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教育注重職業技能和實踐能力培養,擔負著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使命。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存在多重耦合因素,能夠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服務,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目前,職業教育在助力鄉村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角色定位不清晰、人才培養不精準、辦學功能不全面等現實問題。因此,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時代背景下,職業教育應當通過如下路徑形成強大合力,賦能鄉村全面振興:明確角色定位,構建服務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生態圈;精準培養供給,塑造建強鄉村人才隊伍的生態圈;提升辦學水平,鑄就賦能鄉村多元協同治理的生態圈。
〔關鍵詞〕職業教育;鄉村全面振興;智力支持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8442(2025)01-0038-06
〔基金項目〕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教育強省研究項目(2025JYQS0585);機械行業職業教育“產科教協同創新”課題項目(JXHYZX2024020)。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持續聚焦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出了一系列促進農民增收、產業振興、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等方面的具體措施,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①。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把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實現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并明確提出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②。新時代新征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教育因其貼近產業、市場和社會需求的獨特教育屬性,與鄉村全面振興之間形成了教育內容緊密對接鄉村發展需求、人才培養模式密切結合鄉村特色產業發展、人才培養定位充分激發鄉村內生發展動力的多元聯動邏輯。這對于推動區域產業發展、文化傳承與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充分彰顯了職業教育在賦能鄉村全面振興進程中的經濟價值和民生屬性。2022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強調要鞏固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推動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耦合,加強校企協同創新,建立健全多形式銜接、多通道成長、可持續發展的梯度職業教育體系,深化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提升其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價值和地位。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為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圍繞鄉村全面振興的現實需要,強化職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的要素保障,因地制宜探索職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的實施路徑,既是激發鄉村發展源動力的有益嘗試,更是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
一、職業教育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的價值意蘊
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關,其所具有的職業性、社會性、經濟性、區域性等特點,使其與鄉村全面振興形成多重因素耦合。職業教育通過夯實人才支撐、激發產業活力、推進協同治理等關鍵舉措,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大動力。
(一)智力保障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人才興則鄉村興。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基石,主要通過傳授知識、培養技能、塑造價值觀等方式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從而實現其自身社會價值。長期的城鄉二元發展格局導致廣大農村地區產業結構單一,缺乏多元化的發展路徑和就業機會,難以留住吸引優秀人才①。職業教育在新時代的高質量發展,為打破人才培養瓶頸、助推鄉村發展找到了新的突破口。目前,我國已經建成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其技能人才供給的辦學定位更加明確。入學門檻低、服務針對性強、與產業聯系緊密等特性使得職業教育在培養新生代農民工、開啟職業轉換新賽道方面具有先天優勢和價值。由此,辦學類型多樣、舉辦主體多元、涉及群體廣泛的職業教育,既能壯大農業專業技能人才隊伍,也能滿足農村轉移勞動力、提升職業技能素養的需求,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智力支撐,進而帶動相關資源要素流向農村,打通城市反哺助力鄉村建設的“直通車”②。
(二)科教融匯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城鄉產業融合是推動城鄉融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激發產業發展動力的重要舉措。城鄉產業融合能極大地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加快推動城鄉間科技創新、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當前,我國農村產業存在著較為普遍的共性問題,如體量偏小、結構不優、動能不足、附加值偏低等,已經成為制約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障礙。破解這一難題,提升農村產業發展動能,升級鄉村全產業鏈條,必須依靠科技、強調創新,通過推動產業鏈、創新鏈和人才鏈的三鏈匹配、融合發展,進一步夯實鄉村全面振興的產業發展基礎。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為緊密的教育形式,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是應有之義。它是推動“學歷型社會”邁向“技能型社會”的有力途徑,是變人口資源為人才優勢,提升人力資源潛能,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③。產與教的有機深度融合是職業教育的本質要求,不斷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改革方向彰顯了其在提升高層次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供給、改善人力資源結構、賦能城鄉產業融合發展方面的時代價值。同時,職業教育還能助力農村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就業結構優化提升以及新興產業培育發展,進而推動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
