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國民經濟各產業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同時也是農村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新質生產力助推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是促進農村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客觀要求,是培育形成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必然選擇,是促進農村產業逐步增收富民的重要途徑,是促進廣大農村持續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當前新質生產力助推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面臨科技創新助推農村產業發展的廣度深度有待提升、數智發展助推農村產業實現融合發展的進程有待推進、綠色科技助推農村產業實現綠色發展的能力仍然較弱、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助推農村產業提升附加值的能力仍顯不足等現實阻礙。為此,通過新質生產力助推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就需要加大現代科技賦能產業鏈,助推農村產業發展提質增效;推進數字化智能化新興產業,助推農村產業實現融合發展;提升綠色科技創新推廣力度,助推農村產業實現綠色升級;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力度,助力農村產業附加值有效提升。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461(2025)01-0009-08
一、問題的提出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同時強調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此,如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并最終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就需要實現農村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而如何才能實現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就成為現實社會必須關注的重大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9月考察黑龍江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并隨后對新質生產力的內涵、主要特征等內容進行了充分闡述,這不僅對東北實現振興發展具有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而且對助推產業高質量發展尤其是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針對當前農村產業發展中存在的融合程度不深、競爭力不強、附加值低等影響高質量發展的問題,迫切需要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備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征[1],蘊含著發展的新潛力、新動能、新模式,對推動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顯著優勢。因此進一步深入探究新質生產力助推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何以必然、有何阻礙、可行路徑等問題,對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新質生產力自提出之后就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學者們對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現實功能及發展路徑等方面展開研究[2],從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理論邏輯、主體架構與實現路徑等展開研究[3],從新質生產力賦能共同富裕的內在邏輯、難點問題與推進路徑等方面展開研究[4],從新質生產力的原生點、知識資本賦能新質生產力的機理、催生新質生產力的知識生產方式創變等方面展開研究[5],以及從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現實挑戰與實踐構想等方面展開研究[6]。總體來看,學界的這些研究成果為接續研究奠定了堅實根基。在當前加快推進新質生產力的實踐過程中,進一步深入探究新質生產力助推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阻礙與實現路徑,不僅有助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而且有助于促進農村產業振興與發展,實現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
二、新質生產力助推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何以必然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新征程上實現發展的硬道理,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對推動高質量發展起到強勁的推動力和支撐力。為此實現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發揮新質生產力的助推作用。
(一)是促進農村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客觀要求
