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育、引導和塑造青年學生的主陣地。如何教育好、引導好青年學生是一項艱巨復雜但又十分有意義的工作。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踐行與“大思政課”育人格局的構建相輔相成,為高校培養時代新人做出了“風向標”式的指引。文章在闡釋立德樹人的核心要求、實現路徑和價值所指的基礎上,分析高校“大思政課”協同育人存在的現實困境,進而提出調動多元協同育人主體、整合多方協同育人資源、講好多場域“大思政課”3大實踐路徑,有效推動構建高校“大思政課”協同育人格局。
【關鍵詞】立德樹人;“大思政課”;協同育人;實踐路徑
【引用格式】蔣金蒙.立德樹人視域下高校“大思政課”協同育人的理論意蘊與實踐路徑[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5,79(4):29-32.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25)04-0029-04
一、引言
高校是立德樹人的主陣地,其教育對象是青年學生。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高等教育工作,多次通過重要會議、座談、回信等方式強調高校要貫徹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新時代青年在國家和民族的發展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如何培養好、引導好時代新人是國家教育事業的核心。構建好“大思政課”協同育人格局并將其貫穿立德樹人全過程,是回答好、落實好如何培養時代新人這一問題的關鍵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1]。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的提出與“大思政課”善用之理念和“大思政課”協同育人格局的形成一脈相承,為高校如何培養時代新人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思路借鑒,為多元主體、多種方式構建高校“大思政課”協同育人格局注入了新動力。
二、立德樹人對高校育人提出的新要求
立德樹人這一理念是基于當前教育實踐的經驗總結,既有世界觀的宏觀層面意蘊,也是方法論的實踐舉措。“立德”與“樹人”在古代是獨立的,而兩詞并提,直至合而為一,始于當代的教育實踐[2]。二者是一體貫通的,立什么德與樹什么人相對應[3]。因此,要探究如何構建“大思政課”協同育人格局,就要明晰立德樹人的理論意蘊,以及其對教育的定位。
(一)核心要求:教育引導青年學生堅定理想信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4]。這一重要論述既點明了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的主要場所肩負著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也闡釋了立德樹人中“德”的核心要義:政治品德與思想品德。高校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過程中,首先要引導、培育青年學生“明大德”,即明晰理想信念是什么,應當堅守的政治信仰是什么。理想信念是青年學生成長、成才路上必不可少的精神之“鈣”,也是高校落實“明大德”和“樹大德”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對于價值觀念尚未完全成型的青年學生而言,具備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是走好個人成才之路的重要前提,是塑造健全人格、增強應對挑戰能力的重中之重,也是承擔起民族復興大任的關鍵。“正確的政治信仰體現在對國家政治理想、政治目標及政治制度的理性認識上。”[5]
新時代青年學生要有所作為、成長為合格的接班人,就必須擁有方向正確、涵養豐富、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信心。是將馬克思主義信仰真切、真實地踐行于自身實際行動、實踐于點滴日常。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6]。因此,找準、樹牢、把穩青年學生理想信念這艘航船的航向,引領好青年學生的價值取向,規定執行好青年學生的行為準則,引導好青年學生厘清個人理想、民族復興大任、共產主義目標三者之間的關系,是新時代青年學生發揮先鋒作用的重中之重,也是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核心工作。夯實理想信念,堅定黨管青年原則,不僅要在態度上表明對共產主義的擁戴,更要在行動中體現自身堅持的馬克思主義立場,確保正確的政治發展方向。以馬克思主義所堅守的理想信念為指引,高校應不斷地引導青年學生深刻領悟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崇高理想,正確認識和把握黨的執政規律和黨領導中國人民一次次奪取勝利的致勝法寶,進而不斷端正青年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能夠在紛繁復雜的社會大環境中經得住考驗。