(三)多元融合護航鄉村全面振興
作為國家治理基石的基層社會治理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必由之路。職業教育作為一種較為典型的跨界教育,政府、行業、企業、社會組織和學校等不同組織共同構成了其豐富的辦學主體。政府、行業、企業、社會組織和學校等不同辦學主體在職業教育辦學實踐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統一的價值認同,促進了優質資源的整合共享,構建了緊密協同的體制機制,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有機融合不斷增強了社會治理的現代化水平。同時,職業教育有力推動了鄉村和諧文化的建設,在培養高素質專業技術技能人才的同時,充分發揮教化育人的作用,積極傳播弘揚文明理念,引領塑造道德價值,提升個人素質,促使廣大農村居民自覺主動地營造良好社會治理氛圍、培養文明行為,為提升鄉村治理水平蓄勢賦能。
二、職業教育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的難點堵點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和鄉村全面振興協同發展。職業教育立足科學知識傳播和培養專門型技能人才的跨界優勢,通過更新升級新型職業農民的知識體系,不斷釋放廣大農村地區的創新活力與潛力,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然而受多重因素的相互作用與影響,從目前實際情況來看,職業教育在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的頂層設計、育人理念、產教融合等方面仍存在實施梗阻,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一)職業教育的角色定位不夠清晰
職業教育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但由于其發展過程中存在著服務鄉村振興角色不清、定位模糊等問題,這就使得職業教育的適應性和吸引力大打折扣。一是辦學定位不清造成了職業教育的非農化傾向。長期以來,社會上普遍存在一種錯誤認識,即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僅是涉農類職業院校的責任。這種觀念導致農業人才難以扎根農村,涉農類職業院校因生存壓力或升格或合并。同時,一味迎合市場需求的發展思維,使職業院校出現辦學異化現象。一些涉農類職業院校片面追求就業質量,撤銷、停辦農科專業,農學辦學特色日漸淡化,服務鄉村振興的主動意識不足,能動性不強,職業教育的離農化趨勢日益明顯。二是功能定位的混亂導致職業教育與鄉村產業發展契合度較低。教育資源的集中與優化使得大多數職業院校的辦學地點多集中在城市腹地,這使得職業院校在服務產業發展時,過于偏重城市產業鏈群。職業教育與農業產業發展需求未能實現有效銜接,同頻共振效果仍不明顯,還不能真正實現農業產業和職業教育融合“兩頭甜”①。三是認知偏差使得職業教育還不能真正破解鄉村人才荒難題。統計數據顯示,70%以上的職業院校學子來自農村,然而,“跳出農門”才是有出息的傳統觀念,影響了絕大多數農村學子②。職業教育成了廣大農村學子離開農村、走進城市的敲門磚,造成廣大農村學子嚴重缺乏扎根農村的服務意愿。
(二)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不夠精準
人才支撐既是職業教育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價值所在,更是職業教育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隨著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推進,迫切需要大量本土化技術技能人才為鄉村產業新業態蓄勢賦能。然而,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職業教育育人的精準度與鄉村人才振興的需求度之間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尚不能滿足鄉村全面振興的人才需求③。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與農村振興實際脫節的背后,暴露出如下問題:部分職業院校缺乏深入調研,尚未建立健全服務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專業設置調整缺乏前瞻性和超前意識,涉農專業與其他專業之間存在較為嚴重的割裂現象,不能很好發揮跨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作用①;“農業+”專業群的專業建設思路并沒有實現對課程內部資源的有效整合,部分課程內容過于理論化,缺乏針對鄉村全面發展的實踐性教育,忽視了對鄉村發展急需人才創新創業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日常教學沿襲傳統教學模式,以理論講授為重點,導致人才培養質量無法滿足鄉村產業轉型發展的需求。另外,部分職業院校涉農專業“雙師型”教師實踐素養不足,缺乏相關涉農行業企業工作實踐經驗,對農業產業最新技術和動態了解不足,難以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
(三)職業教育的辦學功能不夠全面
職業教育作為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加油站,作用不可替代。建立健全農民職業教育體系是提升農民綜合素質,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職業教育應立足鄉村,緊貼農業產業發展實際,通過農民職業教育和農業產業教育兩種方式為服務鄉村全面振興提供重要支持②。然而,部分職業院校始終把提升辦學層次和擺脫職業色彩作為辦學第一目標,忽視了通過職業技能培訓、返鄉創業就業培訓來提升學校發展內涵;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與落實過程中存在偏差,影響了涉農職業培訓的培訓質量與效益,壓縮了農業職業教育的培訓市場空間;職業院校培訓規模相對較小,培訓內容脫離農業農村工作實際,多停留在送教下鄉、職業體驗鄉鎮行等淺層次階段,難以滿足廣大新型職業農民的實際需求。同時,在協同培育鄉村人才方面,政府、行業企業和職業院校難以步調一致,政府推動“三農”發展的頂層設計與行業企業、院校的落實配合不夠默契。另外,涉農職業教育經費主要依靠政府財政,來源單一,難以支撐現代農業科技研究和職業教育資源開發,導致培訓質量參差不齊,難以有力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三、職業教育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的優化路徑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職業教育只有不斷增強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可持續發展的適應能力,才能滿足鄉村全面振興的實際需求。新時代新階段,職業教育應立足構建供需匹配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聚焦開辟、塑造職業教育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賽道和新優勢,切實發揮職業教育在賦能鄉村全面振興過程中的先為、有為、善為等積極功效,以服務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推動城鄉產業融合發展、賦能鄉村多元協同治理為引領,進一步推動形成賦能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強大合力。
