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是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體育教學中,創新器材的使用與教學方法的實踐對于提升學生體育興趣、增強身體素質以及培養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應及時更新教育觀念,明確初中體育教學目標,積極應用創新器材并結合多元化教學方式設計教學活動,發揮體育學科育人價值。基于此,文章先圍繞三個方面闡述初中體育課堂中創新器材的應用價值。然后分析初中體育課堂中創新器材的使用原則。最后基于創新器材的使用與教學方法的實踐提出有效策略,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初中體育" 教學活動" 創新器材"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8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5)-04-145-3-JF
引言
社會的高速發展推動著教育領域的革新,在教育現代化發展中,要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體育課程是初中教育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傳統的體育教學方法常常以簡單的體能訓練和常規的體育器材為主,存在教學內容單一、學生興趣不足、教學效果有限等問題,難以發揮體育學科育人價值,與新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背道而馳。隨著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的體育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教育需求,創新器材的使用與教學方法的實踐,為體育課堂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多元化創新器材的應用,如智能設備、VR技術,以及獨特的科技感和交互感為學生提供了全新的運動體驗。同時,諸如游戲化教學、項目化學習、情境教學等教學方式的應用,能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積極性。因此,積極探索創新器材在體育課堂中的應用,研究其與教學方法的結合,已成為當前重要的研究課題。
1、初中體育課堂中創新器材的應用價值
1.1、提升體育教學質量
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關鍵目標,提升教學質量是實現該目標的基礎。在體育課堂中應用創新器材,能突破傳統體育器材的限制,豐富教學活動,提供多元化教學手段,增強學生參與體驗。比如教師可以利用穿戴設備記錄學生在運動中的各項指標,評估學生運動狀態、身體素質,制訂針對性教學計劃,從而提升教學質量;還可以應用智能投籃架計算學生投籃命中率。這些創新器材基于信息技術,能為體育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1.2、激發學生運動興趣
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體育興趣,是他們積極且主動參與體育活動的原動力。以往的體育課堂多以教師為主體,結合教學內容提供單一的器材,如籃球、瑜伽墊、防護手套等,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使用的器材較為單一,容易導致學生在運動中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對運動的興趣。創新器材的應用截然不同,其具有的交互性和趣味性特點,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參與興趣。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利用創新器材設計游戲化活動,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增強他們對運動的興趣。此外,學生之間具有較大的差異性,教師可以應用創新器材實施個性化教學,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激發學生運動興趣、增強運動信心,使他們在教師的針對性引導下提升運動技能,增強學習效果。
1.3、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創新器材是指在體育教學中,采用新穎設計理念、先進技術或特殊材料制造的器材,這些器材旨在提高運動效率、增強運動樂趣、促進健康和安全。在初中體育課堂中應用創新器材,教師既可以選擇智能化創新器材設計教學活動,豐富教學內容,增強學生課堂參與感;也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自制體育器材,或者鼓勵學生自制體育器材。自制體育器材的材料易獲取,師生可利用生活中的廢舊物、木棍、桌椅板凳等制作多元化的體育器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動腦動手,發揮想象力、創造力,可以有效促進創新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同時,學生還能互相合作,在配合中完成自制體育器材,有利于發展他們的合作意識、團隊協作能力。
2、初中體育課堂中創新器材的使用原則
2.1、主體性原則
基于創新器材的使用,教師應遵循主體性原則。即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結合他們自身的運動需求、偏好、身體素質、體能水平來使用合適的創新器材,最大化發揮創新器材的作用。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合適的創新器材,并為學生提供器材的使用說明,讓他們在課堂中合理使用,從而在器材的輔助下提升運動表現。另外,教師要減少教學干預,給予學生自主創新的空間,鼓勵他們自制體育器材,以此實現體育器材的創新應用。
