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質生產力理論與實踐不斷完善發展,其重要性愈發凸顯。文章從以新質生產力提升科技出版核心競爭力的理論背景入手,發現當前科技出版在創新性、生產性、系統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核心競爭力。基于此,文章提出以新質生產力提升科技出版核心競爭力的實踐路徑,即“廣泛吸納專業人才,構建人才培養體系”“提高信息洞察能力,定位目標受眾需求”“優化資源配置,改革生產模式”“整合創新要素,形成創新合力”,旨在為科技出版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科技出版;新質生產力;核心競爭力
科技出版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一個國家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1]。科技出版在科技創新成果傳播普及和啟發人類科技創新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其高質量發展對出版行業的繁榮、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均具有深遠影響。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方位深層次加速演進,推動高質量發展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基于此,科技出版應積極順應時代變化和產業變革,守正創新,積極培育新質生產力,運用新質生產力提升科技出版核心競爭力,促進科技出版成果產出,助力出版行業高質量發展,從而更好地傳播科學知識,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推動科技創新進步。
一、以新質生產力提升科技出版核心競爭力的理論背景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指出:“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202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2]
“核心競爭力”這一概念最早由學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指企業通過管理手段積累與整合內部資源,從而在市場中形成正規、異質、不可模仿、難以代替的能力。隨后,福克納、鮑曼等眾多學者對這一理論進行了拓展和完善,使“核心競爭力”逐漸被應用至更廣泛的領域。
當前,對新質生產力的開發與應用成為提升科技出版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以及產業的深度轉型升級共同催生了新質生產力。因此,科技出版機構需要對內部資源要素,如生產技術、業態模式、管理方法和制度等,實施技術革新,以培育新質生產力,進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二、科技出版核心競爭力之特性
蘊含各類信息、作者、資本等要素在內的科技出版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決定了科技出版的核心競爭力。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尤其是進入新時代后,獲取與模仿科技出版資源的便捷性日益提升,這使得科技出版機構長期維持核心競爭力的難度加大。基于此,科技出版的核心競爭力源自長期行業實踐中對內部資源的不斷優化,這一過程旨在確保科技出版的高質量,并贏得市場競爭優勢,從而構建起獨特且持久的發展力與創新能力。在科技出版高質量發展成為剛需和必然趨勢的背景下,科技出版機構應該著眼于提升自身的創新性、生產性和系統性,以培育與發展新質生產力,進而提升科技出版的核心競爭力。
(一)科技出版核心競爭力之創新性
單一的核心技能難以單獨構成持久的核心競爭力。某一特定領域的單項技能較容易被模仿,然而,當多個領域的單項技能與能力相互融合,形成多樣化的技能組合并展現流暢且多變的特點時,其復制與模仿的難度及成本將顯著提升。在科技出版的核心競爭力中,方法性知識具有不可復制的特性,因此其構成了科技出版新質生產力中的“新”。“新質”中的“新”指質變層面上的新穎,而非簡單的量變累積,它是事物確立其本質特征并與其他事物相區分的關鍵屬性。例如,某些出版機構盲目跟風開展出版活動,盡管在短期內或許能夠獲取一定利潤,在市場中占據一定份額,但是這這種做法無法保障其獲得長期穩定的收益,更難以達成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因此,聚焦科技出版領域的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的優化配置及其整合,全面提升科技出版的創新能力,是構成科技出版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和必要途徑。
(二)科技出版核心競爭力之生產性
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活躍的要素。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科技出版可借助科技出版物的發行加快科技信息的傳播速度,擴大科技成果的傳播范圍,提高科技生產的效率,降低科技研發的成本,進而促進科學技術向科技生產力轉化,最終體現為國家科技水平的增強和社會生產力的進步。科技出版的核心競爭力最終需要融入并服務于社會生產,必須為社會生產的發展作出貢獻。一個科技出版機構的核心競爭力既體現在其創新價值、降本增效等成效上,更體現在其為國家和社會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上。科技出版機構利用新型生產力要素構建其核心競爭力,旨在提升科技出版對發展社會生產力的貢獻度。
