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心素養教育背景下,大單元結構化教學設計已成為教學創新的重要方向,通過跨章節知識整合、結構化教學設計和學生中心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全面理解.本文闡述大單元結構化教學的意義,分析當前初中數學大單元結構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從“知識”結構化、“教學”結構化、“學習”結構化和大單元結構化評價體系方面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數學;課堂教學
1" 引言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課程理念中提出,要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教育改革倡導以素養為本,優化課程結構,整合課程資源,探索大單元教學模式,以增強知識間的聯系,實現知識結構化.然而,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當前教學實踐仍偏重于知識傳授,將學生成績作為衡量教學成效的唯一標準.在核心素養教育的大背景下,對初中數學大單元結構化教學的探討顯得尤為關鍵,這對于實現教育改革目標、提升教學質量具有顯著的現實意義.
2" 初中數學大單元結構化教學的意義
2.1" 有助于構建完備的知識體系
在初中數學教育中,大單元結構化教學對于構建完善的數學知識體系具有顯著作用.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學習并連接新舊知識,揭示其內在規律,以促進知識和技能的整合.這種整合過程不僅有助于學生形成系統化的數學概念框架,而且對培養他們的數學素養和綜合素質有著積極影響.
2.2" 有助于優化課堂的教學結構
在教學實踐中,大單元結構化教學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通過整體性教學設計將單元內的知識點有機融合,構建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顯著促進了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這種方法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內在聯系的理解,而且可幫助他們形成更為系統化的數學認知結構.同時,大單元結構化教學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通過這種方式,教師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提升教學效果,對于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2.3" 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大單元結構化教學不僅注重知識的傳授,而且強調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和思維品質的提升,使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數學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將初中數學知識整合為一個相互關聯的體系,通過揭示數學概念的內在邏輯和相互聯系,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促進學生以高效和深刻的方式整合和應用知識,不僅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降低數學理解難度,并且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
3" 初中數學大單元結構化教學存在的問題
3.1" 教學設計缺乏深度和連貫性
教學設計是教師備課和教學實施的核心,對于明確教學目標、整合課程內容、促進學生參與、增強教學連貫性等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實踐中,教師大多集中于單節課內容,以確保每堂課的教學目標得以完成,卻忽視了課程內容的內在聯系和整體結構,導致知識體系缺乏連貫性和深度.例如,在新課引入時,雖使用情境創設吸引學生,但這些活動與學生現有知識體系結合不緊密,造成知識碎片化,缺乏深度和連貫性,影響深度理解和知識遷移.
3.2" 教學方法未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育作為一種認知過程,其特殊性在于它通常是在具有豐富經驗的教育者的指導下展開.然而,在當前的教學實踐中,教師過分追求高分的目標,傾向于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集中于提高學生的解題技能,而忽略了對學生數學思維和核心素養的培養.這種教學方式未能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得課堂缺乏吸引力和指導性,抑制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導致學生在知識結構上缺乏系統性,進而出現了學生考試成績高但實際能力不足的情況.
3.3" 學生的知識結構體系不完善
布魯納提出,每個學科都有其固定的基本結構,即學科體系的骨架.掌握這些基本結構是深刻理解學科知識并實現知識遷移的關鍵,而興趣是認知傾向的體現,驅動著個體對特定活動的關注和投入.在教育實踐中,學生對數學的態度和自學能力差異顯著,這影響了他們構建數學知識體系的能力.一些學生因缺乏興趣和自學動力而感到學習困難,易于產生挫敗感和逃避,而對數學有濃厚興趣的學生能更好地跟隨教學進度.學生數學成績的兩極分化,根本上是由于學習的結構化不足.
4" 促進初中數學大單元結構化教學的對策
4.1" 創新教學方式,利用教學工具,促進“知識”結構化
融入議題式和序列化教學,以強化價值導向.議題式教學通過現實世界的議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批判性思維;序列化教學則通過有序的知識整合,促進學生系統地構建知識體系.在設計單元議題鏈時,應打破課時限制,構建知識體系,通過“大概念”串聯總議題與子議題,促進學生對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發展其學科核心素養.在構建序列化教學活動時,要規劃教學步驟,引入創新教學法,引導學生搜集資料、分析問題、討論和反思,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批判思維和創新能力.最后,提供及時反饋,通過多元評價,提升學生的綜合思考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促進其自主發展.
利用教學工具,強化數學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梳理歸納.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利用概念地圖、思維導圖和結構化板書等工具,幫助學生構建整體知識體系.
例如" 在一次函數的相關內容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概念圖梳理其內在邏輯關系,并引導學生以“思維導圖”的方式探究反比例函數、二次函數,通過已有的知識框架拓展新的認知邊界,從而加深其對初中函數知識的整體認知.此外,在結構化板書的設計中,教師應通過精心設計的板書方案,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和共同努力,指導學生積極發言、表達思想,從而深化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印象.
4.2" 立足單元系統設計,促進“教學”結構化
在單元起始課方面,通過歸納法和分類法,幫助學生從具體實例中抽象出一般性認識,逐步形成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因此,這一階段的教學設計需要確保教學的連續性和深入性.在設計單元起始課時,應踐行“學材再建構”理念,運用結構化、本質化、整體化和普遍化等思維方法,促進學生從數學學習向數學教育的轉變,實現教育的學科目標.
