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力量。思想政治素養作為拔尖人才核心素養,是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內在動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幫助拔尖人才樹立正確價值導向,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本文從拔尖創新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意義入手,深入分析當前拔尖創新人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存在的困境和問題,并從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創新、模式創新以及機制創新方面提出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拔尖人才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創新人才
引言
拔尖創新人才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第一資源[1]。近代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起源于國外,最早開展拔尖人才培養的是英國牛津大學,學生為獲得榮譽學位,自主加快自身學習進程。美國參照上述教育模式,通過課程設置、榮譽課程及課程研討等以滿足不同學生需求,成為各國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典范。德國以職業培養為目的,開展“本碩連讀”的拔尖人才培養模式;法國采取雙軌制精英教育模式;日本高校在政府調控下開展自由學術活動,為社會輸送大量拔尖創新人才。
我國拔尖人才培養開始于中科大創辦的“少年班”,各高校逐步效仿創辦少年班,不少高校還設立榮譽學院為載體的拔尖人才培養平臺,辦學體系和培養人才機制逐漸成熟。2009 年,教育部啟動“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珠峰計劃),旨在培養我國自己的學術大師。2020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強基計劃),決定在清華大學等36所大學選拔培養基礎學科拔尖、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綜合優秀人才。
一、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一)思想政治素養是拔尖創新人才素養核心
拔尖創新人才的思想政治素養包括個體在社會生活與工作中形成的思想觀念、道德人格、政治品質等內容,是拔尖創新人才的核心素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愛國主義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這些教育活動可以幫助創新人才認識到人的本質屬性[2]。通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養思想政治素養,著力于構建人才的思想認知結構和正確價值體系,這種價值目標會引導他們在創新實踐過程中自發性地做出符合社會倫理和國家利益的決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充分發揮其統率、引領作用,幫助拔尖人才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增強社會責任感,引導其將個人創新活動與國家發展戰略相結合,將“小我”融入“大我”,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智慧與力量。
(二)思想政治素養是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內在動力
思想政治素養是一種意識形態教育的結果,能夠內化為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內在動力,不僅幫助拔尖創新人才錨定正確行進方向,還能夠給予拔尖人才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在創新活動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思想政治素養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審視,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視人的主體性及其在社會歷史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強調人不僅是物質資料的生產者,也是社會結構與歷史變遷的主動參與者。基于此理論基礎,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在系統學習的同時喚醒人們的主體意識,激發拔尖創新人才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其創造熱情,將理論付諸實踐。
(三)提升拔尖人才思想政治素養是教育強國戰略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應當具有強大的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思政引領力位于“六力”最前,可見其重要性與必要性。提升拔尖創新人才的思政素養,是實現教育改革和發展根本任務“立德樹人”的關鍵一環,也是構建強大思政引領力、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以思想政治教育賦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有助于拔尖創新人才增強社會責任感與內驅力,在自我發展動力的推進下追求卓越,引領科技創新。因此,提升拔尖人才的思想政治素養是教育強國戰略的關鍵一環。
二、當前高校拔尖創新人才探索中存在的困境
(一)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認知存在偏差
目前,高校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認知理念存在不同程度偏差,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高校過于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政治素養的培養,忽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正確價值觀塑造、文化底蘊和文化內涵提升、潛在能力開發等方面的功能,導致學生缺乏全面而均衡的價值觀,限制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發展,弱化其解決問題和應對新挑戰的能力,從而影響他們在社會中的適應能力和角色扮演[3];另一方面,高校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目標不明晰,存在“重創新輕思政”的思維,把培養的中心任務集中于拔尖學生專業領域知識和技能提升,輕視思想政治教育在拔尖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更有甚者認為在拔尖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發散思維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和創新教育無法有機融合助力培養“德才兼備”的拔尖人才[4]。
(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形式較為單一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單一、形式枯燥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這在拔尖人才培養中顯得尤為突出。
1.內容供給單一
線下資源單一性明顯、線上資源活躍性不足,局限于傳統的課堂教學和一些固定的實踐教學基地,缺乏多樣性和創新性,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單純的理論知識和現實困境導致的信仰落差會顯著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5]。
2.教育針對性不足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需求,無法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特點,導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在面對新時代、新發展、新機遇,更應著重培養拔尖人才的使命感和時代感,引領其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看待個人的奮斗與發展,將個人發展與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統一起來。
3.教育方式單一
教育方式主要以“填鴨式”的說理教育法為主,實踐類教育不足或實踐類教育流于形式。思想政治教育采用說理教育,缺乏互動性和參與性,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情況較為普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其缺乏批判性思維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體制機制亟待完善
高校在拔尖人才培養過程中機制不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力量的培養、拔尖人才激勵和評價急需創新。