(三)科技出版核心競爭力之系統性
科技出版核心競爭力指科技出版機構對內部各種科技出版資源進行長期系統性的不同排列組合而形成的綜合能力。在核心競爭力理論中,“學識、協調和有機結合”是關鍵要素。核心競爭力是一個綜合性的體系,由出版機構內部多種能力集合構成。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羽提出了新質生產力的組成公式:新質生產力=(科學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勞動力+勞動工具+勞動對象)優化組合[3]。對科技出版來說,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應涵蓋科技出版資源、科技出版物、科技出版技術及科技出版體制等各個要素。科技出版機構只有不斷創新提質內部各要素,引領全體編輯人員持續學習,加快新質生產力的形成、發展和應用,才能形成系統整體的核心競爭力。
三、以新質生產力提升科技出版核心競爭力的實踐路徑
(一)廣泛吸納專業人才,構建人才培養體系
人才是第一資源。新質生產力的形成、科技出版業核心競爭力的提高均離不開高素質的科技出版從業者。鑒于此,科技出版機構要以人才為支撐,加快構建數智時代下的科技出版人才培養體系。第一,要從源頭上提升科技出版從業者的綜合素質。高校應提升科技出版人才的培養質量,注重“跨學科”能力的數智人才培養。在人才來源方面,出版行業廣泛吸納理、工、農、醫、文、史、哲等學科的高校畢業生。對希望從事編輯職業的高校畢業生而言,通常需要掌握除出版專業以外的學科知識,這意味著出版行業渴求的是具備“跨學科”能力的數智型人才。具體來說,如果高校畢業生只掌握了出版學科的相關知識,而未接受系統的訓練,往往難以勝任科技出版工作,尤其是編輯工作。基于此,高校必須培養既懂科技又懂出版的科技出版人才,使其在掌握數字技術的同時具備創新思維和跨學科的能力,能夠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推動科技出版的數字化轉型和創新發展。第二,科技出版機構需要對以編輯人員為主的從業者設定科學合理的培訓與考核指標,如直接盈利指標、出版物的學術價值和社會的認可程度、出版物的生命周期以及出版物對出版機構文化宣傳和品牌建設的貢獻等。科學合理的考核標準不僅有助于優化人才隊伍,還能增強科技出版從業者的責任感和危機感。此外,科技出版機構在強調從業者責任的同時也應當保障他們相應的權利,為其創造更多開闊視野、提升能力的機會,促使其全面發展,形成“人才培養—加快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提升科技出版核心競爭力—推動科技出版高質量發展”的良性循環。
(二)提高信息洞察能力,定位目標受眾需求
在信息時代,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必然離不開信息。對科技出版來說,信息具有以下兩種含義。第一,科技出版機構在社會的宏觀環境中收集、匯總、加工和利用的各種社會信息和市場信息,用以指導科技出版整體工作。第二,科技出版機構將自身的諸多信息,如組織形象、出版風格、出版理念等公開傳遞給目標受眾,吸引目標受眾的注意,滿足目標受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從而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無論基于哪種信息含義,科技出版機構的信息洞察力都亟待提高。科技出版機構只有高度重視信息、充分利用信息,才能在科技出版實踐中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從而提升科技出版核心競爭力。
出版從業者具備的信息競爭意識,是形成敏銳信息洞察力的基礎。一方面,科技出版從業者應具備積極主動地搜集信息、發掘信息、加工信息、內化信息、分享信息的意識,敏銳地感知、挖掘各類前沿信息,并對其進行篩選,進而依靠全面可靠的信息來提升科技出版決策的科學性,持續推出兼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精品出版物。另一方面,科技出版從業者應積極學習各種文獻資料,如科學技術相關的期刊、音像制品,從而深入理解國家及行業內外的最新法規與政策文件,提高政治敏銳性。
(三)優化資源配置,改革生產模式
要想形成新質生產力,科技出版機構必須對生產技術、業態模式、管理方法和制度等進行改革。這些要素的配置直接影響出版物生產的周期、出版效率,以及科技成果傳播的速度、范圍,甚至影響科技出版機構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因此,出版機構應促進技術革新、需求升級以及產業生態的演化,積極探尋并采納創新出版模式,以此來提升出版技術的先進性、運營效率和發展質量,進而實現出版生產力的解放與發展。這理應成為當前探索出版新質生產力實踐的重要方向[4]。其中,發展生產技術、優化資源配置、升級管理方法和制度、廣泛開展出版新模式實踐探索都是形成新質生產力和提升科技出版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以清華大學出版社為例,其從數字化轉型、資源整合、流程優化、市場拓展、綠色出版等多個維度進行了模式改革。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其一,大力開發數字出版平臺。2024年7月,由清華大學出版社自主開發的科技期刊國際化數字出版平臺SciOpen正式推出了中文期刊國際傳播服務,并迎來《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的正式入駐。截至2024年7月,該平臺已整合90多種高水平學術期刊,收錄學術論文超2.6萬篇,電子資源數據達9000余條,總瀏覽量突破2500萬次[5],兼具傳播力與影響力。其二,數據驅動決策,利用大數據分析受眾需求和市場趨勢,優化選題和發行策略。資源整合主要分為內部整合和外部整合。一是內部的跨部門協作,清華大學出版社加強了編輯、市場、銷售等部門的協作,提升了科技出版資源利用效率。二是外部協作,清華大學出版社與高校、科研機構等積極展開合作,互相借勢,共享資源,極大地拓寬了出版渠道。
