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我國體育產業發展迅速,體育行業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長。高職體育院校通過產教融合,是契合產業人才需求、順應現代體育技術人才的發展培養訴求和適應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的客觀需要,但目前仍存在課程設置亟需與企業崗位需求進行優化對接、長效合作機制尚未建立、制度亟須進一步完善、“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構建與培養需進一步優化等問題亟待解決,因此,為促進高職體育院校產教融合深入發展,應該構建貼合企業實際需求的課程體系、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健全政策制度保障機制和強化產教融合中教師隊伍的構建與培養。
關鍵詞:產教融合;高職體育院校;實踐路徑
引言
我國體育產業創新創業日益活躍,為了滿足市場對體育專業人才的需求,并推動體育產業的持續進步,高職體育院校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著重關注產教融合的相關制度建設、課程體系與市場需求的匹配度,以及完善對學生的動態評價機制。通過實施“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教學模式,高職體育院校可以更有效地培養出高素質人才,構建緊密的校企合作關系,從而為體育健康服務行業的長遠和穩定發展注入動力[1]。
一、高職體育院校產教融合價值意蘊
在體育產業日益成為健康中國與體醫結合戰略下不可或缺的一環時,其在國家經濟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愈發重要且無法被其他行業所替代。《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清晰指出了我國邁向體育強國的中心目標,并為此設計了一系列政策保障措施,特別強調將體育人才的培養與引進作為推動體育產業發展的關鍵手段。作為體育人才搖籃的高職院校,需承擔起引領作用,進一步加強對體育后備力量的培育,從而煥發體育產業在市場中的生機與活力。基于此背景,產教融合這種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已然成為當前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不可或缺的潮流。
(一)契合體育產業人才需求
高職體育院校作為培養體育專業人才的重要基地,其產教融合的教育模式在當今體育產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首先,通過與體育企業的深度合作,高職體育院校能夠直觀了解相關體育產業對人才的具體需求,從而針對性地調整教育內容和培養方式。這種方式能夠確保教育輸出的專業人才可以迅速融入體育產業,并有效滿足體育行業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其次,通過與相關體育產業的合作,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實訓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并提升專業技能。這種以實踐為導向的實踐教學模式,使學生具備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更好地適應體育產業的工作環境,并滿足該行業對體育實用型人才的需求;最后,通過與相關企業合作,學校可以獲得產業界的前沿信息、技術資源和教育支持,進而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高教育質量。
(二)順應現代體育技術人才的發展培養訴求
隨著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現代體育技術人才的培養也迫在眉睫。高職體育院校作為專業人才的搖籃,產教融合的教育模式可以契合這一要求。首先,高職體育院校與體育產業企業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共同設計和實施教育計劃,使教育內容更加貼近實際,可實現學生所學知識技能與體育產業的需求相匹配;其次,產教融合的方式強化了實踐教學環節。在現代體育技術人才的培養中,實踐能力至關重要。高職體育院校通過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訓機會,不僅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培養其團隊協作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產教融合促進了資源共享和創新能力的提升。高職體育院校與體育企業之間的合作,促進了教育資源和產業資源的有效整合,企業利用學校的科研能力和人才資源,共同推動體育技術的創新。
(三)適應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職教育也面臨著轉型和升級的壓力。教育改革中強調的“以學生為中心”理念也是高職體育院校產教融合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之一。首先,高職體育院校通過與體育產業的深度融合,使教育過程更加貼近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這種模式不僅注重知識的傳授,更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滿足了教育改革中關于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其次,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高職體育院校能夠不斷更新和完善教學內容,確保教育教學的時效性和實用性,并促進教學方法創新;再次,高職體育院校通過與體育企業合作,共同開展科研項目,推動體育產業的創新發展;最后,高職體育院校通過產教融合,可以讓學生更多參與到社會體育服務,如開展社區體育活動、提供體育培訓等[2]。教育改革要求高職教育院校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還要注重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二、現階段高職體育院校產教融合的困境
