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百年黨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可以更好地發揮黨史教育功能、有效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和更有力開展與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的斗爭。當前,百年黨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主要存在以資源融入、以任務融入和以并列概念進行簡單結合的認識和實踐分歧。對此,要從加強百年黨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頂層設計、把握好百年黨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著力點和統籌百年黨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形式與內容等方面,做好系統設計,實現百年黨史融入高校思政課工作質量的持續提升和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百年黨史;融入;高校思政課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03-0153-04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黨史學習教育,注重用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確方向,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用黨的實踐創造和歷史經驗啟迪智慧、砥礪品格。[1]同時,辦好思政課,就是要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四個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進一步指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2]這里的“道理”就包括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由此可見,百年黨史教育與思政課教學雖各有側重,但在講清、講透道理,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思政課教學要堅持以黨史教育為重要內容,黨史教育要堅持以思政課教學為重要場域,只有將兩者有效進行銜接,才能發揮應有作用。
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由于認識、落實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百年黨史融入思政課教學成效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因此,從意義、現狀和路徑等方面入手,系統考慮百年黨史融入思政課教學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百年黨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意義
(一)百年黨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可以更好發揮黨史教育功能
加強黨史教育可以繼承發揚寶貴的思想傳統,可以為改革與發展提供思想助力,可以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精神滋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必要指引。[3]思政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百年黨史融入思政課教學,可以確保黨史教育在高校層面占有一定的覆蓋面,實現黨史教育功能的有效發揮。并且“就理論邏輯而言,百年黨史教育不是一般的歷史教育,而是以歷史學為基礎的特殊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百年黨史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實然性的歷史基礎,思想政治教育是百年黨史教育應然性的價值體現,二者具有高度的內在契合性”。[4]所以,從這個意義出發,黨史融入思政課是黨史教育和思政課教學共同的需要,黨史教育借由思政課教學而得以實現其價值。
(二)百年黨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可以有效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
經過多方努力,思政課教學取得可觀成效,并發揮了應有作用,但高校思政課教學中仍存在供給數量不足、供給能力弱化、供給內容重復、供給質量不高等結構性失衡的矛盾和問題,對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有所制約。[5]因此,從供給側入手,是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從歷史來看,“中國共產黨在開展思想理論教育的實踐中,始終注意把歷史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6]這為將黨史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提供了寶貴經驗。而就思政課的歷史任務和使命而言,高校思政課教學應注重發掘隱藏在“本然”背后的“所以然”脈絡,要以學習黨的歷史為重點,著力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引導學生知史愛黨、知史愛國。[7]由此也可看出,思政課教學需要以黨史教育作為根基,從歷史邏輯、論證理論邏輯,不僅教會學生理論,同時,告知學生理論的來源和方法。以此,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
(三)百年黨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可以更有力開展與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的斗爭
百年黨史融入思政課教學,不僅為有系統、有計劃、有規模地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形式,保證了黨史教育在各類青年學生群體中的主動性,也為其發揮作用提供了更可持續的保障。同時,將百年黨史融入思政課教學,也更有利于增強思政課教學的歷史邏輯和史實、史料、史學根本,增強其歷史關懷,豐富和完善其內容,一定程度上減少其空洞、說教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學習黨史不僅有利于汲取歷史智慧、提升歷史思維,還是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需要。[8]
