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形象是社會公眾對城市的整體印象和評價,新媒體在城市形象塑造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推出的原創動畫視頻《新千里江山圖》,運用多種新媒體技術,生動展現新時代十年來我國在各個領域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該系列微視頻通過奇觀與故事相融、寫實與寫意統一、聲音與情緒彌合的建構偏向打造了一幅幅新時代城市壯美畫卷;通過拓展媒體半徑、挖掘文物品牌、響應媒介事件等傳播策略成為主流新媒體城市形象傳播的“現象級產品”,為新媒體環境下城市形象建構與傳播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城市形象;新媒體;人民日報;新千里江山圖;微視頻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課題“短視頻時代‘講好廣西故事、傳播廣西聲音’的創新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FXW001)階段性研究成果。
城市形象是社會公眾對一座城市能夠被感知的所有要素的整體印象和綜合評價,是城市狀況的綜合反映。[1]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運用新媒體手段,講好中國城市故事,構建新時代城市形象,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之際,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在全網上線創意動畫視頻《新千里江山圖》,數字技術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相結合,輔以青綠色彩,鋪展一幅新時代的“千里江山圖”,生動講述中國故事。產品上線后,僅在人民日報新媒體自有平臺的閱讀播放量就超過1.46億。本文以“新千里江山圖·地方篇”系列微視頻為例,探討新媒體環境下城市形象建構與傳播策略。
一、城市形象的美學建構偏向
(一)奇觀與故事相融:文化符號敘事
文化符號是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重要載體,尤其是傳統文化符號凝結著豐富的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在世界范圍內受到廣泛的贊許和認同,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本身就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優質素材。《新千里江山圖》敏銳地抓住了千里江山、青綠之美的奇觀意蘊,是青綠畫卷中的千里江山與華夏兒女腳下的萬里征程融為一體的奇妙之旅,更是移動互聯網語境下把現代生活寓于中國式審美的創新呈現,展現了異彩紛呈的城市影像。如果說古畫《千里江山圖》是平面的二維藝術想象,那么《新千里江山圖》在技術賦能之下,傳達給受眾的則是一幅富含中華文化魅力和時代精神風骨的大型影視音“立體畫卷”。[2]
在山水之間,每一次飛馳視野的停駐與意象的轉場都定格在用影像的方式構建的故事情境。詩畫藝術做底,中國故事綴于其間,《新千里江山圖》選取富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進行點描。從白云山、九寨溝、漓江、壺口瀑布的山河之美,到蘇州園林、閬中古城、延安寶塔山、黃姚古鎮的歷史之美,再到安塞腰鼓、非遺蘇繡、廣東醒獅、廣西銅鼓的文化之美,有港珠澳大橋、白鶴灘水電站、平陸運河、南沙港、泉州港的大國工程偉業,有懸崖新村、安吉魯家村、十八洞村的鄉村振興巨變,有長征五號、“奮斗者”號、神舟十三號的上天入地壯舉,也有袁隆平、黃文秀、趙亞夫、劉傳健和王繼才等時代楷模……在鏡頭流動之中,諸多文化符號元素紛繁呈現,讓觀眾在富含中華文化意蘊的符號形象中尋找情感體驗的“代入”,讓過往十年的輝煌歲月變為觀眾的切身生活體驗。標志性人文景觀作為故事的時空背景出現,展現關于城市的歷史內涵、文化底蘊與人文精神的哲思,共同構建出一個引人入勝的藝術世界。讓觀眾在“青綠千里入畫,山河無垠新卷”的理解和欣賞中,找到每個置身于新時代的中國人關于國家富強、社會進步、人民安康的時代、奮斗和自我的認同。
(二)寫實與寫意統一:藝術視覺處理
