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踐教學在統計學類專業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是培養創新型統計人才的核心環節。文章分析了當前統計學類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教、學、做”相統一和“思、踐、悟”相融合的實踐思政理念為指導,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遵循“重基礎、強訓練、抓綜合、提能力”的原則,依托實驗實訓、創新創業與社會實踐、智庫科研、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四大平臺,以課、賽、研融合為手段,構建多元協同實踐育人體系,探討了實踐教學體系的運行機制及其實現路徑。
[關鍵詞]統計學;實踐教學;專創融合;課賽融合;多元協同;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5)01-0053-06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高等院校成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核心陣地,實踐教學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如何在充分考慮人才培養目標、專業特性以及現有資源的基礎上,科學構建并有效實施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成為高等教育研究的關鍵課題和實踐難點。特別是在統計學類專業中,由于其高度應用性,實踐教學在培養具備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統計人才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盡管學術界圍繞統計學類專業的實踐教學展開了廣泛研究,取得了諸多成果,但現有研究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個性差異。共性表現在對實踐教學目標的共識及存在問題的梳理上,核心目標是提升學生的數據采集、處理與分析能力[1-4]。然而,普遍存在的問題如體系不完善、教學方法陳舊、資源不足以及缺乏有效的評價和監督機制[2-3,5-9],仍是亟待解決的難題。與此同時,不同高校的背景和資源條件也使得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具有較強的個性化特征[8-10]。
本文以山東工商學院為例,探討統計學類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體系構建及其實現路徑,以期為其他高校提供參考。
一、統計學類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實踐教學直接影響學生的專業能力及其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然而,受校內外資源、師資水平和管理機制的影響,當前統計學類專業的實踐教學面臨以下三個問題。
(一)實踐能力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錯位
在大數據背景下,統計學類專業學生應掌握市場調查、數據采集和數據分析等核心實踐能力。然而,由于實踐教學的綜合訓練不足,部分學生運用統計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足。這種能力與社會需求之間的不匹配,使學生難以適應,就業競爭力較弱。
(二)實踐鍛煉渠道不暢
統計學類專業實踐教學的渠道主要有校內實踐、校外實踐和創新創業類實踐。校內實踐主要依賴于“計算機+軟件”的實驗模式,但實驗場景和數據往往是虛擬的,缺乏與現實問題緊密相關的綜合性實驗,學生難以體驗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成就感,實驗教學難以提升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校外實踐主要是實習及其他社會實踐,但受限于實習基地不足和組織難度大,更多時候需要學生自行尋找實習單位進行實習,使得過程控制難度大,實習目標難以實現。此外,社會實踐如暑期“三下鄉”活動等,受經費和名額制約,絕大部分學生未能獲得參與的機會。創新創業類實踐主要依賴于各種級別的學科競賽,但如果沒有教師的指導,學生很難取得理想的成績。受管理機制等因素的影響,學科競賽指導往往是少數教師的自愿行為,師資力量投入不足,學科競賽質量亟待提高。
(三)實踐教學保障機制不健全
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及運行機制是落實實踐教學目標的重要保障。盡管實踐教學在學分結構中占有一定比例,但在教學管理制度中并未得到足夠重視。例如,實驗課工作量低于相同課時的理論教學;學科競賽的組織與管理松散,激勵機制不健全,導致教師參與實踐教學的積極性不高。整體上,實踐教學的供給無法滿足實際需求,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目標和設計思路
(一)建設目標
1.明確實踐教學定位
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統計學類專業應充分利用內外部資源,制定既具現實性又具前瞻性的實踐教學目標。具體而言,應以任務驅動為導向,針對實際問題場景設計切實可行的統計調查研究方案,并通過科學合理的方法和工具完成數據采集與分析,從而提出基于分析結果的決策建議。簡言之,目標在于培養學生運用統計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以更好地滿足社會對統計人才的需求。
2.強化實踐平臺建設
實踐平臺建設應從外延和內涵兩方面入手,在拓寬實踐渠道的同時深度挖掘現有平臺的潛能,夯實平臺的相關功能。應完善和優化各類實踐教學平臺的培養方案,細化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任務配置、進程規劃等內容,以提高實踐教學方案的指導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3.完善實踐教學管理機制
