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廣東實驗中學荔灣學校第二小學部緊跟核心素養和教育強國的步伐,基于“惟實惟新、適性生長”的辦學理念,構建了社會情感能力學習進階目標體系,制定了學段側重結合全面提升、顯性教學結合隱性熏陶、面向全體結合特需干預、學校主導結合家社協同的培養策略,從專門課程、學科滲透、班級建設和實踐活動四條路徑培養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為學生的發展奠基。
關鍵詞 社會情感能力;進階目標;培養課程;實施路徑
作者簡介 林琳,廣東實驗中學(荔灣學校第二小學部副校長),高級教師;寧歡,廣東實驗中學荔灣學校第二小學部
社會情感能力是指“非認知方面的軟技能,包括目標動機、自我控制、與他人合作和管理情緒等方面的能力”[1]。社會情感能力與學生的發展密切相關,是影響學生認知與非認知能力發展、獲得幸福的關鍵因素[2],也是個人在其一生中取得社會成果的重要驅動力[3]。2017年,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指出,要在中小學德育工作中開展認識自我、尊重生命、人際交往、情緒調適、人生規劃以及適應社會生活等方面的教育,這些正是社會情感學習的內容。基于此,廣東實驗中學荔灣學校第二小學部積極開展以小學生社會情感能力培養為主題的校本實踐,希冀從目標構建、策略確立和路徑探索三個方面找到一條促進學生社會情感能力提升、開啟幸福人生的可行之路。
一、構建進階式社會情感能力培養體系
設立目標是社會情感能力培養的起點。學校確立了以自我管理、社交互動和開放創新三大方向為引領的小學生社會情感能力培養框架,并設計了以學習進階為參照的目標體系。
在培養框架中,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培養主要集中在五個方面,分別是任務達成、情緒控制、團隊協作、人際交往和開放創新。其中,任務達成與情緒控制共同構成了自我管理的核心,是學生適應社會環境和自我發展的基礎;團隊協作和人際交往是學生進行社會參與、與他人建立聯系與合作的必備能力,也是構建社會資本和人際網絡的支柱;開放創新體現了個體的開放性,是學生適應終身學習和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基于這五大能力,學校將培養內容進一步細化為15個子目標,并根據學生的認知和情感發展水平,設計出有層次、有重點的進階式目標體系。
在目標體系中,小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學習進階分三個維度和三個階段描述了低年段、中年段和高年段學生應達到的社會情感能力層次。該體系不僅為學校和教師設計課程與活動提供了標準和指導,也為評估學生在社會情感能力方面的進展與成就提供了明確的評價準則。學生的社會情感學習和能力成長將始終沿著這一進階路徑穩步推進。
二、制定四維度社會情感能力培養策略
學校制定了以培養目標、培養方式、培養對象和培養主體“四維度結合”為基礎的培養策略。
在培養目標上,學校注重學段側重與全面提升相結合。目標設定既要著眼于學生社會情感整體能力的提升,還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實際需求,靈活選擇培養的側重點。例如,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低年段學生最迫切的需求是情緒感知與控制、人際關系建立與溝通能力的提升,以及對小學校園生活的適應和喜愛。因此,學校將“學控情、友群體和有活力”作為小學低年段社會情感能力的重點培養目標。
在培養方式上,學校注重顯性教學與隱性熏陶相結合。一方面,學校通過課程建設和實施,對學生進行直接的社會情感教學,深化學生的社會情感認知。另一方面,學校營造了安全且具有歸屬感的物理環境、信任和諧的人際環境、激勵參與的學習環境和自信尊重的情感環境,使學生在隱性的環境建設和文化熏陶中,逐漸喜愛學校、喜愛教師和同學、喜愛學習、喜愛自己,進而將社會情感認知自然轉化為社會情感行為。
在培養對象上,學校將面向全體與特需干預相結合。在課后延時服務選修課中,學校開設了幫助一年級學生解決幼小銜接和校園適應問題的少兒社會情感學習課程;對于在人際交往、學習適應等方面遇到困難的學生,學校則提供了專門的心理團體與個體輔導,并通過心理沙龍、心靈小劇場、沙盤游戲和社會情感小游戲等形式展開干預。
在培養主體上,學校將學校主導與家社協同相結合。一方面,學校通過開展與社會情感學習相關的家庭教育大講堂、家長讀書會、親子對話美術作品展等活動,為家長提供相應的指導與支持,引導他們樹立科學的兒童觀和教育觀,重視兒童社會情感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學校充分挖掘社區育人資源,組織學生參與公益講座、公益研學、志愿互助社區團體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社會情感能力。
