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版圖正從“極化”向“擴散”發展,應加快知識產權公共政策的構建,為知識產權創造、管理、保護、運用和服務的智能化轉型提供全新思路、指明發展方向。【方法】從公共政策屬性解析入手,立足于我國知識產權公共政策制定與執行現狀,通過比較西方國家在本領域的改革和創新,分析得出人工智能技術對知識產權公共政策構建的影響因素。【結果】由于人工智能技術在大數據、大算力、強算法、強存力的支撐下能夠提高政府對知識產權公共政策問題界定的精準性、設計制定的前瞻性和執行落實的敏捷性,我國可以根據“政府—社會—市場”的跨界聯動制度建設非法律形態的專門型知識產權公共政策體系。【結論】該政策體系應當引導人工智能技術強化知識產權創造源頭治理、賦能企業知識產權合規管理、完善知識產權保護規則與模式、促進知識產權市場運用、助力知識產權服務工作,實現人工智能技術與知識產權全生命周期工作的深入融合。
關鍵詞:人工智能技術;知識產權公共政策;公共政策
中圖分類號:D923.4;TP18"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3-5168(2025)05-0142-05
DOI:10.19968/j.cnki.hnkj.1003-5168.2025.05.027
Research on Public Policy Constru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Based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HU Guang YANG Jingyun
(School of Law,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2, China)
Abstract: [Purposes]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dustry innovation map is developing from \"polarization\" to \"diffusion\", so it is necessary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policies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vide new ideas and point ou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 the 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creation, management, protection, application and service. [Methods] Based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policy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China,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attributes of public policy 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policy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by comparing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western countries in this field. [Findings] With the support of big data, big computing power, strong algorithm and strong reten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can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government's definition of public policy issues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e foresight of design and formulation, and the agility of implementation. Therefore, China can build a non-legal specialized public policy system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ccording to the cross-border linkage system of \"government-society-market\". [Conclusions] The policy system should guid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to strengthen the governance of the sourc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creation, empower enterprises to manage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liance, improve the rules and mode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rket, help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rvice work, and realiz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and the whole life cycl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work.
Key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ntellectual property public policy; public policy