應優化各實踐平臺之間的協調機制,形成協同共贏的良性循環,增強多元協同實踐育人體系的整體效能。同時,應完善實踐教學激勵機制,激發師生參與實踐教學的積極性,提升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豐富實踐教學成果,從而提高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
(二)設計思路
以“教、學、做”相統一和“思、踐、悟”相融合的實踐思政理念為指導,結合社會需求,以“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為主線,遵循“重基礎、強訓練、抓綜合、提能力”的原則,依托實驗實訓平臺、創新創業與社會實踐平臺、智庫科研平臺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平臺,以課、賽、研融合為手段,建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專創融合、四輪驅動”式多元協同實踐育人體系(見圖1)。該體系將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培養貫穿于統計學類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同時,進一步深化第一課堂實訓平臺、第二課堂創新平臺、服務社會智庫平臺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平臺的改革,充分挖掘和釋放各實踐教學平臺的服務潛力。具體思路如下:
1.優化課程設置與培養方案
依托實驗實訓平臺,優化課程設置,完善培養方案與機制,為學生的專業素質和能力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基于精準設計的課程和實驗,學生能夠在實踐中鞏固理論知識,提升實際操作能力。
2.強化第二課堂與專業教學的協同作用
在全國高校“第二課堂成績單”框架下,實施有效的激勵機制,規范學科競賽、社會實踐和專業社團的管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專業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創造力和實踐能力,推動學生在實踐中強化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運用。
3.拓展智庫科研平臺的社會服務功能
依托智庫科研平臺,拓寬社會服務渠道,為學生提供專業實踐崗位,使其從理論學習轉向實踐操作。通過參與社會調研、政策咨詢等實際項目,促使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
4.深化產教融合,實現校企合作
通過產教融合和校企深度合作,學生能夠有效對接行業、產業和企業,將所學的統計專業知識與實際需求緊密結合,實現“做中學、學中做”的教學目標。這種深度合作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為社會培養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的統計人才。
三、實踐教學體系運行的路徑及實現措施
實踐教學體系的運行應以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為目標,以任務驅動為核心引擎,充分挖掘各實踐育人平臺的潛力,增強平臺間的協同育人效能。實踐育人體系運行路徑見圖2,其運行路徑及實現措施如下。
(一)第一課堂實驗實訓平臺育人
1.構建貫通核心課程的實驗實訓體系
構建“調查設計—數據采集—數據分析”全流程核心實驗實訓體系,選擇包括市場調查與分析課、抽樣調查技術及方法課、企業統計學課、回歸分析課、多元統計分析課和統計軟件課等課程,形成系統化的實驗實訓體系,為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提供基礎知識和技術支持。
2.優化課程能力培養機制,實現課賽融合
將第二課堂學科競賽的專業能力要求融入課程教學,以實際任務為導向,組建聯合服務教師團隊和課程群。例如,為積極參加全國大學生市場調查與分析大賽,建立“1團隊+1任務+多門課程”的嵌入式協同服務課程群,推動課程群的教學改革,提升學生在真實競賽情境中的應用能力。
圖3為嵌入式協同服務課程群實踐教學運行示意圖。如圖所示,以全國大學生市場調查與分析大賽為服務目標,選擇與大賽緊密相關的課程,如市場調查與分析課程、抽樣調查方法及應用課程、結構方程模型課程、企業統計學課程、多元統計分析課程等,組建課程群和教師團隊。在方案設計、數據采集、數據分析到報告撰寫的過程中,根據各門課程的特點,結合大賽任務制定相應的實踐目標和考核要求,構建“1團隊+任務+多門課程”嵌入式協同服務的教學體系。實踐證明,直面真實問題的聯合課程不僅提升了學生參與實踐的內驅力,而且提升了學生的專業綜合應用能力,有效提升了學科競賽水平。其中,本校統計學類專業于2022年至2024年獲得全國大學生市場調查與分析大賽全國總決賽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27項,對省級一流課程建設和國家一流專業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3.建立服務于課程實訓的數據庫和案例庫
建立系統的學科競賽作品案例庫。按照問題描述、數據采集、數據分析、策略建議的邏輯結構,編制統一的案例集,將作品和相應的數據建檔保存,建立系統的數據庫和案例庫,以實踐成果反哺專業教學,改變過去“虛擬現實”型實驗教學模式,同時服務于后續參賽指導工作。
(二)第二課堂實踐平臺育人
1.拓寬學科競賽渠道,完善競賽激勵機制
積極組織學生參與“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競賽,將參加全國大學生市場調查與分析大賽納入學分制管理體系。通過完善學科競賽激勵機制,推動學生成長、教師教育教學與職業發展等方面的提升。
2.健全專業社團運作機制
將專業社團(如001調查分析社、數據科研社)納入專業實踐教學管理體系,增強社團在實踐教學中的管理職能,加強學院團委、智庫科研平臺與教學管理部門之間的協同配合,促進實踐教學目標的落實,共同推動專業實踐教學的高質量發展。
3.依托平臺進行管理
依托全國高校“第二課堂成績單”試點單位網絡管理系統,對學科競賽、社會實踐和專業社團進行規范化管理。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其變被動為主動,在各類第二課堂實踐活動中提升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三)智庫科研平臺育人
