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新課標的提出,各科教學更加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小學語文命題作為過程性評價的一種重要方式,能夠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反思教學方法,進而推動教學質量的提升。然而,在當前的小學語文命題實踐中,存在命題內容過度偏重語文知識考查且考查知識點之間缺乏連貫性等問題,這些問題影響了語文命題的質量。文章旨在探討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命題的轉變,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以此提升命題質量。
【關鍵詞】 新課標;小學語文;命題改革
新課標視域下的小學語文命題承擔著“領導”的作用,既指導學生學習更指導教師教學,能夠協助教師更新傳統教育觀念、革新教學方法,將教學活動指向核心素養培育,以此滿足新課標的教育需求。由此可見,在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促進語文命題的深入改革是促進語文教改的有效途徑。但小學語文在命題形式上存在形式化、題型固定、情境塑造弱等問題,阻礙著語文命題的發展,學生依靠死記硬背獲得知識難以融會貫通,無法實現核心素養培育。
一、新課標視域下小學語文命題的轉變方向
(一)評價目的轉變為“評價即學習”
1. 支架式問題或任務設計
在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題目應當以問題或任務為核心內容,其目的在于讓學生能夠有效理解命題意圖并為后續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提供依據,因此在問題及任務設計中應當盡量簡潔明了,減少多余信息對命題的影響。為了滿足核心素養的培育需求,在進行問題或任務設計時,要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利用問題或任務搭建出符合學生實際的學習支架,讓學生能夠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反映出自身的思考邏輯,并將所學知識在真實情境中得到應用。構建支架式問題或任務結構,有助于引導學生激活自己所學知識或經驗,并充分調動思維實現學習外延,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學生在完成命題要求的過程中,會自覺地提煉言語經驗,并基于自身理解對語文知識進行重構,建立系統化、結構化的語文知識認知體系,輔助核心素養的養成。
2. 價值導向式命題材料
命題是以考查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為出發點,但在實際設計過程中,命題材料不應僅僅停留在語言運用上,更需要關注對學生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價值觀念等的培育,讓學生在命題材料的分析中促進綜合素質發展,而這也正是新課標核心素養的培育要求。新課標視域下,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不僅需要學生掌握對應的學科知識和技能,更需要不斷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塑造學生的價值觀念,并在教育實踐中培育學生的審美能力,養成高雅情趣。在素養導向下的命題材料的選擇,需要以價值為導向,體現出學科育人本質。常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都可以作為命題材料的選擇方向,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的價值與作用,養成良好的文化自信,同時選擇具有正確價值導向的命題材料,讓學生受到社會優秀價值觀念及情感的影響,豐富審美體驗,不斷激發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
(二)考查內容轉向深度思維構建
著名教育學家布魯姆的目標分類學說將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分為高級思維和低階思維兩類。其中,低階思維包括理解和識記,高階思維則包括評價、綜合、分析與應用。在以往的小學語文命題考查內容中,以理解和識記這類低階思維的培養為主,而高階思維的考查占比較低。一方面是因為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教學重點在于基礎知識的掌握;另一方面也與教師堅持傳統教學觀念有關。高級思維考查不足,很容易導致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受限,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
在新課標視域下,教師將更加關注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通過評價、綜合等項目針對性地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批判思維等,讓學生從被動學習的狀態中脫離出來,形成主人翁意識,自主發展,在實踐中養成自己的思維和意識,有助于學生今后的個體發展。新課標明確學業水平考試命題應當以素養立意為原則,從核心素養的培育需求出發,讓學生融入命題任務的情境中,在觀察、發現的過程中激發自身潛能,提升思維高度。
