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智能勞動具有鮮明的時代屬性和獨特的育人價值,依托研學旅行的獨特優勢將有效提升鄉村小學智能勞動課程實施質量,助益鄉村青少年手腦合一,實現全面發展。江蘇省淮安市宋集中心小學整合區域范圍內智能勞動課程資源,積極構建研學旅行視域下的“智啟鄉志”特色課程體系,幫助學生開闊眼界,涵養家國情懷,培育勞動素養。
【關鍵詞】研學旅行;智能勞動;勞動教育;鄉村小學;校本課程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5)06-0078-04
【作者簡介】1.劉鑫,江蘇省淮安市宋集中心小學(江蘇淮安,223236)副校長,高級教師;2.王國云,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教師發展中心(江蘇淮安,223200)教育科研處副主任,正高級教師。
《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要“緊跟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準確把握新時代勞動工具、勞動技術、勞動形態的新變化”。《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也強調“引入體現新形態、新技術、新工藝等的現代勞動內容”。隨著人工智能科技飛速發展,“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手段,創造出智能產品或產品中包含人工智能技術”[1]的智能勞動因其鮮明的時代屬性、獨特的育人價值逐漸受到關注。
研學旅行以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在社會大課堂中開闊眼界、增長見識、進行探究式學習,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江蘇省淮安市宋集中心小學(以下簡稱“宋集小學”)秉持新時代勞動教育課程建設的理論自洽與實踐自覺,將勞動課程與研學旅行緊密結合,在堅持手工勞動為主、培養學生傳統勞動素養的基礎上,開發并實施行知結合、手腦并用、學創一體的“智啟鄉志”特色課程,為鄉村小學勞動教育和研學旅行帶來實踐創新與模式變革,激發鄉村學生創造潛力,促進鄉村學生全面發展。
一、“智啟鄉志”特色課程的內涵及目標
1.課程內涵
宋集小學的“智啟鄉志”特色課程是基于“課程扶智,課程扶志”的理念提出的,主要是“用人工智能技術啟迪鄉村兒童的智慧”,強調課程在發展學生實踐創新素養方面的作用;“用人工智能技術開啟鄉村美好未來”,寓意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樹立為鄉村美好愿景貢獻自己力量的理想。其中,以“智”為線索串起課程的內容體系,設計智能崗位體驗、智能創意制作和智能公益服務三類子課程;以“鄉”為場域突出課程的研學屬性,整合學校、家庭與社會的智能勞動教育資源,形成教育合力;以“志”為目標指向課程的價值追求,激發、呵護并發展鄉村學生熱愛勞動、熱愛科學、熱愛家鄉的人生志向。
2.課程目標
“智啟鄉志”特色課程通過“智能勞動研學旅行”這一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智能勞動相關知識與技能,經歷智能勞動實踐過程,感受人工智能技術對社會生活的巨大助益。其有四大核心目標,即樹立正確的智能勞動觀念,形成必備的智能勞動能力,養成良好的智能勞動習慣與品質,培育積極的智能勞動精神。
二、“智啟鄉志”特色課程的內容及資源
1.“智啟鄉志”特色課程的內容體系
智能勞動涉及生產勞動、生活勞動及服務性勞動的方方面面[2]?!爸菃⑧l志”課程設置了智能崗位體驗、智能創意制作和智能公益服務三類子課程。
具體來說,智能崗位體驗課程旨在帶領鄉村學生走進社會大學堂,體驗不同行業中的人工智能崗位,感受智能科技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如智能無人機飛手、風力發電智能調度員、氣象站監測員、有軌電車司機等。
智能創意制作課程則強調動手實踐與創意發揮,鼓勵學生利用研學旅行中接觸到的人工智能技術和設備,結合鄉土文化元素,進行創意設計與制作。如智能溫控風扇、智能聲控燈、防摔倒報警器、智能分類垃圾桶等。
智能公益服務課程鼓勵學生將所學智能知識和技能應用于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特別針對鄉村弱勢群體的實際需求。如NFC大頭貼通訊錄、導航軟件應用、醫院智能就診、智能健康手環等。
2.“智啟鄉志”特色課程的場所資源
“智啟鄉志”特色課程依托研學為鄉村小學智能勞動提供場地與設備資源。宋集小學一方面加強校企合作,與區域內現代化農業產業園、青少年綜合實踐基地、科研院所、高科技工廠及高鐵站等各類場所簽訂合作意向,這些研學場所涉及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擁有相當數量的人工智能設備和技術,包括智能傳感器、物聯網、開源硬件及智能控制系統等。另一方面,宋集小學還與區域內市區學校合作,建立校際智能勞動課程的資源共同體,借助市區學校先進設施,通過研學形式有計劃組織鄉村學生到他們的STEM工作室、校內科技館等進行參觀學習和實踐。
3.“智啟鄉志”特色課程的教師資源
宋集小學設立專門的課程領導機構,組建專兼職教師隊伍,鼓勵信息科技、科學和綜合實踐等有一定橫向聯系的學科教師參與課程,擔任課程骨干。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邀請相關企業和研學基地的技術人員以單獨授課或雙師課堂的形式,為鄉村學生講解智能機器的工作原理、應用場景及發展趨勢等,帶來更準確權威的科學知識和更專業規范的演示操作,給予更及時有效的過程指導,同時還能幫助學校教師獲得專業成長。此外,邀請家長擔任課程實踐活動過程中的志愿者,承擔一定的管理任務。
三、“智啟鄉志”特色課程的實施及評價