當前,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依然復雜嚴峻,需要多方協同應對。將黨史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可以充分發揮黨史教育的作用以及思政課教學的作用,實現一加一大于二的功能,以更加有力的方式與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作斗爭。融入就是“要堅持以我們黨關于歷史問題的兩個決議和黨中央有關精神為依據,準確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正確認識和科學評價黨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要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加強思想引導和理論辨析,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1]
二、百年黨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現狀
(一)把百年黨史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重要資源開展融入工作
持資源說觀點的學者主張,將黨史教育作為一種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中。比如,有學者認為“黨史作為‘四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供了充沛的資源庫”。[9]還有學者主張“為了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得到增強,應不斷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將黨史教育真正落實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中”。[10]強調“高校思政課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善于挖掘翔實的歷史材料以增加教學內容的豐富性與深刻性”。[11]在資源說觀點下,百年黨史作為一種可供思政課教學利用的資源而存在,是被動的挖掘,強調思政課教學的絕對主體、主導地位,而百年黨史僅作為客體,處于被動地位。在此種認識下,黨史融入思政課教學的實踐具有單調性和單向度性,僅僅把黨史作為客體和被動的資源予以挖掘,忽視了黨史本身的能動性和建構性,不利于融入的生產和再生產。
(二)把百年黨史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重要任務開展融入工作
持“任務說”觀點的學者主張黨史融入思政課教學是一種任務。比如,有學者認為“把百年黨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4]還有學者則主張,將黨史教育更加全面地融入高校思政課課程體系和教學體系,在思政課教學中,把黨史教育與思政課理論主課堂、社會實踐大課堂貫通起來,形成“大思政課”協同育人全力,這是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的一項重要任務。[6]在任務說觀點下,學者或是將黨史和思政課教學作為某種更大概念的下屬部分進行表述,或者依然是從思政課方面著手,把黨史作為思政課改進的工具或手段進行表述。同時增加了融入的內外動力原因。在此種認識下,黨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雖以任務形式出現,但任務的執行標準、檢驗標準等還未有明確的可考量的指標予以參考,因此,硬任務軟落實問題依然存在。
(三)把百年黨史與高校思政課教學作為并列概念開展結合工作
持“結合說”觀點的學者認為,黨史教育與思政課教學屬于并行概念,因兩者既具共性,又各有個性,所以關鍵問題是如何把二者按照一種要求結合起來。比如,有學者認為,中國共產黨百年黨史教育并非簡單地政治宣講與普及知識,它是以歷史知識為基礎的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其中蘊含著明確的政治導向,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12]這實際是肯定黨史教育的政治屬性,而思政課教學的根本屬性亦是政治屬性。因此,在兩者均以為發揮政治屬性的實體存在時,二者融入就是把不同形式的用于彰顯政治屬性的東西結合,以更好實現共同的目的。宋儉等學者通過研究指出,一些教學單位對于“四史”教育特別是百年黨史教育在高校思政課教學體系中的重要性認識不明確、不充分,在教學過程中落實也不到位,還存在在思政課教學體系中對百年黨史教育內容缺乏整體規劃、部分思政課教師知識結構和專業素養難以勝任承擔百年黨史教學任務等問題。[6]從其主張可以看出,其已經將黨史教育上升到黨史教學層次。由此,思政課教學和黨史教學應當同時存在,這實為融入的更高層次,即黨史教育不僅僅作為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和作為任務與思政課教學進行融合,而是作為專門課程與思政課并列。
三、推進百年黨史更好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路徑
(一)要加強百年黨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頂層設計
一要堅持全過程融入。百年黨史融入思政課教學,要堅持全過程理念,從融入的目標設定、路線規劃、組織實施到結果評價等形成閉環,貫穿到教育教學活動始終。二要堅持全方位融入。思政課教學活動按人才培養體系和要求所涉及的內容進行劃分,可分為許多不同層面和模塊,三要堅持全景式融入。百年黨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問題需要考慮。一是融入的本體問題,二是融入的環體問題。對于本體問題,就是要從融入本身出發,做好對融入內容、形式、方法等的設計,實現融入自身的完滿和自洽。對于環體問題,實質就是要跳出融入本身,以觀察者視角,對融入本體及周邊進行考量,由此,進一步把握融入提出的時代背景和重大意義,明確融入的任務和目標,更加透徹地理解融入的深刻內涵和豐富內容,實現從里到外的全景式融入。
(二)要把握百年黨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著力點
