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將“互聯網+”與小學教育工作相融合,能夠幫助教師打破傳統教學方式的限制,推動課堂教學實現教學內容上的豐富、教學模式上的多樣化。小學生活潑好動且思維敏捷,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當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前提下制定針對性教學計劃,優化課堂教學質量。基于此,本文圍繞小學數學問題解決策略教學探究的相關內容進行詳細闡述。
關鍵詞:“互聯網+”;小學數學;問題解決策略;數學教學
一、引言
問題解決策略教學是與傳統教學截然不同的新型教學法,能夠有效彌補過往課堂教學中的不足,鍛煉并提升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數學教師而言,在實際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應時刻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將學生實際情況和學習習慣等作為基本出發點,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探究能力,引導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
二、問題解決策略的含義
問題解決策略主要是指學生不再被動地去聽教師講解教材中的知識,而是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參與教學活動,并提高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能夠做到面對問題不逃避、不退縮,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辦法,從而達到鍛煉學生數學思維能力、自主探究能力、自主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問題解決策略既是教學方式又是教學目的,它符合當前小學數學教學要求與社會發展趨勢,在做到有效優化學生學習效果的同時能夠達到提高學生應用能力與創造能力的目的[1]。
三、問題解決策略教學的優勢
從小學數學教學的角度來看,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問題解決策略教學的優勢在于它能夠使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能夠通過思考和研究得到問題的解決途徑與正確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探究能力等將得到良好的鍛煉。在問題解決策略教學中,學生能夠獲得運用已經學過的數學知識與解決具體問題的機會,這能夠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學會在面對問題時應該采取的正確態度,從而實現心態、思維以及專業能力上的穩步提升[2]。另外,數學知識抽象性比較強,這也是導致很多學生學習吃力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問題解決策略可以降低學生對數學抽象性的感知程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從而使得學生能夠更加扎實地掌握數學知識,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與此同時,問題解決策略還能夠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數學經驗,而經驗的積累使得學生具備更為強烈的反省意識與評價意識,促使學生主動思考自己在數學學習中的不足并作出改變。
四、問題解決策略教學的種類
首先,湊答案。這是在小學數學中比較常見的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小學生年紀小,正處于數學學習的初級階段,因此在解決問題時學生最常使用也是最擅長使用的一種方式就是湊答案。主要表現為學生在面對一道看不懂的題目時往往缺乏有效的解題思路,憑感覺和過往所學知識拼湊出一個答案。從客觀的角度來講,這種方法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且只適用于完全沒有解題思路的情況,可適用范圍比較小,且在培養學生數學思維、促進學生提升能力方面收效甚微。
其次,畫圖法。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小學數學中也比較常見,且適用于多種實際問題,如相遇問題、植樹問題等,利用畫圖法能夠幫助學生得到答案。與其他方法相比,畫圖法更為簡單直接,它能夠將原本抽象的數學問題以更加直觀生動的形式呈現出來,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學習習慣。例如,分別有黑色和白色兩輛車,黑色汽車與白色汽車距離相差4000米,黑色汽車的速度是20米每秒,白色汽車的速度是10米每秒,以這樣的速度前進,白色汽車需要花多長時間才能追上黑色汽車?類似于這樣的題目學生在解題時就可以利用畫圖法進行輔助解題,這樣可以降低做題難度,幫助學生提升解決問題的效率。
第三,找規律法。學習需要花時間不斷積累理論知識并通過實踐積累學習經驗。因此,在問題解決策略中也有一種需要學生不斷積累、不斷實踐從而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幫助學生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找規律法。學生在日常學習時需要留心觀察題目類型、解題思路,不斷積累與解題相關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去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解題方法。但是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找規律法并不能完全適用于各類數學題目當中,在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第四,逆向思維。逆向思維是小學數學問題解決策略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事實上,學習數學的根本并不是為了學生能夠在考試中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而是希望通過學習數學培養學生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而在思維能力上包括正向思維能力與逆向思維能力兩種,很多學生具備正向思維能力,但是在逆向思維能力上有所欠缺。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擁有良好的逆向思維能力是很重要的,它能夠幫助學生倒推問題,找到突破口,從而順利解決問題。
最后,排除法。在小學數學學習中,排除法是使用頻率比較高的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上述提到的幾種方法或多或少涉及計算,而排除法則與之相反,在大多數情況下即使沒有經過計算的步驟也能夠順利得出正確答案,并且這種解題方法與實際生活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學生應用起來也會更加得心應手。
五、開展小學數學問題解決策略教學的重要性
站在終身學習的角度來看,小學階段的學習是學生經歷的最簡單的學習階段,也是最基礎的學習階段,因此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小學數學中學習的內容難度不高,但是卻比較重要,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做到扎實掌握課本當中的理論知識,還要具有靈活應用知識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做到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遷移。小學數學所學的內容體現在考試中時主要分為填空、判斷、選擇、計算以及應用題幾大類型,其中應用題分值大、難度高,因此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解決問題的意識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3]。另外,雖然數學學科是一門抽象性較強的學科,但是它又是一門與現實生活關聯密切的學科,無論是技術進步、社會發展還是衣食住行都離不開數學的加持。因此,對于小學生來說,學好解決問題策略,對于其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也是將解決問題策略教學應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六、小學數學問題解決策略教學途徑
(一)聯系現實生活,有序開展問題解決策略教學
