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管理思想的研究對象與方法論體系構建

2025-02-21 00:00:00胡海波姜浩天
上海管理科學 2025年1期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文章編號:1005?9679(2025)01?0010?06

摘 要: 中國管理思想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表現出經世致用的知行觀、三才合一的系統觀與理性和合的價值觀。由于存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的全息化研究對象,中國管理思想研究天然地與文學、哲學、歷史學和社會學等學科交叉,在方法論上表現出構念開發的歷時性斷層、理論詮釋的建構性局限以及實踐指導的價值性割裂。未來的中國管理思想研究方法論體系應與考據學、方志學和案例學融合,平衡好本意與外延、質化與量化、應然與實然三組關系,為中國管理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接住地氣、增加底氣、灌注生氣。

關鍵詞: 中國管理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方法論

中圖分類號: C 93 文獻標志碼: A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Methodology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anagement Thought

HU Haibo JIANG Haotian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 330032, China)

Abstract: Chinese management thought is rooted in th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xhibiting a practical view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a systematic view of the three talents integration, and a value system of rational harmony. Due to the holographic research objects of human - nature, human - society and human - others, the study of Chinese management thought naturally intersects with disciplines such as literature, philosophy, history, sociology and so on. In terms of methodology, it exhibits a historical discontinuity in conceptual development, constructive limitations in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and a disconnect in the value of practical guidance. The future research methodology system of Chinese management thought should be integrated with textual studies, chronicles studies, and case studies, balancing the three relationships of original intention and extensio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d expected and actual, which in order to catch the ground, increase confidence, and inject vitality into the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of Chinese management.

Key words: Chinese Management Thought;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research methodology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必須增強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其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及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中國式”特征,都能從民為邦本、天下為公、耕讀傳家、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管理理念中找到(彭璐珞和肖偉光,2024),持續解放生產力的“現代化”要求,又與利用有限資源獲取最大效益的管理目標相一致(吳照云等,2023a),文化與管理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推動作用可見一斑。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東方管理學“以人為本、以德為先、人為為人”與“治身、治家、治生、治國”的“三為四治”理論體系為代表(蘇東水,2005),一眾學者嘗試從國學典籍中提煉元素、構念與范疇來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理論體系,卻被質疑有用區域性知識替代普適性理論之嫌(吳照云等,2023b)。究其根本原因是本土研究在方法論體系方面未達成共識,需要從研究客體的多元性著手進行中國管理思想研究方法論的合法性探討。

1 中國管理思想研究的全息化對象

余秋雨(2019)指出,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文化從衣食住行的社會生活中誕生,繼而達到彼此的精神高度,最終形成一種人群內的共同默契,即“集體人格”。錢穆(2024)將中國人的“集體人格”總結為“性道合一”,即知、情、意的“真善美”踐行,天、地、人的“三才論”思維與智、勇、仁的“三達德”境界,可作為中國管理思想知行觀、系統觀與價值觀的一個縮影??梢姡煌诂F代管理學的科層制與職能論,中國管理思想著眼于探討人與世界的關系,可分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他人三組關系,對應物理、事理和人理三大管理系統(胡海波,2019;顧基發和唐錫晉,2006)。

人與自然的關系即“天時”。老子把道作為世界本源,在陰陽交感之下生發萬物。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其他生物相互依存,需要意識到彼此間的互補性、多樣性與和諧性,人的行為不僅改變著自然,也受制于自然,因此必須充分認識自然規律的先驗性與機理性,并順道而為,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繼而主張在遵循自然規律、倡導社會規律與迎合人性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制天命而用之”。

人與社會的關系即“地利”。社會是人的集合,社會規律以生存和發展為中心,靠效率和秩序來實現。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與彼此合作的加深,復雜系統中秩序的重要性日漸顯現。秩序得到每個社會公民的承認和遵守,可以是書面形式的成文條例,也可以是約定俗成、流傳下來的不成文規定,前者是法治,后者是禮治,目的是實現順天應人、敬天愛人的和治與德治,在政治和諧、經濟和諧、文化和諧中化解社會矛盾,提升國民修養。