1.思想政治教育專任教師和輔導員隊伍建設不夠有力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實施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專任教師和輔導員隊伍建設不夠有力。盡管在相關文件規定的數量上,各高校已經基本滿足思政教師和輔導員的師生比例,但存在對思政教師重要性缺乏正確認識,部分思政教師科研水平有待提高,輔導員隊伍忙于事務性工作,對拔尖學生思想引領和理論教育缺乏等現象。
2.拔尖創新人才激勵機制仍需加強
拔尖創新人才的激勵主要集中于日常行為和思想表現上,這種方式著重于激勵學生共性問題,對一些所謂“偏才怪才”的培養和激勵作用存在局限,無法有效地服務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教育改進,偏離思想政治教育全員全方位育人的原則。
3.拔尖創新人才評價機制不夠完善
對拔尖創新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更多局限于服從性和認同性上,采用統一的標準來評價所有學生,而忽視了學生個體差異和個性化發展的需求,評價方法流于形式,缺乏實質性的反饋和指導,導致評價結果無法真正促進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升。
三、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創新
(一)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進行創新,育人目標與新發展需求相適應
從認知層面上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還存在片面性,應從多方面入手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以適應新發展需求。
1.以學生全面發展、均衡發展為基礎
從青年學生思想實際入手,牢牢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有針對性地設計和開展教育工作,提供一個全面發展的教育環境,促進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專業能力素養和身心健康全面協調發展,幫助其成為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均衡發展的個體。
2.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
厚植家國情懷。通過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讓學生了解國家的歷史、文化和發展成就,增強國家認同感,引導拔尖創新人才認清個人發展和國家發展之間的共通性。
3.以培養“德才兼備”的拔尖創新人才為目標
提供扎實的專業課程,確保學生掌握深入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將德育放在首位,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道德觀念和法律意識,把人才培養的思想政治素養和創新意識有機融合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目標。
4.以拔尖人才招生選拔為抓手
當前各高校拔尖人才選拔機制大多以“筆試+面試”或者高考直錄等方式為主,在選拔過程中較少考量學生思想政治方面的素養,可在選拔過程中以政治審查或行為考評等方式,考查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政治態度,把好人才培養的“進口關”。
(二)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進行創新,推動大思政育人體系構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內容較為單一,可從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內容入手,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1.創新傳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模式
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教學內容,以生為本靈活應用教育教學方法,以小組化模式為主,采用探討式、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充分利用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實際問題,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2.大力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
充分發揮家庭、學校、企業和社會的思政育人功能,思政元素充分融合,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強化社會實踐育人,提高實踐教學比重,營造大思政育人格局。以第二課堂、學生組織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為載體,以優秀學生干部為核心推動學生組織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加強網絡育人工作。
3.充分利用校園資源,創建拔尖人才培養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校園環境
完善校園硬件環境,借助生活區“一站式”學生社區平臺,打造集學生思想教育、師生交流、文化活動、生活服務于一體的教育生活園地。加強網絡育人平臺建設,提升校園新媒體網絡平臺的服務力、吸引力和粘合度,增強網絡陣地的示范性、引領性和輻射度。重點建設一批高校思政類公眾號,引導和扶持師生積極創作導向正確、內容生動、形式多樣的網絡文化產品。在氛圍營造上,通過校園文化活動、節日慶典、經典講座等,將思政教育融入學生日常生活,提升校園思想政治教育的軟實力。
(三)對思想政治教育機制進行創新,營造拔尖人才思政教育新格局
通過打造素質過硬的拔尖人才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立思政導師結對培養機制,完善拔尖創新人才激勵機制,健全拔尖人才多元評價機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提高教育的實效性和吸引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1.優化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隊伍
通過集中培訓與經常性教育、面對面培訓與網絡培訓等多種方式,強化思政課教師的基本功和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引領力,同時創新特色品牌項目,激發教師主觀的學習熱情和動力,推動教師發展工作取得實效。
2.建立思政導師結對培養機制
選拔一批專業能力過硬,學術水平高的校內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專業教師擔任拔尖學生的校內思政導師,加強一對一的交流,根據學生自身特點和學習興趣,制定思想政治相關領域的項目,適當引進校外相關領域知名專家,充當校外思政導師,形成校內校外、專業領域和非專業領域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3.完善拔尖人才培養激勵機制
以培養目標為導向,引導學生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基礎學科前沿,增強其使命感和責任感,以學生評優評獎、升學深造、國際交流等環節為抓手,調動全體學生主觀能動性,激發不同學生的創造熱情和報國情懷。同時,該激勵機制還應面向思政教師和輔導員,對參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者在評優評先方面采取傾斜,激發其干事創業的熱情。
4.建立以健全人格培養為目標的多元評價機制
評價機制應注重考查學生的創新性、綜合素質與家國情懷,避免以單一的智商或認知能力水平作為唯一指標,應重視學生的好奇心、興趣、專注力和堅持等非智力因素,建立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和創造力發展的科學客觀的評價體系。
結語
我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任重道遠。本文以高校拔尖創新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為視角,從當前拔尖人才教育的現實困境進行分析,以創新理念為核心,通過變革拔尖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內容和機制,注重拔尖人才創新能力培養,同時進一步提升拔尖人才思政素養,切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助力教育強國戰略目標的實現。
本文系2024年浙江省教育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項課題《地方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項目編號:Y202454359)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張磊,伍美橙.拔尖創新人才思想政治素養提升的價值意蘊與進階理路[J].創新人才教育,2024,(05):12-17.
[2]回宇,張馨元,王明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創新人才培養的途徑與方法[J].就業與保障, 2021, (19): 100-101.
[3]莫凡.科技自立自強視野下拔尖創新人才成長過程的思想政治引導探賾[J].教育探索, 2024, (09): 72-77.
[4]史宏波,李尉清.思想政治教育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論析[J].思想理論教育, 2024, (06): 56-61.
[5]于玲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晉陽學刊, 2024, (03): 133-139.
(作者單位:溫州大學)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