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具備強大的技術賦能新優勢,要積極發揮技術賦能農村一、二、三產業的優勢,助推農村產業實現深度融合發展,這既是實現農村產業振興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是新質生產力正通過農業技術來夯實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根基。農村產業要實現融合發展就必須夯實農村“一產”,即種植業、養殖業、畜牧水產等行業,而農業科技力量正助推農村“一產”不斷做大做強,據統計,到2022年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24%;同時堅守耕地保護紅線,建立高標準農田,逐步提升土地產出率、科技貢獻率等農業生產效率,從而為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根基。
二是新質生產力正通過技術發展來補齊農村產業鏈融合發展的短板。現階段農村產業鏈仍存在諸如生產加工環節精深加工能力不足、銷售環節不暢通等產業鏈較短的問題,要積極發揮新質生產力中蘊含的技術發展優勢賦能農村產業生產加工,助推農產品加工邁入高附加值、高質量的生產加工模式;同時利用技術發展互聯互通的優勢,打通生產、加工、銷售等產業鏈中的關鍵節點,以實現補齊產業鏈短板、延長產業鏈發展的目標。
三是新質生產力正通過數字技術來加速農村“三產”實現融合發展。數字技術以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為特征,以大數據、物聯網為載體,既能夠有效助推農村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又能夠有效助推農村產業實現融合發展。當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步伐較慢、融合程度不深等問題依然存在,而這就迫切需要通過新質生產力中蘊含的數字技術更進一步助推農村產業間的融合發展。
(二)是培育形成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必然選擇
新質生產力不斷催生新產業賦能農村產業發展,進而加快帶動農村形成新產業新業態。隨著新質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必然會催生出一大批新興產業,這些新興產業的典型特征是具備創新性、技術性以及具備很強的市場競爭力,這必然會引領未來產業的發展方向,同時也會加快培育形成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當前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為更好滿足城鄉居民對多層次、個性化消費需求的強烈愿望,亟須在開發農村傳統產業的同時挖掘鄉村振興中蘊含的新產業新業態,而這就需要發揮新質生產力助推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強勁動力。
一是新質生產力正通過要素重組提升推動農村形成新產業新業態。新質生產力中蘊含的技術、資源、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的充分發揮能夠助推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這些新型生產要素與農村土地、勞動力、閑置房屋等要素組合更能夠助推農村產業形成新業態。如利用電商平臺的互聯互通優勢,積極拓寬農產品網絡銷售渠道,實現商家的供給與消費者的需求通過電商平臺的數據共享、及時互動等功能實現精準對接,從而降低農產品因市場需求過剩而產生的滯銷等問題。
二是新質生產力正通過綠色智能助推農村產業形成新產業新業態。產業發展的綠色智能化是新質生產力不斷發展的內在要求,當前農村產業正借助新質生產力中蘊含的綠色智能的要求而催生出新產業新業態。在農村產業發展中,一方面在發展綠色生態業、休閑旅游業、康養服務業等方面下功夫,積極開發農村產業發展中的多種功能和價值,各地要因地制宜、發揮區位優勢,增強地方產業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在發展綠色智能化農村產業中下功夫,積極發展綠色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農產品產業附加值,同時積極研發綠色智能農產品核心供應鏈技術,加快提升農產品產銷一體化發展,實現農地、農民、農企與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等產銷供給和需求的有效對接的新型流通業態。
(三)是促進農村產業逐步增收富民的重要途徑
新質生產力以新技術優化傳統產業、以新動能催生新興產業,從而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其最終要落實到實現增收富民。新質生產力擺脫了傳統生產力依靠資源投入、能源消耗等方式的增長路徑,突出了依靠技術變革、科技創新等新型的發展路徑,尤其是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村產業發展更能夠助推農村產業朝著高質量、高效能的方向發展,而這也為廣大農民通過農村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進而實現增收富民奠定了堅實根基。而要讓更多農民分享產業發展的各項收益,就需要:
一是強化聯農帶農富農機制。農村產業發展涉及不同的利益主體,要在產業發展中防止“精英俘獲”和工商資本“跑馬圈地”[7],讓更多的產業發展利益能夠留在農村、讓農民所共享,為此就需要在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農村產業的比較收益,同時不斷強化聯農帶農富農的利益聯結機制,讓更多的產業增值收益能夠真正惠及廣大農民。
二是創新產業收益分享模式。新質生產力通過生產要素升級和創新性配置賦能農村產業的不斷發展必然會催生出一批新產業新業態[8],如信息技術的普及發展催生的農村電商行業的興起與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發展催生的智慧生態農業、休閑康養等行業的發展,而在這些產業中要讓廣大農民分享更多的增值收益,就需要加快推廣“訂單農業+收益分紅”“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多元化的利益聯結機制;同時鼓勵涉農企業積極吸納廣大農民以土地、資金、技術等方式入股參與到企業的生產經營環節中,實現共同推廣營銷、共同分享營銷產品收益的利益協同發展模式。此外要建立涉農企業利益的合理分配機制,防止工商資本壟斷農村產業增值收益。