(一)明確角色定位,構建服務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生態圈
面對職業教育供給側與鄉村振興需求側不匹配、不協調等矛盾,職業院校應緊跟時代發展趨勢,在保持職業教育特質的同時,積極主動全面融入鄉村全面振興發展大局,把職業教育變成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快變量、強變量。一是明晰角色定位,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鏈接紐帶作用。鄉村全面振興迫切需要增強職業教育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適應性。職業教育在助推鄉村全面振興中,可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整合優質社會資源,持續提升政府財政資金效能,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鄉村發展,推動行業龍頭企業深度參與鄉村產業學院、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和產教融合實踐中心建設,著力推動政校企村聚力合作。同時,職業教育還要聚焦農業科技攻關、產業開發服務、項目孵化等領域,形成支撐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服務生態圈。二是糾正認知錯誤,加強職業認同和技能認同教育。職業教育要積極求變,通過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破除矮化、窄化職業教育的傳統社會認知,使職業教育能夠真正扎根鄉村地區,融入農業產業職業院校應主動走出校門,發揮自身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優勢,采取“政策宣講+科技助農”的方式下鄉惠民,引導農村民眾理解職業教育的真正內涵,消除農村地區對職業教育的“鄉村焦慮”①。同時,職業院校可采取靈活多樣的培養方式,推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融合發展,充分利用社區教育和職業培訓等多種渠道,滿足不同層次學習者的不同學習需求,建設強農興農人才鏈,激發現代農業發展的人才活力,以新的發展理念引領現代農業發展,構建支撐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認知生態圈。三是改進服務理念,提升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的耦合度。職業教育賦能農業農村現代化,需固本培元,即首先增強職業教育的辦學定力,強化類型屬性。特別是涉農類職業院校應直面問題挑戰,根據鄉村全面振興的實際需求,對接區域農業產業圖譜,調整優化專業設置,提升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契合度。在專注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職業院校要進一步聚焦立德樹人,充實并激活第二課堂育人實效,樹立先進典型,發揮榜樣力量,建立并完善激勵保障機制,增強廣大學子投身涉農專業的學習熱情,引領青年學子投身基層、扎根基層、服務基層,以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振興,打造支撐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人才生態圈。
(二)精準培養供給,塑造建強鄉村人才隊伍的生態圈
人才振興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職業教育的獨特類型性使得其與鄉村振興戰略之間存在著互融互促的邏輯實踐。職業教育應切實提升人才培養的精準度,找準產教融合中“產”與“教”的契合點,聚焦培育高素質農業技術技能人才解決鄉村振興內生發展能力不足問題②。通過人才賦能改造傳統農業,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推動鄉村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一是優化專業布局,筑牢鄉村經濟繁榮的產業基礎。職業教育應深化與鄉村產業的融合發展,加快推動鄉村產業轉型升級。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時應立足產業需求,以“學科跟著產業走、專業圍著需求轉”為出發點,圍繞教育鏈優化產業鏈,形成專業與鄉村產業良性互動的新局面,加強涉農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以教促產,通過專業發展帶動優化鄉村產業布局,深挖特色產業優勢潛能,不斷提升鄉村產業價值③。二是拓寬實踐場域,創新人才賦能融合發展新模式。職業院校要整合人才優勢,圍繞種養殖、農機等領域通過職業育訓、社區教育等方式,培訓高水平農業生產隊伍,打破傳統農村產業發展定式思維;建立并完善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服務體系,送才入村入企,打通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堅持科技賦能鄉村發展,激發新農人、田秀才創新創造潛能,釋放鄉村振興新動能。三是謀劃精準思路,打造鄉村人才振興的立體格局。要統籌職業教育優質資源,建立健全從中等職業學校到高等職業學校再到職業本科學校的立體化服務體系,滿足鄉村振興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人才需求;扎實推進鄉村工匠培育工程,將鄉村工匠培育與職業技能提升、特色產業發展、鄉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強化鄉村工匠培育體系建設,全方位提升鄉村工匠技能水平,加速引領鄉村人才振興;瞄準科技最前沿,以農業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養為支點,加快推進鄉村產業數字化、綠色化轉型發展,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
