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問題意識是增強師生溝通的重要載體,它既可以將教師的意圖傳達給學生,又能夠及時將學生的學習情況反饋給教師。教師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重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積極構建以問題為導向的數學課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其能夠在觀察、猜想、驗證等科學探究過程中,不斷提出并解決問題,以此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文章以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為例,從巧用情境導入、善用假設猜想等方面,針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具體策略進行全面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意識;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程麗瑩(1992—),女,江蘇省南京市金陵小學。
問題意識強調學生在自由討論、自主探究等環節中展現出的心理活動,旨在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針對“多邊形的面積”這一課的重要內容,教師需要不斷優化與完善教學過程,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不斷強化其學習效果,從而有效提升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問題性思維策略,不斷驅動學生進行自我提升,使學生能夠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以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與問題解決能力。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促進主動學習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至關重要的,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還能夠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教師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能夠使其專注于數學知識的學習,并從多個角度審視問題、分析問題,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提出問題的過程需要學生運用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進行邏輯分析,能夠使其觸及問題核心,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這一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使其能夠掌握學習主動權,認識到問題意識的重要性,進而激發學生持續學習的熱情。
(二)有助于培養創新思維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關鍵路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可以讓學生通過分析、歸納、比較等方式,從新穎、獨特的思考角度出發,針對數學知識提出個人理解,并通過查閱資料、合作討論等方式,積極探索多樣化的解答策略,從而豐富學生的創新體驗。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通常會遇到各種挫折與難題,這些挑戰能夠不斷促使學生創新解題方法,拓寬解題思路,構建自己的思維體系,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有助于深化知識理解
深化知識理解的關鍵環節在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當學生能夠主動提出問題時,其已經從傳統的“知識接收者”轉變為“問題探索者”。教師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展開深入探究,能夠使其探索方向從“是什么”轉向“為什么”,深化學生的學科認知。問題意識能夠促使學生在面對數學問題時,不再滿足于記憶數學公式或答案,而是更加積極、主動地探究問題背后的邏輯與原理。這種轉變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其不斷重復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以此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具體策略
(一)巧用情境導入,讓學生“想問”
小學生擁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教師可以巧妙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積極創設符合學生能力發展的問題情境,將其作為新知識的導入點,以激發學生的探究與質疑興趣。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圍繞關鍵信息進行深入思考與細致分析,使其能夠理解數學知識,掌握更為有效的解題方法,變得“想問”,以此提升學生的探索能力[1]。
在教授“多邊形的面積”時,巧妙運用情境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際,設計真實、生動的情境,如園丁伯伯需要測量一個平行四邊形形狀的小花壇面積,以便計算需要多少肥料。面對這一教學情境,學生自然會好奇如何計算花壇的面積。教師可以借此引導學生思考:“同學們,你們有沒有想過用一種簡單的方法來計算這個花壇的面積呢?”除了生活情境,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點,將數學知識融入故事情境中,如“小鹿和小羊正在爭奪一塊平行四邊形形狀的草地,它們決定通過計算面積來確定最終的歸屬權。小鹿只知道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小羊好像知道平行四邊形面積的秘密”。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你們能幫助小鹿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小羊到底掌握了什么秘密”的問題,幫助學生深入思考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與原理。
通過上述教學方法,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與學習的空間,使其能夠在情境導入中深刻理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相關知識,夯實其數學基礎。這樣有助于強化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其能夠體驗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其在學習新知識的基礎上變得“想問”。
(二)善用假設猜想,讓學生“敢問”
假設猜想模式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效方法。這一教學模式可以鼓勵學生圍繞已有知識,主動進行思考與分析,進而擺脫依賴性思維,敢于提出合理的問題。基于此,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針對數學問題進行假設猜想,讓其自主探究與驗證,并通過分析與總結驗證結果,找到數學問題的正確答案[2]。
在“多邊形的面積”這一課中,教師可以運用假設猜想策略,加強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面積的相關知識產生好奇心,讓學生變得“敢問”,激發學生探索數學規律的動力。首先,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數學水平,將其合理分成若干個數學小組,向每個小組發放形狀各異、大小不一的平行四邊形卡片,并引導學生細致觀察這些卡片的形狀、大小等,初步感知平行四邊形面積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為后續的假設猜想做鋪墊。其次,教師可以提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大小是由哪些因素決定的呢”的問題,鼓勵學生勇敢提出自己的假設。有的小組提出“面積大小與它相鄰兩邊長的乘積有關”的假設,有的小組提出“面積大小可能與它的高有關”的假設,還有的小組提出“面積大小可能與它的角有關”的假設。最后,為了讓學生驗證猜想,教師可以指導各小組開展實踐探索活動,讓學生通過將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等方法,驗證自己提出的猜想,幫助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在此基礎上,教師需要鼓勵學生繼續提出新的問題,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使其能夠深入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基本含義。