人與他人的關系即“人和”。孔子認為“君子和而不同”,即人與人交往時應該尊重彼此的差異性與多樣性,“和而不同”不僅是一種人生狀態,更是一種領導境界。中國的“人本”理念源于治國理政中的“民本”思想,主張人性可善、可惡、可習,故要以仁愛、兼愛和善行來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在識人、用人、塑人中從“人和”走向“人合”,尚德法、將競合、求圓通,從而實現自我與他人的全面發展。

有別于計劃、組織、領導、激勵、控制等價值中立的結構化程式,以“關系”為對象的中國管理思想研究是價值關聯的嵌入式分析。雖然天時、地利、人和的“三才”系統,能夠解釋物理、事理、人理的“管理”系統,但在科學哲學的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上存在著相合還是相分、系統還是還原、內求還是外求等差異(賈旭東等,2018)。

2 中國管理思想研究的方法論痛點

李懷祖(2017)指出,理論開發過程遵循證偽觀的科學哲學,由形成假設、獲取數據和檢驗假設三個不斷循環的活動構成。但既定的科學范式可能會存在抑制理論創新、忽視理論構建、形成理論叢林的風險(杜運周等,2022),需要從知識的性質、來源和產生機制等“元”問題視角,對管理學的理論知識體系與研究方法體系進行再思考。呂力(2022)指出,受管理人類學與文化相對論影響,構建中國本土管理學旨在用中國構念闡述中國邏輯、驗證中國經驗,即中國管理思想的構念開發、理論詮釋與實踐指導,而目前形成假設、獲取數據和檢驗假設的主流方法論體系在這三點上都存在痛點。

2.1 本意與外延的歷時性斷層

由于歷史原因,中國管理思想的構念開發存在著歷時性斷層。以新文化運動為代表的思想啟蒙運動對文化傳承具有重要影響,一方面為民主與科學觀念的傳播奠定了思想基礎,另一方面因部分矯枉過正,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國學教育的流失。清末民初的救亡圖存運動中,為化解日益顯現的民族危機,迫切需要對舊思想、舊禮教進行抨擊,在能人志士的努力下,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為民族革命找到了嶄新道路的同時,將國民從僵化的傳統觀念束縛中解放出來,讓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打倒孔家店”等偏激傾向,存在著簡單化、公式化社會發展階段性,甚至忽視歷史演變繼承性的教條主義和虛無主義,使說文解字的經學研究與追本溯源的學科史研究駐足于管理學研究之外,繼而造成了古典文獻的失傳與閱讀的困難。

如此一來,最直接的影響便是中文語境下的概念解釋與閱讀理解發生偏移,或是徒有其表、其實難副地將中西概念盲目粘貼成為“四不像”,或是以偏概全、先入為主地將傳統文化置于否定地位(吳照云等,2023c)。在中外文獻詮釋中,正如簡單地用粽子、月餅等實物意象來替代節日名稱,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端午節、中秋節背后敬天愛人、忠君愛國、望月相思、祈盼團圓等人文精神,若用工作投入、主動擔責、利用式學習、漸進式創新等概念來描述工匠精神,雖然賦予了工匠精神現代化的表達,卻又脫離了手工業與制造業的實體經濟取向,存在脫實入虛的風險(高中華等,2020)。在古典文獻的解讀中,則由于諸多學派思想源于生活中師生交流的口述筆錄,故而言約意豐(馮友蘭,2013),加上斷章取義、詞性曲解和語法省略的三類錯誤,使得誤讀頻發。斷章取義即不顧及全文而孤立地摘取語句,導致翻譯與原意不符,如“既來之,則安之”意思并非日常生活中的“來都來了”,而是“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的結果,即希望通過文化感召,使番邦歸附,在此“安定下來”;詞性曲解則是由于多音字或詞性不同產生的差異化解讀,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為”字,若取第四聲則是精致利己主義的表達,而取第二聲則是對“同則不繼,和實生物”的本我堅守;語法省略則是對行為主體或客體的不予呈現,如孔子強調對父母之命的“無違”實際上省略了“禮”的“無違”對象,故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是一種常懷感恩的心存敬畏,而非盲目順從的愚忠愚孝。