(二)實現路徑:引導青年學生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立德是為了樹人。什么樣的青年是符合新時代的?如何培養符合國家和民族期待的青年?回答這些問題需要明確新時代新青年成長發展的正確道路。青年是學生提升個人能力、個人本領的關鍵階段,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因此,引導青年學生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至關重要。一方面,新時代青年學生要以學業為本,提升學識,克服“本領恐慌”,不斷積累專業知識、更新理論知識、提高實踐能力。另一方面,新時代青年學生要積極投身國際和國內2個社會“大熔爐”,在國際社會“大熔爐”中,要不斷培育拓展國際視野、熟悉國際規則、提升應對風險和挑戰的能力,以語言技能的提升、專業知識的夯實、文化習俗的熟知為基礎,不斷練就過硬本領;在國內社會“大熔爐”中,可通過社會基層的磨練將無形的知識轉換為有形的勞動成果,將無字之書轉化為有字之書,將思想落地為實踐。高校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過程中要積極引導青年學生投身到基層和社會實踐中,不斷提升自身執行力,以及培養敢于刨根問底、追本溯源的精神。
(三)價值所指:引導青年學生強化責任擔當,勇擔歷史使命
“立德”與“樹人”是辯證關系。“立德”即培養什么樣的品德,“樹人”即培育什么樣的人。“樹人”這一目標對立什么德提出了要求,而“德”立的如何決定了“樹”什么樣的人。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立德樹人對高校提出的要求是引導青年學生強化責任擔當,勇擔歷史使命。在青年學生的人生征程中,阻礙與困難既是絆腳石,也是成功的試金石,既是“助推劑”,也是“阻燃液”,關鍵在于青年學生如何在變局中謀新局。青年學生要勇于擔當,一方面,應勇敢地面對各種風險挑戰,以拓荒牛的精神迎接一切可知與不可預料的問題與風險;另一方面,應有足夠的勇氣、魄力和本領敢于承擔新時代賦予的使命,敢于擔當新時代賦予的責任。青年學生應當具備應對風險挑戰的能力,這也是贏得未來的首要前提。簡言之,敢于擔當、勇于承擔使命是青年學生踐行好黨和國家使命、實現個人理想與民族理想相統一的關鍵法寶。因此,高校在踐行立德樹人過程中要不斷引導青年學生將勇于擔當、敢于斗爭、敢于創造的精神轉化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傳承革命先輩的紅色精神,深刻把握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做好長久接續奮斗的準備,鼓足實現超越的勇氣,勇于擔當時代和民族所賦予的使命與責任。
三、立德樹人視域下高校“大思政課”協同育人存在的現實困境
高校作為立德樹人的主陣地,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大思政課”協同育人格局和體系的構建與推進也并非是現階段興起的新概念。加快推進立德樹人進程,不僅需要高校,更需要充分調動、發揮、整合多方主體力量。然而,在高校“大思政課”協同育人格局和體系形成推進的過程中,缺乏的恰恰是多主體、多場域、多渠道的協同作用。只有戮力同心、協力合作,調動起各主體、各種資源、各種場域的積極性,形成制度可行、分工明確、規劃清晰的方案,才能真正構建起“大思政課”協同育人新格局。但是關照現實,當前高校“大思政課”協同育人存在著主體、資源和制度尚未形成完全協同的現實困境。
(一)主體協同育人尚未完全形成
近年來,高校不斷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已經逐步形成全員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但在多主體育人格局構建過程中依然有部分高校存在校內育人主體聯動不夠緊密、校外育人主體配合有脫節的表征[7]。首先,校內育人主體聯動不夠緊密。一方面,高校承擔著學生教學和學生管理2大職能,而所有課程、所有管理都應承擔起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識傳授的責任。但受到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或多或少依舊存在著“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兩張皮’的現象”[7],導致當前高校在管理服務、課程教學、人才培養過程中出現了重知識傳授、輕思想政治教育的現象。另一方面,盡管當前高校正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但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融合得不夠深入自然,存在“各自為伍”的現象,導致在課堂教學主陣地中未能構建“大思政”的格局。其次,校外育人主體配合有脫節。多主體協同育人格局的構建需要發揮全社會的力量,然而,“社會大課堂”在育人環節中的重要作用尚未完全發揮,雖有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作為第二課堂的教育方式,但學生尚未真正將課堂所學轉化為現實生活中的行為自覺,多元主體協同育人的局面未能完全形成。
(二)資源協同育人尚未完全形成
“大思政課”協同育人是一項系統、全面的工程,除了需要發揮多個育人主體的合力外,更需要調動校內和校外的育人資源,這就要求實現育人資源挖掘、育人資源整合和育人資源發揮3步貫通的協同育人模式。當前,校內和校外的育人資源挖掘不夠充分及整合不夠的現象依舊存在。校內協同育人資源挖掘存在的短板主要體現為部分專業課教師對課程中的思政元素“認識不清、挖掘不夠”[7]。例如,教師對所教授的課程僅僅停留在知識傳授層面,對于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或是可與思政育人連接的契合點考慮得不多、挖掘得不夠深入,知識傳授與價值傳遞的互嵌不強;同時,教師自身對于從哪些角度、以哪些方式、用哪些渠道去挖掘、使用和整合育人資源存在“本領不夠”的現象,導致“本領恐慌”。校外協同育人資源尚未形成合力集中體現為引入校外資源的程度不夠深入。紅色場館、教育基地、社會實踐基地等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的資源非常豐富,其現場教育的真實感、生動性對于在“大思政課”協同育人中找到共情共鳴起著重要作用,相反,只有校內資源構建的高校“大思政課”協同育人格局是有所欠缺的。因此,當前“大思政課”協同育人體系存在的問題便是學生真正走出教室、走進現場的機會少,且將這些紅色資源、鮮活的思政素材引入課堂的嘗試和探索不夠豐富有效。