數學學科與現實生活之間緊密相連,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應當立足于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與實踐經驗,結合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不斷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目前教學現狀來看,教材內容比較抽象,知識點瑣碎復雜,因此為了確保教學質量,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當前數學水平以及學習能力等各項情況合理制定教學方案,并通過將現實生活與教學活動相結合的形式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因此,教師首先需要做到自身教學理念的更新和優化,通過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勇敢面對問題、積極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青島版五四制小學三年級下冊第七章節“交通中的線——平行與相交”時,首先本章節的教學目標:第一,學生通過觀察、討論,感知生活中垂直與平行的現象;第二,學生需要初步理解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位置關系,初步認識垂直與平行;第三,培養學生空間觀念與合作探究的意識。結合教學目標,教師在教學活動前期可以為學生展示一些現實生活中客觀存在的事物,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圖片說出這些事物的特點。如斑馬線、鐵路、樓梯、路燈、交通指示燈等,讓學生觀察圖片并對其進行比較,從而理解平行與相交的定義以及二者之間的差別。
(二)創設問題情境,有序開展問題解決策略教學
創設問題情境主要指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與認知水平,選擇有利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以此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4]。培養并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大重點內容,而創設問題情境是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內在學習動力的主要途徑。教師在實際開展教學活動時,可以利用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利用自己已經學過的問題去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幫助學生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需要注意的是,創設問題情境的初衷是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和意識,而不是為了打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因此教師在設置問題的難度上應有所斟酌,同時關注學生情緒變化,引導學生克服內心的畏難情緒,不斷激發內在潛能,促使學生以更為自信、飽滿的狀態投入數學學習。
例如,在學習青島版五四制小學三年級上冊第七章節“慶元旦——時、分、秒的認識”時,本章節的教學目標:第一,使學生掌握時分秒之間的關系,會選擇合適的時間單位描述具體的事情;第二,能準確地讀出鐘面上的時刻,會畫時針、分針,會根據具體情境計算所經過的時間;第三,感受時間在生活當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習慣。為了達成教學目標,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幫助學生逐層思考,如“小紅跑50米用了14秒,小麗用了12秒,小云用了半分鐘,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在這三人中跑得最快的同學和跑得最慢的同學分別是誰?”“時針從數字三走到數字六,那么經過的時間是多少?”“少先隊員去李奶奶家打掃衛生,下午三點三十分開始,四點結束,一共花了多少時間?”通過這樣的方式不斷提升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三)利用現代教學手段,有序開展問題解決策略教學
在“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并深度滲透教育教學中,深受教師與學生的喜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靈活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與技術,結合多媒體技術圖文并茂、聲像俱佳的優勢開展教學活動,以此不斷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網絡上的內容魚龍混雜,教師在使用之前一定要確保其內容不會對學生身心健康帶來不利影響,同時還能做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更為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青島版五四制小學三年級上冊第二章節“走進新農村——位置與變換”時,本章節的教學目標:第一,使學生能夠用準確的方位名詞對某一地點的位置進行描述;第二,讓學生充分了解平移和旋轉給生活帶來的方便。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與多媒體教學手段為學生播放飲料工廠的生產過程,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仔細觀察后同學們都能看到什么?”這時學生們便會自由發言,將自己看到的各種運動用語言表達出來。然后教師可以繼續提問“它們是怎樣運動的?同學們能夠詳細說一下嗎?用手演示一下運動的方式。”這時學生便會一邊用手來演示一邊表達自己看到的運動方式。繼而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問“同學們能夠根據它們不同的運動方式給它們分分類嗎?”教師可以對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并寫到黑板上“大門、傳送帶、升降機是平移;換氣扇、吊扇是旋轉。”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熱情,使學生能夠始終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
(四)進行反思評價,不斷優化問題解決教學策略
在反思評價工作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教師,教師需要去指導學生應該怎樣進行反思評價[5]。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需要不斷地督促學生對自己面對問題時的態度、做法等進行反思,例如可以反問自己“我這樣做是對的嗎?”“我這樣做的理由是什么?”“我已經獲取了哪些有用的信息?我要怎樣去應用這些信息?”然后教師需要適當地對學生的自我評價方法進行指導,例如教師可以反問學生“這樣做有沒有什么問題?”“有沒有哪些地方考慮得不夠周到?”繼而在實際的學習實踐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按照具體的評價方法不斷對自己的想法和行為進行反思,找到其中不足之處并查缺補漏。
例如,在學習青島版五四制小學三年級下冊第二章節“大數知多少——萬以上數的認識”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問題。如:16468由( )個萬、( )個千、( )個百、( )個十和( )個一組成。在回答問題時發現有的學生寫的答案是錯誤的,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再重新思考一番,當學生又重新審題并作答時會發現,原來剛剛將千位與百位看錯了,所以才得出了錯誤答案。反思與評價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思考自身行為、思維上的不足,并在不斷改正自身的過程中得到成長。
七、結束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為教育教學帶來了更大的機遇和挑戰。數學問題解決策略教學并不僅是教會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辦法,更是希望培養學生知難而進、不怕困難的優良品質,使學生知道當面臨問題時應當以何種態度去面對,如何找到正確地解決問題的辦法。因此,數學問題解決策略不僅是在教育學生如何學好數學、提高數學成績,更多的是教育學生的生活態度、處事方式,對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單位:陳杰 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瀚文小學
參考文獻
[1]李潔.分析“互聯網+”環境下小學數學教學策略[J].中國新通信,2023,25" (10):203-205.
[2]黨海華.“互聯網+”小學數學問題解決策略教學的行動探究[J].中國新通信,2022,24(18):191-193.
[3]雍瑞.“互聯網+課堂”助力小學數學課堂提升學生核心素養[J].中國新通信,2022,24(01):214-215.
[4]闕秀娣.基于“互聯網+”小學數學問題解決策略教學的行動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9):238-239.
[5]張紹泉.基于“互聯網+”小學數學問題解決策略教學的行動探究[J].數學大世界(下旬),2020,(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