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生態文明教育是統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的重要內容之一,教材以其“享美”“覓趣”“悟思”“導行”的詩意表達與哲思啟迪,指引著我們思考小學階段生態文明教育的方向。基于對教材相關內容的分析,本研究提出回溯生活、體驗探究、交流審辨、拓展延伸等教學策略,以期通過教學形態的創新,引導學生由知到行,樹立健康的自然生態觀,做綠色生態理念的積極踐行者。
關鍵詞 道德與法治;生態文明教育;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 喻燕,江蘇省南通市三里墩小學校,一級教師
2012年,黨的十八大首次作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要求我們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必須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兒童與自然有著天然的聯系,他們處于自然觀、世界觀的初步形成期,學校理應在此階段通過適切的生態文明教育,幫助他們逐步建立健康、積極、正確的自然生態觀。統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基于“成長中的我”這一原點,編織了“我與自然”這一條生活線。探析教材中有關生態文明教育的具體內容,解讀其充滿詩意與哲思的自然觀表達,方能引導學生正確把握與自然共生共存的關系,促使其自發地熱愛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
一、教材中生態文明教育的詩意與哲思
(一)詩意的表達
自古以來,中國的文人墨客就有著寄情山水的詩意情懷,中國人對于大自然有著自己獨特的審美意趣。而兒童對于客觀規律的接受,天然帶著審美的態度。因此,在教材內容的安排上,編者注重對生態文明教育的詩意表達。
1.享美
習近平總書記用“美麗中國”這樣一個充滿詩意的詞來刻畫生態文明建設的理想圖景。美,是一種宜居的自然環境;欣賞美,是人對于自然風物的應然態度;美的自然與審美的人,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審美關系。在“美麗中國”理念的指引下,統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突出自然的“審美第一性”,把“美的自然”放在“有用的自然”之前。例如,“大地長出綠頭發,我用腳趾梳理它。小草癢得咯咯笑,親親我的小腳丫?!盵1]低年級教材用這樣充滿童趣和美感的語言體現兒童與大自然的互動?!霸诘厍蛏?,我們可以欣賞到神秘的原始森林、壯美的山脈峰巒、浩瀚的沙漠戈壁、坦蕩的沖積平原、幽深的峽谷海灣……”高年級教材用這樣富有美感的語言展現大自然的壯美與神奇。同時,教材配以唯美動人的圖片,展現自然的美好、親切與博大。有的課題并非生態文明教育相關內容,但在配圖上也可見巧思。例如,在二年級上冊的《假期有收獲》一課中,編者用整頁的圖片展示了兒童在大自然中玩耍的場景,既直觀地呈現了生態之美,又暗含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觀,從而引導兒童用審美的眼光看待自然。
2.覓趣
兒童的身心發展尚未成熟,總是以“好玩”而非“有用”的角度看待自然物。同時,他們尚未形成關于自然與科學的系統知識體系。因此,他們對于自然有著天然的興趣,充滿了好奇心和探索欲。統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有意識地引導兒童通過“玩”的方式探索自然,發現自然的有趣和神奇。例如,在二年級下冊《試種一粒籽》一課中,學生試著種下一粒種子,并記錄它的成長過程。在選種子的環節,學生或許會驚訝于種子的形態多樣;在照料植物生長的過程中,又會為它的萌芽而感嘆,為它的拔節而欣喜……借由教材設計的活動,學生可以透過自然物習以為常的表面,去體悟生命的奇妙和有趣。
(二)哲理性的表達
從兒童的成長過程來看,兒童是不斷走向成人、走向社會的,其思維深度逐步接近成人。因此,教材中有關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哲理性的表達。
1.悟思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國“天人合一”理念在新時代的全新詮釋?;诖?,統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在內容選擇上致力于展現人與自然共生共榮、血肉相連的關系,引導學生在交流、探索、審辨中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道德思維的成長。例如,在六年級下冊《地球——我們的家園》一課中,活動園板塊展示了這樣的幾個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案例:浙江烏鎮人“人在屋中居,屋在水中游”;因紐特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制作冰屋;我國哈尼族構建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的生態結構。通過對案例的探析、思考,學生明白自古以來人類就在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與自然和諧相處,而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才能真正地實現“天人合一”。
2.導行
教材對于大自然的解讀并不是與“人類社會”對立、隔離的“自然界”,而是既包括了郊外、森林等直接自然,也包含了人類社會這一間接自然。教材致力于引導學生回歸生活,探索身邊的自然,培養對自然事物的敏感性。同時,聚焦當下生活中的問題,培塑學生的環境行動能力,促使他們成為環境問題中的“主動改善者”。例如,在四年級上冊《變廢為寶有妙招》一課中,教材要求學生“為社區、家庭或者班級想一個垃圾分類的妙招”;在《我們所了解的環境污染》一課中,請學生擬定一份家庭“減塑”方案。由此可見,教材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行動,帶動周圍的人共同參與公共事務,改善自然環境,從而培植了學生保護環境的信心與決心,使其最終成長為具有生態倫理觀和自覺行動力的未來公民。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態文明教育策略探尋