因此,劉文瑞(2018)指出,若無法理解“道”“治”“名教”等傳統文化概念,而只是用“哲學”“管理”“學派”等現代名詞進行替代,則會進一步造成中國學術的話語體系缺失??紤]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性,對于已經被廣為接受的管理學概念不宜強制更替,但可以用傳統文化豐富其內涵與邊界,從而找到其本源意,論證其延伸意。例如,管理與管制、治世與亂世、教化與馴化,每一對概念間都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2.2 質性與量化的建構性局限

由于學術嚴謹性與理論啟發性的沖突,在中國管理思想的理論詮釋中,不論是以文獻釋意、扎根理論為代表的質化研究,還是以問卷調查與實驗設計為代表的量化研究,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質疑與挑戰。就質化研究而言,有研究認為從汗牛充棟的史書典籍中翻譯管理思想是一種“不求甚解”的經驗主義,在研究過程中重直覺體悟、輕測量,往往是“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從而缺乏科學性(蘇勇和段雅婧,2019);就量化研究而言,則出現了數學化、模型化的方法濫用,以至于將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使中國管理思想研究成為脫離文化根基的“炫技”,既淡化了對組織行為背后文化深層結構與管理底層邏輯的回溯,又忽視了對理論問題的深思與洞見(李志軍和尚增健,2020)。

賈利軍等(2021)指出,這些研究局限之所以存在,是因為科學哲學在還原論方法論下的可復制性和可再現性危機。還原論是自然科學研究范式的方法論基礎,通過把研究對象、現象、過程層層分解為其組成部分,并用這些組成部分間的互動來解釋復雜系統,而對整體要素進行機械式加減的同時,便也消解了事物間的復雜性,這一點在量化研究上表現得尤為明顯。量化研究對實驗的環境、對象、實施條件、操作程序等方面都具有嚴格的標準,研究對象與實驗設計越復雜,約束條件也越多,使其具備學術嚴謹性的同時也漸漸削弱了實踐指導性。加上研究者對負向結果的偏見、對影響因素的控制不當、對實驗結果的認識不足,進一步影響了結論的真實性與可靠性。例如,若簡單采用區域度量與距離度量法,通過“各市行政區域內的現存孔廟數量/行政區域面積”與“代表城市與臨近孔廟距離之和”兩個指標來表示城市受儒家文化影響的程度,既可能得出“孔廟數量越多,儒家文化越濃”的常識性結論與“廣泛修建孔廟”的反常識建議,也無法打開儒家文化如何通過傳統文化培訓影響工作場所行為的過程機制黑箱,并未觸及儒家思想的實質內容(晁罡等,2020)。

2.3 應然與實然的價值性割裂

近些年國學熱與國風潮如火如荼、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穩步推進,為中國管理思想研究營造了友好環境。但學界與業界都存在“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的應然與實然悖論,這種價值性割裂在“教與學”和“研與踐”兩組矛盾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就“教與學”來看,現代分科教育與傳統私塾教育之間存在著大量學科交叉與錯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本土學術思維與主體地位缺失(胡海波和姜浩天,2023)。目前管理教育更多地被定義為一種功能教育與職業教育,管理學相關課程也多言教、少境教,重實操、輕追問,缺少管理思想與管理哲學的專業課程與管理研究方法論的基礎課程(曾顥等,2023)。而國學教育與私塾教育中的“四書五經六藝”等內容則散落在各文史哲學科中,如語言與傳播研究屬于人文學院,四書五經的思想研究屬于哲學院,六藝中的“禮”“樂”或屬于藝術學院、“射”“御”或屬于體育學院、“書”或屬于教育學院、“數”或屬于理學院,即便是有“大學語文”這類通識課,仍然無法承擔起文化與管理相關的教學任務。在非興趣驅動的情況下,“傳統經典誦讀”與“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文化活動的宣傳與渲染作用同樣有限,需要學前教育、義務教育與高等教育在各培養階段尋求最大公約數。