2.2、針對性原則
在初中體育課堂中使用創新器材還應遵循針對性原則,要求器材的使用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適應性,以滿足不同教學目標和學生需求。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或設計適合的創新器材,以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比如為了提升學生平衡力,教師可以利用易拉罐自制“梅花樁”,進行針對性訓練;為提高學生耐力,可以使用智能跑步機。這樣的方式能提升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促進學生體育技能的提升和身體素質的增強。
3、初中體育課堂中創新器材的使用和教學方法實踐策略
3.1、自制體育器材,豐富訓練形式
在初中體育課堂中,創新器材的合理使用能提升教學質量。自制體育器材作為創新器材的形式之一,旨在提升學生運動興趣、增強課堂互動性以及教學效果。自制體育器材往往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具體情況量身定制,可以彌補傳統器材的不足,提升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促使學生進行針對性訓練,從而提高參與感。不僅如此,自制體育器材成本低、可操作性強、普適性高,只需利用身邊的材料或資源就可以創造出簡單且實用的器材,能夠在較大范圍內應用于課堂教學。另外,自制體育器材的使用還能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創新思維、團隊合作和問題解決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使用自制體育器材豐富訓練形式,讓學生在訓練中獲得更多幫助,從而提升運動表現、增強運動能力。具體而言,在自制體育器材前,教師應明確課堂教學目標和具體內容,基于學生學習需求、訓練任務選擇合適的器材類型,比如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平衡能力或投籃水平,教師則要根據這些目標設計相應的體育器材。在使用自制體育器材時,可以設計富有挑戰性的訓練任務,激發學生參與興趣,使他們在多種訓練形式下獲得更好的運動體驗。
例如在平衡力訓練中,教師發現部分學生注意力不集中,且協調性較差,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自制“梅花樁”,具體是將空易拉罐裝滿沙,幾個拼湊在一起或單獨一個,用彩色的即時貼進行包裝。在制作完畢后,教師可以設計“苦練梅花樁”的晉級賽,將“大梅花樁”(幾個易拉罐拼湊在一起)隨機擺放,兩位學生分別踩在梅花樁上,由起點走向終點,中途落地視為淘汰,先到終點則獲勝。在闖關成功后,可以將“小梅花樁”(單獨一個的易拉罐)擺成“S”形或“Z”形,以“個人競技”的方式計時比賽,最后根據所有學生的用時進行排位,第一名可獲得獎勵。設計這一訓練活動,能有效發揮“梅花樁”的應用價值,使學生在競技中鍛煉平衡力和協調性。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易拉罐與學生一起自制“軟繩高蹺”,先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為各小組提供自制器材的原材料,然后選取同樣大小的易拉罐,在每個易拉罐的兩側,用大鐵釘扎兩個對稱的孔。再選擇稍粗的尼龍繩,根據各小組成員的身高,剪成同樣長的兩段。最后將尼龍繩的兩端分別穿進易拉罐兩側的孔中,在罐內打結,將易拉罐中填滿細沙并用廢舊報紙、透明膠封口。學生可以踩著易拉罐,拉著易拉罐上的尼龍繩,控制自己的腳步,以此鍛煉平衡力、協調性、注意力。
在籃球訓練中,部分學生對于投籃時的發力理解不足,在投籃時總是偏右或偏左,導致命中率大幅度下降。教師可以自制“人工投籃輔助器”,并設計針對性的投籃訓練任務,幫助學生糾正投籃手型,了解正確發力順序,從而提升投籃的命中率。“人工投籃輔助器”的制作材料簡單,只需要尼龍繩、塑料瓶和PVC管。先截取一段與籃筐高度相等的PVC管,將其一端豎直地固定在地上。然后用尼龍繩纏繞PVC管的頂端,用透明膠封住。封住后,拉直尼龍繩傾斜至與學生投籃出手點相同的角度,再將塑料瓶底端剪破并穿過尼龍繩。在投籃訓練中,教師可以讓一位學生蹲下并拉住尼龍繩,使尼龍繩與PVC管頂端的夾角剛好符合學生投籃出手的高度,然后讓學生屈髖屈膝,單手托住塑料瓶,朝PVC管頂端扔出去,塑料瓶碰到頂端則算成功。這種針對性的訓練方式能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體驗中逐步掌握投籃的手型、角度和正確發力技巧,從而提升投籃命中率。
3.2、結合學生興趣,使用創新器材
學生的運動興趣是激發學習動機、提高課堂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為使學生保持持續的運動熱情,激發運動興趣,教師應遵循主體性原則,結合他們的興趣愛好有選擇地使用創新器材,設計新穎而豐富的體育活動。這樣的方式能突破傳統教學限制,滿足學生個性化運動需求,提供更加豐富和有趣的運動體驗,使他們在運動中享受樂趣、感受歡樂,避免因枯燥的運動而產生的疲勞情緒。與此同時,創新器材還能讓學生在多元化的運動項目中了解自身的薄弱環節,并提供針對性訓練建議,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設計者與實施者,在教學前可以通過互動交流、課堂觀察或者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學生的興趣偏好,比如有的學生喜歡跳繩,有的學生喜歡跑步,還有的學生喜歡打籃球。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點選擇合適的創新器材實施教學活動。
