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評一致性”是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理念。通過構建“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可以確保教師的教學目標、學生的學習過程及評價方式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興趣。本文通過結合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及設計分層評價體系,實現教學目標、學習過程與評價方式的統一,以“教學評一致性”課堂構建為數學課堂教學創新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評一致性”;課堂構建
在小學數學教育中,“教學評一致性”是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核心教學方法,其主張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應與學生的學習活動設計緊密相連,并同步融入教學評價環節,使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過程扎實、教學評價科學,形成三位一體的教學體系。通過構建“教學評一致性”的小學數學課堂,確保教師的教學目標清晰且具有可操作性,學生的學習過程積極有效,而教學評價則科學嚴謹,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效和教師的教學效果,從而有效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一、結合新課標根據教學實際創新調整“教”學計劃
數學教師需深入研讀和理解新課標,把握其中蘊含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和教學要求,明確各個學段的教學目標,以便在教學實踐中做到有的放矢。在明確教學方向和教學目標基礎上,更有針對性地指導教學方案,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深入研讀新課標前提下,數學教師還需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及個體差異,再結合學生的特點,靈活而富有創造性地調整教學計劃。這不僅要考慮教學內容的難易度,還要關注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趣味性,以確保教學計劃具有層次性、漸進性和趣味性,從而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逐步拓展思維、提升能力。
例如,在北師大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購物》的課堂教學中,關于“元、角、分”相關知識的教學設計,新課標強調小學數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數學思維,在“元、角、分”的教學中,教師需根據新課標要求,設定以下具體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理解元、角、分的概念及換算關系,能進行簡單的換算和計算;
(2)培養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使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為使學生能全面、深刻地理解和熟練運用人民幣單位“元、角、分”的知識,教師可以通過創設豐富多樣的生活化情境進行教學設計,模擬超市購物場景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這種情境模擬活動,學生可以親身體驗買賣商品的過程,直觀感受不同面額貨幣的使用情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設計富有挑戰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和任務,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究,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此外,教師還需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需求和特點,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和幫助,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找到自己的節奏和興趣。
二、圍繞學生為主體明確教學目標指導“學”習方法
在構建“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始終堅守并以學生為主體的核心教學理念,這意味著教育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始終圍繞學生的實際需求、興趣特長及發展階段,一切從學生的視角出發,充分尊重并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和潛能。
(一)明確教學目標是教師指導學生高效學習方法的關鍵所在
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興趣需求及課程標準的要求,精心制訂具體、明確、可操作性的教學目標。這些目標不僅包括學科知識的掌握程度,還應涵蓋能力提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等維度。
例如,對于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周長》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需圍繞學生實際學情、個性特點及興趣需求,制訂具體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理解周長的概念,掌握周長的計算方法;
(2)通過實踐活動和互動學習,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思考和合作能力;
(3)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思維創新能力及團隊協作精神等。
在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時,教師需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策略和方法至關重要,包括時間管理技巧、信息搜集整理能力、質疑探究精神及自我監測與評估機制等。通過不同策略和方法的設計與應用,可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質量。
(二)關注并尊重學生個體差異設計豐富教學內容
由于每位學生在認知風格、興趣愛好、努力程度等方面存在不同,因此需要有針對性地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和指導,圍繞設定好的教學目標,教師可設計豐富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以確保學生能夠充分理解和掌握“周長”的概念及其應用。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實物展示和動畫演示的方式,展示周長的概念。例如,教師可以選取一個常見的物體,如圓形的鐘表,讓學生觀察并指出這個物體的周長。此外,教師還可以制作動畫進行演示,讓學生觀看物體周長的形成過程,從而加深對周長的理解。
其次,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測量、計算等操作活動,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掌握周長的計算方法。教師可以準備一些不同形狀的圖形,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并計算出這些圖形的周長。通過實際操作,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周長的計算方法,并能夠靈活運用到其他類似的問題中。
最后,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例,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測量并計算校園內一些物體的周長,或者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個圖形,并計算出這個圖形的周長。通過這些實際問題,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周長的應用價值,并能夠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需注重啟發式教學和探究式學習的指導,鼓勵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索。通過引導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三、根據學生差異及實際學情設計分層“評”價體系
評價是檢驗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手段。在構建“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時,教師需要有一種分層評價體系,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和發展。教師設計分層評價體系時,應考慮學生的差異和實際學情進行考慮。
(一)教師把握學生基礎知識、學習能力差異設計評價標準
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存在差異,傳統的統一評價標準往往難以全面、準確地反映學生的實際水平。因此,實施分層評價具有重要意義,其可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定與之相適應的評價標準,從而更精準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
例如,對于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材第五單元《方向與位置》的“教學評一致性”課堂構建,在進行評價標準的差異性分層設計時,分層評價目標可設計為:
(1)準確評估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個性化教學提供依據;
(2)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發揮各自的優勢;
(3)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不斷提高,實現全面發展。
在實施分層評價前,教師要深入分析學生的能力差異。這包括了解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空間想象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等方面。通過日常觀察、測試成績、作業完成情況等途徑,教師可以初步判斷學生的能力層次,為后續分層評價標準的設定奠定基礎。
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教師可以設定不同層次的評價標準,如對于基礎層的學生,主要評價其對基本方向(如東、南、西、北)和簡單位置的識別能力;對于提高層的學生,則要求能夠運用方向和位置知識解決一些稍復雜的問題;對于拓展層的學生,可以設定更高的評價標準,如能夠靈活運用方向和位置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行空間推理等。
(二)教師應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等方法的結合
過程性評價可以讓學生了解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及時發現問題并改進;終結性評價可以讓學生了解自己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成果,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在評價過程中,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優勢。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密切觀察學生的表現,記錄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思考、操作和交流情況,如在學習如何確定物體的位置時,教師觀察學生是否能夠通過觀察和分析,正確描述物體的位置關系。
而在總結性評價中,則教師需對學生的測試結果進行認真分析,了解學生對各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從而總結教學效果。對于普遍存在的問題,教師將在后續教學中進行重點強調和補充講解。
根據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的結果,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個性化的教學計劃,如方向感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更多的方向感訓練活動;在解應用題上存在困難的學生,教師可以提供更多的應用題解題示范和練習機會。
通過實施分層評價策略,教師可以更好地關注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發展需求,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學支持和指導。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還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數學素養的提升。
此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參與評價過程,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能力。通過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和不足,從而調整學習策略和方法,提高學習效果。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深入貫徹實施小學數學新課標,能夠清晰地認識到現代教育理念倡導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一套適應不同層次學生需求和發展特點的評價體系。這就要求教師精細劃分評價層次,根據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思維發展水平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確保評價結果準確反映每個學生的學習實況,并與教學活動緊密相連。如此方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以及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最終實現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和綜合素質,切實推動每一個學生在數學學科上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化成長。
【參考文獻】
[1]王曉霞.“教學評一致性”的小學數學課堂有效實踐[J].新課程,2022,27(43):69-71.
[2]陳淑蓉.“教學評一致性”視域下小學數學課堂的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21(23):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