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寫作能力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體現。筆者從一次習作點評中發現的學生寫作中的“真假”問題入手,追溯小學生習作的邏輯起點,明確“真”是小學生習作的原動力和應當追求的價值取向。通過尋找、讀取和建構三個層面的習作教學實踐,筆者從聚焦、模仿和想象這三個習作練習的基本點出發,探索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真;小學語文;習作;價值取向;核心素養
一、由習作點評發現的“真假”怪象
(一)一篇感人習作
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習作主題是“讓真情自然流露”,寫作要求是選擇一件讓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先回顧事情的經過,回憶當時的心情,然后理清思路寫下來。王同學在練筆中寫的是,放學時,她看見寒風中穿著破舊衣服的爺爺在等她,因為擔心同學嘲笑,所以她假裝沒看見爺爺并跑開了。當她看到爺爺被凍得紅腫的臉和手時,心中充滿了悔恨。在習作中,她這樣寫道:“今天怎么是爺爺來接我?人群中,我看到不遠處一個又瘦又小的身影朝我一步步走來。那件又寬又大的黑色棉衣因為穿得時間長了而被磨得油亮,看起來有些寒酸。還有頭上那頂破舊的棉帽,早已分辨不出是什么顏色,破爛的帽檐張著口子,露出一團灰白的棉花。爺爺怎么能來接我呢!這分明就是讓我出丑!沒等爺爺看到我,我便頭也不回地隨著人流往前走,爺爺在身后越喊我,我走得越急越快……”
習作中王同學對爺爺寒酸的外貌描寫以及對“我”的動作及心理描寫,刻畫出一個因自卑而不敢面對爺爺的女孩形象,真實、可信、感人,給筆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進行習作點評時,筆者說道:“這就是從真實的事件中流露出的真實情感。”然而,當被問及時,王同學卻尷尬地表示,習作是她“編”的,寒酸的爺爺來接她的情節其實是她的想象,并不真實存在。
(二)一次習作調查
筆者對班上學生本次習作的真實性進行了調查,結果出乎意料。全班45篇習作,筆者認為表達了真情實感的33篇習作中,有25篇的情節是“編”的;而另外12篇沒有表達出真情實感、讀起來不真實、有嚴重“編造”嫌疑的習作中,卻有8篇是基于真人真事。這引發了筆者的思考,為什么發生在身邊的真實事件反而被筆者誤認為是虛構的,而習作中虛構的情節卻顯得非常逼真?這一現象也引起了班上學生的關注。
二、由“真假”怪象引發的班級討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對第三學段的“表達與交流”提出了以下要求: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在平時的習作教學及學生練筆中,教師往往會有這樣的要求,即讓學生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說真話,表真情。然而,反觀習作調查數據,筆者不禁產生這樣的疑惑:習作中的“真”究竟指的是什么?如果“真”分為真事和真情,那么兩者的關系如何?哪一個更重要?針對這些問題,師生展開了一次熱烈的討論。討論中,學生各抒己見,提出了以下觀點:
觀點1:無論創作內容是否真實,只要能生動且合理地表達情感,就能讓人感受到真實。
觀點2:文章情感是否真實,取決于讀者的感受。真正優秀的文章,一定能讓讀者感同身受。
觀點3:真事和真情同等重要,因為文章需要將兩者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只側重于一方面。
《標準》中提到的“內容具體,感情真實”,強調的是感情的真實,而對內容是否為真事并沒有明確的要求。由此可知,在習作中,真情是基礎,而且比真事更為重要。因此,教師對學生習作中“真”的理解不應過于狹隘,只要學生表達的情感是真摯的,適當地進行情節虛構是可行的,也是合理的。
三 、習作價值取向追溯
(一)情感是文辭永遠的基礎
習作,作為一種深層次的心靈創作,其核心在于學生的情感表達。學生習作的邏輯起點是情感,這種情感是學生內心深處急切需要表達的,且與他們的年齡、心智和認知特點緊密相連。
(二)情感的真實應具有共識
在習作中,情感扮演著基礎性的角色,它是學生習作邏輯的起點。因此,對于情感的真實這一概念的理解顯得尤為關鍵。筆者認為,情感的真實不僅要契合學生的年齡、心智、認知和表達特性,而且應當被社會廣泛認同,形成一種共識。
(三)情感的表達應具有年齡特點
在對學生習作進行評價的過程中,教師作為主要的閱讀者和評價者,其成人視角可能會對寫作主體的成長產生一定的影響。教師往往對學生寫作設定了過于“嚴苛”的標準,這些標準很多時候超越了學生身心發展的實際水平。因此,教師必須回歸習作的本質,充分考慮學生的心智特點,真正認可并賞識學生習作的獨特價值。
四、基于“真”的習作價值取向的教學實踐探索
(一)尋找——真情、聚焦
1.情感之真
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習作要求是寫一寫“我的心愛之物”。在這類關注內心的習作中,最為關鍵的是展示真實的自我,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標準》反復提及,寫作應真實地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以及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學生應遵循寫作的心理規律,關注自己的真情實感,并在情感的不斷積聚后達到寫作抒發情感的目的。
2.表達之真
在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月跡》一文中,作者賈平凹的語言表達方式讓學生倍感親切。例如,他描述的“滿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銀銀的,燈光也沒有這般亮的。院子的中央處,是那棵粗粗的桂樹,疏疏的枝,疏疏的葉,桂花還沒有開,卻有了累累的骨朵兒了”。這些疊詞和趣味化語言的運用,讓學生在模仿中學習了用語言勾畫細節。
