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特殊教育學校建校30多年來,始終秉承“為殘疾學生終身發展服務”的辦學理念,站在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高度,建設農業教育基地,開發“四季生長”理念下的校本課程,構建實用、實境、實操“三實課堂”,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為學生成長為鄉村振興建設者奠定堅實的基礎。
【摘要】 就業是民生之本,殘疾人就業問題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為解決農村殘疾學生就業問題,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特殊教育學校立足地區農業產業優勢,圍繞鄉村全面振興要求,整合教育與農業資源,建設農業教育基地,并在目標制訂、課程開發與實施、保障措施建設等方面深入實踐,形成了培養鄉村振興建設者的育人模式,促進了殘疾學生穩定就業。
【關鍵詞】 鄉村振興;特殊教育;殘疾人就業;育人方式
【中圖分類號】 G76
【作者簡介】 楊錦,高級教師,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特殊教育學校(南京,211200);后開照,一級教師,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特殊教育學校(南京,211200)。
就業是民生之本,殘疾人就業問題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農村殘疾人約占我國殘疾人總數的70%,是殘疾人中的主要群體。近年來,農村殘疾人就業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懷下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并未實現根本解決,農村殘疾學生“走出校門即回家門”“畢業即失業”的問題依然存在。在這一背景下,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特殊教育學校(以下簡稱學校)立足地區農業產業優勢,因地制宜改革教育模式,秉持“為殘疾學生終身發展服務”的辦學理念,持續推進殘疾學生教育與農業生產實踐深度融合,實現學生穩定就業。
一、明確育人目標:培養鄉村振興的參與者和建設者
黨的教育方針指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學校所在地溧水區以農業經濟為主,農業產業優勢明顯,區內有國家級農高區、省級重點農業科技園區等。學校學生大部分來自附近農村,他們熟悉農作物的種植流程和牲畜的飼養方法,參與過家庭中部分農業勞動,在學習農業生產技術方面有經驗基礎。同時,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基于此,學校積極響應國家戰略,不斷創新育人模式,明確了“培養鄉村振興的參與者和建設者”育人目標,推動農村特殊教育學校育人方式的改革創新,形成了學業、產業、就業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相互促進、可持續發展的育人格局,旨在培養學生成為有愛農情懷、興農本領、強農理想的鄉村振興參與者與建設者,讓學生在建設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麗鄉村中實現穩定就業、創造人生價值。
二、變革育人方式:學校融合鄉村,職前貫通職后
學校站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高度,堅持教育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圍繞育人目標變革育人方式,以學校融合鄉村、職前貫通職后為改革方向,開展產、學、研融合的、以實踐為重點的教學,在實現殘疾學生職業發展的同時助力鄉村振興。
(一)學校融合鄉村:建設用好農業教育基地
學校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總要求,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指導下,積極建設農業教育基地。2001年,學校開發了186畝荒山地作為農業教育基地,組織殘疾學生進行種植、養殖等勞動實踐,并開始安置畢業學生在基地就業。2017年2月,學校和基地整體搬遷至晶橋鎮,結合當地特色,整合教育與農業資源,在學校周邊重新規劃了1075畝集綠色農業、休閑觀光、教育實訓于一體的多功能基地,并從以下三個方面構建學校融合鄉村的育人格局。
一是圍繞職業教育專業布局農業產業。學校開設的職業教育專業為“作物生產技術”。該專業設有六大核心課程:農作物生產技術、蔬菜育種與蔬菜生產、花卉育種與花卉生產、果樹育苗與果樹生產、禽畜養殖、水產養殖。為更好地落實職業教育專業課程計劃,基地圍繞專業課程規劃建設農業產業,建有牡丹園、竹園、桃園、茶園、蔬菜栽培區、水產養殖區、果雞生態放養區、智慧稻田種植區、玻璃溫室、連棟大棚、組培室、制茶室等。基地中各個園區的種植和養殖項目為學生的專業技能學習提供了課程資源和實踐場所。專業課程的教學方案、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等均依托基地資源開發應用。