(四)整合創新要素,形成創新合力
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動力源泉。從某種程度上說,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新舊動能的轉換,以創新為核心的新技術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實踐驅動力[6]。尤其在當前同質化出版物逐年遞增的背景下,創新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在數智時代,科技出版業的創新應重視整合創新要素,并形成創新合力。
一方面,科技出版機構應有效整合創新要素,并強化自身作為創新主體的核心地位。只有當數據、技術等科技創新要素實現集聚性發展,才能有效實現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7]。而創新要素的集聚一體化發展又與科技出版創新主體地位的凸顯、科技出版創新主體作用的發揮息息相關。同時,在市場化的今天,要想推動創新要素向科技出版機構高質量集聚,強化科技出版機構的創新主體地位,政府部門應提供和注入堅固的支撐和強大的動力。具體來說,政府部門一是要大力推行普惠性政策,實現政策扶持“應享盡享”;二是要加大研發投入,引導各路資金向科技出版機構匯聚;三是要加強創新平臺建設,精準滿足科技出版機構需求,促進科技出版機構與高校等高精尖科研機構開展合作等。另一方面,科技出版機構要增強科技出版創新戰略意識,加快構建“企業主體、市場導向、項目帶動、政產學研用”的科技出版創新體系[8],形成創新合力。此外,科技出版領軍機構應堅決樹立全局觀,注重制訂創新戰略,發揮主體作用,以市場為導向,有效激發大中型科技出版機構等各類主體創新活力,帶頭建立科技出版創新聯合體,不斷壯大創新聯合體隊伍,源源不斷地供給創新要素,并將其持續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積極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重大科技產業項目,促進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推動科技出版各環節緊密對接、協調發展,在聯合創新的過程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從而提升科技出版企業核心競爭力。
四、結語
在內容為王的數智化時代,提升核心競爭力是科技出版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前提,而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對提升科技出版核心競爭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科技出版機構應從科技出版核心競爭力的創新性、生產性和系統性三個維度出發,在牢牢把握新質生產力深刻內涵的基礎上,以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實現科技出版?領域勞動者、?勞動資料以及?勞動對象的有效整合與人優化配置,構建科技出版人才的培養體系,重視信息發掘與共享,優化重組資源,改革出版模式,匯聚創新要素,建立創新聯合體,從而促進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提升科技出版核心競爭力。唯有如此,科技出版機構才能更好地鞏固自身核心競爭力,并不斷將這一競爭力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推動各科技出版機構乃至整個科技出版產業達成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進而助力科技出版實現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姚永春.論科技出版的核心競爭力[J].出版科學,2008(05):14-18.
[2]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EB/OL].(2024-02-01)[2025-01-20].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2/content_6929446.htm.
[3]王羽.新質生產力: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中國創新與實踐[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24.
[4]方卿.出版新質生產力的實踐前沿[J].出版科學,2024(05):1.
[5]清華社訊 | SciOpen開通中文期刊國際傳播服務,《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正式入駐[EB/OL].(2024-07-24)[2025-01-20].https://mp.weixin.qq.com/s/YROkPGqvjb4rFoQQe16DGw.
[6]屈明穎.出版業如何以新質生產力服務高質量發展[J].出版廣角,2024(09):50-56.
[7]張新新,周姝伶.新質生產力推動全媒體出版傳播體系構建: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新要素新動能新路徑[J].中國編輯,2024(06):11-20.
[8]楊涵,莊紅權.基于新質生產力視閾的數字出版科技創新體系完善:問題與路徑[J].科技與出版,2024(12):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