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梳理近兩年的相關文獻,發現現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從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內涵與特征、形成邏輯、作用機制、現實影響、水平測度和實現路徑等方面展開。未來應在科技創新與數字農業的融合、農業綠色發展與可持續發展、農業產業鏈的優化與升級、農業政策創新與制度設計、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區域差異與異質性、農業新質生產力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協同、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國際比較與合作等方面做進一步學理闡釋和實證研究。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農業新質生產力;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5)03-0001-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3.001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gricultural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prospects
GUO Dong-liang
(Party School of Shiyan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hiyan" 442012,Hubei, China)
Abstract: By reviewing relevant literature over the past two years, it was found that the existing research had mainly focused on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formation logic, mechanism of action, practical impact, level measur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paths of agricultural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the future, further theoretical explanation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should be conducted in areas such as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digital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agricultural policy innovation and institutional design,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heterogeneity of agricultural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coordination between agricultural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and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and cooperation of agricultural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Key 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gricultural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modern agricultur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省考察時提出,“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盵1]此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思考不斷深入,論述不斷豐富。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深化了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認識,為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提供了科學指引[2]。農業新質生產力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對于保障糧食安全、繁榮農村經濟、鞏固生態底座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等都具有重大意義[3]。深入把握以農業新質生產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在邏輯與現實路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本綜述旨在系統梳理和評估當前關于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研究成果,并試圖勾畫出現有研究的發展脈絡,在此基礎上展望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未來研究方向。
1 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內涵與特征
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內涵和特征是多篇文獻討論的核心。蔣永穆等[3]認為農業新質生產力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體現出新質生產力的一般特征,還具備農業部門高度公共性、高度科技化、高度數字化和高度產業化的特性,其根本內涵在于生產力內核在農業場景中的“新”與“質”的結合,體現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主要特征,黃季焜[4]也持類似觀點。解勝利等[5]強調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的“三高”特征,即高效能、高質量和高技術。
也有學者基于政治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形成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的“三要素說”或“二要素說”??紫橹堑萚6]認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內涵應從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兩個維度展開,強調了高技術含量生產資料的重要性。羅必良[7]則認為農業新質生產力以新型勞動力、新型勞動工具和新型勞動對象為要素特征。
