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課課練普遍存在的趣味性不足、與教學目標及專項技能脫節、缺乏系統設計等問題,本研究基于多學科理論構建了由“四層結構”組成的“兩段式體育趣味專項課課練”理論框架。該框架主張在每節體育課基本部分的前段(約4分鐘)和后段(約6分鐘)分別安排短時高頻、富有趣味化與游戲化特征的專項練習,旨在有限課時內兼顧學生興趣與專項體能、技能的同步提升。本研究所提出的框架從理論層面為優化課課練設計提供了系統化思路,并為后續實踐應用與實證研究指出了可行的操作路徑。
關鍵詞:專項課課練;趣味化;游戲化;專項練習
中圖分類號:G62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5)03-0009-03
一、問題提出
近年來,國家多項政策文件對學校體育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教會、勤練、常賽”更成為新時期體育教學改革的核心理念。其中,《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規定,每節課應有10分鐘左右體現多樣性、補償性、趣味性和整合性的體能練習[1]。這一要求不僅凸顯了體能練習在學校體育中的重要地位,也指明了在實踐層面需兼顧學生興趣與多元目標的發展方向。
然而,在實際操作中,“課課練”仍面臨諸多挑戰:內容枯燥、形式單一,難以激發學生興趣[2];與專項技能脫節[3];教師理念滯后,缺乏創新與有效指導[4];評價體系不完善,難以全面監控課課練過程[5];與教學脫節,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6];無法滿足個體差異,個性化不足[7]。大多數課課練依然只是課堂中的孤立環節或機械練習,缺乏對單元目標、教學重點及學生差異的綜合設計,難以形成系統化、遞進式的身體練習方案。同時,對專項體能與技能練習的趣味化挖掘也并不充分,學生往往因重復單調的練習而出現疲倦和懈怠。在有限課時內如何兼顧學生的興趣激發與專項體能、技能的同步提升,已成為學校體育教學急需破解的難題。
基于此,本文提出并構建了“兩段式體育趣味專項課課練”理論框架(以下簡稱“兩段練”),既呼應國家政策對課課練的要求,又著力克服當前實踐中的諸多不足,力求為“專項課課練”的實施提供更具系統性與可操作性的思路,并為后續實證研究和教學推廣奠定理論基礎。
二、概念界定
本研究將“兩段練”界定為:在每節體育課基本部分的前段(約4分鐘)和后段(約6分鐘)分別安排短時高頻、富有趣味化與游戲化特征的專項練習,旨在有限課時內兼顧學生興趣與專項體能、技能同步提升的一種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其中,“趣味化”指通過富有吸引力和創意的練習形式,增強學生的參與意愿與興趣;“游戲化”則強調運用規則設計、競賽要素或合作機制等游戲元素,使練習過程更具互動性和挑戰性;“專項練習”旨在突出目標運動項目的核心動作與技戰術要求,幫助學生以針對性方式強化相關體能與技能。
具體而言,前段課課練以中等強度且與本節課技戰術緊密關聯的趣味化、游戲化練習導入教學內容,使學生在初步熟悉專項動作、激發學習興趣的同時獲得相應體能與技能的發展;后段課課練則采用中高強度、對抗性與競賽性更強的趣味化、游戲化練習,進一步強化專項體能與技能,并鞏固當堂所學。通過“兩段式”設計,不僅能夠凸顯專項的針對性,也能在強度與趣味要素的變化中始終保持學生的積極參與,讓他們在樂趣與成就感的交互作用下掌握技術要領,從而充分發揮課課練對專項體能與技能的雙重促進作用。
三、兩段式體育趣味專項課課練的理論框架
(一)總體結構
本研究構建了一個由四個層面組成的“兩段練”理論框架(圖1)。
1.理論支撐層
融合運動技能學習理論、自我決定理論、體適能與運動訓練學理論等,為“兩段練”的科學性與可行性提供堅實支撐。
2.設計原則層
強調與教學目標相結合、趣味化與挑戰性平衡、分段與強度遞進、安全負荷等關鍵原則,確保“兩段練”在有限課時內兼顧體能與技能雙重需求。
3.教學流程層
圍繞“兩段練”安排“玩(前段課課練)-思-學-練-再玩(后段課課練)-評”教學環節,高效組織與落實專項練習。
4.評價反饋層
采用多元評價方式,結合過程性與終結性評價,為“兩段練”調整與學生持續進步提供客觀依據。
由此,四個層面相互銜接、環環相扣,通過評價反饋回流至理論支撐,形成一個動態閉環,為后續的持續改進與優化提供依據。
(二)關鍵設計原則
1.與教學目標相結合原則
“兩段練”必須與本節課的體能和技戰術目標保持一致,前段課課練著重體驗與本節教學內容相同或相近的技術動作與體能需求,初步建立正確動作概念或復習戰術要點并激發興趣;后段課課練則進一步強化專項體能與整體技能,有效銜接并提升學生對專項技能的綜合掌握與理解。
2.趣味化與挑戰性平衡原則
在“兩段練”中融入趣味化、游戲化元素,保持學生興趣與積極性的同時,還需保證足夠的技術含量與難度,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獲得適度挑戰與成就感。
3.專項針對性原則
著眼于具體運動項目的關鍵動作和身體素質需求,設計既具有專項動作特征、又能提升相關體能要素的“兩段練”內容,使學生在短時高頻的練習中持續強化專項體能和技能。
4.短時高效與分段遞進原則
通過在基本部分前段與后段分別進行中等和中高強度的游戲化練習,有效分配負荷與內容,既能避免單次練習過度疲勞,又能累積足夠的運動量與技能練習次數,逐步提高體能與技能水平。