對“研與踐”來說,中國管理思想面臨著價值理念的落地難題,即理論與實踐“兩張皮”。就外部環境而言,快節奏的信息社會與慢節奏的農耕文明相去甚遠,使中國人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發生了重大轉變,許多傳統文化元素成為了企業的口號和標語,陷入“聽了激動,學了不動”的窘境。從“物理”層面看,除了薪酬激勵外,企業物質文化還包括企業的場地、環境、設施等;從“事理”層面看,企業制度文化決定了企業文化氛圍是內斂還是開放、是嚴苛還是寬容;從“人理”層面看,企業精神文化則代表組織成員的群體意識。從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的角度看,先有保健因素,再有制度尊重,最終達成共同愿景,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狼性文化可以激發組織能動性與創造力,但若“能者多勞”不能與“多勞多得”相匹配,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神壇之上的管理思想便難以傳承。

3 中國管理思想研究的方法論體系

跨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儲備是交叉學科研究的必然選擇。為推動中國管理思想研究從情境嵌入化走向情境深入化,未來研究需要在構念開發、理論詮釋與教學研踐等方面分別融合考據學、方志學與案例學等研究方法,在質、量、關系與模態的先驗邏輯中更多地嵌入元、亨、利、貞等經驗邏輯范疇,將認知理性升華為價值理性,連接起中國管理思想的古與今、中與外、知與行(吳照云等,2023c;程少川,2023)。

3.1 與“考據學”融合的構念開發

中國素有“我注六經”與“六經注我”的考據學傳統,博學、博證是其典型特征,目的是通過注釋、辨偽、訓詁、輯佚等方式,將史籍元典與歷代經典互為佐證,恢復中文文法規則下的構念與原貌(劉笑敢等,2019)。雖然業界常調侃“商場如戰場”,但是如果盲目地將《孫子兵法》的戰略管理思想歸約為出其不意、避實擊虛等“厚黑學”技巧,無疑與其“武以止戈”的人倫取向背道而馳,如果將中庸、集權、無為與模糊、霸權、摸魚等行為畫上等號,更是對進退有度、民主集中與行有所止的構念曲解。

考據學的介入要求構念開發在疑古與信古、釋古與正古中謀求平衡。王國維在考古學領域提出“二重證據法”,即用出土文物印證古籍記載,為文明存在性提供證偽。但思想研究有所不同,載籍訛謬、傳本勘誤與流傳缺漏都可能影響客觀的、歷史的文本信息,難以證偽,因此,考據工作應在避免簡單舉例證明法的同時,將思想文獻視為既定的、可信的文化資源與文本數據,盡可能比較不同考據成果之間的多面性與一致性,在連續性證據列示的基礎上,以嚴密的推理邏輯進行正題、反題與合題,經由釋古達到正古的目的。在此過程中,還可以將考據成果置于成熟規范的歷史編纂學與程序化扎根范式下,跨越學科壁壘,實現綜合方法的運用?!吨腥A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十四五”重點項目規劃》中明確提出的“國家古籍保護及數字化工程”,更是為考據所需的古籍文本采集提供了數字化平臺。

3.2 與“方志學”融合的理論詮釋

與皓首窮經式的長時段構念研究相應,中國管理思想研究的理論詮釋需要一定的方志學轉向,即探究過去與現在的內在聯系,從而拓展對當代問題的解釋與理解,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提出的“差序格局”就是一大典型。以方志學為代表的社會文化史研究重在分析歷史文獻背后的權力與觀念。地方志是一種包含著建構成分的“文本”,對其進行解構探討能夠映射出當時的社會歷史情境、主次權力中心和文化觀念風潮(李曉方,2010)。如“崇文向學”與“尚武好斗”、“奇技淫巧”與“能工巧匠”等看似相悖卻密切關聯的概念范疇,實際上闡明了修志者的身份和立場,揭示了當時當地的社會矛盾與社會秩序,表明了修志者的目標讀者及其試圖傳遞的信息,也滿足了社會科學研究的主體間性要求。