0 引言
公共政策作為政府治理的重要工具,應當主動回應人工智能技術對傳統知識產權制度的影響。同時,知識產權作為一種實現公共政策的法律工具,能夠維護國家科學創新環境的穩定,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具有相對應的促進作用。目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正在聯合世界各個國家知識產權管理機構積極探索制定知識產權公共政策,旨在使人工智能技術以安全、合理的方式嵌入知識產權創造、管理、保護、運用和服務工作,降低知識竊取風險、虛假信息風險和算法濫用風險。現在,全球多個國家的知識產權管理機構已經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知識產權公共政策運行系統中,以“人工智能+行政”的模式提高政策制定與執行效率。例如,加拿大、英國將人工智能技術與數學建模相結合,開展知識產權的經濟研究和戰略分析;哥倫比亞、菲律賓、西班牙等國家通過大數據分析進行知識產權行政管理,實現市場智能化、內部管理高效化和客戶關系優化;美國專利商標局利用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儲存庫研發了高級分析程序作為認知輔助工具,以提高美國專利商標局決策精準度和專利審查員的工作效率,美國還在探索運用高智能的聊天機器人為客戶提供《專利審查程序手冊》的概念性問題答疑服務,提高行政效能。
自2001年加入《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以下簡稱《TRIPS協定》)以來,我國的知識產權強國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國知識產權公共政策創新提速不足,一定程度上缺乏“主動性”和“指引性”。2024年6月,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發布《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報告2024》,指出我國的人工智能技術從“極化”走向“擴散”,應用領域包括企業智能管理、智慧政務、智慧城市、智能金融等20個細分場景。鑒于此,我國應當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加快知識產權公共政策的構建,為知識產權全周期工作的智能化轉型提供全新思路、指明發展方向,實現國家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代化。知識產權公共政策的構建一般按照“問題界定—設計制定—執行落實”的步驟,而人工智能技術對以上各個階段產生了深刻影響。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幫助下,政府能夠更加精準地界定知識產權政策需要解決的問題,更加科學地設計和選擇適于行業發展的知識產權政策,更加高效地實現知識產權政策目標。
1 知識產權公共政策屬性解析
公共政策是政府治理的重要工具,以人為性、強制性和干預性使公眾生活有序進行、社會正常運轉與發展[1]。作為一種具象、高級的人類社會活動,公共政策形成了一個囊括政策主體、政策工具、政策問題、政策客體、政策價值、政策目標和政策績效等多要素的專門系統。該系統的運行過程是政策主體針對一定時期內社會出現的若干具體政策問題,通過合理的政策工具,如通過民主協商的方式探討決策行為,提高政策制定質量和政策執行效果,最終實現政策價值與目標,獲得政策績效。公共政策執行后,需要通過政策評估活動對其績效進行測評,以觀察該政策價值和政策目標是否具有正反饋。有學者認為,政策績效體現于公共政策對社會資源和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2]。影響公共政策績效的因素有很多,如政策問題的界定精準性、政策制定過程的公開透明性、公共政策議程的主動被動性、政策目標群體的滿意程度及社會發展狀況是否穩定向好等諸多方面。若公共政策績效的評估值與預期值之間存在不同的差值,將會形成政策創新、政策銜接、政策維持和政策終結等公共政策變遷與演進的現象,而這種現象使得公共政策呈現周期性變化又稱政策生命周期[3]。
知識產權是實現公共政策的法律工具,具有公共政策性[4]。從歷史發展上看,知識產權以公共政策的形式誕生,如起源于封建社會的專利制度。早在1326年,英國君主為了促進本國的手工業發展,授予那些將新技術引入國內的工匠們擁有5~10年的壟斷特權,未經權利人同意而擅自使用特權技術制作商品的行為將會遭受制止與罰款。英國以此種國家干預的方式吸引和留住真正有才能的技術工匠,同時有效避免他國手工作坊將本國正處于使用階段的先進技術竊取走[5]。此種君主授權的方式因行之有效,被歐洲其他國家紛紛效仿,最終成為中世紀歐洲國家的經濟政策,以達成鼓勵創新,引進新技術、新產業至本國領域之目的。
知識產權公共政策性意味著不同國家制定的不同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的目的都是發展本國經濟、維護本國公共利益。從政策角度來看,每一項法律制定理由、每一種措施執行方式都存在合法性,均立足于各國的不同國情和不同工業發展水平。例如在19世紀,荷蘭的經濟與技術水平相對弱于其他歐洲國家,為使本國的初創型企業、中小微企業避免因支付高昂的專利費和專利侵權訴訟費而破產,荷蘭曾在1869年取消了專利制度。這一政策使得荷蘭國內的小型企業在不用支付專利費的合法情況下,以更低的成本生產出和外國相同質量的商品,獲得了生存空間,直到1912年,荷蘭才恢復專利制度。飛利浦公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荷蘭在40多年里對專利制度公共政策的取消。此外,19世紀的美國作為文學和科學創造的進口國,其版權法體現了低水平保護的價值取向,并拒絕加入《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其目的是保證本國國民能夠在合法的情況下免費使用英國、法國等先進國家的思想、文學創作和科學發明,美國的出版商和國民因此受益。之后,美國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版權作品出口國。由此觀之,美國的版權公共政策反映了其極力維護本國公共利益的功利價值。
綜上所述,知識產權公共政策屬性可以描述為:為達成科學技術創新、文藝創作等公共政策性目標,在權利保護范圍、期限、手段等制度設計上體現公共利益,在知識產權創造、管理、保護、運用和服務的全流程釋放符合國家發展水平的正面效應,并形成動態循環。
