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微課成了教育領域中的熱門話題。本文通過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微課應用實踐的研究,探討微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和影響。研究發現,微課能夠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而,微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也存在各種問題,如學生對手機等電子設備的依賴性增強,容易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分心和注意力不集中。需要教師在應用微課教學時加強管理和引導,確保學生能正確地使用微課進行學習。
關鍵詞:微課;小學語文;教學;應用實踐
一、引言
小學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重要載體。但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還存在著教學內容單一、學生參與度不高等問題,而應用微課教學可以有效彌補這些問題。微課是一種以短視頻為載體,結合多媒體技術和教學理論,將知識點進行分解和精簡,以便學生在短時間內快速掌握的教學模式,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度。
二、微課選擇原則
微課已成為現代教學中一種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選擇適合的微課是非常重要的,需嚴格遵循相關原則。
1.微原則。微原則指的是微課的時長應該控制在短暫而精彩的范圍內。小學生的注意力往往比較短暫,如果一個微課過長,學生可能會失去興趣,無法集中注意力。因此,選擇時長適中的微課非常重要。這可以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得有效的學習內容。在正常情況下,微課時間要控制在5~8分鐘,才能滿足小學生的認知特征和視覺停留規律。
2.趣原則。趣原則指的是微課應該設計得有趣味性,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小學生對于枯燥的知識往往沒有太大的興趣,如果微課能夠用生動有趣的方式進行呈現,如動畫、游戲等,那么學生就會更加愿意參與進來,進一步提高其學習效果。
3.針對性原則。針對性原則指的是微課需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選擇。每個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的基礎和興趣都不盡相同,因此在選擇微課時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選擇,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適合自己的微課。
4.拓展性原則。拓展性原則指的是微課應該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思維能力。語文學習不僅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語言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等。因此,在選擇微課時,要注重微課的拓展性,讓學生在學習中能夠得到各種啟發和幫助。
三、小學語文微課教學設計流程
為了能夠更好地設計和實施小學語文微課教學,教師要嚴格按照課前設計、課中設計、課后設計進行。在課前設計階段,教師需要對所要講授的內容進行充分準備,明確教學目標,如知識、能力、情感目標,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材和教具,以及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并準備好所需的多媒體工具和教學資源,如PPT、視頻、音頻等。同時,教師可以設計啟發性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他們提前預習相關知識。(如圖1所示)
在課中設計階段,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進度,進行具體的教學安排,積極導入一系列活動,引發學生進行主動思考,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接著,采用微課方式,將知識點進行簡潔明了的講解,并結合實例進行說明。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講解過程中,教師要利用提問、討論等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設計小組活動或個人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最后,教師進行課堂總結,讓學生對本節課內容有一個全面的回顧。
在課后設計階段,教師要布置學生作業,布置書面作業或練習題,讓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教師需要求學生進行拓展性的閱讀或寫作活動,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對學生作業進行批改,并針對學生的錯誤,給予及時的指導和反饋;組織復習或討論活動,幫助學生全面回顧所學的知識,并解答他們的疑惑[2]。
四、微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一)合理設計微課,輔助學生課前自學
教師設計微課時,應注重內容的選擇和組織,并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培養他們的分析能力。以《陶罐和鐵罐》為例,其是一篇寓言故事,通過對陶罐和鐵罐的比較,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通過在微課中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陶罐和鐵罐的特點,以及它們所代表的含義,利用這種方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思維,增強他們對故事的理解能力。同時,在微課輔助學生課前自學時,教師可以提供多種學習資源,利用音頻、視頻、圖片等多媒體將學習資源呈現在學生面前,以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此外,在微課中輔助學生課前自學時,應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總結,引導學生通過觀看微課視頻、聽取相關講解等方式,對故事進行深入思考,并進行個人總結。如在學生自學過程中,可以要求他們比較陶罐和鐵罐的異同,以及這個寓言故事想要傳遞的信息,增強學生對故事的理解程度,為后續課堂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優化課堂教學方法,打造有活力的語文課堂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微課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手段逐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本文以《荷花》這篇經典的語文課文為例,探討微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并提出優化課堂教學方法,打造有活力的語文課堂,使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課文。在《荷花》這篇文章中,利用PPT、視頻等形式,將荷花生長過程進行展示,搭配適當的背景音樂,使學生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夠理解課文中描述的荷花飄香、葉子隨風蕩漾的情景,還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和生命的力量。
微課采用互動式的學習方式增強學生的參與度,在教學過程中要設置相關問題,讓學生在觀看微課的同時進行積極的思考和回答。例如:在《荷花》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提問學生:“你們有沒有見過真實的荷花?”“你們覺得荷花美在哪里?”通過這種互動式的學習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的課外閱讀和實踐活動,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和應用。如在《荷花》這篇文章中,可以鼓勵學生去尋找其他關于荷花的資料,并且組織野外考察,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受荷花的美麗,進一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3]。