即便有歷代史官的秉筆直書,但大部分文獻史料都經過了篩選,揭示深藏文本背后的觀念、目的、意圖等因素,闡明文化深層結構對集體人格的塑造(孫隆基,2015),是中國管理思想的重要方向。中國作為“大雜居”與“小聚居”并存的多民族國家,也有著形色各異的“小傳統”與相對穩定的“大傳統”。作為一種文本,地方志記錄著人們對區域歷史的認識和表述,也是總體史的有機組成部分?,F存方志多是地方縣志,地理空間上的行政縣域均存有多段、多層、多種版本,既貼近地方民間生活,又反映了國家主流意識形態,便于歷時性分析。中國管理思想研究應秉持社會總體史理念,將研究目標鎖定在一定的歷史時空范圍連續具體的地方志,藉由其解構以小見大,并走出書齋、走進田野,重建和闡釋管理思想更為豐富的邏輯起點、價值旨趣和表現形式。

3.3 與“案例學”融合的教學研踐

田野調查與地方志的介入,中國管理思想研究便有了兼顧廣義與狹義的企業史屬性(林立強等,2024)。廣義的企業史近似于商業史,研究對象是“歷史中的企業”,即對企業、企業家和商業系統進行歷史研究,用于追問不同政治、經濟及社會環境下商業環境與企業制度的誕生和互動;狹義的企業史則類似于案例研究,研究對象是“企業中的歷史”,即對某一個或某一類企業原始檔案與內部管理的歷史進行研究。2021年3月24日,《管理世界》《經濟研究》等26家管理類、經濟類核心期刊共同發起成立“中國案例研究期刊聯盟”,更是標志著管理學界對微觀企業史的呼喚。

案例學在管理教學、研究與應用上具有共通的科學哲學基礎、管理實踐屬性與流程知識鏈接(蘇敬勤,2023),為中國管理思想走下神壇、走進生活帶來了新的可能。與中文文法相似,管理案例本身就具有表意性特征,經過規范化總結歸納與合理化推導并用后,通過生動的描述為“言教”與“境教”結合提供擬真性場景,若能在授課時輔以企業移動課堂或虛擬現實技術,更加能夠強化身臨其境體驗,便于各培養層次的學生接受,從而充分理解文化多元性與現象復雜性,呈現中國管理思想背后相對普適性的管理方法、經驗與技巧。在案例教學中,中國管理思想得到持續結構化,為探索性調查研究與歸納式理論生產做好數據清洗,這對中國管理學的文脈尋根與理論創新是有益的。

需要注意的是,案例學的融合是為了實現中國管理思想研究的縱深發展,應秉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基本原則,在古代傳統文化、近代紅色文化與現代先進文化的時空跨越中呈現出中國管理思想的案例譜系。如古代中國雖然沒有現代意義上的股份制企業,卻同樣有重大工程項目的組織管理,有類似于國有企業的官營手工業,如有學者關注到隨著時代變遷,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使命與功能發生了改變,從無壩引水的生態屬性,到除水患、興水利的功能協同,再到工程、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下的文旅功能,表現出乘勢利導、因時制宜的管理智慧(肖延高等,2023),龍江船廠用“上有道揆,下有法守”規范組織成員的內心秩序,從“應然”層面減少個體與組織間的內部沖突,為內部控制與委托代理注入中國特色(張萍和楊雄勝,2018),晉商喬家字號采用身股激勵構建地緣文化共同體、社會身份共同體與經濟利益共同體,走出了有別于利益本位的股權激勵道路(胡國棟和王天嬌,2022)。近代是中西文明的重要交匯期,不論是守舊派、洋務派還是革命派,都在探索自己的救國之路,在傳統治國邏輯與現代企業思想的雙重影響下,催生出官督商辦的招商專賣公司與民族資本驅動的民族手工業企業,讓“公天下”的社會邏輯在企業經營中得到呈現(佘雪瓊和王利平,2020),待到紅色革命時期,共產黨人所堅守的群眾路線則繼承儒家的“德治”與“教化”傳統,并進一步影響了日后的鞍鋼憲法與豐田模式(鞏見剛等,2019)。文化產業是現代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諸如老字號等傳統文化嵌入型企業中存在千年技術創新者和當代技藝實現者非對稱的人力資本,能夠鳥瞰匠心租金帶來的組織張力(郭會斌等,2023),傳統文化踐履型企業則會在管理制度、質量理念、公司治理與文化建設等維度植入君子人格、人本管理、工匠精神、集權思想與集體主義等文化理念,表現出“中體西用”“以道馭術”的融合發展(胡海波和吳照云,2015;蘇勇和李真真,2023),除此之外還有政商關系和鄉賢治理等亟待開發的案例種類。