(三)提升辦學水平,鑄就賦能鄉村多元協同治理的生態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群眾內生發展動力④。面對新機遇、新挑戰,職業教育應更接地氣,主動融入鄉村發展大局,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創優工作方法,努力成為賦能鄉村多元協同治理的重要引擎。一是大力推進產教融合。強化規劃引領、戰略協同,統籌提升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水平,推動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與新農村建設、農村產業體系構建同步進行、同步實施,有序推進職業教育進鄉村、進產業,形成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與鄉村產業高度匹配的辦學格局。二是加強校地協同育人。針對部分農村地區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黨員老齡化、村民自治組織空有其名等問題,職業教育應主動作為,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種子選手”,為鄉村多元協同治理注入人才活水,持續提升鄉村治理效能①。同時,職業教育要找準深化鄉村產業、基層組織、職業院校融合的著力點,搭建集產鄉教于一體的黨建共建新平臺,在交流互鑒中激發鄉村基層黨組織干事創業的新潛能。另外,職業教育還要當好基層治理改革創新、提升效能的思想庫、智囊團,堅持以黨建聚力,依托“黨建+青年”工作體系,開展形式多樣的鄉村振興志愿服務活動,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和公共文化建設,推動鄉村煥發文明新氣象。三是深入挖掘鄉村文化。文化繁榮是鄉村振興的基礎、產業興旺的引擎。職業院校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推動建設鄉村文化長廊或農村圖書館,激活鄉村文化生命力;借助文旅節慶活動提升鄉村形象,構建鄉村文化育人新模式,助力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打造鄉村特色文化品牌。同時,職業院校還應聚焦職教文化育人體系的構建,推動鄉村文化、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的有機融合,不斷提升職業教育文化育人實效,切實增強以文化賦能鄉村治理的效能。
總之,鄉村要振興,教育必先行。鄉村振興事關國家農業強國建設,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題中應有之義②。新時代,我國農業呈現出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實現了舉世矚目的跨越發展。但我們距離建成農業強國的宏偉目標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離不開教育的支撐和引領。作為教育強國建設重要組成部分的職業教育,不僅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基石,更是推動農村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肩負著服務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時代使命。在國家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職業教育應積極響應國家當前的政策要求,把職業教育改革與鄉村振興國家戰略緊密結合,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更實的舉措,從增強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適應性出發,主動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直面職業教育在賦能鄉村全面振興過程中出現的角色定位不清晰、人才培養不精準、辦學功能不全面等問題,充分發揮自身辦學特點,通過提升產教供需匹配度、人才培養精準度、辦學水平創新度,突出職業教育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價值取向,加快構建適應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使職業教育真正成為建設美麗鄉村的強勁引擎,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職業教育的力量。
①《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人民日報》,2024年2月4日第1版。
②《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第10-11頁。
①李杰豪:《職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的政策依據、實施路徑與對策建議》,《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年第21期,第57-63頁。
②石丹淅:《新時代農村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實踐困境與優化路徑》,《教育與職業》,2019年第20期,第5-11頁。
③曹叔亮:《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推動共同富裕:角色定位與實踐進路》,《當代職業教育》,2023年第5期,第71-77頁。
①王屹、梁晨:《以教興鄉:新時期城鄉職業教育以何而為?——基于城鄉關系的前世今生考量》,《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年第9期,第62-69頁。
②李國良、趙瑞超:《農村職業教育助力城鄉融合發展行動路向研究》,《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年第12期,第69-76頁。
③陳鑫雨、馬佳宏:《助力鄉村人才振興:縣域職業教育的轉型訴求與路徑選擇》,《職業技術教育》,2023年第33期,第48-54頁。
①馬建富、呂莉敏:《鄉村振興背景下貧困治理的職業教育價值和策略》,《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年第1期,第70-77頁。
②王斌、張霞:《農村職業教育服務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研究》,《教育與職業》,2023年第19期,第99-105頁。
①朱德全、王志遠:《協同與融合: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邏輯理路》,《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5期,第114-125頁。
②陸春陽、趙瑋、鮑新中:《高職院校科研體系構建的時代訴求、現實挑戰與應然路徑》,《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年第10期,第74-80頁。
③田真平、王志華:《職業教育助力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作用機理與實踐路徑》,《職業教育研究》,2023年第12期,第12-17頁。
④江濤、楊兆山:《職業教育推動民族地區共同富裕的價值、邏輯與路徑》,《民族教育研究》,2022年第2期,第146-152頁。
①許淑娟、黃偉文、黃海明:《高職院校美育助力鄉村振興路徑研究》,《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年第1期,第20-25頁。
②薛洲、高強:《從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挑戰、動力與策略》,《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1期,第1-15頁。
[責任編輯:武奕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