姜長云[8]從產業鏈和產業體系的角度,將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內涵概括為是以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為依托,以建設農業強國、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為導向,基于農業及其關聯產業鏈供應鏈屬性和發展要求,以科技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化及其互動為發展表征,實現農業及其關聯產業鏈供應鏈生產力要素品質屬性及其質態組合的突破性升級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是以科技創新為引擎,創新起主導作用,以新農人或新裝備、新資本、新組織、大數據等新的生產力要素融入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為先導,以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服務為典型形式,以實現涉農生產力要素品質屬性及其優化組合的突破性升級為基本內涵,以提升涉農生產力系統功能特別是全要素生產率為核心標志,體現農業及其關聯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要求、代表涉農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的新型生產力質態。高原等[9]進行了更為凝練的表達,認為農業新質生產力是對農業生產要素、生產過程以及產業鏈上的組織、分工和協作進行創新性轉化,進而在農業領域和鄉村地區實現更大的價值創造。
以上是目前定義農業新質生產力的3種主流觀點。這些學者從不同的角度豐富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研究。
2 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邏輯
農業新質生產力并非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其形成深受國內外因素影響[10,11],特別是中國農業生產經營方式革新、農業數字技術進步和農業生產要素優化組合等,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提供了必要前提[3,4,9]。
首先,生產經營方式革新是農業新質生產力形成的先決條件。劉同山等[12]通過建立聯立方程模型并采用可處理內生性的控制函數(CF)法,利用2006—2022年省級面板數據,檢驗了適度規模經營對科技創新和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影響,發現適度規模經營可以通過促進科技創新、改善農機作業效率、減少化肥施用量3種途徑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說明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需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農村物流和電商已經成為農業現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環,并對農業新質生產力產生重要影響。其路徑主要有4條:提升供應鏈效率、優化資源配置、加速市場響應和推動創新[13]。
其次,數字技術是影響農業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關鍵變量。在宏觀層面,數字技術推動了農業生產資料的社會共享、農業生產的有序組織以及農村產權制度的健全,進而改善了農業生產關系,這種改善又反過來促進了生產力的進步。特別是顛覆性創新技術對一般性創新技術具有替代和互補效應,誘導的制度創新形成了農業農村現代的驅動力[14],且這種創新效應具有空間溢出效應[15]。在中觀產業層面,數字技術增強了農業社會再生產各環節及其內部的協同合作,持續推動農業新形態和新模式的誕生,實現了農業的深刻轉型與升級。在微觀層面,數字技術使數據成為農業生產的新要素,通過優化農業生產要素的創新配置,極大地提高了農業全要素生產率[11,16]。
最后,農業要素優化組合的質變是農業新質生產力形成的突出表現[17]。這種表現主要體現在勃發開端環節[18]。一是農村金融體系。農村金融體系在涉農產業中發揮著資源配置的重要作用,通過支持農業科技創新、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促進生產要素協同發展等路徑,培育并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19]。尤其是數字普惠金融,通過提高金融服務效率、引導綠色農業低碳轉型、促進農業技術創新[20]、拓展新質農業發展空間、增強要素資源整合能力來提升農業新質生產力[21]。在此過程中,涉農企業扮演了重要角色[22]。李勇斌等[23]重點探討了農業保險對農業新質生產力的促進作用,揭示了農業保險顯著促進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其機制主要為提高農業技術進步,擴大農業規模經營。二是農業勞動力要素。新質生產力能夠顯著促進農業綠色增長,但是農村人口老齡化卻使得其成效大打折扣[10]。再次說明了高素質勞動力無疑是農業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條件。不同于農業科技資本的流動會削弱區域創新能力,農業科技人才的流動會通過提高區域創新能力,進而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8]。
3 農業新質生產力的作用機制
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標志。丁寧等[24]認為新質生產力以全要素生產率驅動鄉村產業升級、以科技創新助力鄉村產業發展、以人力資本培育促進農民職業轉型、以“三新”要素優化鄉村資源配置、以綠色轉型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糧安天下,耕保為先。姚志等[25]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以新技術為手段,以新方法為突破,以新理論為抓手,能夠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技術、人力保障和產業支撐,進而有助于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的長效利用、地力的可持續利用和種糧利益共享分配機制的形成。單獨分析其他生產要素的研究尚不多見。
農業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較強的產業。農業產業鏈各環節關系錯綜復雜。高貴現[26]通過考察全國30個省份新質生產力對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的影響,發現二者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新質生產力影響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的關鍵途徑有兩條:推動農業技術進步、推動鄉村產業融合。全產業鏈穩健轉型是農業綠色轉型的內在要求,也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趙敏娟等[27]以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為指導,分析了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全產業鏈綠色轉型的經濟學邏輯,認為新質生產力能夠促進生產要素配置均衡和產業鏈動態均衡,進而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
