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幾何題在初中數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需要初中學生掌握一定的解題方法.若一道題中有正方形、矩形等存在直角特征的圖形,且已知部分線段長度,那么可以考慮運用建系法解題.本文以常見的幾道幾何題為例,研究建系法在解幾何題時的妙用.
【關鍵詞】建系法;初中數學;解題方法
顧名思義,建系法就是建立直角坐標系.值得注意的是,在選取坐標原點時,不僅要考慮其是否為直角頂點,還要考慮建立的坐標系是否方便表示其他點.
例1如圖1,矩形ABCD中,AB=2,BC=4,AE為∠BAD的角平分線,F為AE上一動點,M為DF的中點,連接BM,則BM的最小值為.
思路分析以B為坐標原點,BC為x軸,AB為y軸,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可求出直線AE的解析式,由此可設出動點F的坐標.基于此,求出點M的坐標,結合兩點距離公式和二次函數的性質討論BM的最小值.
解析如圖2,以B為坐標原點,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則A0,2,C4,0,D4,2,E2,0.設直線AE的解析式為y=kx+b,代入點A、點E,可列出b=22k+b=0,解得b=2k=-1,所以直線AE的解析式為y=-x+2.此時,設點F的坐標為At,-t+2.因為D4,2,所以DF的中點M的坐標為2+t2,2-t2.
所以BM=2+t22+2-t22,化簡得BM=t22+8,即當t=0,點F與點A重合時,BM有最小值,為8.
評析本例題的考點包含矩形的性質、兩點間距離公式、二次函數的性質等.解題的關鍵是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
例2如圖3,在邊長為1的正方形ABCD中,點E為AD的中點,連接BE,將△ABE沿BE折疊得到△FBE,BF交AC于點G,則CG=.
思路分析以A為坐標原點,AB為x軸,AD為y軸,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要想求CG的長度,關鍵是求出點G的坐標,而點G是AC與BF的交點,故解題的關鍵可以轉化為求點F的坐標,進而可求得直線BF的解析式.聯立直線BF與直線AC的解析式即可求得點G.那么,CG的長度也就能夠很快算出來了.
解析如圖4,以A為坐標原點,AB、AD分別為x軸、y軸,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則A0,0,B1,0,C1,1,D0,1,E0,12.連接AF交BE于點H.設直線BE的解析式為y=kBEx+bBE,代入點B1,0,E0,12,可列出kBE+bBE=0bBE=12,解得bBE=12kBE=-12,所以直線BE的解析式為y=-12x+12.同理,直線AC的解析式為y=x.由折疊可知,AF⊥BE,H為線段AF的中點,所以kAF·kBE=-1.因為kBE=-12,所以kAF=2,即直線AF的解析式為y=2x.因為直線AF與直線BE的交點為點H,聯立y=-12x+12y=2x,得H15,25.又因為H為線段AF的中點,所以F25,45.此時,可求出直線BF的解析式為y=-43x+43.因為直線BF與直線AC的交點即為點G,聯立y=-43x+43y=x,得G47,47.根據兩點間距離公式,得CG=1-472+1-472=327.綜上,CG=327.
評析本題考查矩形、一次函數、兩點間距離公式等知識點.解題的關鍵是求出點F的坐標.
例3如圖5,在邊長為3的正方形ABCD的外側,作等腰三角形ADE,EA=ED=52. 若F為BE的中點,連接AF并延長,與CD相交于點G,則AG的長為.
思路分析以C為坐標原點,CD為x軸,CB為y軸,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求出點F的坐標,即可得到直線AF的解析式,進而得到點G的坐標,再根據兩點間距離公式即可得到AG的長.
解析如圖6,以C為坐標原點,CD、CB分別為x軸、y軸,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則C0,0,B0,3,D3,0,A3,3,E5,32.因為F為BE的中點,且B0,3,E5,32,所以中點F的坐標為52,94.設直線AF的解析式為y=kx+b,代入點A3,3,F52,94,可列出3k+b=352k+b=94,解得b=-32k=32,所以直線AF的解析式為y=32x-32.令y=0,得x=1,即點G的坐標為1,0.根據兩點間距離公式,得AG=3-12+3-02=13.綜上,AG的長為13.
評析本題有正方形、直角/等腰三角形的存在,解題時要結合直角坐標系進行靈活運用.
結語
綜上所述,建系法為求解幾何題自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其能夠降低解題難度,讓學生快速理解解題思路.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帶領學生進行專項訓練,提升學生運用建系法解題的靈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