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高考背景下,考試結構和內容都有所調整,而且新高考更加關注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為有效滿足新高考要求,需要在高中地理教學期間關注培養學生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人地協調觀等綜合素養。本文分析新高考對高中地理學科所產生的影響,介紹了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內容,提出了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幾點策略,以期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新高考;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高中地理學科教學內容涉及范圍比較廣,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并體現出關聯性、跨學科等特征。為適應新高考結構及內容的變化,需要相關教育者深入分析新高考對學生的考查重點,把握新高考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提出的要求,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與創新教學策略,不斷發展學生的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以及人地協調觀等素養。
一、新高考對高中地理學科產生的影響
(一)考試結構和內容有所調整
相比于傳統文理分科考試模式,新高考結構形式發生較大變化,即學生必須參加語文、數學、英語這三門學科考試基礎上,從生物、化學、物理、地理、政治、歷史六門科目當中選擇三科考試,考試結構的變化賦予學生更大的自主選擇權,學生能根據自身興趣與優勢自行選擇所擅長的科目考試。除了結構的變化,高考內容也有所調整,即新高考更加關注考查學生對地理學科知識的掌握是否全面,是否能夠靈活應用,這就要求學生要深化理解地理概念知識,并要具備遷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1]。對此,需要在地理學科教學中著重引導學生思考與現實相關的環境、社會等問題,促進學生不斷提高地理思維。
(二)更加關注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教育領域不斷發展過程中,更加關注跨學科教學,而相關教學策略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同時,新高考也更加關注考查學生的綜合素養,這就要求高中地理學科教學期間要積極采取跨學科教學策略,促進學生遷移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不斷增加知識儲備。而采取跨學科教學策略,有助于發展學生綜合素養,使其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可結合應用多學科知識解決綜合性問題。
(三)重點考查學生的實踐能力
新高考對地理學科的考查方向同樣有所變化,即高考題目當中會涉及很多和實際相關的內容,著重考查學生的實踐能力。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師在日常教學實踐中關注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積極組織多樣化的實踐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圍繞具體項目和任務進行實地考察、調查以及實驗等,以有效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在此過程中深化理解地理知識。此外,高中地理教學期間,教師還要關注采取實踐性評價策略,有效培養學生實際問題解決、動手操作、觀察等能力,進一步滿足新高考對學生實踐能力考查的要求。
二、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內容
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1.人地協調觀,即學生要正確地認識人類和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建立正確的自然觀念,明白在人類生存以及發展過程中,自然環境屬于重要基礎,而且要關注應用辯證理論分析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了解怎樣的人類活動會破壞地理環境,充分把握自然規律,正確看待人地關系,同時要對人地關系協調相關政策有深刻的理解。2.綜合思維,即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點過程中,要立足整體層面,善用綜合化思維進行思考和分析。在分析地理事物時,要善用地理要素,從宏觀上認識事物,梳理不同地理要素相互之間的關聯,同時要從空間、時間等層面把握地理現象發生的規律以及發展態勢等,還要學會從區域、地方等視角探究人文、自然等要素對區域發展所產生的影響。3.區域認知,即要讓學生建立空間區域觀點,基于此思維深化認識地理知識,也就是要讓學生從區域角度看待地理現象,分析區域開發利用相關問題。4.地理實踐能力,即讓學生通過參加實驗、調查、考察等實踐活動形成相關意志和品質,增強行動能力。具體是在地理信息收集過程中,要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調查法、觀察法等,既能自行思考新知,也能在和他人合作過程中優化設計實踐方案,合理選擇地理工具,關注在實踐活動中加強學習和主動反思,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把握正確的解決辦法[2]。