4 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影響與水平測度
4.1 影響
一是對農民增收的影響。王亞紅等[28]采用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和中介模型分析了農業新質生產力對農民增收的影響和作用機制,認為農業新質生產力能夠顯著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張彰[29]將視角拓展到了共同富裕這一主題,認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不僅能夠促進農民增收,而且能夠通過農業產業鏈延伸助推共同富裕。
二是對糧食安全的影響。大國糧食安全保障需要通過生產力的躍升解決未來“靠什么種糧”“怎樣種糧”“誰來種糧”問題[30]。糧食安全面臨資源環境約束,增產后勁不足以及加工、儲運短板明顯等現實問題[31]。新質生產力具備高質量、高效能與可持續等特征,具有智能管理優化、資源循環利用與生態平衡維護的潛力,可有效對接糧食安全戰略需求。新質生產力賦能糧食安全的價值邏輯主要體現在創新驅動增產、綠色轉型提效和產業升級發展等方面[32]。
三是對農業碳減排的影響。低碳綠色轉型是農業強國建設的重要方向。喬均等[33]實證檢驗了農業新質生產力對農業碳排放的影響。結果顯示,農業新質生產力主要通過土地規模經營、農業技術進步和農村居民消費升級3種途徑,顯著降低農業碳排放總量和強度。
四是對鄉村振興的影響。新質生產力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引擎和強大動力。面對鄉村產業轉型升級、鄉村人才支撐、鄉村文化繁榮、鄉村生態振興、鄉村組織作用加強等鄉村振興難題[34],農業新質生產力將科技創新的牽引力以數字經濟為媒介傳導至鄉村產業系統,將綠色發展的輻射力以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為抓手傳導至鄉村生態系統,將生產要素創新配置的支撐力以要素分配為途徑傳導至鄉村分配系統,最終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35]。產業振興方面,在新興的生產力驅動下,傳統農業領域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轉型。數字化創新、生態農業的實踐、農產品的深度加工以及品牌建設等關鍵領域的發展,均展現出了巨大的整合潛力[36]。生態振興方面,農業新質生產力以其與美麗鄉村建設的目標同向性、使命同質性、價值同一性和實踐互動性,可有效破解美麗鄉村建設存在的困境,諸如發展要素組合亟需優化、產業創新有待加強、科技驅動動力不足、亟需匯聚多元建設力量等[37]。文化振興方面,農業新質生產力將對推進鄉村文化資源的創新性發展、加快鄉村文化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拓展鄉村文化傳播的時空化場域、培育鄉村文化發展新增長點和提升鄉村文化發展新要素支撐等發揮重要的作用[38]?;鶎又卫矸矫妫瑪抵腔卫硎侨嫱七M鄉村振興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農業新質生產力能夠通過鄉村數字經濟發展、鄉村數字社會建設、鄉村數字政務建設等驅動機制實現鄉村數智化治理轉型[39]。此外,陳潔等[40]研究發現數字金融能夠顯著驅動中國式鄉村治理現代化,且其影響力與經濟發展水平正相關,并存在空間溢出效應。
五是對城鄉融合發展的影響。城鄉融合發展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促進鄉村振興、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舉措[41]。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能夠顯著促進城鄉融合發展[42]。其機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促進要素流動,驅動城鄉的資源優化配置;依托科技創新,驅動城鄉的產業融合;借助設施提升,驅動城鄉設施的一體化發展;憑借綠色低碳的特性,驅動城鄉綠色轉型[43]。
六是對農村改革的影響?!叭嫱七M鄉村振興,必須用好改革這一法寶”。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新技術推動農村改革手段創新,新產業推動農村改革任務聚焦,新要素推動農村改革深度拓展[44]。
4.2 水平測度
農業新質生產力是建設農業強國的核心驅動力,測度其發展水平是制定政策、把握形勢的前提。張鳳兵等[45]從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3個維度構建指標體系。王亞紅等[28]從科技、綠色和數字等方面構建了農業新質生產力水平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熵值法測算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揭示了中國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總體發展、區域差異、時空分布與演進及其收斂性。
以上直接測度農業新質生產力水平的方法各有優缺點,面板數據分析和中介模型能夠提供因果關系的證據,但可能受限于數據的可獲得性和準確性;熵值法和時空收斂模型能夠全面測度生產力水平,但可能忽略了一些定性因素;理論分析和現實路徑探討能夠提供戰略性指導,但缺乏定量數據的支撐。全要素生產率是深入認識新質生產力內涵的重要抓手,也是間接衡量農業新質生產力水平的一個視角。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傳統測算體系主要有索洛余值、數據包絡分析和隨機前沿分析等。變系數模型和新增長核算法是目前較為前沿的方法。龔斌磊等[46]堅持技術創新導向、農業特征導向和多維目標導向,在對比分析這些方法優缺點的基礎上,重構了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測度體系,為測度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提供了新的思路。
5 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實現路徑
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全方位發力。關鍵在于實現要素整合、推動技術創新和促進產業發展。眾多研究從整體或部分領域提出了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路徑,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發展數智技術[47]。數字技術在農業部門的推廣將引發農業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等要素及其各類組合發生系統性優化[48]。羅必良等[49]、孔祥智等[6]強調推動顛覆性農業技術創新和農業產業深度轉型升級,但是沒有就其作用機制做進一步分析。王欣亮等[50]深入分析了數智技術驅動農業新質生產力培育的理論機制,并提出了具體路徑,即重塑農業生產主體能力與意識,優化再造農業生產關系。農機裝備是農業生產中的重要工具,其科技屬性強弱是辨別新質生產力和傳統生產力的顯著標志。姚科艷等[51]具體探討了發展農機裝備對于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性。發展數智技術,應注重其與鄉村物質及社會特性相適應[9],需要做好培育新質態的勞動要素[52]、加強農業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業產業鏈數據庫及共享機制等三方面基礎工作[53]。