一要提升融入的針對性。百年黨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要以問題為導向。其一,以解決思政課教學中黨史融入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和效果不好等問題。百年黨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是一個發展問題,沒有完成時。因此,從數量、質量、結構和成效等方面,不斷對融入現實與融入理想進行比較,可以增強教育工作者責任意識和壓力感,推動融入更加主動、積極,更加具有針對性。其二,以思政課教學中本身可能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為導向。要以百年黨史獨特的資源優勢、邏輯優勢等有意識地彌補思政課本身教學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和挑戰。其三,以社會現實特別是時代問題為導向。要深刻把握時代課題,在如何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如何培養接班人和建設者方面發力,把融入與回應時代關切、反映時代要求等問題結合起來。二要提升融入的精準性。融入要掌握方式方法,要選擇內容,實現恰當的內容通過恰當的方式在恰當的時間給予恰當的對象。把融入作為一項工程來把握,要有的放矢,不能囫圇吞棗。特別是要注重內容選擇的合理性和融入方式的最優化,實現形式與內容的相互配合,最終提升融入的精準性。在教學中融入百年黨史的關鍵在于把握百年黨史的內在聯系和共同之處,要在實踐邏輯、價值立場、理論邏輯、世界意義等方面重點把握融入的內容,提升精準性。三要提升融入的有效性。融入的成效事關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實現,因此,要帶著批判的眼光,以有效性如何、有效性是否達到、有效性是否還可以再提升等問題為觀測點,開展融入的評判。同時,要以比較評價和比較研究的方式,開展融入的橫向對比和縱向對比,推進教育主體進一步明確融入任務、細化融入目標、優化融入環境、優選融入內容、創新融入形式、掌握融入方法、完善融入機制、加強融入考核、落實融入責任、提升融入成效。
(三)要統籌百年黨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形式與內容
一要把顯性融入與隱性融入結合起來。顯性融入就是要在思政課教學中以顯性方式呈現百年黨史內容。包括有關史實、案例、素材等,明確黨史內容在思政課教學體系中的比重。隱性融入就是要在思政課教學中以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滲透百年黨史的價值追求、歷史追求、現實追求,實現正確歷史觀、使命觀等的教育。二要把線下融入與線上融入結合起來。思政課教學深受融媒體、全媒體的影響,已不僅局限于傳統的線下互動,而呈現出多場域屬性和特點。由此,百年黨史融入思政課教學,就要按照“思政課教學在哪里,黨史就要融入哪里”的要求進行落實。三要把事實融入和價值融入結合起來。百年黨史融入思政課教學是具體的融入,并非抽象的融入。從思政課教學而言,事實融入就是強調要堅持內容為王。有學者指出,建構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為王的教學模式,重點在于處理好內容為王與媒體形式的關系、內容為王與案例教學形式的關系以及內容為王與理論灌輸的關系。[13]其中,內容為王與理論灌輸實質就是講事實的敘述和價值的傳遞。百年黨史融入思政課教學,應當以事實融入為基礎,同時以價值融入為主導,缺乏價值關懷的融入只是空洞單調的數據呈現,達不到立德樹人的目的。但如果只講求價值的融入,而不呈現鮮活的事例,則價值亦無承載之所。因此,融入要堅持事實和價值的統一、歷史與邏輯的統一、歷史與現實的統一。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 求是,2021(07):4-17.
[2] 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 人民日報,2022-04-26(01).
[3] 程美東,劉辰碩. 從三個維度理解加強“四史”教育的重大意義[J]. 思想教育研究,2020(12):14-17.
[4] 虞志堅.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三重邏輯[J]. 江淮論壇,2020(06):17-21.
[5] 徐建飛,王瑩.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意涵、問題與路徑[J]. 廣西社會科學,2021(02):169-174.
[6] 宋儉,廖玉潔. 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的思考[J]. 思想理論教育,2020(07):24-29.
[7] 張宗蘭,梁大偉. “雙一流”視域下高校思政課教師核心素養的價值、內涵與提升路徑[J]. 2021(03):14-18.
[8] 王炳林,劉奎. 關于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思考[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08):64-71.
[9] 王玉.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四史”教學的整體性及其實踐路徑[J]. 思想教育研究,2021(01):123-127.
[10] 李丹,徐曉風. “四史”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研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01):84-89.
[11] 王偉杰. 歷時性、規律性與共時性:高校思政課教師歷史視野建構的三維向度[J]. 湖北社會科學,2020(12):143-149.
[12] 戴海容. 精準思政視角下新時代高職院校“四史”教育路徑論析[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01):72-74.
[13] 王云霞. 高校思政課應處理好“內容為王”教學模式的三對關系[J]. 2020(06):84-87.
(責任編輯:張若琂)
基金項目: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年度項目“中國共產黨百年黨史融入高校‘大思政課’的有效策略研究”(項目編號:FJ2021XZB057);2021年度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研究專項“百年黨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項目編號:JSZS21015);2022年本科高校教育教學研究項目“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應用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項目編號:FBJG20220007)。
作者簡介:李榮華(1987—),男,碩士,福建技術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社會學;陳飛(1983—),男,博士,福建技術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