三是調動更多農民參與產業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農村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廣大農民的參與支持,高質量農村產業的發展更需要調動更多高素質農民的參與。新質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能夠助推農村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也能夠為廣大農民分享產業增值收益奠定堅實根基。要想進一步調動廣大農民參與農村產業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就必須逐步增強群眾的主體責任意識、完善產業發展的收益保障機制、強化產業增值收益的惠民目標,以及產業發展共建共享原則,最終讓更多農民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中。
(四)是促進廣大農村持續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
新質生產力發揮補鏈強鏈效應優化現代產業功能體系,助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9],進而帶動農村產業現代化建設,為實現農村持續繁榮發展奠定堅實根基。新質生產力以技術創新為核心,不僅可以有效促進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而且可以引領創造出一些新產業新業態,帶動上下游相關產業的發展,打通產業發展中的短板弱項實現產業鏈的有效延長,進而助推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以實現農村社會的繁榮發展。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吸引了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出現了城市的繁榮發展與農村的空心化、凋敝化的發展現狀,為進一步落實好鄉村振興戰略,亟須通過新質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助推農村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進而實現產業興、人才聚等鄉村繁榮發展局面。
一是農村社會的持續繁榮發展需要以農村產業發展為根基。當前農業比較收益偏低,農村二、三產業發展規模較小、層次偏低,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力有限,導致農村空心化現狀,而要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持續推進農村產業發展,厚植產業根基。為此需要通過新質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助推農村傳統產業實現集群集聚與優化升級,同時也必然會催生出一批滿足城鄉居民消費升級的農村新產業新業態,進而吸引更多的人才和發展要素流向農村,尤其是吸引城市的各項發展要素流入農村地區,進而實現城鄉資源要素的合理有序流動,帶動農村產業實現振興發展,使廣大農村社會重獲生機活力、實現繁榮發展。
二是農村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助推農村實現全面發展。農村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科技創新、人才聚集、要素重組等方面的支撐,而這些支撐都是新質生產力中所蘊含的,因此要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進一步助推農村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在農村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所帶來的農村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的基礎上,可以有效補齊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短板,縮小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發展差距;可以有效增強村“兩委”的凝聚力號召力,進一步增強基層黨組織帶領村民增收致富的本領,加強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從根本上推動鄉村實現產業振興、人才振興、組織振興等方面的發展。
三、新質生產力助推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阻礙
從理論上看,新質生產力能夠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與調整優化,對推動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起到強勁的推動作用和支撐作用,但在現實實踐中,必然會存在以下現實因素阻礙新質生產力助推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歷史進程。
(一)科技創新助推農村產業發展的廣度深度有待提升
科技創新既是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也是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是發展的利器,也可能成為風險的源頭。”[10]當前科技創新在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中面臨著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能力有待提升,尤其制約著農村產業向高質量發展的廣度深度。
一是農業科技應用于農村產業發展的領域范圍相對有限。在“一產”應用方面:近年來隨著農技的廣泛推廣與應用,從良種培育、耕地種植與糧食收割、加工等環節都離不開農業科技的廣泛應用,大大提升了農業的生產效率,但與其他產業相比,農村土地利用率、農業經濟效益、農業機械化應用率仍相對較低。在“二產、三產”應用方面:農產品加工方面仍存在粗加工為主、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等情況,這與農技未能有效應用于農產品精深加工方面有關;農商互聯方面仍存在農產品滯銷與市場需求不匹配、產銷銜接不暢等情況,這與農業技術在實現互聯互通、精準對接等方面的應用范圍不深有關。