(二)讀取——真情、模仿
1.具象式模仿
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主題是“舐犢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愛和溫暖”,重點學習的寫作方法是在場景和細節的描寫中來展現情感。
在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中的典型場景描寫教學結束后,筆者組織學生進行場景描寫練筆。黃同學這樣寫道:“暑假的一天,我看到鄰居的兔子燈,非常喜歡。爸爸注意到了,便問我想不想要一個。我點頭答應,心里卻想,爸爸可能只是隨口一問。第二天,不知為何,我一上午都沒見到爸爸。媽媽說他在樓下的儲藏室里忙活。出于好奇,我下了樓,眼前的一幕讓我感動——爸爸竟然在給我制作兔子燈。我站在門口,不敢打擾。正值酷暑,那不足8平方米的儲藏室里堆滿了各種雜物,而爸爸正在角落里低著頭專心制作兔子燈。儲藏室非常低矮,僅有一個小窗戶能夠透進陽光,光線不足,爸爸就開著臺燈,湊近了折鐵絲。小屋沒有空調,只有一個老舊的風扇無力地轉著。我看到爸爸的額頭上布滿了大粒的汗珠。”
不難看出,這位同學在描述爸爸制作兔子燈的場景時,有意無意地將其與《慈母情深》中梁曉聲母親工作的小工廠進行了對比。她關注到了狹小空間中的面積、光線、溫度等細節,盡管模仿的痕跡較為明顯,但這樣的描寫確實能夠讓讀者感受到爸爸對孩子深沉的愛意。
2.抽象式模仿
在寫作模仿中,除了具體的場景模仿,還包括對文中角色的模仿。學生需要挖掘間接體驗,找準角色,扮演好角色,說出角色所說的話,做好角色該做的事,這些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挑戰。
在班級小練筆《假如我是……》中,張同學這樣寫道:“假如我是爸爸,當我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發生爭吵時,我會先了解整件事情的經過,而不是一味地指責孩子在惹麻煩。如果確實是我的孩子言行存在問題,我會心平氣和地和他講道理,而不是用責備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但如果是對方家長堅持認為自家的孩子沒問題,而把責任都推到我的孩子身上,我也不會選擇忍氣吞聲。”
張同學在習作中充分地調動了自己的生活經驗,將現實生活中爸爸的形象投射到了自己的身上。作為寫作者,在明確了假設身份的前提下,他知道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應該調動哪些生活體驗,并為所扮演的角色發聲。
(三)建構——真情、意義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每個單元都設有自己的單元主題和學習要素,對于習作的要求也是非常具體的,如習作是伴隨一生、隨時都可以進行的,每次習作都有一定的著眼點。在不同學段,即使是相同的話題,也要求學生寫出不同的層次,這體現了學生寫作能力提升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在一次班級的練筆活動中,筆者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學校對面早點鋪里阿姨制作蛋餅的過程,并將過程具體地寫下來,同時準確使用動詞。項同學這樣寫道:“阿姨熟練地用搟面杖將面餅搟成薄薄的一層,然后挑起放在平底鍋上。她迅速拿出一個小碗,將雞蛋輕輕一敲,蛋液便準確地掉入碗中,加入一些蔥花后,迅速攪拌均勻。隨著在鍋中面餅逐漸膨脹,阿姨拿起一根筷子,迅速地將鼓起的大泡戳破,倒入蛋液。不一會兒,蛋餅周圍冒出了一個個金色的泡泡,阿姨用小鏟子一翻,餅便輕松地翻了個面,不一會兒,蛋餅就做好了。我驚嘆不已,這真是勞動人民的智慧啊!這時,我注意到阿姨身后的那棵蠟梅。在寒風中,蠟梅花傲然綻放,散發出淡淡的香氣,與阿姨的堅韌形象交相輝映。我突然意識到,阿姨就像那棵蠟梅一樣,在生活的風風雨雨中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堅韌和芬芳。她的每一個動作都蘊含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勞動的尊重。我暗下決心,長大以后,也要像阿姨一樣,不僅要學會生活的技能,還要擁有面對困難時不屈不撓的堅強品質。”
在這篇文章的結尾處,為了賦予文章特殊的意義,或者滿足讀者對文章意義的追求,這位同學習慣性地引入阿姨身后的蠟梅作為比喻。然而,這樣的處理雖然可以增強文章的內涵,但使得原本流暢的描寫突然顯得有些生硬。
五、基于“真”的價值取向的習作復盤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好的作品,題材的選擇與構思都是為了滿足表達情感的需求。因此,在寫作過程中,虛構是不可避免的。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掌握虛構的“度”是有一定難度的,習作中難免會出現過度虛構的問題。如何引導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做到“適度”,是一個需要持續探索的課題。
參考文獻
[1]柯珂.統編教材寫人類習作的價值取向與教學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20(31):84-85.
[2]葉黎明.想象類習作的兩種價值取向[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20(Z5):91.
[3]許惠芳.仿寫:塑造“閱讀+”視閾中的兒童習作思維[J].江蘇教育,2020(17):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