通過上述教學方法,教師可以有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反思與討論,讓學生在猜想、驗證的過程中有豐富的收獲與體會。這樣有助于鞏固學生的數學知識與技能,使其能夠驗證自己的猜想,探索與平行四邊形面積相關的問題,從中體會科學探索的樂趣和成就感。
(三)收集經典錯例,讓學生“多問”
收集經典錯例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有效路徑。教師需要從學生作業、課堂互動、教材例題等教學資源中收集經典錯例,并對其中不同的知識與易錯點進行總結,為學生提供更為準確的反思素材。教師需要鼓勵學生主動觀察與分析錯例的錯誤所在,使其能夠結合思考結果,敢于“多問”,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3]。
在教授“多邊形的面積”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幾個經典錯例,如有的學生將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等同于矩形面積計算,或是對平行四邊形的概念模糊不清。舉例來說,針對“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邊長為6cm,另一條相鄰邊長為4cm,高為5cm”,學生可能會將兩條邊長相乘來計算面積,但實際上應該將與高垂直的那條邊與高相乘來計算面積。教師可以提出“為什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不能用邊長相乘呢”的問題,引發學生深入思考,使其探究這一錯例背后的原因,從而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特殊性。另外,在解析經典錯例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重點強調“高”的概念,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在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只能選擇與高垂直的那條邊作為底”“只要底和高不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否就不會變”等問題。通過討論與互動,學生可以明確“高”與“底”的關系,掌握平行四邊形的基本性質,從而理解平行四邊形在不同形變下的面積變化。
通過上述教學方法,學生可以逐漸養成多問、善思的良好習慣,深入理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提高計算能力。教師收集經典錯例能夠促使學生主動思考與提問,總結與分析經典錯例,識別并討論其中的錯誤所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四)設計提問環節,讓學生“善問”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想讓學生成為“善問”者,就需要合理設計提問環節。為了激發學生的提問興趣,教師需要營造開放、包容的課堂氛圍,科學設計自主提問框架,指導學生從不同維度審視數學問題,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三個層次出發進行有效提問,不斷提升學生的提問能力,使其享受提問的樂趣與價值,變得更加“善問”[4]。
在“多邊形的面積”一課中,為了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教師可以巧妙增加提問環節,鼓勵學生成為“善問”者。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其他圖形來計算其面積,讓學生初步感知數學轉化思想的實際應用,并提出“在轉化平行四邊形的過程中,哪些元素保持不變,哪些發生變化”的問題,幫助學生建立問題意識。其次,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學生進行拓展學習,使其能夠從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出發,積極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通過展示自主提問框架,引導學生提出“是否有其他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的問題,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最后,在結束課堂教學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與總結,使其根據自己的學習感受,提出有關自我提升的問題,如“在學習中會遇到哪些問題”“怎樣克服學習困難”,讓學生在回顧學習過程的基礎上,總結與優化自己的學習方法,夯實學生的學習基礎。
上述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提問能力,還能夠激發學生持續探索的熱情。學生在經過提問環節后,可以掌握提問的有效方法,深入探索數學知識,解決多樣化的問題,提升問題解決能力。
(五)重視實踐體驗,讓學生“會問”
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需要將實踐體驗作為數學教學的核心環節,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融入各種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數學的魅力,使其對數學學科產生探究興趣。具體而言,教師需要向學生傳授一些基本的提問策略與方法,引導學生在實踐體驗活動中嘗試通過改變條件、逆向思考等方式,主動探索并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使其掌握有效的提問技巧,真正變得“會問”。
在“多邊形的面積”這一課中,首先,教師需要精心設計一系列實踐體驗活動,為學生提供提問的空間,使其能夠通過動手操作與觀察思考,發現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其次,教師可以提供豐富的操作材料,適時地提出引導性問題,如“如何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在建筑設計中的具體應用”等,以促進學生深入思考,使其在實踐操作中積極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實際應用。最后,教師可以在實踐體驗中巧妙融入數學游戲,如“尋寶圖”“平行四邊形拼圖大賽”等,鼓勵學生通過手工制作、自主測量等方式,不斷積累平行四邊形的相關知識,并以問題“在未來學習三角形、梯形與圓等的面積計算時,你認為有哪些研究經驗可以借鑒”引導學生積累豐富的學習經驗,夯實幾何學習基礎,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上述教學方法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量感,還能夠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圖形與幾何領域的相關知識。在實踐體驗中,學生能夠扎實掌握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學會主動提問與探究,積累豐富的圖形面積知識,逐漸變得“會問”。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應當深刻認識到問題意識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具體而言,教師需要通過巧用情境導入、善用假設猜想、收集經典錯例、設計提問環節、重視實踐體驗等方式,幫助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與實踐體驗,使其在挑戰自我的過程中享受探索樂趣,理解數學學科的思維性與邏輯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參考文獻】
[1]徐時芳,伍國艷.蘇黔兩省小學四年級學生數學情境問題解決能力的調查研究[J].教育觀察,2023,12(32):32-36.
[2]葉凱琦.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生問題提出能力的培養[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3(6):197-199.
[3]陳衛東.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J].現代農村科技,2022(5):95.
[4]高娜.小學數學教學重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1(8):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