(三)評價體系協同育人尚未完全形成
“大思政課”協同育人體系的構建離不開各類制度的保障。當前,“大思政課”協同育人缺乏具有針對性的機制體制,主要表現為課堂育人和課外育人的評價體系融合度不夠恰到好處。課堂教學一般通過考試、考查等形式形成一份學生個人的最終成績評價,而實踐育人卻難以用考試、考查等形式衡量每個得分點,進而形成客觀、系統和全面的評價。因此,如何結合課內和課外2種渠道,構建一個兼顧二者,但又有側重和區分的評價體系是當前亟須的。“大思政課”協同育人格局作為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教育手段,需要有與之匹配的評價體系,而育人目的、組織實施、過程管理、效果評價等環節都是公平、公正的評價體系所需要的。
四、立德樹人視域下高校“大思政課”協同育人實踐路徑
立德樹人已經成為高校培育時代新人的根本遵循和實踐指南。新時代,在深入推進立德樹人和“大思政課”協同育人格局形成的過程中,需要以更為宏觀的視野、切實的舉措,以“協同育人”為落腳點,形成“大思政課”協同育人格局,真正將立德樹人這一理念從理論層面轉化為現實實踐。
(一)加強頂層設計,調動多元協同育人主體,筑牢青年學生理想信念
“大思政課”協同育人格局的構建包羅萬象,融合專業、思政、實踐多個維度的系統課程,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關鍵,其所蘊含的意識形態是深刻的,價值導向是鮮明的,目標要求是清晰的。這就要求在構建“大思政課”協同育人格局的過程中應當以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的眼光加強頂層設計,調動多元主體協同育人,進而實現立德樹人。青年學生成長成才與“大思政課”的落實都是一項系統且復雜的工程,不能僅僅依靠某一方、某一階段、某一主體的力量,而是需要充分引導育人過程中各個主體的積極參與,以加強青年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一是要形成科學的體制機制,形成政府、社會、學校和家庭4大主體合力。從頂層設計邏輯、完善體制機制到細化政策措施,4大主體各司其職,形成分工明確、重點突出的育人機制,切實將“大思政課”協同育人落到實處。二是從宏觀入手,高校以系統化、全局性的眼光加強組織領導。高校由教學單位、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等多個部門組成,各部門既分工,又合作。因此,高校黨委要從系統、整體的層面出發,統籌監督,構建分工明確、合作高效、責任清晰的“大思政課”協同育人工作機制。同時,要將校園內各類課程、各種育人資源、各種育人形式緊密結合起來,尤其是要充分“推進思政課教師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合作”[8],全面提升教師育人與育德并重的能力,形成多元主體協同育人。
(二)做細點滴實踐,整合多方協同育人資源,提升青年學生本領水平
回答好“如何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新時代新青年”這一問題,不僅需要多元主體協同,更需要在日常點滴實踐中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潛移默化地做好協同育人工作。一是要融匯貫通課內和課外資源。一方面,要抓住“關鍵課程”的關鍵作用。思政課在講明白其政治思想、學術價值和專業知識的同時,更需要將其講得生動鮮活,要“深化對案例式、體驗式、互動式等教學方法的探索與思考”[9],將具有歷史感的理論與當前生動的案例相結合,不斷增強資源的浸潤力。另一方面,光有課內的思想政治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是不夠的,還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動性、現場感和活潑度。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如何有機聯動、融會貫通、交相輝映是資源協同育人的關鍵點之一。在課堂教學主陣地之外,高校要堅持問題導向,“努力克服育人工作的‘缺位’和‘虛位’”[10],進一步挖掘整合校外育人資源,利用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社會實踐基地、勞動教育基地等場所,為青年學生開展實踐教學、體驗教學提供場所、平臺和保障,切實將“社會大課堂”中的豐富育人資源充分應用于“大思政課”中,形成協同育人合力,增強“大思政課”協同育人的現場感、生動感和真實感,不斷提升“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的互嵌性”[11]。二是以重要時間節點、歷史節點為線索,開展生動的儀式教育。例如,充分利用國慶節、五四青年節等重要時間節點,挖掘并有效整合各類校外資源,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各類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學、思、踐、悟上見成效,確保“大思政課”協同育人格局體系有活力、有新意。