(一)課程設置亟需與企業崗位需求進行優化對接
高職體育院校在產教融合過程中,課程設置與企業崗位需求的對接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然而,部分高職體育院校課程設置與企業實際需求存在一定的脫節,影響了產教融合的效果和人才培養的質量。隨著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和技術的不斷更新,企業對于體育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3]。如教材更新緩慢、教師知識結構滯后等,高職體育院校的課程設置往往無法及時反映出體育產業的最新發展動態和技術要求,導致學生在校所學與企業實際需求存在差距。企業在招聘體育人才時,偏重學生的實操能力、職業素養。現階段,部分高職體育院校的課程設置過于偏重理論知識和傳統實踐的傳授,職業素質的傳授相對薄弱,這使學生在進入企業后難以迅速適應崗位工作。
(二)產教融合深度不足,長效合作機制尚未建立
校企合作是實現產教融合的根本途徑之一。然而,部分高職體育院校校企合作往往層次不深,同時缺乏一種能夠持久推動雙方合作的長效機制。比如,合作項目較為表面,合作僅限于學生實習、企業講座或簡單的技能培訓等淺層次交流,并未深入到課程設計、教材開發、科研合作等核心教育領域。這種淺嘗輒止的合作模式,難以充分利用企業的實踐資源和行業經驗,也無法為學生提供更為貼近實際工作環境的學習體驗。同時,雙方未能形成穩定的合作團隊和固定的溝通渠道。校企合作常常是基于個別項目或活動的臨時性結合,缺乏長期規劃和持續跟進。這種松散的合作關系不利于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也無法保障合作項目的連貫性和深入性。長效機制的缺失還導致校企合作缺乏持續的動力和保障。比如,沒有明確的合作框架和共同的發展目標,企業和學校很難在合作中找到穩定的共同利益點。學校和企業需要更深入地理解產教融合對于提升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及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
(三)校企合作的相關制度亟須進一步完善
在產教融合過程中,制度建設是確保這一教育模式有效實施和持續發展的關鍵,但相關方面的制度建設有待完善。產教融合涉及學校、企業、政府等多方主體,要明確各方責任、權利、義務,亟需一套完整的制度體系。然而,部分高職體育院校在產教融合方面的制度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這導致在實際實行過程中容易出現責任不清、溝通不暢等問題。同時,因為缺乏有效監督機制以及相關人員對制度的理解和執行存在偏差,一些制度往往只停留在紙面上,沒有得到有效執行。隨著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高職體育院校產教融合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需要及時調整和更新相關制度,以適應新形勢下的需求。現階段,一些高職體育院校在制度建設上,缺乏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導致產教融合的效果不佳,因此獎懲制度的建設也刻不容緩。
(四)“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構建與培養需進一步優化
雄厚的師資力量是確保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成功的關鍵因素。在當前實踐中發現,“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還存在諸多不足,亟待完善。盡管“雙師型”教師的概念已經得到廣泛認同,但對于其具體的認定標準,各高職體育院校乃至各地教育部門都存在差異,這導致了“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混亂和不規范。同時,缺乏針對“雙師型”教師的專門培養機制和計劃,使這一隊伍的建設缺乏系統性和持續性。由于“雙師型”教師需要同時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能力,因此其培養難度較大,導致目前“雙師型”教師的數量相對較少,無法滿足高職體育院校產教融合的需求。同時,部分“雙師型”教師在實踐能力或理論教學方面存在短板,影響了教學質量和產教融合的效果。目前,一些高職體育院校對于“雙師型”教師的激勵措施不足,無法有效激發其工作積極性和創新精神。“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需要學校、企業、政府等多方的共同參與和支持。
三、高職體育院校產教融合的實踐路徑
(一)構建貼合企業實際需求的課程體系
為了確保所構建的課程體系能夠滿足體育企業的發展需求,需要以崗位用人標準和技能需求為指引,在現有的課程體系基礎上,融入科學有效的方法和技能培養,實現全過程的工作能力培養,從而確保能夠培養出高質量、高技能的人才。高職體育院校要建設滿足企業需求的課程體系,首先要通過組織教師、學生以及相關人員,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走訪、座談會等方式,收集企業對體育人才的具體要求等開展廣泛調研來深入了解企業的實際需求,并要注重與企業的溝通交流,了解企業對人才的專業技能、綜合素質、團隊協作能力等方面的期望,為課程體系的構建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其次,高職體育院校需要準確把握企業需求,對現有的課程體系進行優化,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有效融合與體育產業緊密相關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有效融合,確保學生所學知識的前沿性和實用性;再次,通過實踐教學、實訓課程等方式,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根據企業對人才的個性化需求,可開設一些針對性的選修課程,并邀請企業專家參與課程設計、教材編寫以及實踐教學等環節,讓課程體系更加貼近企業的實際需求;最后,通過收集企業反饋、學生評價以及市場調研等信息,及時發現課程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進行針對性地改進。
