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亟需打造新型勞動者隊伍。高職院校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陣地,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成效直接關乎人才培養質量。理想信念教育既要適應新質生產力提出的要求,又要能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該文探究數智時代下新質生產力和理想信念教育耦合關系,基于理想信念“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育介體、教育環體”培育規律,分析新質生產力視域下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現實困境,并提出四大路徑:提升數字素養,加強培育主體的引導力;全面和個性化指導相結合,提高培育客體的內驅力;豐富培育內容和形式,強化教育介體的傳遞力;優化校園文化環境和評價機制,增強培育環體的影響力。這對于擴展理想信念教育研究新領域、豐富理想信念教育研究內容和方式,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進而推動高職學生樹立工匠精神、保持與時俱進的品格,成為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數智時代
引言
國家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全面振興。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在宏觀上主要表現為新科技、新產業和新能源以及促使這3個方面融合發展的數字經濟[1],這不僅是重大的理論創新,而且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航向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不僅需要培養能夠創造新質生產力的科研人才,還需要大量能夠熟練掌握新質生產資料的應用型人才[2]。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緊密、最直接、最廣泛,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途徑。高職教育憑借獨特的“高”和“職”的教育屬性,成為孵化深厚理論型和精湛技術型并重的新質人才的重要陣地[3]。銘記“要實實在在地把職業教育搞好,要樹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線的大國工匠一批一批培養出來”,這對新質生產力發展背景下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提出新要求,在專業知識技能學習的同時,更注重非智力因素如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合作精神等對人才培養的深層反饋作用。理想信念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據核心位置,能對人的思維方式、實踐行為產生直接影響,而理想信念的樹立又受到自身實踐的影響。新質生產力視域下,剖析數智時代對高職學生成長成才要求,分析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現實困境、面臨挑戰,并探索可行路徑,對于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培育高職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質生產力與理想信念教育耦合關系
(一)新質生產力和理想信念教育在目標導向上具有一致性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是生產力的3個重要組成部分。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是傳統生產力在“質”上的飛躍,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關鍵在于新科技的新型勞動者、智能設備等新勞動資料、數字空間等非物質化的新勞動對象以及新科技、新管理模式和數據新要素等。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歸根到底依賴于人民群眾的創新精神和行動能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是培育新質人才,最終目的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進而促進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人。理想信念作為人發展的思想內核,在一定程度決定人如何看待世界,對人的思維方式和實踐行為產生影響。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其施加思想意識上的影響他們形成契合國家發展、符合社會需要和個人需求的理想,且對此能持有堅信態度的重要教育活動,是“知情意信行”的統一。顯然,新質生產力和理想信念教育這兩者在本質上都在于對人的培養,即促進人自由而全面的地展,最終服務于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二)新質生產力為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指明了方向
理想信念具有歷史性和現實性。它的產生根源于社會生活物質條件,不同時期、不同階級理想信念的目標要求具有差異性。同時它又體現了時代要求,具有動態發展的特點,不同時代對社會和個人的發展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新質生產力呼喚新型勞動者,勞動者始終是生產力的能動要素,也是最重要的要素,勞動者的勞動素質和勞動技能直接決定了生產力的發展,勞動者素質總是要同每一發展階段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適應。數智時代下,新型勞動者需具備更多的知識技能、創新意志和實踐能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生產需求。