二是推動產業融合。為推動新質生產力在農業領域實踐落地,應重視通過包容性的產業鏈變革助力新生產方式進一步轉化為新增價值[11]。特別是要推動產業鏈綠色轉型[27]。
三是更好發揮有為政府作用。解勝利等[5]認為相比工業新質生產力而言,主體分散、技術薄弱、品牌意識低等鄉村產業發展約束條件制約著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因而更需要有為政府的助力。常璇[54]、林青寧等[55]、孔祥智等[6]也強調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中政府的角色。
四是構建新型生產關系。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必然要求與其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應正確處理好人與地、技、業、村的關系,更好適應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制度安排,做好農村土地制度、農業科技體制、農業產業體系、農村人才體制[56]和要素市場配置等方面的改革[57]。
五是守牢糧食安全底線。糧食安全,“國之大者”。新質生產力賦能是實現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58]。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必須要處理好糧食安全底線等關系[59]。推動糧食產業持續健康和高質量發展的手段包括加強科技創新與應用、優化各類資源配置、強化品質安全監管、重視人才培養與引進等[60]。
以上研究大多采用了理論分析和政策建議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重點和政策建議進行了深入探討。然而,這些研究多依賴于理論分析和政策建議,實證數據的支持相對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6 研究展望
本研究綜述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形成邏輯、作用機制、影響與測度、實現路徑等?;谝延械难芯?,未來的研究熱點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科技創新與數字農業的融合。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未來的研究將更加關注如何通過科技創新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二是農業綠色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是全球性的議題,農業綠色化和可持續性轉型將成為研究的重點。未來的研究將探討如何通過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實現農業的節能減排、生態保護和資源高效利用。
三是農業產業鏈的優化與升級。隨著全球供應鏈的不斷變化,未來的研究將關注如何通過新質生產力提升農業產業鏈的競爭力,包括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增強供應鏈的韌性和響應市場變化的能力。
四是農業政策創新與制度設計。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離不開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有利的制度環境。未來的研究將更加關注如何設計和實施有效的政策措施,以促進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包括財政補貼、稅收優惠、金融支持和市場準入等方面。
五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區域差異與異質性。考慮到中國不同地區的農業發展水平和資源稟賦存在差異,未來的研究將更加關注區域差異和異質性問題。研究將探討如何在不同地區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以及如何縮小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
六是農業新質生產力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協同。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農村發展的國家戰略,未來的研究將探討如何將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以實現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全面發展的目標。
七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國際比較與合作。在全球化背景下,未來的研究將關注不同國家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模式、經驗和教訓,以及如何通過國際合作促進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未來的研究將在多個維度上展開,旨在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更加深入的理論和實踐支持,以應對全球性的農業挑戰,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簡新華.新質生產力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EB/OL].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3/1017/c40531-40096756.html,2023-11-07.
[2] 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和發展重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EB/OL]. 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4GnODGeORkX,2024-03-01.
[3] 蔣永穆, 李明星. 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 經濟縱橫, 2024(5): 12-20.
[4] 黃季焜. 農業新質生產力:內涵與外延、潛力與挑戰和發展思路[J]. 中國農村觀察, 2024(5): 19-34.
[5] 解勝利,吳理財. 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的有為政府——基于C縣草莓產業發展的長時段考察[J].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1(6):72-81.
[6] 孔祥智,謝東東. 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內涵、主要特征與培育路徑[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1(4):29-40.
[7] 羅必良. 論農業新質生產力[J]. 改革, 2024(4): 19-30.