由此可見,小學語文命題的考查內容應當從單一化走向多元化、多維化。可以將原本零散的知識點放入綜合考查情境中,對零散知識點進行解讀、重構,完成深度思維建構。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命題設計為例,該單元通過《古詩三首》中的《元日》《清明》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介紹了春節、清明節以及重陽節這些傳統節日。教師可以這三首古詩為題干,向學生展示納蘭性德的《采桑子·九日》、馮延巳的《踏鵲枝·清明》以及皇甫冉的《春思》這幾首古詩,采用連連看的形式將描述相同傳統節日的詩句連到一起,并分別對其進行闡述。這樣的命題形式不僅能夠考查學生對課本古詩的掌握程度,還引入了課外三首古詩,讓學生通過自主分析和評價來挖掘其中的精神內涵及情感價值,有效考查了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讓學生在解題中提升核心素養,促進思維能力的深度發展。
(三)試題設計轉向情境整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到,考試命題應當以情境為載體,為學生塑造真實的情境,并根據情境中對問題的解決過程與結構來核定核心素養水平。情境作為新課標視域下推動學生核心素養養成的載體,小學語文命題應當從新課標需求出發,基于核心素養的培育需求來創設真實的情境,學生通過情境任務來實現自主驅動,根據自己的認知及思維形式來解決實際問題,充分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更加直觀、準確地反映出學生的思維能力及核心素養發展情況。在小學語文命題中構建情境,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1. 真實性原則
命題情境的構建并不是對原本理論性題干進行擴張或補充,或將情境強行融入模式化的老舊題干中,而是需要考慮情境構建的真實性和價值性,將需要考查的知識巧妙地融入情境中,引導學生深入情境,真實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水平。例如,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常常需要查字典來輔助學習,而新課標中也提到查字典在考試中偶有出現,但這些題目大部分都只是將查字典作為一個形式,實際上還是需要學生通過自身經驗及所學知識來完成答題,情境構建流于形式,自然難以取得良好效果。
2. 整體性原則
在考試命題中,要注重情境的統一性、整體性,將知識納入同一情境場合中。整體化情境有助于學生形成準確認知,加深對材料題干的理解,并適時補充材料內容,對傳統命題形式進行創新或融合,從不同角度激發學生思考,發揮出考試的育人價值。例如,積累和運用、閱讀、寫作作為語文命題考試的常見題型,教師在命題設計中可以大膽將三者進行融合,對不同題型的考查內容進行整合,構建統一情境,實現學生多種能力的發展。
3. 生活化原則
“生活即教育”,教育的本質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能力,語文學科通過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情感價值觀念等,能夠直接地反映在學生的社會生活中,而生活又能夠為教育提供素材和途徑,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因此,在小學語文命題設計中必須遵循生活化原則,將語文命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增強學生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實現真正的學以致用。以統編版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命題為例,其以《童年的水墨畫》《剃頭大師》《肥皂泡》等文章構成,講述了形形色色獨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教師可聯系課本習作環節,以“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為命題,讓學生選擇自己生活中感興趣或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作為描述對象,運用單元學習中學到的人物描寫手法完成習作。這樣的命題形式將課本文章與學生生活中的人聯系到一起,并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人物刻畫能力等,實現語文素養的發展。
(四)命題范疇轉向學科融合
在新課標中提到了跨學科學習這一理念,在現代教育中學科教學不再是獨立的,而是強調學科之間的聯系,通過實踐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多學科素養的發展。在小學語文命題設計中,教師要堅持跨學科理念,致力于打破傳統學科教學的限制,將英語、數學、思政等其他課程內容融入命題中,不僅能夠豐富語文命題的內涵及形式,還能夠實現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協同發展。以語文命題落實跨學科學習,讓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運用多學科知識,養成跨學科視野,有助于進一步強調語文命題與學生生活的聯系,為綜合素養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五)參考答案轉向多元開放
