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學生具備的職業規劃能力對于自身職業發展至關重要,與高質量就業有直接關系。本文以大學生職業規劃能力為視角,分析高職學生職業規劃能力5個維度的情況及其存在問題,提出從建設多樣化職業生涯輔導中心、打造個性化職業生涯課程、提升生涯輔導全程化程度、構建專業化、職業化師資隊伍4個方面提升職業規劃能力的策略,以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
關鍵詞:高職院校;職業發展;職業規劃能力;策略研究
引言
目前我國的技能勞動者已超過2億人,但隨著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高級技術技能人才持續短缺。高職院校學生作為技能生力軍,憑借熟練的實踐技能和良好的職業素養備受用人單位青睞。這對高職學生是個利好信息,但部分學生職業選擇卻呈現出不確定、復雜模糊、路徑單一等問題[1]。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如何強化就業教育,引導大學生增強生涯規劃重要性的認知,提升職業規劃能力,指導其及早做好就業準備,具備優質就業能力,對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具有重要意義。
一、大學生職業規劃能力概述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的培養是高校就業工作的重要一環,按照能力的定義和劃分方式來看,職業規劃能力可以劃分為特殊能力的一種,通常指從事某些專業或者特殊職業所需要的能力。國內研究普遍認為職業規劃能力是指個人在明確自身職業目標、評估自身能力、了解職業環境以及制定并實施職業發展計劃方面所展現出的綜合能力和素質。裘開國認為職業規劃能力是能夠順利進行職業規劃必備的心理特征[2]。高昂認為職業規劃能力是綜合素質的體現,是大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和外界主客觀條件,合理規劃職業目標并制定執行計劃的能力[3]。黃先紅認為職業規劃能力是個體明確生活目標并為之奮斗的能力[4]。由此可見,大學生職業規劃能力已經有了更加寬泛的內涵,涵蓋面更廣,內容上更加系統化,是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其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實踐及其社會活動中的顯現,也是提高自身就業力必須具備的能力。
二、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規劃能力分析
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對實現學生個人價值和滿足社會需求有著重要的作用,是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核心要素。高職院校職業規劃教育課程通常在大一學年進行,考核主要以完成職業生涯規劃書為主,但高職學生剛剛進入大學,對專業認知還很模糊,不能很好地將專業融入職業認知,完成職業規劃書不代表具備職業規劃能力,因此所做的規劃有待實踐驗證。如何有效地驗證職業規劃能力,國內學者也有不同的理解。部分學者提出了從生涯探索能力、生涯決策能力及生涯行動及監控能力3個維度著手分析職業規劃能力。另一部分學者則從自我了解能力、職場了解能力、正確決策能力、職業資料收集能力、執行計劃能力、評估反饋能力及時間管理8個方面的因子進行驗證。裘開國、顧雪英經過實證研究,認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是由認識自我的能力、認識環境的能力、確定目標的能力、制定計劃的能力和反饋修正的能力5個方面的因子構成[5]。
總結以上研究可以看出雖然研究觀點側重不同,闡述不一,但是對于職業規劃能力的內涵理解大致相同。本文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特點,側重以下5個維度對高職學生職業規劃能力進行分析。
(一)自我認知能力
自我認知是職業規劃能力的基礎環節,是對自身職業興趣、個性特征、職業價值觀及職業能力等自我覺察和分析評價的能力。北森生涯發布的《2023大學生生涯發展藍皮書》數據調查顯示超過八成的學生自我探索程度較低,職業認知問題突出,求職效能高,一旦達不到心理預期,就容易出現懶就業、緩就業和慢就業等問題。高職院校學生在職業技能方面相對占有優勢,但也存在價值觀注重工作條件等體面工作的認知問題[6]。這一趨勢體現了學生自身定位不準確,對自我特點認知不清晰,就業準備不足,對就業存在理想化思維,價值觀念偏差等問題。
(二)職業探索能力
職業探索能力是獲取社會環境和職業環境信息的能力,尤其是職業信息的獲取能力直接影響學生就業質量。職業信息獲取可以通過靜態檢索和動態檢索的方式進行。靜態檢索方式以網頁檢索為主,動態檢索以招聘會、生涯人物訪談、實習兼職等方式獲取,主要基于就業環境分析獲得。但學生平時與社會企業接觸較少,缺乏獲取信息的動態性和深入性,無法有效結合自身的特點和社會的具體需求進行信息甄別。不能根據外界環境的變化,確定適合自己的最佳職業生涯機會。
(三)職業目標確定能力
職業目標是工作崗位的具體化,職業目標確定能力是在學生自我認知的基礎上,結合環境信息,分析自身優劣勢和面臨的機會威脅,能夠明確發展方向的能力。明確的職業目標,可以激勵學生進行有效的專業學習、實踐鍛煉,更好地適應職場需求,提升個人的就業質量,促進個體職業生涯發展。高職學生由于自身定位模糊,對于社會環境變化關注不夠,看待事物理想化,職業目標趨利性明顯,目標確定往往不切實際,不利于自身長遠發展。
(四)職業決策能力
職業決策是一個動態且復雜的認知過程。需要具備一定的洞察力、邏輯思維能力,收集足量信息并進行分析處理,才能做出適合的決定。影響職業決策的因素較多,自身價值觀念、家庭因素、信息的擁有量、突發事件等,這些因素往往會對決定產生很大的影響。高職學生獲取職業信息渠道較為單一,解決問題能力不強,無法有效做出一個合適的決策,甚至盲目從眾,沒有個性化、缺乏有效性,導致職業發展路徑偏離正確道路。