二是農村產業發展主體的創新能力動力明顯不足。產業實現持續健康發展離不開創新做支撐,尤其是農村產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更需要農村產業主體的創新發展。農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各類新型經營主體作為農村產業的生產經營主體,在活躍農村經濟、促進農村產業振興、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從發展現狀看,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存在諸如發展規模小、產業結構較為單一、競爭能力不強、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等發展現狀,而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追求產品研發、提升產品質量等方面表現出的創新創造動力明顯不能滿足當前農村產業振興的發展要求。
三是農業科技提升產業融合發展的深度效能有待提升。①產業融合鏈條方面。從生產、運營、流通、銷售等全產業鏈的發展上,農業技術在各鏈條中存在短板弱項,如在農村產業加工環節,農業技術應用于糧食作物、水產養殖等產品的深度加工能力仍顯不足,主要表現就是農產品附加值較低;在銷售環節,利用大數據、電商平臺等數字技術進行農產品銷售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②產業融合載體方面。產業融合發展的平臺載體正在逐步完善發展中,其促進帶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能力尚未充分展現。如許多縣域范圍內的現代農業產業園正處于規劃建設中,農業科技園、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等平臺載體的建設仍處于起步發展階段。③產業融合模式方面。利用農技拓展農業的多種功能,如綠色化智能化觀光休閑功能、文化科技體驗功能、智慧康養功能等仍需在實踐中進一步摸索;利用農技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如農村產業電商化、產業技術綠色化智能化、產銷一體化等仍需不斷優化升級。
(二)數智發展助推農村產業實現融合發展的進程有待推進
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方向既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本質要求,又是實現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支撐。當前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背景下,農村產業已初步形成融合發展的新格局,但受制于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進程面臨著諸多現實困境,這嚴重影響著農村產業振興與發展。而要逐步破除農村產業實現深度融合發展的各種不利影響因素,就需要通過新質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賦能農村產業,具體來說就需要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發展賦能農村產業實現融合發展。而當前數智發展在助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數字化助推農村產業鏈融合發展的程度較低。數字化應用于農村產業發展領域主要包含著農業數字化生產、數字化物流、數字化營銷、數字化服務等方面,而數字化賦能農村產業的發展既能夠有效提升農村產業的生產經營效率,又能夠有效增加農村產業的附加值,進而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程度的進一步升級。近年來,農業生產領域如育種數據的采集處理、農業莊稼種植的數據化控制,都逐步采用了大數據采集信息以及電商物流業助推農村三大產業的迅速發展等,都離不開數字技術的普及推廣。而當前數字化助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程度較低,據統計,2022年農村三大產業增加值占比分別為451%、292%、257%,由此可以看出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速度明顯落后于農村第一產業,產業融合發展層次較低問題依然存在[11]。
二是智能化助推農村產業鏈融合發展的規模有限。智能化應用于農村產業中主要涵蓋智慧農業、智能工業裝備及智能物聯網等方面,而智能化有效推廣應用于農村產業發展中能夠顯著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更能夠顯著擴大產業融合發展的規模。當前在農業發展中的農業機器人、農業傳感器、農業智能裝備等智能化裝備的發展普及率仍相對較低,在一些經濟欠發達縣域的智能化裝備應用規模則更低;在農村二、三產業發展中,尤其是一些中西部縣域范圍內的廣大農村地區仍以傳統的低端加工業為主,很多地區仍以對產品進行簡單的加工包裝就銷售為主,智能化裝備水平較低,其智能化助推農村產業鏈融合發展的規模較小。
三是數智化助推農村產業鏈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不健全。數智化發展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發展方向,數智化具備及時性、高效性、秩序性等特征,數智化應用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中則有助于促進產業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更加健全。當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中存在著數智化應用于農村三大產業中的程度不同,農業產業、工業產業及文化產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數字化、智能化的應用,但三大產業間通過智能化實現鏈接發展的體制機制不夠健全,如部分地區過多注重智能化農業工業產業的建設發展速度,而忽視蘊含在農業工業中的本地特色文化資源產業的開發利用。