4 結論與討論

中國管理思想研究的不僅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也是對管理學知識體系構成的反思。管理的二重性本就決定了其復雜性與系統性,中國管理思想則又為其增加了經世致用、三才合一、理性和合等民族性特征,需要將文化傳統與國學教育同管理學研究與教學相結合,以更好地解釋中國現象、指導中國實踐,這無疑需要推動文史哲學科內部的共建共享,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管理學科中找到新的定位、探索新的路徑。

受限于事件歷史情境與學者文化背景,中西管理理論在概念內涵、理論邊界與實踐表征上存在差異,需要借鑒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國學中對經史子集的研究方法,以實現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的有機結合,提高研究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首先,為避免理論間因機械套用或簡單嫁接而陷入“偽傳統”與“偽國際”的誤區,在構念開發階段,中國管理思想研究應引入考據學,以便更加精準、全面地理解古代文獻,挖掘中國管理思想的深層含義,推動其與現代管理理論的融合與創新;其次,為講清楚實證主義方法論無法解釋的心、理、性、氣等哲學意象與文化范疇,在理論詮釋階段,中國管理思想研究應引入方志學,以詳實的論據闡明文化深層結構與管理底層邏輯;最后,為擴大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張力,在教學研踐階段,中國管理思想研究應引入案例學,用古代、近代、現代的中國管理案例譜系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中國管理思想,形成繼往開來的連貫性血緣、學緣與業緣。

誠然,學術研究的過程是以問題而非技術為導向,選擇嚴謹規范與關聯適配的方法論,本質上是為了解決中國問題、講好中國故事,在理論對話與中西比較中找到共鳴、增強普適(黃速建等,2010)。了解中國與擁抱世界并不沖突,“以中國為觀照”和“以世界為觀照”并行不悖,正如管理學者既需要看到農耕文明帶來的內向型經濟形態,使男耕女織的生產方式在現代工業文明中具有脆弱性,也需要看到鄉土社會與差序格局放在“地球村”的國別視域下仍然成立(費孝通,2021);既要看到庶人層面小富即安、知足常樂的“小我視野”,也要看到以人為本、世界大同的“天下格局”(許倬云,2024);既要看到“仁者愛人”的良知系統會帶來“他制他律”的自我壓縮型人格,也要看到“恭寬信敏惠”“仁義禮智信”“天地君親師”等傳統倫理對社會風氣與秩序的教化(黎紅雷,2016);既要看到《國富論》在市場經濟自由競爭與分工原則下的經濟理性,也要看到《道德情操論》中的同理心與道德約束(成中英,2017);既要看到萬物一體、物我齊一的元管理范式,也要看到靈動耦合、形散神聚的系統動力學(黃金枝,2024)……

傳統中國的學問、信仰和修養三位一體,即哲學、宗教、道德相互貫通,帶有天然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要求修道者本身也是行道者(劉笑敢等,2019)。中國獨特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與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既需要把蛋糕做大,也需要把蛋糕分好,這兩者都離不開卓有成效的管理,更需要發揮中國管理思想在融通中外文化、增進文明交流中的作用,用具有合法性與規范性的方法論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讓世界更好地讀懂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為世界管理難題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參考文獻:

[ 1 ] 彭璐珞,肖偉光.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基因[M].北京:中華書局,2024.

[ 2 ] 吳照云,黃欣,巫周林,等.中國管理: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J].管理,2023(1):41?68.