具體而言,對于喜歡跳繩的學生,普通的“計時跳繩”略顯乏味,所以教師可以使用“AI運動吧”設計“跳繩排位爭霸賽”。在比賽開始前,學生需站在指定區域,腳踩數字標識,目視屏幕,準備好后立即伸手示意。隨著屏幕中的提示,立刻進行跳繩。在跳繩的過程中,屏幕會實時顯示每位學生的跳繩數量,記錄他們的運動表現,時間停止后顯示排名。教師可以點擊學生的名字,AI系統會生成學生在跳繩時的“高光時刻”,并分析他們的運動表現,例如連續跳繩次數、失誤了幾次,以及提供針對性的提升建議。為了培養學生運動習慣,教師可以利用“AI運動吧”設計“沖榜挑戰”,每名學生每周有3次機會沖榜,成功者可登上榜單第一并獲得獎勵。利用“AI運動吧”設計持續性的跳繩競技賽,能大幅度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和運動表現,使他們在持續的運動中形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比如有部分學生愛好跑步,教師可以使用“陽光長跑設備”進行跑步訓練,學生通過佩戴感應器,啟動設備進行跑步,設備會持續追蹤學生的運動表現,根據速度、跑步等數據提供實時反饋。最后生成“個人運動雷達圖”,顯示“爆發力”“持久性”“速度”等數據,學生的跑步水平一目了然。在多次跑步后,系統還會與歷史數據進行對比,給出具體的提升建議。基于學生運動興趣使用多元化創新器材,有利于提高學生運動參與度以及運動效果。
3.3、應用創新器材,豐富教學方法
體育教學既是知識與體育技能的傳授,更是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平臺。在教學中,教師應具備創新意識,遵循與時俱進的原則,基于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法,并應用創新器材設計多元化的教學活動,以此保證課堂教學活動的豐富性,在運動中實現綜合能力的發展。
結合初中生身心發展特點和興趣愛好,游戲化教學能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進行高效的體育鍛煉,達到“玩中學,學中玩”的效果。而創新器材的加入,例如智能設備、自制器材,能豐富運動項目本身的表現形式,還能通過數據反饋、實時互動等手段,增強學生學習效果。
比如在“障礙跑”中,教師可以利用自制體育器材制作“障礙”,如利用廢舊輪胎、木箱、易拉罐搭建平衡木、跳躍墊、小型爬網等多種障礙,既能滿足安全要求,又能增加障礙比賽的多樣性和難度。在此基礎上,配合智能計時器、運動穿戴設備,設計“你追我趕”游戲活動。在比賽前,2名學生在起點捏著鼻子低頭旋轉3圈,然后穿越重重障礙。最后根據智能計時器中顯示的時間決出勝負,并通過智能穿戴設備反饋學生在運動中的表現,例如是否成功跨越某一障礙、是否完成特定的動作。基于游戲化教學方法,使用創新器材設計體育教學活動,不僅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還能提升學生的參與感和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運動潛能。
4、結束語
總而言之,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對初中體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創新器材與多元化教學方法的使用,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也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運動興趣和運動水平。教師應具備創新意識,并提高自身教學能力。在教學中結合學生興趣和需求,設計出具有吸引力的教學活動,使用多元化的創新器材或自制體育器材,逐步提升體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徐盼盼.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引領下體育課堂創新器材應用的探索與實踐[J].田徑,2024(8).
[2]許曉慧.利用自制體育器材提高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實踐分析[J].教育界,2024(12).
[3]周斌.初中體育教學中自制體育器材運用的意義與建議[J].體育視野,2022(2).
[4]邱榮,吳本連.論體育教學方法的創新——兩堂實踐課引發的思考[J].體育教學,2019,39(2).
[5]劉萍.創新運用體育器材提高課堂教學質量[J].中國學校體育,2019(2).
[6]張維時.自制體育器材在初中體育活動中的應用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4(22).
[7]杜麗,石進利.初中體育教學中體育器材的創新與可持續發展[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4(20).
[8]畢春華,孟曉玲.利用簡易器材創新初中體育教學[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18(11).
[9]袁娟.利用簡易器材創新初中體育教學[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01).
[10]張樹朝.體育器材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創新應用與實踐[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4(20).
[11]劉雅妮.學校體育場地器材開發利用創新策略[J].基礎教育論壇,20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