文藝作品中,寫實指按照事物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形態描繪事物,注重再現的客觀性和逼真感。[3]寫意指以簡練的筆墨描寫出物象的形神,表達出一種意境的作畫方法……寫意的美學意義不在求形似,而是更多地喚起欣賞者的聯想和想象。[4]數字技術的賦能,進一步打開青綠山水創作空間。《新千里江山圖》全程以第一視角入畫,使用長鏡頭、跟鏡頭、實景拍攝,完成光影藝術升級,運用影像去表達每個中國人的所見所感,直指本體,以先進的聲光技術打造視聽盛宴,創作出一幅極具中國美學理念和文化的畫卷。在舞蹈拍攝部分,采用了電影級別的實景拍攝與后期CG合成技術,將“只此青綠”的動人舞姿真正搬進了畫中;在四川成都的大熊貓研究基地,采用先進的紅外感應3D掃描技術和全度影像三維成像技術,1:1還原了網紅熊貓花花和飼養員譚爺爺。[5]
而這些真實場景的空間背景則是青綠畫卷。青綠山水是中國傳統山水畫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中國人觀照自然的藝術呈現,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繼承傳統,汲古出新,通過表現山河景象、園林景致、田園風光等,營構沉靜清雅的審美意境,是當代青綠山水畫創新趨勢之一。《新千里江山圖》創新藝術化表達,以《千里江山圖》為創作基底,通過科技手段真正把書畫、詩詞、戲曲、舞蹈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結合起來,融入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意境之中。這種創新極大地豐富了影片的視覺效果,在保留傳世名畫山川結構的基礎上,建構著古典美學之境,將新時代的新聞事件場景與人物元素進行合理的串聯鋪排,用三維模型的搭建與復現,構建了新青綠千里,塑造一種新的審美共同體。借鏡頭立意為象,打造了一幅月涌江流、奔騰不息的新時代畫卷,實現了從形似到神似、由畫意到詩境的審美轉換。藝術與生活、審美與現實之間的關聯,是新時代的發展成就和奮斗故事的總和體驗。空間的虛與實、意象的動與靜在光影與構圖中形成統一。一筆一畫,皆是江山如畫。對受眾而言,這幅高鐵飛馳、農田廣闊的國風畫卷由每個奮斗者執筆共創,充分闡釋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重要論斷的深刻內涵。
(三)聲音與意象彌合:社會文化感召
似乎任何一個城市的公眾意象都是許多個人意象的重疊。或者說,可能存在一系列公共意象,每個意象都由相當數量的市民所持有。[6]一個社會的文化既包括無形的方面——信仰、觀念和價值,這是文化的內容,也包括有形的方面——實物、符號或技術,他們表現著文化的內容。[7]出現在《新千里江山圖》中的地標聲音,如江蘇的昆曲、陜西的秦腔、廣州的粵語和粵劇、廣西的山歌、福建的客家山歌等典型的有形文化實體,是城市形象的縱深化展演。多種聲音元素在時間和空間上有著新的話語表達,無論是巴人戀歌的豪放激昂,還是三味書屋的書聲瑯瑯都是其所承載的民族或地域的風俗民情和文化內核,讓詩意、畫意和曲意高度共鳴。一系列獨具地域特征的聲音將觀眾的審美感官置入了一個開放性的解釋框架,實現對情感共同體的召喚和集體認同功能指向的達成,并引起陌生群體對其的文化好奇。
通常,我們對城市的感知并非連貫完整的,而是局部的、零碎的,與其它一些相關事物混雜。[8]頗具時代標識度的聲音彌合了受眾感官對時空的“虛—實”兩維感知。“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飯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們中國人自己手上”(袁隆平)、“不但要有要求,而且要有追求;不但要有志氣,而且要爭氣;不但要有熱情,更要有激情”(鐘南山)、“作為駐村第一書記,不獲全勝,決不收兵”(黃文秀)、“我要學到老,干到老,為農民服務一輩子”(趙亞夫)……樸實堅定的人物同期聲交匯成時代的樂章,作為貫穿每部宣傳片最為顯著的符號文本,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信仰和價值觀。區域形象通過聲音承載的有形文化實體與無形文化符號完成構建,實現對社會想象的無盡延伸。
二、城市形象的多維傳播機制