(三)綠色科技助推農村產業實現綠色發展的能力仍然較弱
與傳統生產力相比,新質生產力遵循可持續、高效率、低能耗、高質量的發展方式,而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就需要通過綠色科技引領現代產業發展方向,同時推動傳統產業迭代升級[12]。當前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背景下,既要促進農村產業的振興發展,又要保護好綠水青山,就需要借助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契機,通過綠色科技助推農村產業實現綠色發展。而當前在發揮綠色科技助推農村產業實現綠色發展方面的能力仍然較弱,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綠色科技實用技術有效供給不足以滿足農村產業實現綠色發展的需求。在農業發展中對優質高產的良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當前在推進種業振興發展中仍存在著種業產品同質化、市場競爭力低且存在低價競爭等情況,這明顯不能滿足當前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需求;在農機裝備與智能制造方面,存在著產業發展中生產機械裝備率低、加工環節粗放高耗能,與智能化綠色化的產業發展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掌握綠色科技實用技術的田間地頭人才尚未充分發掘,因而缺乏大量的助推農村產業綠色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
二是綠色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尚未形成,不足以發揮其集聚優勢助推農村產業實現綠色發展。農村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既需要依靠高科技企業的有效推動,同時也需要環保綠色型企業的積極推動。當前綠色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在東部一些大城市地區取得了積極進展,但在中西部地區尤其是中西部一些欠發達的縣域中,仍存在著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環保綠色型企業相對較少和研發能力不足、與農村產業發展要素融合程度較低等問題,這就會導致綠色科技企業很難有效助推農村產業實現高質量、綠色可持續的發展。
(四)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助推農村產業提升附加值的能力仍顯不足
提升農業技術含量以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是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當前,新質生產力在助推農產品生產加工、終端銷售、品牌塑造及提高產品附加值方面仍存在著明顯乏力,這既不能滿足廣大城鄉居民對高端優質農產品的有效需求,也不能有效助推廣大農民通過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以實現增收致富的目標。在當前的農村產業鏈中,農林牧漁業中的產品價值往往被限制在生產環節,而在其加工、流通及品牌塑造等方面的潛在價值挖掘度不夠,究其原因在于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因素即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助推農村產業提升附加值的能力不夠。
一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率低,影響著農村產業附加值的有效提升。農業科技成果在提升農村“一產”種養收益和“二產、三產”生產經營效率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在農村產業發展中,農業科技成果應用率低,盡管近年來隨著糧食單產的不斷提升,但糧食的收益仍相對低,其附加值也相對較少。據統計,2004—2020年我國三大主糧平均生產成本累計漲幅1835%,而平均售價漲幅只有72%,價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雙重擠壓,導致種植效益持續下降,農民農業經營收益增長空間受限[13],現代化農業發展如種業的振興發展對技術提升與設備更新的需求日益迫切。扎根于農村地區的一些傳統的生產經營型企業,其自主研發能力較低,使用新技術新科技的程度較低,其在適應當前城鄉居民生產消費需求升級方面的應對能力相對不足。
二是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普及力度較弱,影響著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農業科技成果的有效推廣,當前在農村產業發展中存在著產業發展迫切需要農業科技成果的大力普及與推廣,但農業科技成果推廣于農村產業中的普及力度仍然較弱。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農業科技成果不能及時地通過一些宣傳等方式讓有技術需求的廣大農民掌握,這樣就會限制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力度;另一方面在于缺乏專業技術人員能夠真正將自身所掌握的農業科技成果宣講或傳授給廣大從事農村產業發展的農民,這也會限制農業科技的普及程度。
三是農業科技成果創新力度仍顯不足,影響農村產業間的發展水平。農村產業發展需要注入農業科技創新成果以提升產業間的發展水平。農村傳統產業迫切需要更新升級、新興產業需要新技術新成果作支撐,這都離不開農業科技創新,而當前的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仍顯不足,究其原因在于產學研協同創新力量不足,農業科技科研機構研發創新的成果與市場所需的科研成果存在一些不太匹配的現狀;社會力量中的多方市場主體缺乏自主研發的積極性主動性,導致企業的設備、技術相對較為落后;財政配套研發資金投入于農業科技的研發不能滿足于實際農村產業發展的客觀需要。
四、新質生產力助推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