2 人工智能技術對知識產權公共政策構建的影響
現在的人工智能技術能夠搭建政策模型,以有參考價值的數據進行知識產權行業發展預估,幫助政府進行宏觀調控和市場監管,提高知識產權公共決策制定的前瞻性和預測性。經濟環境具有不確定性,但是政策模型幾乎能夠預測政策指引的工作是否會引發某個行業事件,或者是根據數值變化的方向和幅度做出定性描述,以反饋政策績效。當模型預測結果不佳時,政策模型還可以進行事前評估以探索出多項政策備選方案并一一評價,幫助政府選擇能夠解決行業事件、改變行業發展局面的最為穩健的政策方案,進而代替前期政策。以我國專利行業為例,從全國專利“十五”計劃到專利工作“十二五”規劃的十余年間,國家知識產權局將專利申請數量和專利審查效率作為我國專利制度建設的重要方向。這導致我國存在大量無實際保護價值的編造、變劣、堆砌及明顯不符合技術進步要求的低端專利文件,嚴重浪費專利行政審查資源,進而造成我國專利代理行業自律性不高、專利代理師水平參差不齊等現象。
近些年,由于專利審查工作并未充分發揮向前促進科技創新水平提升、向后促進專利市場價值實現的雙向傳導作用,國家知識產權局開始要求實施專利質量提升工程,建立高價值專利培育工作體系,以糾正前期政策造成的大量無經濟價值的低質量專利堆積、無法轉化問題。如果我國能夠將計算機模型運用到專利政策制定中,通過改變模型中的相關參數或運行規則來觀察政策適用結果,當模型預測在某個時間點會發生低質量專利問題時,便可在這一時間點之前從其他的評估后備選政策中擇優適用,以智能化的方式幫助專利公共政策的制定、設計與架構。此種預設已經由英國政府采用。2015年,英國皇家工程院為了確保首相科學技術委員會在2030年及以后創建出安全可靠、財政可負擔的低碳能源系統,以滿足2008年《氣候變化法案》中規定的碳減排目標方案,就曾通過大數據建模和智能場景演練的方式確定英國能源系統的短期演變情況,進而向英國政府提出了應當及時實施的能源政策和行政措施[6]。由此可見,人工智能技術完全能夠成為政府制定公共決策的輔助工具。
為應對人工智能技術對知識產權制度帶來的深刻影響,從2019年9月開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陸續召開了9次知識產權與人工智能技術對話會議,主要討論的問題全部涉及知識產權的產業政策,這些議題包括但不限于:①生成式人工智能對著作權制度帶來的挑戰;②大模型的訓練數據對知識產權制度的影響;③人工智能發明的專利審查指導原則、辦法和使用工具;④制定及時、透明、從業者可信賴的人工智能發明專利授權標準;⑤人工智能與商標的關系;⑥數據的知識產權保護;⑦人工智能輔助知識產權行政管理決策的問責;⑧數據和人工智能是否應受商業秘密的保護;⑨知識產權政策如何平衡不同國家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水平;⑩知識產權行政管理的新技術使用。可見,建立和完善人工智能知識產權公共政策是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優化國家治理體系的時代選擇。
3 知識產權公共政策的構建路徑
3.1 強化知識產權創造源頭治理
《專利和商標審查“十四五”規劃》提出了“著力提高審查智能化水平”及“提高專利和商標審查效率”的建設目標。因此,國家知識產權局可出臺人工智能輔助專利和商標審查的政策,加大財政支出,強化第三方人工智能技術團隊與各級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的合作,建設智能化審查中心,包括建設語音識別智能客服、專利文獻智能翻譯、外觀設計和商標的圖像檢索系統、商標注冊與管理信息化系統、現有技術智能檢索系統、專利申請文件的智能分類系統、審查信息共享平臺等,將審查工作實現智能化、系統化升級,進而提高知識產權審查授權質量和效率,在高價值發明專利等優質知識產權的創造源頭上把好質量關。另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作為新興技術和未來產業,是實現自主知識產權創新的科技領域,政府可健全該領域高質量、高價值知識產權創造的支持政策,促進人工智能知識資產的產出,加大財政支持,優化專利資助獎勵政策和考核評價機制,充分調動人工智能行業的競爭性和技術研發人員的積極性,促進政策支持、行業發展、人才培養之間的良性互動。
3.2 賦能企業知識產權合規管理
2024年1月1日實施的國家標準《企業知識產權合規管理體系要求》指出,企業應當建立方針、目標,以實現規范知識產權管理、履行知識產權合規義務、防范知識產權風險、維護利益和保障發展的管理體系[7]。新質生產力作為一種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正在推動我國各行各業利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新技術進行深度轉型。我國可樹立新的政策導向幫助企業建立由新質生產力驅動的智能化知識產權合規管理體系,如搭建企業與國家知識產權大數據中心的數據共享平臺,助力企業把控專利質量,篩選具有市場前景的專利;實行財政幫扶政策,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智能數據服務,幫助企業制定商標策略、商業秘密保護策略、著作權權利分屬策略,并通過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等技術進行策略監測,保證策略正常運行;引導企業建立智能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管理體系,自動化識別、分析和評估涉嫌侵害他人知識產權的行為,實時記錄監控結果,按時向企業高層管理者反饋是否存在不合規結論。人工智能技術與企業知識產權合規管理工作的融合能夠極大提高企業的風險防控與合規工作管理效率和決策準確度。
3.3 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
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產出物的知識產權權利屬性、權利主體具有很大爭議性,我國亟須建立健全人工智能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注重劃清人工智能產出物的法律責任分配,鼓勵作為人工智能服務提供者的企業將人工智能產出物的知識產權讓渡給用戶,激發大眾創造創新熱情。同時,政府應當出臺相關政策嚴格把控人工智能行業使用他人數據進行機器學習的合法合規性,通過行政保護加強行業監管,以避免用戶因善意使用他人數據陷入知識產權侵權風險。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作為一種工具,能夠實現知識產權的司法保護與行政保護智能化轉型升級,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效能。建議將人工智能技術引入國家知識產權保護機構建設工程,推進智慧法院、智慧知識產權維權中心、知識產權行政執法智能化工作建設,提升打擊知識產權侵權、假冒行為的效率和準確度,建立知識產權保護新模式。