二是圍繞農業產業開發社會實踐項目。學校定期開展鄉村研學實踐,如春秋綜合實踐、節假日親子活動等,組織學生走進村莊、農業園區,體驗四季鄉土風情,了解現代農業產業,培養學生愛農情懷。學校主動對接溧水農業企業與鄉村景點,先后掛牌成立了9個殘疾人教育實踐基地,定期組織中職段殘疾學生到實踐基地學習,加深學生對農業科技與鄉土文化的認知,拓展學生學習體驗,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練就興農本領。同時,學校依托基地農業產業資源,為普通中小學生社會實踐提供服務,讓特殊教育反哺社會。學校開發了短期、中期、長期3類共56項農業社會實踐課程,供不同地區、不同年齡的普通中小學生選擇,實現殘疾學生和普通學生共同學習、融合發展。
三是圍繞鄉村振興發展旅游業。基地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牡丹園為主要宣傳點,定期舉辦牡丹節特色活動,著力打造旅游品牌,在豐富溧水旅游資源的同時,讓社會更加關注和了解特殊教育。學校在農業生產、加工、銷售、游客服務、社會實踐接待等各個環節均安排學生參與實踐,為殘疾學生提供多樣的就業崗位,現已安置了32名畢業生在基地就業。節假日期間,學校聯合殘聯、文旅局等部門組織殘疾學生手工作品、農產品義賣、展示活動,如海樂城牡丹盆花義賣、殘疾人之家茶葉展銷等,充分展示殘疾學生才能,使學生增強自信心,樹立強農理想。
(二)職前貫通職后:服務殘疾學生終身發展
學校始終踐行“為殘疾學生終身發展服務”的辦學理念,以就業為導向,構建各學段有梯度、相銜接的貫通式課程體系,建立貫通式管理機制,實現職前職后貫通培養。
一是建構貫通式課程體系。學校在落實好國家課程的基礎上,圍繞生活自理、生涯規劃等方面,為各學段學生、畢業生提供針對性、關聯性、進階性的實踐教學內容,構建相互銜接、深度呼應的貫通式課程體系。在學前、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結合基地與鄉村資源,設計實施了“樂農強能”勞動課程和“三段四領域+任務群”的系列化課程;根據農業生產的季節性,以“春播、夏種、秋收、冬藏”為原則編撰勞動學本,開發了特色農耕類、農趣體驗類、農業手工勞動類特色實踐活動。在中職階段,學校結合基地的實際情況,開發作物生產技術專業課程,設有種植基礎、養殖基礎2個專業平臺課程、6個核心課程、6個綜合實訓課程以及多個選修課程。對于已畢業的學生,學校根據他們的實際就業需求,開發項目化、主題式且以實用農業技術為主的繼續教育課程,共計21項。貫通式課程體系為殘疾學生構建了終身學習體系,提升了學生的農業技能水平和職業能力。
二是建構貫通式管理機制。學校根據職前、職后需求,統籌學校內設機構功能,將職前、職后教育和培訓納入教學實訓處統一管理,將在校學生與已就業職工的日常工作納入學工處統一管理,形成貫通式管理體系,保障職前職后的有效銜接。學校充分發揮好國家級殘疾人職業教育培訓基地功能,建立線上培訓資源平臺,實現線上選課、培訓需求匯總等功能,線上線下培訓相結合,利用信息化手段破解畢業生培訓、基地活動個性化定制等難題,更好地滿足不同類型、不同程度殘疾學生需求。
三、強化育人保障: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背景下,學校積極構建產教融合育人實踐的多維協同機制,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支持的多方聯動保障體系,有效實現了資源配置的統籌協調、教育成果的共建共享以及改革實踐的整體推進。
溧水區委、區政府一直高度重視特殊教育事業發展。自2008年學校籌建職業中專以來,政府在專業教師配備上給予了大量政策支持,例如,允許非師范專業的農學專業學生報考教師編制,為教師預留兩年緩沖期考取教師資格證等。學校先后招錄了8名農學相關專業人才從事中職階段專業課程教學,形成了“教師資格證+專業技能等級證”的“雙師型”專業教師團隊。2014年,溧水區投入近2億元一體化規劃建設溧水區特殊教育學校和農業教育基地,協助構建產教融合新格局。溧水區將特殊教育事業納入民生實事,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研究制定特殊教育師資培養、經費保障、就業支持等配套政策,為培育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建設者提供制度保障。
溧水區各部委、辦、局堅持特教特辦,圍繞學校和基地發展提建議、出實招。區教育局將基地運轉費用納入財政預算,每年春秋兩季下發文件,安排全區中小學生來基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區殘聯對殘疾人就業項目給予經費支持;區文旅局為牡丹節的舉辦給予專項補助;區農業農村局對基地農業設施建設給予專項補貼,共同助力學校和基地可持續發展。
此外,為保障基地專業化發展,學校邀請南京農業大學進行技術指導。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多次到基地考察,義務為教職工進行科學規劃與種植、養殖技術培訓,為基地的建設和發展給予了專業化指導。同時,學校組建專家指導團隊,定期邀請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的專業教師、科研部門等來校指導培訓專業教師的特殊教育技能,為殘疾學生學習職業技能提供了專業師資支撐。南京金鷹國際集團自2003年9月起,先后資助了近2000萬元用于基地建設。商會、慈善總會、愛心企業等經常來校捐資助學,保障了學校和基地健康持續發展。
展望“十五五”,學校將進一步對標鄉村振興需求,加快建設完善的農業產業鏈,進一步拓展基地功能、提升服務品質,深化學校融合鄉村、職前貫通職后的育人實踐,讓殘疾學生在實踐中增長見識、提升技能,適應鄉村振興需求,為其融入社會、穩定就業打下堅實基礎,為鄉村振興貢獻特教力量。
(見習編輯:孟慶錦;責任編輯:趙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