實現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必然要求。立足新質生產力助推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梗阻與挑戰,厘清新質生產力助推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則更有利于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一)加大現代科技賦能產業鏈,助推農村產業發展提質增效
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背景下,農村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隨著農村傳統產業的不斷升級、新興產業的不斷催生,農村產業發展對新技術的需求愈發迫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抓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優化升級,把現代信息技術引入農業產加銷各個環節。”[14]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能夠改造升級農村傳統產業、賦能農村新興產業,助推農村三大產業提質增效,最終讓農村三大產業在融合發展中同步得到優化升級,推動農村產業實現全面振興。
一是有效拓寬農技的推廣范圍,以拓展新質生產力的應用領域范圍。加大對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農具的推廣應用力度,不斷提升農村第一產業的機械化、智能化發展水平,以降低農村“一產”的生產成本,提升其比較收益;在“二產、三產”方面,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和智能裝備水平,提升農業加工環節的智能化發展能力,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同時在銷售端要積極推出一批具備本地特色的優質農產品或優質特色旅游、康養服務等產品或服務。
二是不斷提升產業創新主體意識,培育適應新質生產力的新型創新主體。要逐步推動農業企業、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善于將農業科技最新成果應用于農村產業發展的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中,以提升農村三大產業發展的現代化水平,培育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型經營主體。同時農業企業、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更加了解農村產業發展的現實需求,也更加清楚當前農村產業發展的短板弱項,在推動農村產業變革升級方面更具優勢,因此要積極培育提升新型經營主體的自主創新能力,使其逐步成為鄉村傳統產業發展的更新升級者、新興產業催生的重要推動者。
三是強化農技與產業鏈的整合優化,構筑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全產業鏈。新質生產力的逐步推進迫切要求構筑起從生產、運營、流通、銷售等全產業鏈的一體化發展鏈條,以降低各環節的資源消耗與生產經營成本、有效提升產業發展效率。強化農業技術積極融入鄉村發展全產業鏈,以農業數字技術采集并動態跟蹤管理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實現農業產業全鏈條發展的數字化;同時通過大數據分析管理,實現農業生產加工的產品與市場需求的商品的精準有效對接,降低農產品滯銷、農民增收困難等方面的風險挑戰。逐步推進現代農村產業園、物流園等現代化產業發展平臺的建設與完善,使其在農業技術推廣研發與應用、全產業鏈發展完善等方面更具組織化、平臺化發展優勢;此外積極利用現代農技不斷研發升級的優勢,積極把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最新成果積極推廣應用于農村產業發展的各領域各環節中,實現鄉村傳統產業、新興產業的提質增效。
(二)推進數字化智能化新興產業,助推農村產業實現融合發展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降低生產經營成本、提升產品附加值、助推廣大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方式。近年來為順應廣大城鄉居民的消費需求和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各地在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和產業發展基礎上,逐步注重農村產業的融合發展。當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仍存在一些亟須破解的問題,這就迫切需要借助當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顯著優勢來賦能農村產業實現融合發展。
一是推動數字化廣泛應用于農村產業鏈條中,提升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村產業鏈的融合程度。助推數字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全過程,在科學育種、土地信息采集、收割、加工等生產環節積極融入數字化技術,并朝著加快建設農產品數字供應鏈平臺的方向發展;在農村二、三產業方面,積極借助數字技術發展的契機助力農村物流倉儲業實現信息化智能化發展,并利用電商平臺發展的優勢助力農產品實現全網銷售,進而降低傳統銷售方式的地域空間方面的局限性,實現農業有基礎、運輸有渠道、產品有市場。
二是拓寬智能化應用于農村產業鏈的規模范圍,助推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村產業鏈的形成發展。在智慧化農業方面,積極培育或引入農業科技企業和龍頭企業,發揮其在科技研發、成果推廣及實地應用等方面的顯著優勢,穩步提升農業育種研發、培育種植、收割倉儲等全鏈條的智慧化農業的發展水平,逐步優化升級傳統農業的育種、種植、收割等方式。在智慧化工業及物聯網方面,逐步促進農村產業鏈從生產加工、倉儲運輸、物流銷售等全產業鏈向智能化方向發展,以降低農村產業發展間的生產經營成本,提高農村全產業鏈的發展效率,最終使智能化廣泛應用于農村產業鏈發展的全鏈條各環節。
