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高考改革對高中語文小說閱讀教學提出了多維能力培養要求。本文以語文核心素養培育目標,通過調研明確了小說閱讀教學的原則,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具有普適性的教學策略,以任務群設計重構學習情境,促進文學鑒賞與思維進階的深度融合,創新過程及表現評價體系,將文本細讀、創意表達納入考核維度。希望本文能夠為破解教學實踐與測評要求的結構性矛盾提供新視角,助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完成。
關鍵詞:新高考;小說閱讀;教學路徑
近幾年,新高考命題呈現三大轉向,分別是文本選擇突破單一文學史經典框架,強化當代作品與跨文化文本;設問方式從情節復述轉向審美體驗的個性化表達;評價維度注重思維品質與價值觀念的隱性考查。在此背景下,小說閱讀教學面臨從知識本位向素養本位的范式轉型。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個性化閱讀的重要性,在課上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及時間,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和閱歷,對小說主題、情感進行分析,為學生的成長貢獻力量。
一、小說閱讀教學的必要性
(一)應對高考題型
新高考背景下,語文高考試卷更加注重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小說閱讀往往涉及人物分析、情節理解、主題探討等多維度問題,科學開展相關教學活動,有助于學生掌握從文本中提煉關鍵信息、識別作者的寫作意圖、分析人物性格與情感變化的方法和技巧,鍛煉批判思維和推理能力,更好地應對各類閱讀相關題型,從而在高考中取得更加理想的成績[1]。此外,科學開展小說閱讀活動亦有助于學生適應難度不同的小說文本,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思維方式,這對其今后的成長大有益處。
(二)提升閱讀素養
小說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還能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其形成理想的人文素養和審美能力。新高考背景下開展的小說閱讀活動,要求學生對文本展開多角度分析,該教學模式的優點包括:其一,有助于學生掌握預測、推理等閱讀策略,并通過將所掌握策略遷移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增強綜合素養。其二,有助于學生對社會現象、人生哲理展開深入思考,根據作者在小說中描繪的人物形象和情節,理解自身與社會的關系,在強化閱讀能力的同時,形成情感智力和人文關懷。總之,科學開展小說閱讀活動很有必要,這樣做能夠確保學生在步入社會后,憑借理想的適應能力和創造力,快速適應身份的轉變,實現個人價值。
二、開展小說閱讀活動的原則
(一)強調思維導向
新高考制度強調綜合素質評價與探究性學習的重要性,要求教師在小說閱讀教學中,重視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深入理解,并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通過提出具有引導性的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從多元視角對文本內容進行分析和解讀。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人物心理、情節發展及其所蘊含的社會文化意義,在加深學生對經典文本的記憶和理解的前提下,鍛煉該群體的邏輯思維、批判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此外,教師亦可以采用小組討論、辯論等教學策略,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在合作學習中促進學生思維深度的提升。
(二)關注情感體驗
新高考評價體系引入了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維度,故語文教師需高度重視情感體驗在小說閱讀教學中的作用,根據學情設計角色扮演、創意寫作等活動,引導學生結合個人生活經歷與閱讀體驗,與小說中的情感沖突和人物命運產生共鳴,進而深入理解作者所賦予小說的情感內涵。同時,教師應關注學生情感變化及價值觀的塑造過程,以小說閱讀活動為媒介,促進學生與文本、作者之間情感的深度聯結,有助于學生對作品主題和深層含義的透徹理解。
(三)鼓勵自主探究
新高考制度高度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與研究能力。為滿足新高考標準,教師需為學生創造更為豐富的探究環境,通過布置“閱讀日志”或“小說報告”等作業,鼓勵學生根據個人的興趣選擇閱讀的小說,自主設定研究問題并展開深入研究,記錄自己閱讀小說的收獲、存在的疑惑,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此外,教師還應該嘗試將多媒體資源用于小說閱讀活動,利用電影改編、小說背景資料等具象化的資源,為學生理解作者創作小說的文化與歷史背景提供便利,在調動學生熱情的前提下,使學生形成批判意識,達到新高考對綜合素養提出的要求。
三、小說閱讀教學的有效路徑