(三)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為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如何培養更多滿足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的新質技術技能勞動者則成為職業院校發展的時代使命。理想決定前進的方向,信念決定事業的成敗。新質生產力視域下加強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適應數智時代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應有之義,是一批批培育大國工匠的必由之路,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理想信念教育要遵循“知情意行”生成規律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四要素理論。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主體主要是輔導員、專業課教師、企業導師等,應使其充分認識自身責任和使命,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作用。教育介體和環體為理想信念開展提供內容支持、載體支持和環境保障。作為教育客體的高職學生,應將理想信念建立在對基本國情的把握上,深刻認識數智時代下自身的際遇和歷史使命,不斷增強個人發展內驅力,努力成為高素質技能人才服務國家發展需要。
二、新質生產力視域下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現實困境
(一)高職學生內驅力不足、擔當意識不夠、創新意識不強
高職學生思想狀況總體呈積極向上的趨勢,但普遍學習基礎薄弱、學習習慣較差和自律意識不足,容易自卑和被影響,內驅力不足。全球化時代下,各種思想文化加速融合,“喪文化”“佛系”“躺平”等亞文化層出不窮,在價值取向失序多元的擬態環境中,高職學生容易受短視頻碎片化信息的影響,在智能算法投喂中形塑生活和思維習慣,陷于娛樂性、低俗化、功利化的傾向,辨別真偽、抵御誘惑能力不足,部分學生缺乏職業素養,企圖不勞而獲而遭受電信詐騙。經調研發現,不少高職學生尚未主動接觸ChatGPT、豆包、文心一言等內容生成式人工智能平臺,或者僅用于日常簡單檢索,深度使用不足,和時代發展有一定脫節,創新意識不強。在談及職業理想時,主動將職業發展融入國家發展趨勢的學生較少,多數學生較為關注薪水和工作強度,擔當意識不夠、工匠意識不足。
(二)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合力質量有待提升
高職學生的理想信念并非自發形成的,還需要家庭、學校、企業、社會等系統教育加以引導才能逐步形成。高職學生加強自我教育意識不足,對智能化平臺的掌控力低,容易被動地受碎片化信息的干擾;其次,高職院校智慧化校園建設數據一體化程度較低,大學生在校期間理論學習、生活習慣、志愿服務等系統數據交互不足,無法助力教師通過數據分析綜合了解學生發展情況。教師對智能技術掌握不足,智能素養有待提升,將信息化教學方式與課堂教學融合力度不足,難以使理想信念教育智能化落地;再次,理想信念教育主要集中于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思政和社會實踐。家庭、企業對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重視度不足,缺乏和學校教育的良性互動和優勢互補。
(三)理想信念教育內容缺乏時代性且教育方式傳統,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
理想信念教育內容豐富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涵蓋社會理想信念、道德理想信念、生活理想信念和職業理想信念教育,而最根本的是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在實際教育過程中,有些教師將生活理想和職業理想作為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內容,形式上更多的是依靠理論宣講和先進人物事跡學習。部分教師未能將最新理論成果及時消化吸收轉化為教學內容,教育內容遠離主流熱點、學生生活和實際需要,形式上以傳統課件為主,尚未借助文心一言、豆包、天工等智能平臺優化內容呈現形式。教學方式以思政課、社會實踐為主,工學結合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借助虛擬增強技術創設教育情景應用較少,難以引起高職學生情感共鳴,進而影響理想信念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四)對學生理想信念個體差異關注不足且教育成效難以監測
當前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以集中教育為主,很難依照學生個體差異開展針對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施狀況及其成效,并非由思想政治教育者來決定,亦非通過對教師課堂效果進行問卷調查即可知道,必須對其進行實時監控。但當前高校的教育管理缺乏有效的監測機制,無法對理想信念教育的過程和質量進行準確的、客觀地評價。在此情況下,很難知道大學的理想信念教育在培養學生共產主義信仰、提高政治覺悟、培養核心價值觀等方面是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是否真正形成了一個良好的道德氛圍。
三、新質生產力視域下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徑探索
數智時代下,虛擬與現實交織,數字空間逐漸成為高職學生學習、交往和生活的場所。基于新質生產力發展和理想信念培育規律,既要勇于正視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現實困境和面臨挑戰,更要積極擁抱數智時代,順應“人工智能+理想信念”教育理念,探索切實可行的路徑。
(一)提高數智素養,加強培育主體的引導力
