-71.
[19] 廖雪萍,黃梅麗,雍陽陽,等.氣候變化對廣西農業影響的研究進展與展望[J].氣象研究與應用,2020,41(4):72-80.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專項課題項目(2022ZJY3016);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2024KY1230,2023KY1209);第二批廣西高校高水平輔導員工作室培育建設項目(桂教思政〔2024〕11號)
第一作者簡介:龍濤(1991-),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農林經濟與教育管理。
*通信作者:馬亞勤(1987-),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