(一)拓展媒體半徑,形成同頻共振合力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報社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報黨刊要加強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發展網站、微博、微信、電子閱報欄、手機報、網絡電視等各類新媒體,積極發展各種互動式、服務式、體驗式新聞信息服務,實現新聞傳播的全方位覆蓋、全天候延伸、多領域拓展,推動黨的聲音直接進入各類用戶終端,努力占領新的輿論場。人民日報社已是一家擁有報刊網端微屏等10多種載體、綜合覆蓋用戶超過13億人次的全媒體方陣。目前,人民日報客戶端用戶自主下載量突破2.8億,人民日報法人微博粉絲數突破1.5億,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用戶訂閱量超4800萬,人民日報抖音賬號粉絲數突破1.6億,人民日報視頻客戶端“視界”正式上線。原創動畫視頻《新千里江山圖》總傳播量超2億,在多個城市線下播放。[9]
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主任丁偉以人民日報視頻客戶端“視界”、《新千里江山圖》地方篇為例,指出主流媒體要堅定發展建設自有平臺,在不斷提高原創能力的同時,大力提高聚合能力,由單純的內容生產者轉型為整合者,以信息生產層面的“去中心化”實現主流價值“中心化”傳播的目標。《新千里江山圖》地方篇是由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聯合荔枝新聞、陜西廣電融媒體集團(臺)、四川廣播電視臺四川觀察、浙江廣電集團融媒體新聞中心、廣州市廣播電視臺、廣西云數字媒體集團、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海博TV等媒體制作。同時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各平臺與“起點新聞”客戶端、“四川觀察”客戶端推出#沉浸式云游壯美陜西#、#云游活力四川21市州#大型直播活動,聯動媒體統一設置微博互動話題,在多樣化發展、融合化傳播、協同化配合上持續發力。通過聚合實現聚力,變“單聲道”為“多聲部”,變單打獨斗為協同作戰,形成“央媒+多家地方媒體”同頻共振的合力。
(二)挖掘文物品牌,豐富文化產品形態
2008年8月8日,第二十九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北京國家體育場隆重開幕。一幅中國畫卷神奇地出現在場地中間,徐徐展開。演員們以獨特的身體語言,在畫卷上畫出中國古代名畫《千里江山圖》。近年來,故宮博物院展覽“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廣受好評,使青綠山水進入大眾視野。從繪畫到設計再到數字藝術等,青綠山水的藝術形態和美學意境不斷拓展,在與時代脈搏共振、與大眾審美和鳴中煥發蓬勃生機。青綠山水畫經久不衰,彰顯其獨特的藝術價值。[10]從茶具、絲巾到展覽、舞劇,圍繞收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北宋畫作《千里江山圖》的文化創意開發,一次次掀起熱潮,吸引了人們對《千里江山圖》及其背后故事的深入挖掘,引發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情。[11]青綠,儼然成為了當下最火的“中國傳統文化色彩”。
2023年,“新千里江山圖”的畫卷更是鋪展到全國各地,先后推出江蘇篇、陜西篇、四川篇、浙江篇、廣西篇、福建篇,跟隨畫卷展開的是更多與技術相融合的嶄新嘗試。全片延續了《新千里江山圖》的創意表現形式,但在鏡頭的走法以及轉場方式上,不再局限于前作依托《千里江山圖》的山勢,而是采用更開闊的運鏡,給觀眾帶來一種新的觀看體驗。在色調上延續中國傳統美學審美風格的同時,突出每個省市區域的風格特色。在“新千里江山圖”的IP框架下,不僅有大家所熟知的三維動畫視頻,還有國風手繪長卷、系列移動直播、線下互動展播、系列文創產品。當代人可以從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中,想象千年前山河無垠的波瀾壯闊,那么千年后的人們也可能從這幅新的立體畫卷里感受屬于這個時代的人民江山。[12]因此,這不僅是一次關于“千里江山圖”的藝術形態轉化,讓“千里江山圖”繪出了一條跨越不同藝術門類的嬗變曲線,更是一次網絡時代講述千里江山新故事的創意創作與傳播,進而尋求新媒介技術營造的現代美學影像與古典“文心”世界之間的當代匯通,顯現創作者不斷探索跨媒介創作的藝術魄力。光影流轉中,觀眾得以沉浸式體驗青綠之美。它在打動億萬觀眾的同時,也豐富了《千里江山圖》的存在形態,進一步激活人們心中的文化自信,讓故宮館藏名畫煥發新活力。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素材、提煉靈感,才能充分激活觀眾對文藝作品發自內心的認同和喜愛。
(三)響應媒介事件,打造共通意義空間