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策略
(一)及時更新教學思維,培育學生區域認知能力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師要及時更新教學思維,根據新的教學理念和新高考結構、內容以及考查方向的變化,關注培育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在該能力培養過程中,教師首先要使學生正確認識區域,能夠總結與歸納區域特征。而為實現以上目標,教師可在教學實踐中融合應用地圖,促進學生不斷提升讀圖能力,全面認識地圖要素,感受地圖中多元化的地理知識,系統化認識地理區域內容,不斷增強區域認知能力。
在“青藏地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青藏地區地圖,詳細分析青藏地區在地圖當中的地理位置信息,同步呈現青藏地區的地形圖,指導學生根據不同的圖例顏色分辨不同的地形情況,以便直觀、清晰把握青藏地區地形以及地勢特點。另外,還可在多媒體中呈現青藏地區河流湖泊分布圖,指導學生細化分析該地區水文特征,并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整理該地區地形、河流湖泊、位置等信息,結合相關信息總結區域氣候特征。通過在地理教學中應用地圖,可促進學生更全面、直觀地了解地圖信息,不斷提升讀圖以及識圖能力,逐漸增強區域認知能力。
另外,在高中地理教學期間,教師還可通過情境教學法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比如:在“地貌”教學期間,教師可先為學生播放長江相關的音視頻、圖片等,并引入有關案例,之后讓學生基于案例自行分析或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探究:長江流域有哪些地貌類型?有怎樣的分布特點?并總結形成的原因。此外,在情境創設過程中,教師可引入初中所學長江相關知識,根據教學情境內容引出與長江河流地貌有關的一系列問題。教師可圍繞長江入海口、荊江、虎跳峽等特點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深入分析長江地區形成虎跳峽、荊江等地貌的原因,著重指導學生分析長江流域河流發育情況和荊江頻發水患現象之間的關系。在上述問題分析之后,教師可展示三角洲地貌,根據相關案例讓學生思考和探究:為何會形成三角洲地貌?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設計漸進式的教學情境,可促進學生結合相關情節內容積極探究區域地貌相關知識,深化掌握區域地理知識內容,不斷增強區域認知能力。
(二)合理搭建教學支架,培育學生人地協調觀念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念,主要是讓學生用正確的觀念看待人類和自然環境間的關系。在地理學研究中,人地關系始終都屬于重點內容,特別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過程中,自然及環境問題不斷增多,人類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尊重自然規律,在正確的價值觀念引領下促進人類活動和地理環境更加協調。為通過高中地理教學有效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念,教師要關注在教學實踐中合理搭建教學支架,如問題支架、案例支架等,在問題和相關案例的帶動下促進學生深入思考人和自然相處之道,深化認識人地協調的重要性。
比如:高中地理教師通過建立問題支架進行教學活動期間,要充分發揮問題導向作用,通過精心提煉問題促進學生深化探究地理知識,在此過程中逐步建立人地協調觀念。像在“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教學期間,教師就可結合人地協調要素設計一系列探究性問題,包括:目前人類主要面臨哪些環境污染問題?為何會產生這些問題?環境污染會產生哪些衍生問題?這些衍生問題對人類生存及社會發展有哪些影響?人類活動會造成哪些生態環境破壞問題?而破壞生態環境又會產生哪些影響?自然資源枯竭主要有哪些表現?如何解決自然資源枯竭問題?等。教師通過提煉以上問題,可為學生搭建知識探究支架,使其在問題導向下深入閱讀教材內容,經過知識分析和合情推演,探究環境惡化的原因以及可能帶來的影響,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問題分析以及解決等能力。在學生分析并解答以上問題后,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回答作出總結和歸納,著重提示學生建立人地協調觀念的重要性,促使其正確把握人地關系,逐步建立可持續發展觀念,注意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更加愛護環境,節約資源。在“走向人地協調——可持續發展”教學中,教師可先播放微課,在其中展示視頻片段“2032:我們期待的未來”,在學生觀看后鼓勵學生說一說“你對未來的世界有哪些期待?”讓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激發其本節課的學習興趣。之后,教師可通過提問為學生創設學習支架,比如:什么是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包括哪些方面?為基于人地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應堅持哪些原則?人類為實現人地協調與可持續發展都做了哪些努力?等,進而在問題導向下促進學生認真閱讀教材,并通過小組討論總結問題的答案,在此期間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念。