3.4 促進知識產權市場運用
知識產權的公共政策性體現在增進社會與經濟福利,促進科學技術發展。因此,知識產權制度的落腳點是運用。我國在建設知識產權法律體系時,曾大量借鑒西方國家的法律制度和國際條約,造成我國過于注重知識產權審批注冊程序,而相對忽視知識產權在經濟市場中的運用制度的建設,所以我國知識產權的審查、注冊、授權能力發展迅速,但知識產權運用的能力和水平發展較為緩慢。目前,我國可以人工智能技術推動金融行業進行數字化轉型為契機,實現知識產權市場化運營的智能化升級,建立基層政策和部門政策互相配合引領的知識產權運用數字金融市場,包括利用大模型對專利商標質押融資進行風險評估、市場分析;創新知識產權保險、知識產權證券化、信用擔保業務模式,開展智能理賠服務;開發地理標志云端旅游項目和特色展會,實現地理標志跨區域影響力,提高地理標志的品牌價值;建設知識產權質押登記和轉讓許可備案數據庫,進行數字化監管;建設知識產權價值智能評估模型,實現自動提取關鍵指標合理評判盈利可能性[8]。“知識產權+智慧金融”作為知識產權轉移轉化的創新模式,能夠最大限度地撬動知識產權的市場價值,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3.5 助力知識產權服務
《“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指出,國家應開展知識產權公共服務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工程。該項工程的建設需要以全球專利、商標、地理標志、集成電路圖、植物新品種等知識產權數據和相關政策文件、法律法規、技術文獻等作為基礎支撐。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在5G網絡的助推下能夠實現即時演算、邊緣融合、數據保鮮和算力共享,對該項工程的基礎數據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輔助作用[9]。建議政府支持行業用戶,如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公共圖書館、知識產權代理機構、金融機構等,建設AI數據處理中心,采集用戶的知識產權查詢和分析需求并快速反饋結果,實現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機構內外的數據資源感知和互動。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在知識產權數據庫中建立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實現跨地區、跨行業、跨平臺的知識產權數據資源調用,加大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力度。此外,在專利導航中引入自適應知識推薦模型,通過設計參數,如企業的發展現狀、市場競爭力、研發方向,實時為企業提供具有利用價值的專利信息,幫助企業進行專利布局和海外知識產權布局,進而提高專利導航等高端知識產權服務的效能。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術存在輸入層的數據泄漏風險、隱藏層的算法濫用風險和輸出層的虛假信息風險,在推進上述信息共享工作的過程中,要處理好數據開放與數據隱私保護的關系,形成激勵與監管相協調的知識產權信息共享機制,充分實現知識產權數據資源的市場價值。
參考文獻:
[1]王春城.公共政策客體層次論及其對政策績效評估的規定[J].江蘇社會科學,2019(1):104-113.
[2]LEVINE R. Law endowments and property right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5,19(3):61-88.
[3]CAIRNEY P.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how do we combine the insights of multiple theories in public policy studies?[J].Policy Studies Journal,2013,41(1):1-21.
[4]孔祥俊.論知識產權的公共政策性[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29(3):19-29.
[5]王珍愚,駱楚田.國際背景下知識產權公共政策的歷史及其啟示[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0,31(6):40-48.
[6]CLARKE D, GILBERT N, GRANT M, et al. A critical time for UK energy policy what must be done now to deliver the UK's future energy system: a report for the council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R/OL].(2015-10-23)[2024-02-25].https://raeng.org.uk/media/zujhyn5i/a-critical-time-for-uk-energy-policy.pdf.
[7]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企業知識產權合規管理體系 要求:GB/T 29490—2023[S].北京:標準出版社,2023.
[8]許雪晨.ChatGPT等大語言模型賦能數字時代金融業:基于隱私保護,算法歧視與系統風險[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6(8):108-122.
[9]李川,朱學芳,劉子溪.基于5G+AI的知識服務智慧應用生態分析[J].情報科學,2024,42(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