高職院校要開展針對性的教師數字教學能力專題培訓計劃和教育教學論壇,如通過線下技能培訓、在線學習、數字賦能教學經驗分享等方式提升教師的數字技術勝任力和實踐應用能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輔導員作為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骨干力量,一方面要合理運用數智技術積極構建實景交互、沉浸體驗、具象畫像的理想信念教育新場景;另一方面將理想信念融入學生日常生活之中,借助數智技術以親切細膩、通俗易懂的話語將充滿正能量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以大眾喜聞樂見的音頻、視頻、圖像形式公開表達出來,激發學生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熱情。但要注意人機共教模式下,需明確教師與智能助手的邊界,教師要更注重情感交流和心理互動,不能過度依賴工具。專業課教師應熟練使用現代化設備、軟件和平臺,構建智能教學交互空間,如利用虛擬仿真技術將現實的工作場景融合至課堂教學,邀請勞模現場進行工作講解,在生動的教學實踐中讓學生感受匠人匠心,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勞動觀。
(二)全面和個性化指導相結合,提高培育客體的內驅力
新質生產力背景下,職業教育育人方向由“傳統產業技術工人”轉向“新型未來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工人”。高職學生自身數智素養,影響其應用數智技術賦能理想信念教育學習的成效,即智能素養較低的學生一般從微博、抖音等獲取零散信息,難以獲取系統化的學習資料。因此,數智時代下全面開展理想信念教育首先要對受教育者開展數智技術技能培訓,提升學生檢索、分析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新質生產力可以促使理想信念教育向個性化、定制化方向發展。高職院校可積極構建理想信念教育數字化資源庫,以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對學生的思想動態、知識儲備、操作能力等進行精準分析,為每個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教育服務。如根據學生不同的需求和能力,通過智能化的學習評估系統為其規劃個性化學習路徑,提供因材施教的學習方案,從而讓學生具備較高的數字素養、跨學科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豐富培育內容和形式,強化教育介體的傳遞力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技術創新,驅動教育場域呈現虛實共存、數智融合態勢,拓展了教育的邊界。在豐富理想信念培育內容方面,首先是關注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趨勢,及時更新教育素材。結合所學專業,分析新質生產力相關行業的職業特點和人才要求,將其發展中的成功案例、創新精神、工匠精神和社會責任感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內容;其次是挖掘地域紅色文化資源、運河文化資源中理想信念教育育人元素,如揚州運河紅色文化中蘊含的愛國精神、奮斗精神和工匠精神,借助數智技術進行呈現,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引導高職學生加強內心修養、厚植家國情懷。
在創新理想信念教育形式方面,首先是強化實踐教育。高職院校要與新質生產力相關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訓機會,組織學生參與創新創業項目和技能大賽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和要求,培養符合新時代需求的人才;其次是創新教學方式,實現多種教學方式并重。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和增強現實技術為學生創設身臨其境的教育場景,引入在線教育、混合式教學等新模式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結語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實踐基礎。高素質新勞動者是新質生產力最關鍵要素之一,高職學生是新勞動者大軍的重要成員。數智時代下,開展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幫助其在時代發展浪潮中找準自身定位,樹立大國工匠意識,在加強硬核本領的同時不斷提升自身綜合實力,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高職力量。
本文系1.2023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揚州運河紅色文化融入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研究》(項目編號:2023SJSZ1246);2.揚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關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思政課題《運河紅色文化融入高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徑研究——以大運河申遺牽頭城市揚州為例》(項目編號:YZZJ2023037);3.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23年度校級志愿文化研究專項課題《〈00后〉高職院校大學生黨員志愿服務意識培育的方法和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3ZYFW007)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洪銀興,高培勇.新質生產力:發展新動能[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4.
[2]唐林偉,黃思蕾.發展新質生產力背景下高職工科人才培養定位的實證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4,26(04):108-117.
[3]曹艷,譚佳璐.數智時代新質生產力與高職教育耦合的意蘊、機理、策略[J].當代教育論壇,2024,(05):41-48.
(作者單位: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