(三)認清時代形勢,講好多場域“大思政課”,提升青年學生的時代使命感
當前,中國已經進入新時代,邁上新征程,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思政課”的強大生命力、時代號召力要求其結合時代背景和世界變化,將時效性和時代感融入其中,更好地讓青年學生與時代同頻共振。一是“大思政課”要關照現實與課本的結合。課本和現實的結合是“大思政課”富有鮮活生命力的關鍵所在。“大思政課”既需要有字之書,也需要無字之書;既需要理論知識,也需要“社會課堂”,因此,“大思政課”鮮活、生動的素材和元素需要取材于活生生、肥沃的社會土壤,為“大思政課”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二是“大思政課”要“結合時代大背景,講清‘兩個大局’”[12]。當今世界交流不斷加快且愈發頻繁,信息不再是閉塞的單方面傳輸。因此,如何在新形勢下、在信息化時代講好具有中國特色的“大思政課”,如何在世界舞臺上發出中國聲音成為當前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倡導將世界格局、世界眼光納入“大思政課”是當前時代形勢下講好“大思政課”的有效途徑之一。講深、講透、講活“大思政課”不僅僅是告訴青年學生民族和國家的歷史與未來,更是引導青年學生以思辨的思維關注國際格局,關注世界正在發生什么。通過國內和國際的比較,青年學生深刻理解自身生逢盛世所肩負的使命,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清晰辨別多元文化交織下的價值取向,找準自身在國家和民族發展中的重要定位,以及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中的坐標。
五、結束語
立德樹人作為高校的根本任務,對高校如何培育好時代新人提出了新課題。構建高校“大思政課”協同育人格局是站在新時代角度提出的新要求,符合當下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新期待。當前,高校應正視“大思政課”協同育人格局構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充分發揮多主體、多資源協同育人的作用,以科學、合理、切實有效的評價體系引導青年學生成長成才,擔當起民族復興大任。
【參 考 文 獻】
[1]杜尚澤.“‘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微鏡頭·習近平總書記兩會“下團組”·兩會現場觀察)[N].人民日報,2021-03-07(1).
[2]戴銳,曹紅玲.“立德樹人”的理論內涵與實踐方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7(6):9-13.
[3]李艷,史云貴.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的核心要義、實踐困境與破解機制[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7(5):147-152.
[4]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5]李力,金昕.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的內涵、難點及實現路徑[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2):149-154.
[6]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1).
[7]藍波濤,覃楊楊.構建大思政課協同育人格局:價值、問題與對策[J].教學與研究,2022(2):92-100.
[8]廖靈丹,夏代會.“大思政課”視域下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路徑探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78(1):38-41.
[9]李大健.以增強“三力”賦能高校“大思政課”建設[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3(8):48-56.
[10]方中書.“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中文專業第二課堂育人研究:以華東師范大學為例[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78(2):35-39.
[11]蘭潔.高校“大思政課”高質量建設的邏輯理據和實踐進路[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16):51-53.
[12]朱旭.“大思政課”理念:核心要義、時代價值與實踐路徑[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1,7(5):107-114.
■ 編輯∕王力
【收稿日期】2024-01-03 【修回日期】2024-05-29
【作者簡介】蔣金蒙,男,助教,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創業教育。
【基金項目】上海外國語大學第十三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課題“邏輯與路徑:外語類高校‘大思政課’協同育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