(一)合理確立目標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課程及教材內容都出現了明顯的改變,這也對教師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語文教師應基于思維評價體系,對小說閱讀活動的形式、內容進行調整,由此增強相關教學活動的實效性。教師應盡快更新理念,結合小說具有的共性特征,確立對教學活動有指導作用的教學目標。考慮到教學目標往往貫穿教學的始終,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教學活動的最終實施效果,因此,教師在確立教學目標時,既要考慮新高考考查的重點和評價依據,又要確保所設定目標具備指導性和前瞻性。例如,在講解人教版語文必修上《百合花》一文時,教師可將教學目標確立如下:首先是精讀小說,掌握品鑒人物形象的常規方法、塑造細節的典型方法。其次是梳理小說文本,理清故事情節的發展邏輯,分析小說中“我”的作用。最后是通過合作探究,討論“百合花”在小說中的意義及小說人物的人性美。總之,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百合花》時,應將描寫細節的方法作為主要學習內容,在學生掌握小說中“我”所發揮的作用后,從不同角度分析“百合花”的意義,由此完善學生的語文知識體系、強化思維能力,實現教學目標。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利用課下時間閱讀《一個人的遭遇》,對比該小說與《百合花》的異同,突出教學活動的生成性、動態性和靈活性特點,使學生核心素養得到提升。
(二)科學創設情境
新高考背景下,教師應該將學生視為課堂的主體,將調動學生熱情作為主要目標,通過創設情境,增強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使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小說閱讀活動的重要性,做到主動閱讀并分析小說內容,并與作者在情感層面形成共鳴。鑒于人物形象和故事情境在傳遞小說主題和作者思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教師在構建情境時,必須兼顧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學習需求和所構建情境的時效性,確保教學情境能夠滿足新高考提出的要求。以人教版必修下《林黛玉進賈府》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與該片段相關的影片或短視頻,吸引學生目光,使學生在觀看影片、短視頻的過程中,了解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事實證明,這樣做能夠有效解決“照本宣科”這一傳統教學模式無法營造良好課堂氛圍的問題,消除學生對獨自閱讀、分析小說的抵觸心理,增強教學的實效性,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創新切入角度
研究發現,在小說閱讀課上,教師普遍偏好以故事情節作為閱讀小說的起始點,在學生對故事梗概有了基本了解之后,分析小說中已出場人物的形象,由此引出小說的主題及主旨。然而,這種單一的、固定的教學切入點不僅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不利于學生思維的拓展。隨著新高考改革的推進,思維能力的培養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師被要求將培養思維能力及核心素養作為主要教學目標。為了滿足這一要求,教師必須創新教學切入點,活躍課堂氛圍,在確保教學活動有序進行的基礎上,深化教學內容,為學生各項能力的發展提供支持。仍以《林黛玉進賈府》為例,在介紹王熙鳳這一人物形象時,常規的教學方法是先從正面介紹該人物的外貌,再通過文中的語言進一步刻畫其形象,盡管這種方法能夠在學生心中勾勒出王熙鳳的大致形象,但不利于學生思維的拓展,無法滿足新高考教學的要求[2]。針對該情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賈寶玉或賈母的視角出發,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描述王熙鳳,或者為王熙鳳配以插圖,并在圖中強調其特征。實踐經驗表明,從切入教學活動的角度加以創新,可以增強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通過思維的碰撞,加深學生對王熙鳳的認識,使學生在高效完成教師所布置任務的同時,增加閱讀深度,為完成更高難度的學習任務做準備。
(四)巧妙提出問題
新高考背景下,學生思維能力、使用語言和文字對個人見解進行表達的能力成為考查的重點。教師應將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作為教學的立足點,并采取適宜的教學策略,以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形成。對本文所討論的小說閱讀活動來說,培養、鍛煉高階思維的關鍵在于通過合理且科學的問題引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學生主動閱讀、思考并分析小說內容,并基于個人理解給出相應的答案。鑒于此,教師在組織小說閱讀活動時,應該有針對性地增加教學深度,根據學生情況及小說內容層層設問,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分析小說的主題、中心思想,確保學生思維及表達能力能夠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得到鍛煉。同時,教師應該結合高考語文試卷的命題標準,科學設計問題并合理選擇提問的方式、時機,保證所提出問題具有科學性、層次性以及條理性,在符合新高考所遵循評價標準的前提下,拓展閱讀范圍,達到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最終目的。