[8] 姜長云. 農業新質生產力:內涵特征、發展重點、面臨制約和政策建議[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4,24(3):1-17.
[9] 高 原,馬九杰. 農業新質生產力:一個政治經濟學的視角[J]. 農業經濟問題, 2024(4): 81-94.
[10] 尤 亮,田祥宇. 農業新質生產力:現實邏輯、內涵解析與生成機理[J]. 經濟問題, 2024(6): 27-35.
[11] 李 佳. 鄉村新質生產力:認識、特征、形成條件與路徑[J]. 農業經濟, 2024(7): 60-63.
[12] 劉同山,劉 婕. 適度規模經營促進了農業新質生產力形成嗎?——基于“生產力—生產方式—勞動生產率”框架的實證分析[J]. 改革,2024(10):44-61.
[13] 馬瀟野,鄭仕勇,吳 俊. 農村物流與電商協同發展對新質生產力的影響及空間溢出效應[J]. 商業經濟研究, 2024(12): 21-25.
[14] 李叢希,譚硯文. 以新質生產力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作用機理與路徑選擇[J]. 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4, 23(5): 22-32.
[15] 李盛竹,薛 楓,姜金貴. 農業數字化對中國糧食新質生產力的影響效應研究[J]. 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4,23(4):435-445.
[16] 周 振. 數字技術賦能農業新質生產力:作用機理、問題障礙與應對策略[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1(4):55-70.
[17] 張利庠,田家榛,寧兆碩. 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與傳統農業的轉型[J]. 教學與研究, 2024(10): 93-106.
[18] 倪國良,朱楠楠. 新質生產力賦能中國式農業現代化:驅動邏輯、運行機理、實踐進路[J]. 農村經濟, 2024(7): 12-21.
[19] 何 婧,陳 靖. 農村金融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內在邏輯、現實挑戰與實現路徑[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4(5): 22-31.
[20] 賈 康,郭起瑞. 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影響研究[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4, 63(4): 1-13.
[21] 申 云,劉彥君,李京蓉. 數字普惠金融賦能農業新質生產力提升的邏輯、障礙及路徑[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4, 24(5): 158-171.
[22] 曹增棟,涂 勤,胡載舟. 數字普惠金融對涉農企業新質生產力的影響——基于農村產業融合的機制分析[J].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4, 25(5): 106-116.
[23] 李勇斌, 劉殿國. 農業保險促進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作用機制研究[J]. 金融與經濟, 2024(7): 38-49.
[24] 丁 寧,王貴榮,王福紅,等. 以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產業提質增效——基于三個農業龍頭企業的跨案例分析[J]. 新疆社會科學, 2024(5): 171-178.
[25] 姚 志,何 可. 新質生產力賦能高標準農田建設:理論邏輯、關鍵任務與行動策略[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24,45(5):763-772.
[26] 高貴現. 新質生產力驅動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理論機制與實證檢驗[J]. 統計與決策, 2024, 40(17): 18-23.
[27] 趙敏娟,杜瑞瑞. 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全產業鏈綠色轉型:理論邏輯與路徑選擇[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24,45(5):723-732.
[28] 王亞紅, 韋月莉. 農業新質生產力對農民增收的影響[J]. 農林經濟管理學報, 2024, 23(4): 446-455.
[29] 張 彰. 數字新質生產力、農業產業鏈延伸與共同富裕[J]. 統計與決策,2024,40(9):37-42.
[30] 王可山,劉 華. 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與大國糧食安全保障——兼論“靠什么種糧” “怎樣種糧”“誰來種糧”[J]. 改革, 2024(6): 70-82.
[31] 高 鳴,宋嘉豪. 以新質生產力全面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理論邏輯與現實路徑[J]. 社會科學輯刊,2024(4):134-142,239,241.
[32] 王簫軻,陳 杰. 新質生產力賦能國家糧食安全:理論邏輯、現實挑戰與踐行路徑[J]. 當代經濟管理, 2024, 46(7): 52-62.
[33] 喬 均,臺德進,邱玉琢. 農業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碳減排的機理與效應[J]. 當代經濟管理,2024,46(12):42-55.