依托智庫科研平臺(如社情民意調查中心),打造一個服務社會和實踐育人的綜合平臺。山東工商學院社情民意調查中心成立于2006年,2015年獲批校級服務地方智庫建設單位。自成立以來,社情民意調查中心為地方政府和企事業單位提供了豐富的決策支持服務,并逐步升級為具備電話訪問、網絡調查和數據爬蟲功能的現代化平臺。截至2023年底,受當地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的委托,社情民意調查中心共完成150多項調研項目,為學生提供了2.5萬人次的電話訪問和數據采集機會。學生在參與這些實際項目的過程中,不僅提升了專業技能,而且培養了溝通技巧、應變能力、抗壓能力等職業素養。為此,山東工商學院在新修訂的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了統計調查實踐課,并將其納入學分制管理,以激發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四)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平臺育人
1.強化實習基地建設,深化校企合作
充分利用山東工商學院的地方服務資源和校友網絡,擴大實習基地規模,聘用企業導師,增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實習平臺,涵蓋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及畢業實習。
2.建立產業學院,實現深度產教融合
與知名信息技術及咨詢企業合作,建立統計調查與大數據咨詢產業學院。通過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合作共贏,推動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及社會服務等領域的合作,實現校企雙方的共同發展。具體合作內容如下:
(1)實訓項目合作。基于合作方每年承接大量的企業、高校、政府部門等咨詢項目,建立長期穩定的實訓項目合作,由學校組織學生參與咨詢項目的數據采集(電話訪問、深度訪談、實地調查等)、數據分析和研究報告撰寫等任務,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提升專業實踐應用能力。
(2)課程及案例庫建設合作。統籌實踐教學需求,依托合作方積累的調研數據和行業案例,開發符合應用型統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校企合作課程和案例庫,培育優質的教學資源。
(3)科學研究和服務地方合作。依托合作方在大數據應用分析的領先優勢,合作開展大數據咨詢和社會服務工作,進行廣泛的行業洞察和經濟大數據分析,實現互聯網海量數據加工,助力行業決策。合力打造獨具特色的地方智庫,為地方政府、企業做參謀,為區域經濟發展出謀劃策。
(4)師資隊伍建設合作。依托合作方多年的行業實踐和人才儲備,為山東工商學院統計學院提供企業教師資源,通過授課、項目實訓和企業導師課外指導等方式,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指導。以實訓項目和科研項目為紐帶,充分利用雙方在學科、師資和行業實踐等方面的優勢,深度開展項目合作,強化學院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四、結語
為了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開展多平臺協同實踐教學,不僅需要創造性的設計思維,而且需要有效的實踐路徑與執行措施。圍繞實踐教學目標,筆者通過課賽融合的方式,增強了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教學協同效能,強化了學科競賽在培養創新型統計人才中的關鍵作用。同時,充分發揮智庫科研平臺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平臺的優勢,進一步擴展了實踐教學資源。這些多管齊下的策略為山東工商學院統計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有力支持,為統計學專業的教學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 參 考 文 獻 ]
[1] 何慶光.地方財經院校統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統計與咨詢,2010(3):50-52.
[2] 李培巒,阮春蕾.統計學專業實踐教學環節改革與人才培養[J].科技創新導報,2014,11(21):152-154.
[3] 魏岳嵩.地方高校應用型統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6,37(6):74-77.
[4] 羅良清,章貴軍,王開科.《尋烏調查》對統計學專業教學的幾點啟示[J].中國大學教學,2023(8):53-58.
[5] 鄭偉,張小華.統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開展方式方法探索[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6(14):133-134.
[6] 何林.論統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優化[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30(10):129-130.
[7] 朱繼緒,陳曉詩.大數據背景下如何構建經濟統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J].營銷界,2020(41):94-95.
[8] 楊頭平.“深路鏈”理念下統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大學教育,2021(9):145-147.
[9] 馬強,陳雪平,丁先文.大數據背景下普通高校統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研究:以江蘇理工學院為例[J].信息系統工程,2021(12):169-172.
[10] 林道榮,潘志勇,王金華,等.獨立學院應用統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改革[J].高師理科學刊,2015,35(6):73-76,79.
[責任編輯:黃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