三是打造全鏈條的數智農村產業鏈平臺,助推形成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村產業長遠發展的體制機制。搭建適合農村產業發展的數據收集、信息處理、利益共享的全產業鏈平臺,促進農村產業鏈從生產、加工、倉儲、銷售等各環節都能夠實現數字化、智能化的動態監測與資源共享[15],并促進農村三大產業內部及跨產業間的協同配合與合作共贏,實現農村產業鏈的有效拓寬,帶動農村產業發展朝著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助推發展新質生產力改造傳統農村產業發展,從而提升農村產業集聚發展的能力水平。
(三)提升綠色科技創新推廣力度,助推農村產業實現綠色升級
新質生產力由依靠資源能源極度消耗的發展模式開始轉向生態就是生產力的發展觀念,實現綠色發展、實現發展生產力與保護環境生產力要素的有機統一[16]。農村產業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既是農村產業振興、建設和美鄉村的內在要求,又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體現。要推動農村產業實現綠色發展,就需要加快轉變傳統生產生活方式,推動形成農業綠色生產方式,實現生產清潔化、廢棄物綜合利用化、產業發展模式生態化,而這就需要借助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顯著優勢,通過綠色科技的不斷創新與逐步推廣來助推農村產業的綠色化發展。
一是逐步增加綠色科技實用技術有效推廣于農村三大產業,助推農村產業綠色發展。要逐步加大對種業的研發與投入,加快建成一批擁有較強的自主種業品牌、擁有核心研發能力與產業帶動能力、擁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現代化種業企業;同時發揮科技助推農業發展的優勢,強化對現代化食品加工、農機裝備、物流銷售等方面不暢通不完善的地方進行提升改造。此外要整合各類社會力量參與到綠色科技實用技術的推廣中,逐步推進實施農業實用技術特聘計劃,如從“土專家”“田秀才”以及種養能手等人群中選聘一批專家人才參與到農業技術的推廣服務中,以帶動影響更多的農民能夠掌握農技實用技術,使其更好參與到農村產業發展中。
二是建設現代農村產業綠色科技中心,打造綠色科技與農村產業融合新載體,助推發展鄉村綠色經濟。各地要因地制宜,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符合國情、省情、農情的現代農村產業綠色科技示范園,吸引更多的農業高科技企業、綠色發展型企業到示范園區落戶發展,以影響帶動更多的綠色科技型企業助推鄉村發展。而不斷催生與涌入到現代農村產業綠色科技示范園的各企業主體,能夠進一步激活創新創造與可持續發展的活力,從而促進科技與產業、人才、生態等要素的融合發展,并催生孵化一批智慧化農業、智能化制造業、綠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等新產業新業態,進而形成農村產業發展的綜合競爭優勢。
(四)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力度,助力農村產業附加值有效提升
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就是通過核心技術的突破來實現科技創新,而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利用直接關系到產業發展成效。當前我國正面臨從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的轉型升級期,而為了實現農村產業的轉型發展,亟須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亟須通過農業科技創新賦能農村產業附加值的提升,為此就必須重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農村產業發展的能力。
一是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力度,助力農村產業附加值的快速提升。在傳統農村產業發展中,既要通過數字化、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發展成果及時轉化為助力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動力,提升產品附加值,促進產業鏈的延伸與拓展,還要積極將一些最新農技科研成果轉化為與農村產業發展相適應的生產力,從而催生一批適應農村發展的新產業、新業態,進而實現農技發展成果與產業發展鏈條的快速轉化。如在農村“一產”發展中,要著力推動生物育種技術的成果轉化,以促進種業的振興發展,實現農村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二是創新農技推廣應用方式,滿足農村產業發展的技術需求。當前隨著農村產業現代化的不斷推進,農村產業發展對新技術的需求也愈發迫切,這就需要新技術的發展成果更快更便捷地應用于農村產業發展的各環節,為此需要綜合利用多渠道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農技推廣應用,讓有不同技術需求的農民能夠通過集中技術培訓或短視頻教學等形式掌握相關的農業技術,讓農業科技成果在產業生產實踐中得到應用;同時需要選派科技特派員進村入戶開展技術培訓與創業指導,帶動更多的農民掌握產業發展所需的核心知識素養或技術能力,以更好滿足農村產業發展的技術需求。
三是加大科技創新研發力度,助力農村產業提質增效。加大對農村產業發展所需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機具的研發支持力度,為此需要針對農村產業鏈條中的技術水平低、智能化裝備水平有限等短板弱項,加強產業科研機構、涉農高校與農技人才的聯合攻關,共同致力于產業發展短板方面的研發,實現產學研的有機融合;同時要以市場發展為導向,以政策支持或稅收優惠等舉措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如農業龍頭企業、行業協會、農村各類企業等市場主體積極參與到產業科技研發中;此外鼓勵將符合條件的財政資金積極投入到產業研發中,探索建立在產業研發中的長效投入支持機制,以助推農村產業實現提質增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J].求是,2024(11):4-8.