5.安全負荷與分層設計原則
根據學生年齡、體質水平和技能差異,科學控制運動負荷并靈活分組或分層,前段負荷以不影響后續運動技戰術學練;整體負荷以不妨礙學生下節課正常參與為原則。讓所有學生都能在安全范圍內有效提升,同時防止因超負荷或動作不當引發運動損傷。
6.評價與反思原則
借助及時反饋與多維度評估,將結果用于調整下次“兩段練”的強度或形式,引導學生自我監測與反思練習過程,促使體能與技能提升形成正向循環。
(三)教學流程
“兩段練”的教學流程應嵌入完整的體育課結構框架中設計。主要內容包括:課前,教師根據單元和課時教學目標與學生水平,分解與組合關鍵技術動作并規劃每節課的體能與技戰術重點;課中,教師組織實施并及時反饋與指導;課后,教師總結反思并優化課課練策略。
下面,本文將從課中實施“兩段練”的具體流程進行闡述(以足球單元第8次課“運球+傳接球”為例)。
1.準備部分
在課堂常規后,教師先組織有針對性的熱身活動,使學生身體機能逐步激活并初步感知當節教學內容(示例:運球慢跑+拉伸)。
2.基本部分
“兩段練”在基本部分遵循“玩-思-學-練-再玩-評”的六步流程,其中“前段課課練”主要對應“玩”環節,“后段課課練”則與“再玩”環節相呼應。
(1)玩(前段課課練)
本段既是準備部分的“延伸”,又是基本部分的“導入”,教師在約4分鐘的中等強度、游戲化專項課課練中引出當堂課的學習主題。該環節旨在活躍課堂氣氛,集中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在游戲過程中無意識地進行身體鍛煉和相關技能的初步體驗。基于自我決定理論,趣味化與游戲化可使學生在較為放松的情境下初步建立動作概念,增強自主感與勝任感,從而提高后續學習動機與練習投入度(示例:兩人一組“運球+傳接球”競速闖關游戲)。
(2)思(問題引導)
前段課課練結束后,教師鼓勵學生反思游戲中的動作難點或失誤,并引導他們主動思考改進方法(示例:引出腳內側運球技術要領的討論)。
(3)學(技戰術教學)
教師結合學生反饋,講解并示范當堂技術要點,強化正確動作概念(示例:支撐腳的位置和觸球腳的部位等)。
(4)練(技戰術練習)
學生分組或個人練習,教師巡回觀察并進行分層指導(示例:初級組慢速運球+近距離傳接球,高級組快速運球+中距離傳接球)。
(5)再玩(后段課課練)
基于“運動技能學習理論”和“間歇訓練模式”,分兩段進行專項課課練,既能有效避免認知過載,又能在有限時間內高效強化學生的體能與技能。本段為“專項強化階段”,教師在約6分鐘的中高強度、競爭性的游戲化課課練中,組織學生開展針對性的專項練習。內容可圍繞專項體能(如變向變速跑等)或專項技能(如傳接球的多種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提升專項體能并深化對技戰術要領的理解。教師應注重過程性反饋與個性化指導,讓學生在實戰化情境中獲得及時糾正與強化,從而實現技能遷移與鞏固(示例:第一次練習為運球繞固定間距直線標志桿+傳接球競速;第二次練習為運球繞“Z”字形標志桿+傳接球競速)。
(6)評(即時評價)
教師通過口頭或其他合適的評價方式,對學生在后段課課練中的表現進行及時反饋并提出改進建議(示例:指出傳球不準或接球不穩等問題,并肯定表現優秀的同學)。
3.結束部分
教師帶領學生放松活動,幫助身體恢復;最后,對本節課重點進行簡要回顧或討論,鼓勵學生在課后繼續復習與練習(示例:慢跑、拉伸,分享運球與傳接球心得)。
通過上述三大環節,尤其是“兩段練”相輔相成的梯度安排,前段調動積極性、提高參與度、發展體能;后段落實教學目標、提升運動技能、強化體能。學生既能保持對練習的興趣,又能在每堂課獲得切實的體能、技能進步。
(四)評價與反饋
為評價“兩段練”的實際效果,可采用過程性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通過教師觀察、學生互評和自評,實時掌握專項體能與技能練習效果以及學生興趣水平;定期結合體能指標測評與專項技能測試,檢驗目標達成度。根據評價結果,教師可及時調整練習強度與形式,使學生在持續反饋中保持較高學習動機,穩步提升體能與技能水平。
四、結語
本研究在前后分段、短時高頻的趣味化與游戲化練習基礎上,提出并構建了“兩段式體育趣味專項課課練”理論框架,強調專項體能與技能的同步提升,為課課練的教學設計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可操作路徑。未來研究可將其應用于更多運動項目及不同學段,并在實踐中結合多元評價與差異化指導機制,對其進行系統檢驗與動態完善,從而為學校體育教學的持續改進與創新提供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司恩國.“教會、勤練、常賽”體育教學新樣態[J].小學教學研究,2022(31).
[3]體育單元教學中“課課練”的問題與解決策略[J].中國學校體育,2021,40(11).
[4]毛振明.在體育課中如何有效地鍛煉學生身體(上)——論當前體育課改形勢下的“課課練”回歸[J].體育教學,2011,31(01).
[5]鄭思明.課中賽:小學體育課課練的升級與優化[J].新體育,2021(18).
[6]馬杰.中小學體育教師“教會、勤練、常賽”實施現狀的調查研究[D].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23.
[7]曹玉龍.促進新時代學校體育“教會、勤練、常賽”的策略[J].體育教學,2021,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