例如" 在三角形和整式單元里,它們在平面幾何和代數領域中占據核心地位,在這些單元的起始教學中,教師在帶領學生明確研究對象后,首要任務是教授學生策略性的研究方法,而非僅僅傳授知識,這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掌握通用的研究方法和模式.
在大單元新授課的教學中,教師應將單元視為一個整體,確保課程內容的連續性和系統性.在進行授課設計時,教師應具備全局視角,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通過連貫的課程,引導學生理解單元知識結構,構建結構化知識體系,增強其整體意識.同時,教師需基于學生現有認知結構設計教學,使新知識與學生已學知識相銜接,便于學生接受并構建數學知識框架,掌握結構化學習方法.
例如" 在函數的相關內容教學中,教師不僅應從數學史角度引導學生了解函數的由來和三種表征的側重點,強調從幾何形態研究數值問題的同時,也應重視對學生代數思維的培養,包括觀察、分析、歸納和證明的技能,以增強其代數推理能力.
在大單元拓展課方面,要緊跟新授課單元并對教材內容進行更深層次的拓展,以便讓學生鞏固和深化已掌握的知識點.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重視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分析和歸納技能.
例如" 在“一次函數的應用”這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和討論的方式,協助他們總結關鍵概念,引導學生構建清晰的數形對照表,以深化對該主題的理解,并培養其思考分析能力和歸納總結的能力.此外,教師可運用多媒體工具和網絡資源來豐富教學內容和提高教學互動性.例如,在勾股定理教學中,通過多媒體展示定理在不同場景下的應用,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增強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能力和應用創新能力.
4.3" 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促進“學習”結構化
學生的主動性對于培養其自主學習、創新思維和獨立人格至關重要.初中數學教學應采用多種教學策略來強化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其自我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自我意識和決策能力的獨立個體.
一方面,通過建立高效的學習小組,鼓勵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和自主學習,促進組內互動和課堂展示,深化知識理解并提升解題技能,在交流合作中拓展思維,培養學習興趣、獨立思考能力與創新能力.在實際組建學習小組時,人數控制在4~6人并確保能力互補,促進小組成員在分工與合作中發揮個人所長,同時加強管理和指導,確保成員在面對挑戰時相互支持,在完成任務后進行有效交流,以優化協作與互助.
另一方面,教師還應設計合理的教學策略.例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確保他們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視.通過布置課外閱讀等任務,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和理解新知,提供必要的反饋和指導,幫助學生把握學習節奏.
此外,在數字化時代,教師在班級授課中也需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在設計教學時,應以學生已學知識為基礎,整合教學資源,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4.4" 建立大單元結構化評價機制
教育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關鍵環節,是客觀、科學、全面、準確的評估過程,在初中數學大單元結構化教學中,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對學習過程和成果進行全面評價至關重要.因此,大單元結構化的評價應超越單一的考試成績,納入課堂討論、小組合作和個人表現等多方面,使評價更加科學、公正和準確,以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培養.
首先,大單元結構化教學要求評價主體多元化,包括學生、教師、家長和管理者等,共同參與評價過程.這種多主體評價體系通過互相評價,改善人際關系,促進主體間的積極互動.在評價過程中,被評價者也應成為評價的主體,通過自評和互評,形成客觀的反饋,促進個人成長.
其次,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幫助學生形成自我評價的意識,鼓勵學生評價自己和他人,以此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評價體系應以學生自評為核心,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以教師為主導,形成一個統一的評價體系,從而促進學生在評價中取得進步,獲得成就感.
最后,大單元結構化評價體系需全面審視學科內容、學習狀態及學科素養.學科內容的評價不僅包含理論知識,還需融入社會認知與生活智慧;學習狀態的評價著重于學生的情感、心理及學業表現,旨在激勵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學科素養的評價則突破傳統選拔限制,著重于學生素養的發展和實際應用.
5" 結語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強調了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在初中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應依據新課程標準,采用整體性和系統性的教學策略,整合數學知識.通過創新教學方式、利用教學工具,立足單元系統設計,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等,引導學生關注知識生成過程的研究路徑與方法,形成對數學知識的全面理解,建立清晰的知識結構體系,以實現教學目標,促進核心素養的提升.同時,建立全面多元的大單元結構化評價機制,對于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教學改進有重要意義.
【課題項目:山東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課題編號:2023QC061】
【課題項目:青島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4年度專項課題,課題編號:QJK2024D147】
參考文獻:
[1]郭帥.初中數學大單元結構化教學探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4(08):77-79.
[2]常寧,胡典順.大概念統攝下的數學單元教學設計探析——以初中函數為例[J].數學教育學報,2024(02):20-26.
[3]呂亞軍,印冬建,戴健.指向素養提升的初中數學結構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數學通報,2024(02):25-29.
[4]王新苗.“跨單元”教學設計與實施的探索性實踐——以初中數學“三角形”教學設計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22(06):5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