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高新技術企業是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經濟實體,通過不斷地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為地方經濟注入新的活力,是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文章基于火炬統計調查數據,圍繞徐州市高新技術企業的營收規模、行業分布、領域分布以及創新投入和產出等情況展開分析,發現當前徐州市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如整體規模有待提高、分布不均衡、創新能力有待加強、盈利能力有待提升等,并且提出加大培育力度、調整產業結構、重視研發投入、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建議
中圖分類號:F427文獻標志碼:A
0引言
高新技術企業是科技型企業中研發投入、人才容納、創新成果應用的優秀主體[1],是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主要載體。與傳統企業相比,高新技術企業具有經濟效益高、技術層次高、市場競爭性強等特點,既是加快實現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的有效載體,又能夠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高效運轉,帶動社會各個領域的進步,為社會現代化建設、經濟高質量發展做出重大貢獻。促進高新技術企業迅速發展,一方面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對其他企業產生溢出和輻射效應[2],另一方面對于推動區域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徐州市作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創新議程示范區,近年來高度重視高新技術企業的培育和招引工作,企業在質和量上都有了顯著提升,但與江蘇省內先進城市比還有一定差距。在爭創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城市的關鍵節點,進一步突出企業主體地位、優化產業結構、推進高新技術企業群體發展壯大是徐州市面臨的一大問題。深入分析徐州市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現狀,探討其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措施,對于促進徐州市高新技術企業的健康發展、進一步推動徐州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數據來源
本文將從徐州市高新技術企業的總體概況、規模分布、行業分布、高新技術領域分布以及創新投入和產出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所涉及的指標數據均來源于火炬統計調查系統中徐州地區高新技術企業的統計調查數據。
2徐州市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情況分析
“十三五”以來,徐州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呈快速增長趨勢。徐州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變化趨勢如圖1所示,從2016年的338家增加至2023年的1537家,數量增加35倍。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變化如圖2所示,從2016年的1284億元增加到2023年的2814億元,增幅11916%。進入“十四五”以來,徐州市高新技術企業各項經營指標繼續呈現向好勢頭,為地區高質量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與“十三五”末(2020年末)相比,2023年末徐州市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達到2814億元,增幅27%;實現凈利潤18399億元,增幅41%;研發經費支出14093億元,增幅455%;實際上繳稅費總額8572億元,增幅18%。
21營收規模分布情況分析
從營收分布情況看,徐州市中小型規模企業較多,全年營收2000萬元以下的高企數量占比432%,營收1億元以下的企業約占7931%,營收規模1億~10億元的腰部企業占比1691%,營收規模10億元以上的頭部企業占比378%,20億元以上的高企數量占比較小,但對整體產值和營收的貢獻很大,全年營收占全部高企的4954%,以占比不足2%的高企數量實現了約占全市高企一半的營業收入水平,其中營收100億元以上的高企有4家,較“十三五”末增加1家,實現營收占比1805%,頭部企業貢獻大。徐州市高新技術企業營收規模分布變化如圖3所示,通過與2020年高企營收結構對比可以發現,2023年徐州市2000萬元以下的高企數量占比43%,較2020年下降3個百分點,而2000萬~1億元的高企數量占比有所上升,較2020年提高3個百分點,營收規模5億~10億元的高企也有向10億~20億元水平轉移的趨勢,前者較2020年下降1個百分點,后者較2020年提高1個百分點,體現出徐州市在培育壯大高新技術企業、促進高企做大做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2行業分布情況
從國民經濟行業分布來看,徐州市高新技術企業分布主要以制造業為主,體現出徐州市“工業立市”的行業特征。其中專用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是兩大主導行業,企業數量合計占比2681%,營業收入合計占比3682%;此外,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金屬制品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高企數量也在90家以上,營收占比分別為886%、418%、318%。
近年來,徐州市也在不斷拓寬產業結構,加強服務業中高新技術企業的引進和培育。以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為例,企業數量從2020年的134家增加到2023年的155家,增幅1567%,營業收入也從2020年的1554億元增加到2023年的2328億元,增幅近50%,第三產業在徐州市高新技術企業的影響范圍正逐步擴大,但從整體的經濟貢獻程度來看,服務業營收在高新技術企業群體中占比仍然偏小,競爭力有待提升。