在傳統小學語文命題中,參考答案注重標準化、統一化,根據答案不同設置不同分數,強調答案的準確性,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個性化思維的發展,并不能真實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水平及學習素養。現代教育要求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因材施教,而單一的、標準化的答案無疑是對因材施教理念的違背,因此在小學語文命題的答案設計中要主張多元開放性的答案,考慮到學生思維差異,讓學生能夠在合理范圍內發揮自己的想象,給予學生較大的自由度。隨著參考答案的開放多元發展,如何正確評價、批改題目卻成為難點。為此,需要建立對應的評改支架,代替傳統的采分點評價模式,使得答案更加多樣。以影評或讀后感的評價為例,在答題過程中應當分為兩個環節,一是表明觀點,即看過或沒看過兩種;二是在此基礎上用依據來論證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感受或想法。如看過影片的會出現值得一看或不值得一看兩種看法,需要學生通過材料加個人感受的形式來闡述論證觀點。這樣的參考答案盡可能考慮到學生思維的多樣化,讓教師能夠從不同維度去評價學生答案,批改有據可依,顯示出答案的開放性、多元化。
二、核心素養指向下小學語文命題策略
(一)鉆研新課標并梳理
教師在編寫試題的過程中,要立足新課標,對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特征及教學要求進行深入分析,明確不同學段、學期、單元等教學目標,緊緊把握住語文要素,通過學業考試來反映出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在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以及后續教材編寫中,設置了對應的單元導讀頁,指明了每個單元的教學主題及語文要素,教師要通過對教材編排體系進行分析,掌握不同年級語文教學的知識點。例如,在三年級教材中,以“讀書之法”等板塊為主,依照板塊主題進行命題,有助于打造情境命題,在命題中貫徹語文要素,推動核心素養發展。
(二)聯系前后實現對比解讀
小學階段的學習周期較長,而不同學段語文要素存在較大差異,在語文命題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分析不同學段的學習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以命題體現出不同學段的學習特征。采用循序漸進的原則,隨著學段增加命題難度逐漸上升,考查內容更加豐富、考查形式更加多樣,實現對學生素養的綜合考量。例如,“看圖說話”作為常見的語文要素,要求學生根據題干提供的圖片來描述、表達,在小學低年段主張讓學生對圖畫內容進行復述,對語言表達的要求較低。而隨著學段提升,不僅要求復述圖畫情節,還需要適當對圖畫進行擴展,以續寫等形式合理編排情節,不僅考驗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強調邏輯思維能力,符合核心素養的培育需求。
(三)創設情境強化語言運用
新課標視域下,情境在小學語文命題中具有重要價值,以情境為載體能夠實現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育。教師要積極打破傳統以考查基礎知識為主的命題模式,將趣味化的情境應用于命題中,讓學生在具體化、生活化的情境中運用語文知識來解決問題。以統編版三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中的《古詩三首》的命題為例,其通過《絕句》《惠崇春江晚景》以及《三衢道中》這幾首詩描述了不同風景,教師可以“跟著詩詞去旅行”為命題,以“云游”來為學生構建情境:在公園游玩時看到燕子飛過,鴛鴦在湖里嬉戲,這時你能夠想到哪句詩?學生通過想象情境,自然而然地能夠想到“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這一句詩。或者將教材中的圖片運用到題干中,桃花盛開時,河里幾只鴨游來游去,聯想到“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這樣的命題形式并不是單純的填寫詩句,而是通過創設的情境,讓學生將題干提供的“云游”情境與描述景色的詩詞聯系到一起,實現知識遷移,推動語言運用效果提升。
三、結語
新課標視域下,原本的小學語文命題模式及形式已經無法滿足新時期的考查需求,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考查存在片面性、單一化等問題,因此命題人需要認識到當前小學語文命題的轉變及積極革新。本文通過分析新課標視域下小學語文命題的轉變方向,提出命題策略,期望不斷提升命題質量。
參考文獻:
[1] 郭樂靜. 新課標視域下小學語文命題設計的探索與實踐[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44(29):13-17.
[2] 崔伊靜. 指向素養發展的小學語文情境化命題設計[J]. 教學與管理,2024(29):64-67.
[3] 趙海鷹. 關聯視角下以小學語文情境任務為載體的命題策略[J]. 求知導刊,2024(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