[ 3 ] 蘇東水.東方管理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 4 ] 吳照云,巫周林,姜浩天.中國管理學派:履踐、責任與未來[J].中國文化與管理,2023(1):2?12,219.

[ 5 ] 余秋雨.中國文化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9.

[ 6 ] 錢穆.中華文化十二講[M].太原:書海出版社,2024.

[ 7 ] 胡海波.中國管理學原理[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9.

[ 8 ] 顧基發,唐錫晉.物理?事理?人理系統方法論:理論與應用[M].上海:上??萍冀逃霭嫔?,2006.

[ 9 ] 賈旭東,何光遠,陳佳莉,等.基于“扎根精神”的管理創新與國際化路徑研究[J].管理學報,2018,15(1):11?19.

[10] 李懷祖.管理研究方法論(第三版)[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

[11] 杜運周,賈旭東,胡國棟,等.管理哲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2.

[12] 呂力.中國管理哲學:中國傳統文化視域中企業的“道”與“治”[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22.

[13] 吳照云,姜浩天,巫周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管理學路徑[J].清華管理評論,2023(4):92?101.

[14] 高中華,趙晨,付悅.工匠精神的概念、邊界及研究展望[J].經濟管理,2020,42(6):192?208.

[15]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16] 劉文瑞.管理學在中國[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8.

[17] 蘇勇,段雅婧.當西方遇見東方:東方管理理論研究綜述[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9,41(12):3?18.

[18] 李志軍,尚增健.學者的初心與使命:學術研究與論文寫作中的“數學化”“模型化”反思[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20.

[19] 賈利軍,王健民,徐韻.天人合一:從量化研究到質性研究的方法論跨越[J].企業經濟,2021,40(5):33?42.

[20] 晁罡,萬佳佳,王磊,等.傳統文化培訓強度對員工工作投入的影響機制研究[J].管理學報,2021,18(8):1158?1165.

收稿日期:2024?11?14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傳統管理哲學研究”(24amp;ZD221):財政部和國務院國資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管理中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工程”項目;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主題案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企業價值創造”項目

作者簡介:胡海波(1979—),男,江西南昌人,江西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中國管理學、企業戰略;姜浩天(1996—),男,江西南昌人,江西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管理思想。

猜你喜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藝術設計類大學生思政工作的路徑研究
青年時代(2016年31期)2017-01-20 23:50:29
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多維思考
學理論·下(2016年12期)2017-01-19 00:45:40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雙一流”大學建設的實踐探索
開展以“商文化”為特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徑探討
學理論·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7:02:50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西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
亞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20:59:12
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路徑選擇
人間(2016年31期)2016-12-17 21:43:14
初中語文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機制研究
文教資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48:12
關于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图片| 久久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精品| 2021国产精品自拍|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91青青在线视频| 欧美日本二区|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国产又粗又爽视频|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91亚洲精选| 97久久免费视频|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色婷婷电影网| 久久香蕉欧美精品| 67194亚洲无码| 久久99蜜桃精品久久久久小说|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播放| 国产高清自拍视频|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免下载| 国产永久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在线观看| 白浆免费视频国产精品视频| 精品视频91| 噜噜噜综合亚洲|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日韩免费视频播播| YW尤物AV无码国产在线观看|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另类|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 全午夜免费一级毛片|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在线视频| 亚洲区一区| 伊大人香蕉久久网欧美| 亚洲91精品视频| 国产18在线播放| 日韩在线视频网站| 午夜啪啪网| 日本国产精品一区久久久| 欧洲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激情第一页|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多人|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九九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香蕉视频| 国产精品女在线观看|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欧美国产综合色视频| 国产91精选在线观看| 综合五月天网| 欧美成人亚洲综合精品欧美激情|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激情午夜婷婷| 亚洲国产系列|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 日韩在线播放中文字幕| 播五月综合| 亚洲无卡视频| 日本爱爱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日韩亚洲欧美高清a|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AV不卡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狂欢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婷婷综合色|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九色|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国产一国产一有一级毛片视频| 好紧好深好大乳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