(五)自我生涯管理能力
自我生涯管理是對實現職業目標與策略執行程度的監控過程。是學生對職業規劃決策實施過程中的狀況進行管理、評估并及時反饋調整的過程。此過程是一個長期且持續的過程,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自主性和自律性,能夠定期回顧計劃,識別問題并進行調整。然而高職學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強,缺乏長期動力,行動上消極被動,尤其工作后很難堅持計劃的執行。
三、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規劃能力問題分析
大學階段是學生身份角色發生變化的過渡階段。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于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綜合技能素養,實現職業理想具有重要作用。但實際上學生的知識結構、技能水平及專業素養與企業需求相差較大,不能很好地實現人職匹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從學校角度出發,職業規劃教育機制不健全,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不夠重視,就業指導中心服務功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數以就業指導為生涯教育的核心,忽視學生職業發展的全面性,不能滿足學生對自身職業發展規劃的需求;(2)從課程教育理念看,當前多數高校職業規劃教育以大眾化教育方式為主,未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以理論指導為主,缺乏實踐教學環節,忽視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導致學生缺乏就業競爭力;(3)從學生角度出發,高職學生職業規劃意識淡薄,往往為了完成課程任務,忽視就業期間的個人職業生涯輔導,缺乏持久性;(4)從師資角度出發,缺乏專任教師、缺乏職業指導師,整體隊伍師資專業性不強,缺乏實戰經驗。因此可從建設職涯輔導中心,打造個性化課程,提升生涯輔導全程化,構建專業師資隊伍4個方面入手,持續優化學生職業發展能力。
四、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規劃能力提升策略
(一)建設多樣化職業生涯輔導中心
現代職業教育的功能定位已經由“謀業”轉向“人本”,更加注重服務人的全面發展。生涯規劃的最大特征就是個性化,高職院校職涯教育更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外界環境和學生實際情況,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可以建設職涯輔導中心,拓展就業指導職責功能,組織管理全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統籌協調課程教學任務,定期開展群體性的職業規劃理論知識教育和服務。中心可設置職業指導咨詢室,配備專業指導老師,面向全校學生開放職業咨詢、就創業服務;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一生一策”為學生建立數字檔案,提供個性化、精準化、便捷化的符合自身個性的職涯規劃;培訓專兼職職業指導工作人員,圍繞基礎知識和職業指導基本技能展開學習;拓展就業服務網絡系統功能,發揮平臺效用,平臺上除了發布招聘信息,也可以開展畢業生職涯發展跟蹤指導,協調解決學生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等,時間最好持續畢業后若干年。
(二)打造個性化職業生涯課程
打破常規教學方法。高職院校職業生涯教育課程存在以靜態的理論教學為主,忽略學生動態的生涯觀念變化和職業抉擇的不確定性的問題。在課程教學方面可以將線上線下資源相結合,線上微視頻線下講授互動,將理論教學、云端課堂、分組討論、情景模擬、就創業宣講相結合;將校內外職規賽與課程相結合,更好地以賽促學、以賽促就;將測評量表與現代元素相融合定制“游戲化體驗量表”,比如,攻占各大社交平臺的“萬物皆可MBTI”,加強學生對測量結果的體驗與感知;將理論學習與實踐基地體驗相結合,突出實踐導向,通過實際案例和模擬面試等活動,提升學生應對能力和就業技能。將企業導師指導與生涯訪談、調研相結合,為學生個人發展、職業選擇等方面提供指導,將職業生涯教育與專業教育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改進教學形式。可以采用團輔式方法、生涯體驗式教育,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在實踐中感悟。團輔式方法可以參照心理課程團輔的方式,但是需要注意職涯課程使用的團體輔導不是心理治療,需要設計并注重對團體輔導過程的管理,內容以自我探索為主;生涯體驗式教育需要和企業形成聯動,實際走進企業探索職場環境,了解企業崗位需求,整個探索才能取得優質的效果。對于體驗式教育最好是以階段性為主,最好是設置實踐周,增強課程的實用性,使學生真正理解什么是職業生涯,了解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學會如何規劃,并付諸行動。
(三)提升職業生涯輔導全程化程度
生涯是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生命歷程,是一個動態過程。每個個體的職業生涯發展過程并非一成不變,而是一個不斷調整、不斷決策的過程。數據分析表明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開始的時間越早,規劃時間越長,持續越久對于高質量就業的促進作用越明顯。也能有效地減少新就業大學生的高流動性。