(三)合理設計課后作業,彰顯微課實效
微課是一種通過短視頻形式來傳授知識的教學模式,近年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本文以《荷花》教學為例,探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合理設計微課的課后作業,以彰顯微課實效。
首先,課后作業應與微課內容相呼應。在《荷花》教學中,微課可能涉及詩歌的朗誦、詞語理解、情感表達等多個方面。教師要針對這些不同的內容,設計相應的課后作業。如在朗誦部分,可以要求學生模仿老師的語調和節奏,錄制自己的朗誦視頻;在詞語理解部分,要求學生找出詩中的重要詞語,并寫出自己的理解;在情感表達部分,要求學生寫一篇關于自己喜歡的事物的文章,并試著用詩的方式表達出來。通過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在課后鞏固所學知識的同時,也能更好地應用微課中的內容。
其次,課后作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微課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思維能力。因此,在設計課后作業時,要加入相關思維性的問題。如在《荷花》教學中,可以設計一道思考題:“為什么作者要把荷花比喻為‘清麗無瑕’?”這種問題既能夠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又能夠鍛煉他們的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通過思維性作業,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最后,課后作業應鼓勵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微課的優勢是能夠讓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后作業時,應鼓勵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如在《荷花》教學中,要求學生去實地觀察荷花,并寫下自己的觀察心得;或者要求學生在家里種植一盆荷花,并記錄下生長的過程。通過這樣的實踐性作業,引導學生對荷花進行深入了解,全面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和實踐能力。
五、小學語文微課教學案例分析
本文以課文《觀潮》的教學為例,對小學語文微課教學展開分析,主要涉及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
1.課前。在視頻開始前,教師用2分鐘的時間展示錢塘江大潮的壯麗景象,可通過選取一些精美的圖片或者視頻片段來呈現,同時簡單介紹錢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和特點,讓學生對這個話題產生好奇心。接下來,教師將用5分鐘的時間展示《觀潮》的課文內容,并配備《觀潮》音頻進行朗讀,在朗讀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語調和節奏,以便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的意境。同時,在視頻中,教師要標注課文中的四字詞語,幫助學生全面理解文章,如,對課文中出現的“千人一面”“搖身一變”等四字詞語,教師可在視頻中用文字或者圖標的方式進行標注,并簡單解釋其含義和用法,讓學生對這些詞語有初步的認識。通過這種課前設計,讓學生在短時間內了解錢塘江大潮的景象和《觀潮》的主要內容,并且對關鍵詞語有初步的認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前預習課文內容,為后續的教學做好鋪墊[4]。
2.課中。在微課輔助下,學生已經完成課文的預習。接下來,教師開始進入教學環節。在這一環節,教師可采用設問的形式導入新課——
教師:誰能給我們介紹一下錢塘江大潮呢?
同學A:錢塘江大潮是指每年農歷八月十八,因地理氣候條件特殊而形成的潮汐現象。這種潮汐是由于太陽和月亮的引力造成的。
教師:非常好,同學A對錢塘江大潮的介紹很清楚。請大家自由朗讀一下課文,注意發音要準確。
學生開始自由朗讀課文,教師則在一旁仔細觀察他們的讀音,指名同學讀課文的情況,并要求全班齊讀一遍,通過這些方式,檢查了同學們的課前預習情況。
進入學習環節后,教師播放錢塘江大潮的微課視頻。視頻中介紹了錢塘江大潮的起因、過程和影響。教師要提醒學生認真觀看視頻,理解其中的內容。視頻結束后,教師開始對課文進行深入分析,引導學生討論錢塘江大潮對人們的生活和經濟產生的影響。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提出了各自的觀點。
教師:非常好,同學們對錢塘江大潮的影響有了很好的理解。請大家用自己的話簡單寫一下對錢塘江大潮的認識和感受。
同學們開始動筆寫作。教師在一旁指導他們,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
教師:時間到了,誰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寫作呢?
同學B:我認為錢塘江大潮是自然界的奇觀,它不僅給我們帶來災難,也給我們帶來各種財富。人們通過觀潮來感受大自然的力量,也從中獲得經濟上的利益。
教師:非常好,同學B對錢塘江大潮的認識很深刻。謝謝你的分享。
在這節語文微課教學中,同學通過預習、討論、寫作等多種方式,深入了解了錢塘江大潮的起因和影響。
3.課后。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示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大海的壯麗景象。通過觀看這些視覺材料,學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海浪的浩蕩和氣勢,從而更容易理解課文的主題和意境。同時,教師可以設計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討論。如可以詢問學生:“為什么作者會用‘如駿馬飛奔’來形容海浪?”“你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過類似的體驗?”通過這些問題,學生可以通過自身經驗和感受與課文進行聯系,增加對課文的理解。在課堂結束后,教師可以布置一些與課文相關的作業,以鞏固學生的學習效果。例如:要求學生寫一篇關于觀潮的作文,或者設計一幅海浪的插畫。通過這些作業,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創造力[5]。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微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實踐研究表明,微課能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水平,并且能提供個性化的教學服務。但微課的應用仍然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索,以期進一步優化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蔣慧云 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實驗小學
參考文獻
[1] 梁宵輝. 基于現代信息技術微課運用的小學語文創新教學策略[J]. 科技風,2023,(24):174.
[2] 蘇蘊寶.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微課資源的設計與應用研究[J]. 新課程導學,2023,(03):95-98.
[3] 廖燕萍. 微課資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研究——以《爬天都峰》課文教學為例[J]. 教師,2023,(01):30-32.
[4] 馬占清. 基于微課提升小學語文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的策略探究[J]. 科普童話,2023,(24):133-135.
[5] 羅桂龍. “互聯網+”背景下微課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 基礎教育論壇,2022,(14):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