再比如:在“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教學期間,教師可為學生提供案例支架,如,通過多媒體展示全球生態破壞分布圖等,引入真實案例,使學生更直觀地認識目前全球都面臨著嚴峻的荒漠化問題,并從宏觀視角看待人類生存環境,之后聚焦分析我國西北荒漠化問題。在引入以上案例后,教師可向學生提問:我們作為人類中的一員,你認為該如何緩解荒漠化問題?在相關問題導向下促進學生深化學習有關知識,比如有效防治荒漠化現象的策略、荒漠化現象的成因及影響等,遷移運用教材知識解決真實案例問題。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引入真實案例,可讓學生在案例支架下更自主、自覺地進行探究學習,逐步建立人地協調觀念,并對該觀念增強認同感[3]。
(三)積極創新教學形式,發展學生地理綜合思維
由于高中地理學科教學中涉及大量繁雜的知識內容,不同知識點間關系錯綜復雜,為使學生深化把握知識點間的關聯,立足整體層面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需要教師積極創新教學形式,逐步發展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4]。新高考更加關注考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整體性,所以為發展學生綜合思維,教師在教學期間要關注引導學生從整體層面入手,綜合運用多項知識分析事件構成因素,對各要素的特征及內涵有整體的把握,并從宏觀視角建立各要素的關聯。
比如:在對“工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進行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問題創設情境,即:你平時會選擇去哪里購買日用品?又會在哪里購買電視、電腦等大型商品?假如你是工廠的老板,你會如何選擇工廠地址?又主要考慮哪些區位因素?等。在相關問題情境導向下,可讓學生結合既往所學的多種知識進行問題分析,逐步建立綜合性思維。又比如:教師可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我國飲料生產廠分布特征圖以及我國糖類作物種植區域與制糖廠布局關系圖等,并指導學生嘗試分析以下問題:哪些區位條件會對工業產業活動產生影響?不同的產業都有哪些區位特征?主要影響因素是什么?產業活動地域之間都有哪些關聯?等,使學生通過問題思考和探究深化認識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和具體變化規律,并在以上問題思考和探究中發展綜合性思維。再比如:教師可在本節教學中組織看圖判斷區位因素的活動,并介紹案例“首鋼遷址曹妃甸”,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多項知識分析:首鋼選址和遷址主要考慮哪些區位因素?在問題探究和分析過程中同步提升識圖能力以及綜合性思維能力。
(四)組織實踐探究活動,鍛煉學生地理實踐能力
新高考越來越重視考查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為培養學生相關能力,需要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積極組織探究性活動,讓學生通過考查、實驗以及調查等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逐步增強地理探究素養[5]。
比如:在進行“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教學期間,教師就可組織學生開展調查校園周邊環境的實踐活動,首先對學生進行小組劃分,讓各小組自行選擇調查方向,比如:大氣污染、水土流失、亂砍濫伐、水資源短缺、水資源污染等。在小組合作探究中,要全面記錄調查過程與結果,之后在課堂中展示及分享。通過組織實踐探究活動,可使學生深化認識地理知識和實際生活間的關聯,明白環境問題的嚴峻性和解決相關問題的迫切性,逐步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并有效培養其地理實踐能力。
結束語
基于新高考的變化,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成為重中之重。而在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單一采取傳統教學模式已很難滿足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要求,為此,需要相關教育者結合新高考變化特點及考查方向,積極探索多元化的教學策略,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區域認識、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以及地理實踐能力等核心素養,使學生更深入地學習地理學科知識,不斷提高學習效果,有效適應新高考要求。
參考文獻
[1]余鳳萍.基于新高考要求的高中地理校本課程設計與實踐[J].求知導刊,2024(21):71-73,82.
[2]趙紹梅,王向東,鄧若男.指向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整合培育的微項目教學設計:以“污染物跨境轉移與環境安全”為例[J].地理教學,2024(19):35-39.
[3]秦宏亮.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學實踐研究[J].高考,2024(32):18-21.
[4]李瑞峰.基于新高考的高中地理綜合思維培養策略分析[J].高考,2024(16):35-37.
[5]陳冬冬.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面臨的挑戰和應對措施[J].試題與研究,2023(28):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