就業工作不是簡單的崗位推薦、投遞簡歷,也不是“臨門一腳”,而是一個長期連續的工作。需要加強職業發展理念的重視程度,根據學生不同階段的職業認知能力和發展特點,開展個性化分類輔導,理論與實踐互相促進,互為補充;需要規劃時間長度,把控關鍵時間節點,在行動過程中不斷的實踐、修正;需要將所學專業、未來就業和人生發展3個方面聯動起來考慮。
通過加深全程化教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知識技能,鍛煉能力,認清職涯規劃對職業選擇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性,對自身職業生涯早規劃,早體驗、早修正,克服弱點挖掘自身潛能,提升就業核心競爭力。
(四)構建專業化、職業化師資隊伍
《教育部關于做好2024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教就業〔2023〕4號)中明確指出加強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培養,打造內外互補、專兼結合的就業指導教師隊伍[7]。
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師資隊伍可以從4個方面加強構建:(1)職業指導專業教師。他們是教學隊伍的核心力量,也是高職院校最缺乏的資源。需要定期組織培訓、研討交流,企業實踐活動,使其熟練掌握職業規劃、就創業相關理論知識、具備專業技能、心理學知識、教育學知識,能及時了解學生的職業生涯設計狀況、了解勞動力市場、企業需求、國家政策、法律法規等,更好地為學生進行專業系統的指導[8];(2)書記輔導員和就業工作人員,通常作為兼職老師,他們的專業背景多與職業生涯教育無關,但相對了解本學院學生的基本情況,專業發展、校企合作企業、就業前景等,可結合專業對學生進行規劃指導,也可組織學生積極參加校內外職規賽,以賽促就[9];(3)校內外專家、企業導師和已經實習就業的學長,可以通過講座、論壇研討、主題宣講、沙龍座談等多形式近距離地對學生進行職業規劃和就業輔導,提升學生職業發展能力;(4)在班級或者學生干部中遴選一些骨干力量作為就業引導員和就業信息員,發揮同學朋輩的效用,互通互助、共享信息、交流觀念,利用學生群體的趨眾傾向,通過自身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有效地激發普通學生對職業規劃的興趣,助力院校職業規劃教育。
結語
大學生職業發展規劃能力是促進學生順利就業的前提和基礎,對每個學生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高校應將培育和提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作為教育教學工作的重點。因此,應當充分了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當前現狀,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分析總結,通過加強學生個性化輔導、提升課程全程化程度、強化專業指導等有效措施,提升學生職業規劃能力,以適應就業新變化,最終實現理想就業、多元就業、優質就業。
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培育對高質量就業影響研究》(課題編號:2023SJSZ0911)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李紅霞,張建武,劉麗麗,等.職業生涯規劃對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的影響——基于23所高校2019、2020屆本科畢業生的分析[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22,36(06):46-59.
[2]襲開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的結構及現狀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
[3]高昂.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培育問題研究[D].河南:鄭州大學,2020.
[4]黃先紅.可持續發展視閾下中職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21.
[5]襲開國,顧雪英.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問卷的編制[J].心理學探新,2010,30(01):78-84.
[6]北森生涯發布《2023本科高校大學生生涯發展藍皮書》[EB/OL].(2021-12)[2024—08—20].https://www.ahly.edu.cn/jyxxw/info/1039/1984.htm
[7]教育部關于做好2024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2023-12-01)[2024-08-2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12/content_6918529.htm
[8]呂晶.完善職業指導體系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2014,(07):173+220.
[9]韓柳妍.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現狀與優化[D].河南大學,2014.
(作者單位:沙洲職業工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