(二)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延伸校企產教融合合作渠道
高職體育院校作為培養體育專業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育質量和畢業生的就業能力直接關系到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在當前產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并延伸校企產教融合的合作渠道,對于提升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就業、推動體育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首先,通過校企合作,高職體育院校可利用企業的資源和平臺,促進學生實習,企業則可以通過參與學校的教學和科研活動,提升品牌形象,吸引優秀人才,促進技術創新;其次,高職體育院校應與企業共同建立完善的管理機制。例如,雙方應成立專門的校企合作委員會,負責制定合作計劃、監督合作過程、評估合作效果,并及時解決合作中出現的問題;再次,高職體育院校與企業可以共同開展聯合研發項目,針對體育產業中的實際問題進行技術攻關和創新研究。通過技術轉讓、專利許可等方式,促進學校體育科研成果的商業化應用,同時為企業提供持續的技術支持和服務;最后,可通過建立信息共享與交流平臺、實施“雙師型”教師培養計劃、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設立校企合作基金以及建立校企合作評價機制等對策,可以進一步推動高職體育院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
(三)健全政策制度保障機制
高職體育院校產教融合的首要任務是明確政策導向。首先,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明確企業在產教融合中的責任與義務,同時為企業提供相應的稅收優惠、資金扶持等激勵措施。高職體育院校應與企業共同制定產教融合的實施細則,明確雙方的合作模式、責任分工、利益分配等關鍵問題。在此基礎上,建立產教融合項目的評估與反饋機制,定期對合作項目進行評價,及時調整合作策略,確保產教融合的高效推進;其次,在產教融合的深入推進中,必須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各方的權利和義務。比如,可以制定產教融合合同法以規范校企之間的合作行為和防止因合作不當而產生的糾紛。同時,還應加強對學生實習期間的權益保護,確保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權益。比如,設立專門的監管機構,定期對高職體育院校和企業的產教融合項目進行督查和評估;最后,校企合作的深入推進,不僅涉及學校和企業,還需要社會的廣泛參與。行業協會、社會團體等第三方機構等應該積極參與產教融合工作,在為學校和企業提供信息咨詢、項目對接等服務方面形成合力,推動產教融合的深入發展。
(四)強化產教融合中教師隊伍的構建與培養
一個優秀的師資隊伍不僅能夠提高教學質量,還能更好地適應產教融合的需求,培養出符合企業需求的高素質人才。產教融合中,首先應明確師資隊伍建設的目標,圍繞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實踐能力和行業認知來設定。同時,在選拔過程中,應注重候選教師的專業素養、實踐經驗和教學能力,對于已有師資隊伍,學校應定期開展培訓活動,提升其教學水平和行業認知;其次,高職體育院校可以積極引進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行業背景的企業優秀人才參與教學,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行業經驗和案例,使教學更加貼近實際,并推進高職體育院校教師隊伍的建設;再次,應圍繞教師的教學質量、實踐能力和行業認知的評價來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通過評價結果的反饋,教師可以了解自己在教育教學方面的不足并及時進行針對性的提升。
結語
現階段,健全高職院校體育專業產教融合模式是推進我國職業教學水平提升的重要舉措,對提高學生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也具有重要意義。為保證產教融合模式的深化落實,針對當前融合中的困境,必須構建與企業需求相符的課程體系、制定健全的保障機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工作,保證體育應用型高技術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何光豐.高職院校體育專業產教融合的現狀分析及對策探究[J].健與美,2022(08):112-114.
[2]陸瑤.山東省高職院校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專業產教融合實踐教學模式研究[D].山東:山東體育學院,2023
[3]閆青.四川文理學院體育專業學生就業競爭力提升策略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3,(12):173-176
(作者單位:云南體育運動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