三、開辟多渠道社會情感培養能力路徑
為提升學生社會情感能力培養的系統性和有效性,學校探索出了統整德育課程、進行學科融合、強化班級建設和豐富實踐體驗四條實施路徑,為學生打造社會情感能力習得的認知場、環境場和實踐場。
(一)統整德育科目,開發專門的培養課程
學校在落實國家課程的基礎上,將社會情感學習作為統整主題之一,整合各年段的心理、道德與法治、班會等德育課程,并根據培養目標,模塊化、進階式地設計教學內容,打造了專門的社會情感能力培育課程。如果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已有相關內容,學校則充分發揮課程功用,并適當在班會、心理課上進行補充;反之,則在心理、班會課程中落實培養。在實施主題課程時,學校注重將學生的認知和情感發展水平、生活實際以及技能的練習與運用相結合。例如,針對低年段學生情感波動較大、控制力不足的問題,學校重點培養學生的情緒感知與控制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學校綜合運用低年級兒童容易理解與接受的繪本故事、情景劇、游戲等多種形式來實施課程。
(二)進行學科滲透,貫徹全學科育人理念
教師應有意識地將社會情感學習的內容和理念融入學科課程中,實現社會情感教育的普及化和系統化[4]。社會情感學習在學科教學中的滲透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充分利用各學科教材中已有的社會情感學習內容,將其融入課堂教學中。二是重視學科常見教學活動的育人價值。例如,在語文和英語教學中,教師通過開展小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課本劇等活動,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人際交往和開放創新等能力。
(三)強化班級建設,營造正向的集體氛圍
學校將班級建設作為重點,持續推動“一班一品”建設,鼓勵班主任分析班情,確立本班獨有的育人理念和發展目標,并通過制度建設、環境建設和精神建設等舉措,創設正向的集體氛圍,促進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發展。例如,二年級五班“繁星班”基于“將班級打造成文明有愛、合作共驅、理想擔當的繁星成長大舞臺,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成長為情智共生的星光少年”的發展目標,確立了“文明涵養、團結友愛”“自主管理、合作共驅”和“樹立理想、勇于擔當”三個階段性目標,運用正向思維引領班級文化建設、課程建設和評價體系建設,讓學生在充滿友愛與正向支持的班級氛圍中獲得成長。
(四)豐富實踐體驗,提供多樣的校園活動
學校注重創設真實的交往情境,發揮學生的創造性,以此培養學生的正面社交能力,激發他們的個性潛能。例如,在國慶研學活動中,二年級學生以小隊為單位進行紅色研學,每個小隊成員各司其職,協同合作,最終形成研學成果。在成果匯報會上,二年級學生每個小隊一個攤位,以實物、手抄報等形式展示自己的研學成果,并向三年級學生介紹自己的研學過程與收獲。同時,三年級學生通過象征友誼與認可的“豆子”選票,為表現出色的小隊投票。這不僅加強了不同年級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還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同時也培養了表達能力和自信心。
對小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重視,彰顯了教育從“育分”到“育人”的價值轉向。教育不再是單純的成績導向,而是實現認知能力與社會情感能力平衡、協同發展的過程。未來,學校將不忘初心,繼續深化社會情感能力培養的育人實踐,為學生的個人成長助力,為他們的幸福未來賦能。
參考文獻:
[1]黃忠敬.社會情感能力:影響成功與幸福的關鍵因素[J].全球教育展望,2020,49(06):102-112.
[2]黃忠敬等.社會情感能力:理論政策與實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3-5.
[3]OECD.Skills for Social Progress:The Power of 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EB/OL].http://dx.doi.org/10.1787/9789264226159-en.
[4]張倩,何依儒.小學德育課程的社會情感教育研究——基于統編版小學德育教科書的文本分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2,21(01):25-33.
責任編輯︱喬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