媒介事件與一般的重大新聞及突發事件之間最明顯的區別是,從定義上講,它們不是例行公事。這些事件都是預先策劃、提前宣布并加以宣傳的。[13]時代在變革,新聞題材、創作方式應順勢而變。在重大新聞事件和時間節點發布導向性新聞產品,彰顯新媒體環境下主流媒體的報道價值。
2023中國網絡媒體論壇在南京舉辦之際,人民日報新媒體推出《新千里江山圖·錦繡江蘇》;在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即將開幕之際,推出《新千里江山圖·活力四川》;杭州亞運會舉行,萬千目光聚焦浙江,推出《新千里江山圖·潮涌浙江》;“讀懂中國”國際會議舉行,世界媒體峰會開幕,世界的目光再度聚焦廣州,推出《新千里江山圖·開放廣州》;值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5周年,推出《新千里江山圖·壯美廣西》;“何以中國·向海泉州”網絡主題活動在福建舉行之際推出《新千里江山圖·清新福建》……以重大社會文化事件為契機進行城市形象視頻創作,為設定社會成員的“議事日程”,打造關注焦點、強化社會認同提供了可能,有效提高了作品的傳播力、影響力。作為儀式性媒介事件,人民日報新媒體借助重大事件的影像回望升華了城市形象的精神向度,與當前社會踔厲奮發的精神內核互為應和,在為觀眾帶來如詩如畫、如夢如幻的美感與感動的同時,打造了城市形象的共通意義空間。
三、結語
城市的含義一方面是一個個具有個性的城市個體——它像是一本形象指南,對你講述其所在地區的現實生活和歷史記錄;另一方面,總括而言,城市又成為人類文明的象征和標志——人類文明正是由一座座富有個性的具體城市構成的。[14]立足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宏闊時空背景下,影視創作不僅要讓人獲得情感共振、心靈共鳴,還應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鞏固文化主體性,凝聚中華民族身份認同。但如果媒介作品中的城市形象都因媒介力量的參與指向了視覺與感受的物化呈現,不去思量其所承載的隱性意涵,無疑會由于人文精神的喪失而走向美學的空心化,導致以視覺為轉向的文化表達失語。
人民日報“新千里江山圖”系列微視頻不落窠臼,以精致巧妙的構思呈現了一座座城市的風貌,回歸至文化維度的編碼解碼,成為了喚起大眾共同記憶的載體。“新千里江山圖”把傳統文化和“非凡十年”的發展成果結合起來,繪就一幅新時代的“千里江山圖”,實現“硬新聞”的“軟著陸”。“新千里江山圖”的“出圈”,不僅是以經典再創經典的重要嘗試,更是以技術創新塑造主流價值的傳播理念實踐,為我國主流媒體提供了可供借鑒的路徑。
注釋:
[1]蘇永華.城市形象傳播理論與實踐[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19.
[2][5][12]熊捷.《新千里江山圖》為何受青睞[J].人民周刊,2024(02):28-30.
[3][4]朱立元.美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756,763.
[6][8]凱文·林奇.城市意象:最新校訂版[M].方益萍等 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7:35,1.
[7]安東尼·吉登斯.社會學(第4版)[M].趙旭東等 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29-30.
[9]人民網.人民日報社社會責任報告(2022年度)[EB/OL].[2023-05-31].http://gongyi.people.com.cn/n1/2023/0531/c1511
32-40003160-3.html
[10]邵彥.青綠山水畫卷傳承東方美學[N].人民日報,2024-04-7(008).
[11]王玨.《千里江山圖》文創開發類型多樣、不斷迭代 一幅古畫的動人之旅[N].人民日報,2022-03-29(012).
[13]丹尼爾·戴揚,伊萊休·卡茨.媒介事件:歷史的現場直播[M].林爭旗 譯.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3,18.
[14]劉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M].宋俊嶺等 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5.
(作者:何澤昊,廣西民族大學傳媒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影像傳播;楊學明,廣西民族大學傳媒學院院長、碩士生導師、教授)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