以人教版必修下的《祝福》為例,教師在組織學生閱讀該小說時,應該鼓勵學生發散思維,根據小說內容大膽提出問題。在提問環節結束后,教師以學生所提出的問題為基礎,通過追問為學生指明思考的方向,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對小說內容的理解回答問題。例如,針對“回頭人出嫁……鬧一鬧的”這一句,教師可以提出“鬧的原因是什么?”“祥林嫂是否有再嫁他人的意愿?如果有,為什么還要鬧?”的問題,通過由淺入深、層層設問的方式,使學生了解祥林嫂做出鬧的舉動或許并非主觀意愿,而是與其生活的大環境有關——在祥林嫂生活的社會,寡婦再嫁往往會受到諸多非議[3]。學生在思考并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后,通常能夠對小說的主旨及反映的問題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閱讀小說的目的隨之達成。
(五)革新評價體系
評價作為檢測學生學習成果的關鍵手段,在提升教學深度和增強教學實效性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師需提升對評價的重視程度,靈活運用終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據此確定后續教學活動的側重點。其中,形成性評價要求教師將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學生各方面能力作為落腳點,在關注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所取得成果的同時,結合學生的表現,對最終學習成果進行評價。考慮到高中生的個體差異較為明顯,即使面對相同的問題,每位學生所給出的答案也會由于思維方式、能力水平存在區別而有所不同,若教師仍然將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唯一標準,則有較大概率打消學生對小說的興趣,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為避免該情況出現,教師需要關注每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根據學生思考問題的切入點、過程及最終結論,對其學科能力進行客觀的評價。例如,教師可以定期在班級內組織演講會或辯論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從而了解每位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此外,教師在確定評價標準時,還應考慮學生的建議,這樣做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熱情,對實現教學目標有重大意義。
以人教版必修上《哦,香雪》為例,本節課的評價目標可以設計如下:一是從小說的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兩方面出發,鑒賞香雪的人物形象。學生自行閱讀小說,標出關于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的內容,分析所標出內容,概括香雪的人物形象。隨后,教師提出相應的問題,并根據學生的回答給出評價。評價標準由高到低分別是:①學生能夠系統且準確地說出香雪的特征;②學生能夠大致說出特征;③學生的鑒賞方向存在偏差,未能說出特征[4]。二是掌握鉛筆盒、火車在小說中的意義。學生在閱讀小說后,結合小說的內容,分析鉛筆盒、火車分別代表什么意象,其中,鉛筆盒是指對文明的追求,火車則表示由落后向現代的轉變[5]。討論分析環節告一段落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表現和給出的答案,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評價標準從低到高依次是:①學生可以準確理解并說出鉛筆盒、火車的意義;②學生能夠大致理解意義,但無法用自己的語言準確描述;③學生未能理解意義。三是分析作者想要通過小說表達的精神及思想。教師先組織學生根據閱歷、社會環境和時代背景,從不同角度分析小說的內容,感受小說的情懷,再結合學生表現評價學習成果。針對能夠準確分析并感受小說情懷的學生,教師應肯定其學習成果,并給予精神、物質獎勵,針對學習效果不理想的學生,教師需要通過語言進行鼓勵,幫助學生樹立信心。
結束語
新高考背景下,通過小說閱讀活動鍛煉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很有必要,這樣做不僅符合新高考提出的要求,還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及綜合能力的發展。語文教師應提高對小說閱讀活動的重視程度,結合高考真題確定教學目標,以教學目標為導向,根據學情確定教學方案,通過科學創設情境、創新切入角度、巧妙提出問題等方式,有效提升學生閱讀小說的能力,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支持。后續研究應聚焦教師專業發展機制創新,開發基于文本解讀能力的分級培訓課程,建立高校文學院與中學的學術共同體。
參考文獻
[1]韓慧榮.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提高策略[J].中學語文,2024(33):104-106.
[2]蘇志高.新高考背景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探究[J].高考,2024(33):12-14.
[3]鐘白薇.新高考視域下高中語文情境教學的探討:以《故都的秋/郁達夫》為例[J].高考,2024(28):158-160.
[4]張心寧,王文廣.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語文課堂提問策略探析:以《祝福》為例[J].語文新讀寫,2024(6):108-110.
[5]張福源.教與考的雙向奔赴: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課堂實施“教考銜接”的路徑[J].新課程,2024(3):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