[2]王瑜聰,劉華初.論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內涵、現實功能及其發展路徑[J].晉陽學刊,2024(2):65-70.
[3]張文武,張為付.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理論邏輯、主體架構與實現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24(1):56-64.
[4]燕連福,牛剛剛.新質生產力賦能共同富裕的內在邏輯與推進路徑[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4,10(2):82-90.
[5]龍寶新.知識生產賦能新質生產力的機理與路徑[J].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2(4):46-57.
[6]徐政,鄭霖豪,程夢瑤.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與實踐構想[J].當代經濟研究,2023,(11):51-58.
[7]高鳴,周子銘.“千萬工程”經驗賦能鄉村產業發展的理論邏輯、現實基礎與行動路徑[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4(2):1-15.
[8]王靜華,劉人境.鄉村振興的新質生產力驅動邏輯及路徑[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41(2):16-24.
[9]郭朝先,陳小艷,彭莉.新質生產力助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4(4):1-11.
[10]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74.
[11]青平,王敬斌,蔡煒煒.對農業強國建設中鄉村產業振興的幾點思考[J].經濟縱橫,2023(9):21-28.
[12]沈坤榮,金童謠,趙倩.以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J].南京社會科學,2024(1):37-42.
[13]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課題組.中國特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歷史方位與發展戰略[J].當代經濟管理,2024,46(4):54-62.
[14]習近平.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403.
[15]陳健,張穎,王丹.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的要素機制與實踐路徑[J].經濟縱橫,2024(4):29-38.
[16]張林,蒲清平.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理論創新與價值意蘊[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9(6):137-148.
The"Practical"Obstacles"and"Implementation"Paths"of"New"Quality"Productive"
Forces"Promoting"Highquality"Development"of"Rural"Industries
Xin"Yuan
(School"of"Marxism,"Anhui"University,"Hefei"230031,"China)
Abstract:""The"development"of"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is"an"important"driving"force"for"the"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of"various"industries"of"the"national"economy,"and"is"also"the"core"driving"force"for"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rural"industries."Promoting"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rural"industries"by"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is"an"objective"requirement"for"promoting"the"deep"integration"and"development"of"rural"industries,"an"inevitable"choice"for"cultivating"and"forming"new"forms"of"rural"industries,"an"important"way"to"gradually"increase"the"income"of"rural"industries"and"enrich"the"people,"and"the"only"way"to"promote"the"sustainable"prosperity"and"development"of"rural"areas."Currently,"the"promotion"of"highquality"development"in"rural"industries"through"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faces"several"practical"obstacles."These"include"the"need"to"enhance"the"breadth"and"depth"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in"boosting"rural"industrial"development,"to"advance"the"process"of"digital"and"intelligent"development"to"facilitate"integrated"rural"industrial"development,"to"strengthen"the"capacity"of"green"technology"to"drive"green"development"in"rural"industries,"and"to"improve"the"ability"of"agricultural"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to"increase"the"added"value"of"rural"industries."To"leverage"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for"highquality"development"in"rural"industries,"it"is"necessary"to"intensify"the"application"of"modern"technology"to"empower"industrial"chains"and"enhance"the"quality"and"efficiency"of"rural"industrial"development,"promote"digitalization"and"intelligence"to"revitalize"industries"and"facilitate"integrated"rural"industrial"development,"promote"the"green"technological"innovations"to"achieve"green"upgrades"in"rural"industries,"and"accelerate"the"transformation"of"agricultural"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to"effectively"enhance"the"added"value"of"rural"industries."
Key"words: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rural"industry;"highquality"development
(責任編輯:張麗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