宋集小學基于項目化學習理念開發一系列“智啟鄉志”課程項目,將智能勞動與研學旅行有機融合,分別在研前、研中和研后三個階段拓展了課程活動形式,豐富了課程活動內容。
1.研前準備階段的實施及評價
(1)明確時間地點,制定研學方案。課程領導小組根據課程主題在區域范圍內尋找符合條件的校外實踐基地,確定研學場地后安排專業團隊赴實地完成人員、時間、車輛、費用、食宿和具體研學內容的對接,此外,還需要商定研學安全管理制度和應急預案,形成研學實施方案。為提升學生的課程體驗,我們將每學期的“勞動周”作為“智啟鄉志”特色課程的實施時間,讓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全身心沉浸于課程之中,保證智能勞動研學活動實踐過程的完整性和連續性(見表1)。
(2)做好三類分析,完成研學手冊。骨干教師團隊對項目進行課標分析、知識分析和學情分析。分析課標明確項目所涉素養要求,制定評價指標;分析知識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流程;分析學生已有知識和認知偏好,確定教學重難點和最近發展區。綜合分析結果,設計研學手冊,發放告家長書和自學材料,幫助家長和學生更好地了解活動流程和相關知識,鼓勵家長和孩子一起學習相關知識。同時,借由家長評價孩子對智能知識的學習熱情及掌握情況,發揮家長在課程中的評價作用。
(3)討論活動要素,提煉研學問題。開設行前指導課,邀請班主任、研學輔導員、家長志愿者與學生見面,班主任確定每組人員及組長,研學輔導員對活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安全問題進行培訓。結合前期自主學習成果,師生合作,經歷采集、整合、刪改和優化的過程后,形成三到四個具備研究價值的高質量研學問題。教師通過各小組研學問題的質量及問題的形成過程對學生表現進行評價,提升課程前置學習效果。
2.研中實踐階段的實施及評價
(1)實境參觀體驗,明確智能任務。情感是認知的基礎,為提升學生的課程學習體驗,首先需要激發學生的研學熱情。教師可帶領學生直接進入智能勞動情境或場景,讓鄉村學生在真實、生動、復雜的環境中進行參觀體驗。比如,項目伊始學生就可以親眼見證大型智能農用無人機噴灑農藥的場景,或在智能氣象站觀察氣象數據的生成與傳輸。
(2)具身實踐操作,理解智能原理?!爸菃⑧l志”特色課程為鄉村學生創造“具身”接觸人工智能設備與技術的機會,使他們能直接通過身體或使用相關工具參與認識過程,深化學習的意義。以智能溫控傳感器為例,學生親手操作溫控風扇,親眼見證其隨著溫度變化開啟或關閉的過程,親自研究模型,經歷多種形式的探究活動,結合之前掌握的知識,最終在教師的幫助下,嘗試總結溫控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在此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學生對人工智能技術基本原理的掌握情況,評價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不斷追問的探索精神。
(3)設計物化方案,完成智能作品。作品物化是課程至關重要的一環。為順利完成報告、方案或作品的物化,教師首先明確項目要求,引導學生理解核心目標和技術要求。隨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頭腦風暴,每位小組成員都要積極表達觀點,分享創意和見解,最終通過集體決策確定最優設計方案。確定方案后,組長根據每位組員的興趣和特長進行合理分工,確保每位成員都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揮最大效能,所有人共同協作有序推進物化過程。教師需要及時評價他們在設計階段表現出的創新思維,關注學生在物化過程中的勞動習慣和勞動品質。
3.研后分享階段的實施及評價
(1)基于多重維度,評價項目作品。物化完成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展示作品。小組代表介紹作品設計理念、實現過程和功能特點,其他組從方案創意、語言表達、作品質量等多個維度進行評價。通過多維評價,學生不僅可以得到來自同伴的反饋,還能通過觀摩學習其他組的創意和思路,豐富智能勞動經驗。同時,教師和研學勞動指導師從專業角度對作品進行點評,給出具體的改進建議,幫助學生優化作品。
(2)突出多元主體,評價項目成果。返校后,各小組需要整合研學過程中的收獲和體會,將其制作成展板、PPT或視頻等,在班級舉辦課程研學成果匯報會。匯報結束后,邀請包括家長、學生、教師、基地人員在內的所有活動參與者對各小組的項目成果進行評價。
(3)分享研學成果,擴大項目影響。學校還將研學成果制作成公眾號文章、視頻或電子相冊,發布到學校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平臺或其他社交平臺,邀請家長積極轉發,在互聯網進行廣泛傳播,以獲得更廣泛的社會認可和支持。另外,還可以將研學作品帶到社區舉辦展覽或演示活動,吸引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綜上所述,在宋集小學的“智啟鄉志”特色課程中智能勞動是研學旅行的重要內容,研學旅行是智能勞動教育實施的有效手段?!爸菃⑧l志”特色課程的實施為鄉村學生享受優質教育資源,了解真實世界,體驗前沿科技,開闊心胸眼界提供了寶貴的機會,助益具有科學家潛質的鄉村青少年群體和鄉村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最終達成鄉村小學素質育人、實踐育人、科技育人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代以平,馮珊珊.數智時代勞動的新形態與新挑戰——兼論學校勞動教育的應對[J].思想理論教育,2023(3):104-111.
[2]曾天山,顧建軍.勞動教育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