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升學生閱讀素養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點。在一線教學中,可以運用“學教評一體化”的模式,設計以提高閱讀信息搜索、解釋推理和反思評價能力為內容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圍繞學習任務進行多元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學習式評價,以有效提高初中生的語文閱讀素養。
關鍵詞:學教評一體化;閱讀素養;多元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學習式評價
“學教評一體化”是一種以學生學習為核心,以教學目標為依據設計教學評價,通過評價讓學生明確“學什么”“如何學”,以評促學組織學生學習的模式。閱讀素養是學生個體發展的重要體現。在“學教評一體化”視域下,筆者結合“學教評一體”理論,從閱讀習慣、閱讀思維、閱讀元認知能力的培養三方面,探索了提高初中生語文閱讀素養的途徑。
一、重視習慣培養:運用多元性評價,讓閱讀預習質量提高
我們可以在預習階段把閱讀習慣的目標設計成具體的批注任務,師生共同訂制批注評分表,學生完成課文預習,進行自評、他評。表內的評價內容分為批注符號、批注數量、批注角度三方面。以終為始,既包括低階認知目標,比如批注關鍵詞,對詞語進行解釋;也包括高階認知目標,比如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和對課文內容、中心的批注;也有元認知目標的具體化,比如對批注符號的規范運用。評價的主體有自己、同伴和老師。通過主體多元化評價,明確個人閱讀方法的優劣,把他人的預習情況納入自己的學習資源,也在他人的肯定中得到完成任務的外部力量,最后指向良好閱讀習慣的形成。除此以外,還要對批注的內容進行細化,教給學生批注方法,引導學生切入文本,與文本展開多角度的對話,達到深度閱讀的目標。祝新華教授提出“六層次閱讀能力系統”,認為在教學與評估中要全面關注復述、解釋、重整、伸展、評鑒、創意等能力的培養。目前這一理論已經得到了較好的推廣。從這一理論出發,結合本班實際,筆者從如下幾個角度引導學生閱讀批注:
給予學生交流的平臺,鼓勵他們大膽展示個人的批注成果,分享自認為很用心去做的內容。這既讓展示的學生得到肯定與激勵,同時生生之間也有了批注方法交流的機會,產生積極互動,對預習批注有更全面的認識。堅持“自主批注—交流碰撞—完善提升”的過程,進行反復的批注實踐與練習,不斷強化行為,直到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重視思維培養:運用形成性評價,讓閱讀思考過程可見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基于原有的知識經驗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常常是在互動中完成的。在閱讀過程中,可以通過形成性評價,讓學生了解自己閱讀能力的優劣,懂得如何改進,以形成正確的閱讀思維方式。筆者一直在努力探索“閱讀程序”,希望能更有效地指導學生閱讀思考的步驟和方法。筆者要求學生準備一本課堂本,把閱讀思考的結果寫在本子上,盡量用長句回答問題。巡視時,我們可以輕松發現學生的思考進程和思維軌跡,進行有針對性的面對面指導,為毫無頭緒的學生提供思考方向,讓學生把有代表性的答案板書在黑板上,讓答案矛盾的同桌互相討論,對閱讀的評價不再停留在“閱讀能力差”這樣籠統的評價上。課堂上呈現出具體的閱讀問題:閱讀缺乏圈點勾畫、答題無序、概括不得要領、離開文本憑經驗貼標簽、概括詞匯匱乏、思考問題單一化……這些涉及思維品質、思維方式以及表達能力等方面的問題,發現一個,解決一個,突破學生閱讀素養提升的瓶頸。囿于課堂上教師關注的廣度不足,難于了解每位學生的閱讀反饋情況,可以根據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從知識的掌握、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學習過程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制訂課堂閱讀素養評價表讓學生自評或同伴互評。
表1由閱讀教學目標出發,把目標定為評價任務,通過量化和質性兩方面進行評價,閱讀過程和閱讀效果雙維度進行衡量,建構立體統整的評價范式,實現對學習狀態的整體性評價,把“學教評一體化”和形成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檢視閱讀教學目標的達成度。
三、重視元認知能力培養:運用學習式評價,讓閱讀思考結果增值
學習式評價是一種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評價而進行的評價。學生完成閱讀題也就是對閱讀思考結果的梳理,是一種終結性評價。如果我們能在平時讓這個結果可評,那我們就能把一次次的終結性評價變成學習式評價。這不但可以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考核,而且可以指導學生下一步應該如何閱讀,如何評價,關注進步,提高自我效能感,實現評價增值。根據泰勒提出的“行為目標評價模式”,教師可以先確定閱讀的目標,對目標進行分類與排序,用操作性的語言去界定目標,設計實現此目標的情境,開發有效的評價方法,收集學習的結果,并把它與既定目標進行對比。閱讀題的考查,在平時的訓練中我們可以根據當次閱讀訓練的目的,把訓練目的細分成得分點。從方法層面為閱讀能力提高賦能很重要,但是人的教育離不開思想引領,可以采用質性評價量化,在表1的基礎上繼續細化閱讀能力分類,盡量準確評估,助力學生閱讀能力和評價能力的培養。制訂各種閱讀能力的考查點得分情況,讓學生對重要水平測試中自己的閱讀能力變化有了解。
研究表2的統計數據,學生可以根據閱讀知識體系和相應的閱讀能力,詳細了解自己當前的閱讀實力,明確“下一步該做什么”。指導學生收集個人在不同時間點上的學習成績,堅持在每次水平測試后自評,追蹤個人成長的軌跡,基于成績的縱向比較,進行有效的自我評價,看見其中的價值增量,最終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鼓勵學生之間互相交流閱讀能力提高的方法或者難以提高的困惑,成為互相學習的資源。對于一些閱讀難點,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寫閱讀評價日志,分析每次閱讀考核的成績,明確提升空間,調整學習方法。這種學習式的評價旨在培養學生元認知方面的評價能力,指向“進階式”評價目標。
把閱讀教學的過程和結果、評價任務和目標互相轉換,讓學生及時了解所學內容,清楚下一個層級的水平,主動進行新的學習實踐,實現評價增值。評價在學生個人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同時可以豐富教師獲取信息的渠道,為教師進行教學決策奠定基礎。因此,教師首先要轉變教學評價觀念,以此來激勵學生學習,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徐玲玲,曹琦,劉徽.評價連續體設計:打造完整的多層級評價體系[J].上海教育,2022(11).
[2]楊磊,朱德全.核心素養課程開發評價:以泰勒模式為參照[J].教學與管理,20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