23高新技術領域分布情況
從企業核心技術所屬高新技術領域來看,先進制造與自動化領域高企數量占比3735%,營收占比51%,優勢明顯;其次為新材料領域高企占比2036%,營收占比2354%;電子信息領域高企數量占比1692%,排名第3,但企業規模較小,營收占比只有357%。從戶均營業收入水平來看,新能源與節能領域優勢明顯,實現戶均營業收入341億元,得益于2023年光伏產業較好的市場環境。
24創新投入和創新產出情況
241創新投入情況
高新技術企業作為科技型企業中的領軍企業,創新能力體現了其核心競爭力,而科技創新的來源就是創新投入,創新投入水平可以通過創新人力投入和創新經費投入兩方面來反映。
從人力資源投入上看,2023年末徐州市高企研究生學歷人員6939人,同比增幅1385%,較“十三五”末增加2047人,增幅4184%;研究生學歷人員在全部從業人員占比428%,較“十三五”末提高025個百分點;本科學歷人員占比2187%,較“十三五”末提高235個百分點;科技活動人員中全職人員25349人,同比增幅1091%,較“十三五”末增幅5018%,在全部從業人員占比1565%,較“十三五”末提高174個百分點。從研發經費投入上看,2023年末徐州市高新技術企業研發經費支出總額14093億元,同比增幅618%,較“十三五”末增幅4547%;研發投入強度52%,同比提高03個百分點,較“十三五”末提高07個百分點,體現出徐州市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投入水平不斷提高。
242創新產出情況
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產出水平體現了企業創新成果,更能直接反映企業創新能力,衡量企業創新投入的價值。創新產出收入指標和知識產權相關指標可以反映企業創新產出水平。新產品銷售收入指標是反映企業創新產出收入的指標,可以反映企業創新成果帶來的收益,是企業核心競爭能力和創新力的重要測度指標。2023年末徐州市高新技術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1264億元,較“十三五”末增加99億元,增幅85%,新產品銷售收入在全部產品銷售收入的占比基本在50%左右。當年授權發明專利數、擁有一類知識產權數都是反映知識產權成果的關鍵指標,2023年徐州市高企當年授權發明專利2601件,同比增幅4346%,較“十三五”末增幅3045%;擁有一類知識產權11886件,同比增幅3572%,較“十三五”末增幅15204%,說明高企對知識產權的創造和保護意識增強,知識產權技術含量不斷提高,科技創新水平不斷進步。
3存在的問題
從徐州市高新技術企業數據分析情況來看,“十三五”以來,徐州市高新技術企業群體不斷壯大,結構布局進一步優化,創新投入、產出持續提升,對全社會經濟發展貢獻度不斷提升,但同時也存在企業規模偏小、盈利能力偏低、原始創新能力偏弱等問題和短板。
31高企整體規模仍有待提升
從高企整體數量規模來看,雖然縱向上徐州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得到了迅猛提升,但是橫向與江蘇省內其他先進地區相比數量不多,體量偏小,高企總量在江蘇省十三地市中排名較為靠后。從高企整體營收規模結構來看,頭部企業偏少,腰部企業不多,大量高企以中小型企業為主,達到規上標準的企業僅占568%。具體來看,營業收入百億元以上高企4家,僅占026%,營業收入2億元以上的高企僅183家,占比1191%,而1億元以下的高企有1219家,占比7931%。說明徐州市高新技術企業在做大做強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32高新技術企業結構分布不均衡
徐州市高新技術企業分布不均主要體現以下方面:一是高新領域分布不均衡。從企業數量上看,數量最多的先進制造與自動化領域企業占比37%,而數量最少的航空航天領域企業只有1家;從營收水平來看,新能源與節能領域戶均營業收入可達34億元,而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等領域戶均營業收入不足5000萬元。二是行業分布不均衡。專用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在數量上占了全部高企的268%,在營收上占據了全部高企的368%,而148%的企業所屬行業的企業數量不足20家。各領域、各行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和發展不均衡,對徐州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也會減弱。
33高新技術企業的整體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徐州市目前仍處工業化中后期轉型調整階段,企業的研發能力不強,尤其是原始創新能力弱,模仿性創新活動居多,企業之間創新能力差別較大。體現在數據上,一是創新產出分布不均衡,以當年授權發明專利為例,905家高企該指標值為0,占全部高企數量的589%,而該指標數量最多的企業授權數量可達300余件;二是研發投入兩極分化較為嚴重,研發經費支出1000萬元以下的企業有1361家,占比885%,研發支出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只有43家,占比僅28%,這與高企營業收入兩極分化有較大相關性。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能力發展不均衡,導致企業競爭力不強,發展后勁不足。
34高企的盈利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高新技術企業高盈利性的特征在徐州并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從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凈利率等盈利性指標來看,2023年凈資產收益率857%,較2020年下降152個百分點,凈利潤率679%,低于高新技術企業平均水平,一個側面也反映了徐州市高企在行業分工體系中更多側重于中下游加工、集成、組裝,高附加值、高競爭力產品不多,直接造成企業產品附加值低,盈利能力不強,凈利潤偏低,制約了企業發展進步。
4對策及建議
41加大培育力度,做大高企規模