針對教材中“享美”“覓趣”“悟思”“導行”的教學指向,生態文明教育應該立足于學生的生活,以經驗喚醒引發“美”的感受,以實踐探究激活“趣”的體驗,以交流審辨促進“思”的生長,以道德實踐達成“行”的改變。
(一)回溯生活,喚醒經驗,感受“美”
在課堂教學中,不少教師并未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認知背景,而是以師道權威的形象,傳授關于自然知識的條條框框,讓學生在背誦中“記住美”,而不是在經驗中“感受美”。這樣的教學方式無疑禁錮了學生對自然的審美自由,壓抑了他們對自然的審美想象。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珍視學生獨特的、屬己的生活經驗,并充分挖掘這一資源,鼓勵他們去感知、分享、表達,從而培養其對自然的敏感性,用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看待周圍的世界。
例如,在《可愛的動物》一課中,教師讓學生講述自己和動物朋友的故事?!拔颐刻旖o學校農場的母雞喂食,母雞‘咯咯咯’地叫著,好像在謝謝我?!薄靶@的花叢里有一個螞蟻窩,我經常看他們搬運糧食,可有趣了。”這些自然界的“精靈”是學生的好伙伴,他們用童言童語交流著美好的感受,喚醒了關于自然的經驗,引發了彼此的情感共鳴,深化了對生命、對自然的感知。
(二)著眼當下,體驗探究,激活“趣”
體驗式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從學生的認知實際出發,創設或引入符合學生學習內容的情境,以引發學生情感體驗的一種學習方式。[2]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體驗和探究,充分調動學生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多感官參與,能夠放大他們的感受,讓他們在體驗中感受自然,加深人與自然之間的情感聯結。
在道德與法治課上,教師應盡可能采取有趣的方式,挖掘學生內在的深刻體驗,啟迪他們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逐漸形成與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在的觀念。[3]例如,在《風兒輕輕吹》一課中,教師將課堂從傳統的教室搬到了戶外,并在主題大情境中創設了“風娃娃”這一童話人物。在戶外課堂上,學生浸潤于情境中,尋找“風娃娃”的蹤影,還和調皮的“風娃娃”一起做游戲。與此同時,學生還在小組中嘗試著創造更多與“風”有關的游戲玩法。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體驗感受、探究交流,發現原來“風”這樣看不見、摸不著的自然事物也能創造出無限的樂趣。這不僅使他們對自然事物有了更多的思考,也培養了他們創造性地生活和游戲的能力。
(三)聚焦問題,交流審辨,促進“思”
針對當前生態環境中存在的典型問題,教材提出了一些具有開放性和兩難性的話題,這不僅旨在促進學生思維的成長,也是對當下熱點問題的關切與回應。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就這些話題與學生進行交流探討,也可以將具有時代性、新穎性的生態文明相關話題引入課堂作為教學資源的補充,讓學生在“理越辨越明”中深化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例如,在《我們所了解的環境污染》一課中,教師給出人們對于塑料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塑料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塑料是二十世紀最糟糕的發明”,引導學生共同去探究塑料的“功”與“過”。第一板塊,教師通過課前小調查和課上的現場觀察、拓展介紹,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塑料制品應用廣、性能優的特點,從而了解塑料之“功”。第二板塊,教師借助故事《塑料袋漂流記》,以及適時補充的視頻資料等,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聯系故事內容和生活經驗,從而引發更深層次的思考,認識到“白色污染”帶來的巨大危害,了解塑料之“過”。接著,教師通過“我們能不能完全不使用塑料制品”這個問題的思辨,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進行假設,體會沒有塑料制品時生活的種種不便。通過這一環節,學生在面對“塑料垃圾危害大,生活又離不開塑料”這樣的兩難問題時,能夠清醒地認識到“減塑”的勢在必行。
(四)回歸日常,拓展延伸,落實“行”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生態文明建設既不是人類消極地回歸自然,也不是以“人定勝天”的觀念征服自然,而是在順應自然的基礎上能動地改善自然、利用自然,達成人與自然的和諧生長,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回歸日常生活,將對自然的審美與熱愛轉化為主體的責任意識,進而落實為自覺的行動。例如,在《清新空氣是個寶》一課中,教師請學生們思考:我們可以為守護清新空氣做些什么?并以小組為單位制作“我的清新空氣保護計劃”。課后,教師指導學生完成“每天行動一點點”的打卡記錄,將教育的觸角延伸至課外,讓學生養成綠色低碳、愛護環境的自覺意識與生活習慣,由知到行,做綠色生態理念的積極踐行者。
教育學生讀懂生命、敬畏自然、樹立健康的生態文明觀,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義不容辭的責任。教師要為學生引路,帶領他們在大自然中賞美、覓趣,在課堂內悟思、明理,在生活中知行合一。如此,這顆生態文明的種子必將在學生心中萌芽生長,開遍綠水青山。
參考文獻:
[1]俞曉婷,高德勝.在生活世界中構筑兒童與自然的道德關系——統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人與自然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23,(01):92-98.
[2]趙明霞.體驗式學習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教學與管理,2024,(14):61-63.
[3]王琴.讓“共生共在觀”扎根童年——統編道德與法治“兒童與自然”主題教材編排特點與教學建議[J].中小學德育,2021,(06):47-50.
責任編輯︱喬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