[34] 劉昊東. 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作用機理與實踐路徑[J]. 重慶社會科學, 2024(9): 21-31.
[35] 王靜華,劉人境. 鄉村振興的新質生產力驅動邏輯及路徑[J].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4, 41(2): 16-24.
[36] 侯冠宇,張震宇,董劭偉. 新質生產力賦能東北農業高質量發展:理論邏輯、關鍵問題與現實路徑[J]. 湖南社會科學,2024(1): 69-76.
[37] 周明星,胡 建. 新質生產力賦能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內在邏輯與推進路徑[J].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4, 41(5): 95-104.
[38] 鄧 云,逄卉一. 新質生產力助力鄉村文化建設發展探析[J]. 重慶社會科學, 2024(6): 56-68.
[39] 肖 龍,馬超峰. 鄉村數智化治理的新質生產力邏輯、機制及進路[J].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41(4): 97-105.
[40] 陳 潔,張 鈺. 新質生產力、數字金融與中國式鄉村治理現代化[J].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4, 46(6): 149-164.
[41] 張震宇. 新質生產力賦能城鄉融合:理論邏輯與路徑探索[J]. 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2024, 38(2): 11-21.
[42] 黃慶華,潘 婷. 新質生產力對城鄉融合發展的影響及其內在機理[J/OL].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6[2025-01-22].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023.c.20241030.1658.008.html..
[43] 劉昱洋. 新質生產力驅動城鄉融合發展的機制與路徑研究[J]. 區域經濟評論, 2024(5): 100-106.
[44] 倪坤曉. 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村改革:內在邏輯、現實困境與實踐路徑[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24,45(5):773-781.
[45] 張鳳兵,王會宗. 中國農業新質生產力:水平測度、時空分異與收斂性[J].經濟論壇,2024(7):80-97.
[46] 龔斌磊,袁菱苒. 新質生產力視角下的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理論、測度與實證[J]. 農業經濟問題, 2024(4): 68-80.
[47] 張 岳. 基于新質生產力目標下的農村三產融合:關鍵問題與路徑調適[J]. 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9(4):22-38.
[48] 郭曉鳴,呂卓凡. 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發展阻滯與實踐路徑[J]. 中州學刊, 2024(8): 38-45.
[49] 羅必良,耿鵬鵬. 農業新質生產力:理論脈絡、基本內核與提升路徑[J]. 農業經濟問題, 2024(4): 13-26.
[50] 王欣亮,李 想. 數智賦能農業新質生產力培育的邏輯與進路——基于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分析[J].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4, 54(5): 17-27.
[51] 姚科艷,劉傳俊,薛 洲. 新質生產力視域下農機裝備科技創新:邏輯理路、現實困境與推進策略[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6):61-73.
[52] 樊勝根. 發展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助力農業現代化[J].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2024(13): 87-94.
[53] 劉志彪,凌永輝,孫瑞東. 傳統產業改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點選擇策略——兼論對農業現代化的啟示[J]. 農業經濟問題, 2024(4): 47-57.
[54] 常 璇. 加快形成農業新質生產力:理論框架、現實困境與實踐進路[J]. 經濟問題, 2024(7): 20-28.
[55] 林青寧,李京棟,毛世平. 農業新質生產力形成的理論邏輯、中國實踐與著力重點[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4(6):1-10.
[56] 侯愛萍,查慧珠. 農業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強國建設:理論邏輯、關鍵難題與實踐路徑[J]. 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4,38(7):25-37.
[57] 高 強,程長明. 農業新質生產力與新型生產關系:邏輯思路與改革路徑[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1(4): 41-54.
[58] 范月圓, 蘭 惠, 崔寧波. 以新質生產力賦能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理論邏輯與實踐指向[J/OL].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5[2025-01-22].https://doi.org/10.13240/j.cnki.caujsse.20241108.001.
[59] 蘇 藝. 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邏輯基點、內涵闡釋與著力重點[J]. 農村經濟, 2024(5): 1-14.
[60] 張淑娟, 楊玉蘋. 糧食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內涵特征、現實挑戰與實現路徑[J]. 糧油食品科技,2024,32(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