穩住存量和確保增量兩手都要抓:在穩住存量方面,實行高新技術企業包掛制度,通過統計監測、實地走訪、專家研判等方式了解企業經營狀況,提高存量高企復審通過率;在確保增量方面,大力實施高企培育“小升高”計劃和創新型企業培育計劃,重點做好本地培育和異地招引。一方面,在加大本地培育力度的基礎上,促進存量高企衍生新興企業,重點鼓勵以下幾個方面的企業衍生:一是依托現有龍頭企業的產業鏈孵化催生新企業;二是支持有實力的大規模生產線從母公司中脫離出來成立新企業,通過高企梯次培育促進其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另一方面,做好高企異地招引工作,依托各省級以上開發區、高新區、“一城一谷一區一院”等創新載體,引進具有引領作用的高新技術企業,壯大徐州市高企規模。
42優化產業結構,推進產業發展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競爭實力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準之一[3],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布局、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水平可以一定程度上帶動高新技術企業發展。一是立足徐州“343”創新產業集群,圍繞優勢產業、新型產業、特色產業三大創新集群提質發展,培養壯大一批實力強、規模大、水平高的高新技術企業,打造一批功能互補、上下互聯的全產業鏈高新技術企業。二是挖掘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有潛力的科技型企業轉為高新技術企業,通過政策扶持和資金引導,促進這些企業快速成長。三是提升招引針對性,立足長三角,前瞻性招引布局可能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產生重大突破并能夠帶來產業升級換代或具有巨大市場潛力的企業,通過“新生兒”構建新產業格局,轉變徐州市產業結構“老齡化”現象,進一步優化徐州市產業結構布局,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
43重視研發投入,提高企業創新能力
針對企業研發投入水平整體偏低和分布不均的情況,一是要加大研發投入,依托研發加計扣除和其他補助政策鼓勵企業增加對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等方面的投入,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開發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帶動性強的新產品并實現產業化,依托核心科技,在產品創造過程中著力提高智能制造水平,提高產品附加值。二是要提高研發投入效率,建立健全研發投入管理制度,加強對研發項目的管理,暢通成果轉化渠道,將研發項目成果轉化率作為考核指標之一,將研發投入有效轉化為技術創新成果,提升研發投入效益水平[4]。三是發展科技金融,多渠道、多模式加大財政資金、金融資本等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支持力度,如通過推廣使用科技創新券,發揮財政資金對企業開展創新活動的扶持作用;通過創新貸款產品(如研發貸)、設立風險投資的融資風險補償機制等形式解決企業融資難題,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探索技術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為企業技術成果轉化提供多渠道資金來源[5],以此激發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活力。
44優化營商環境,為企業發展蓄勢賦能
政府層面要在提升服務質效上下功夫,為企業發展蓄勢賦能。一是完善支持政策,出臺徐州市高新技術企業量質提升專項實施方案,從財政、金融、稅收和市場方面不斷完善支持體系,同時加強宣傳引導,確保政策落地落實。二是加強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服務體系建設,實行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聯絡員制度,組建培訓服務隊伍,構建“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創新型領軍企業”梯度培育服務體系,完善培育服務流程。三是簡化行政審批流程,推行“一網通辦”和“最多跑一次”改革,減少企業辦事環節,縮短辦事時間,提高行政效率。四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立健全知識產權快速維權機制,嚴厲打擊侵權行為,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良好的創新環境。五是完善人才引進政策,通過提供住房補貼、稅收優惠等措施吸引和留住高層次人才,為高層次人才提供良好的就業環境和生活環境,為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5結語
綜上所述,徐州市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面臨諸多問題與挑戰,為了進一步推動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需要政府、企業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促進徐州市高新技術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更多貢獻。
參考文獻
[1]李健,姚偉,陳婧.南京市生物醫藥領域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24(10):10-13.
[2]閻虹戎,劉燦雷,高超.從領先到輻射: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成效與溢出效應[J].南開經濟研究,2023(2):121-139.
[3]劉照德.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科技與經濟,2012(6):36-40.
[4]崔久波.基于創新驅動背景的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戰略與對策研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24(11):3-5.
[5]戴建民,蔣詩妍,鄧德彥.創新視域下南昌市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研究[J].科技廣場,2021(2):58-63.
(編輯何琳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