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農村初中語文教學而言,大單元教學可以全面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實踐中應努力做到:初解新課標,確定大單元教學框架;吸納新課標,重視大單元教學設計;落實新課標,推動大單元教學實踐。
關鍵詞:農村初中;語文教學;大單元教學;教學設計
研究表明,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核心素養已成為教育領域的關注焦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頒布后,農村初中語文教學應結合實際推行大單元教學模式,全面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1]。
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大單元教學強調教學的立足點是一個單元的內容,這也就意味著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要同時關注單元整體內容,而這對于農村初中學生而言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因此,教師應當在新課標視域之下對大單元教學進行精心設計與實踐,以預期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從三個方面闡述筆者的相關淺見。
在研讀新課標的基礎上,筆者以為當下農村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的框架確定,應當明確兩個基本要點:一是對單元內容形成整體認識,二是基于提綱挈領需要而確定大概念。對于前者而言,可以認定面向單元內容的整體認識是大單元教學實施的基礎,是從傳統線性教學走向單元立體教學的基礎。傳統教學是讓學生按順序逐篇解讀課文,而大單元教學則要求學生能夠同時關注單元內的所有內容,在初步形成整體認識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從而保證對單元知識的理解是立體的。對于后者而言,由于大單元教學的容量顯著增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有可能出現思維偏離的情況,因此需要大概念作為引領。
基于這兩個基本要點的理解,可以發現農村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的本質,就是基于農村初中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表現出來的基本特點,在大概念的引導之下,對單元內容進行整體建構,并在此過程中實現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有了上述認識,再來看新課標視域下農村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的設計,就可以發現整體推進大單元教學的第一步:教師需要將自己的單元教學理解,通過教學設計,轉化為學生大單元學習體驗的藍圖。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教學為例。這一單元有《藤野先生》《回憶我的母親》等4篇課文,涉及“學寫傳記”這一寫作內容,同時編者還設計了一個主題為“人無信不立”的綜合性學習。從基于大單元教學實現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角度來看,本單元的教學設計應當鎖定的大概念是“人”。在解讀課文時,若以這一核心理念為出發點,則應當對其進行深入闡釋,最直接的方法便是采用類似以下的表述方式:《藤野先生》等課文的作者分別描寫了哪些人?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具有怎樣的優秀品質?這些品質又會對當下的人產生什么樣的影響?這一系列問題旨在引導學生在閱讀單元內各篇課文時主動探究。如果學生在解讀課文過程中能夠對這些問題進行恰當回應,那么對于單篇課文的理解將更為深刻,對于整個單元的課文則能形成全面的認識。這種既深入而廣泛的學習體驗,將促使學生的思維橫向拓展與縱向深化,這正是大單元教學法的核心特征。
除此之外,大單元教學還應當將“讀”和“寫”銜接起來,這也是單元教學“大”的內涵所在。“傳記”構成了本單元教材編排的核心寫作主題,旨在引導學生依據個人的生活經歷挑選并評估,確定周遭的哪些人物值得為其撰寫“傳記”。在此過程中,大單元教學的目標不僅限于讓學生憑借想象構建虛構人物,更應立足于現實,鼓勵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深入了解一個人物,進而為其編寫傳記。這樣的教學設計能夠有效地將后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融入其中,從而提升大單元教學的整體性和連貫性。
這樣,本單元的教學設計框架也就清晰了:圍繞“人”這一大概念,通過問題驅動學生對單元內課文開展整體解讀,從而對單篇課文形成縱向理解,對單元內課文形成橫向理解;同時也可以促進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關聯,讓學生在單元課文解讀的基礎上通過文字輸出形成以讀促寫、以寫哺讀的效應。
在實施大單元教學法的具體過程中,教師必須兼顧農村初中生的特性,并且重視學生的閱讀技巧、概括能力、寫作動力與能力等關鍵要素。這不僅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也是確保大單元教學法能夠有效實施的關鍵。基于前述分析,該大單元教學法的實踐應當緊密圍繞這兩個核心點進行。
其一,在大概念指導下通過問題驅動的方式,引導學生對單元課文進行橫向與縱向解讀。
在本環節中,學生得以透過魯迅先生深情的回憶,了解到藤野先生之所以在作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源于其在學業上的嚴格要求以及對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懷。作者的全部情感凝聚于“最使我感激”這一表述之中;通過朱德將軍那句質樸的“我愛我母親,特別是她勤勞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遠回憶的”,能夠感受到一位平凡而偉大的母親形象。通過對單元課文的橫向解讀,學生進一步發現,對“人”的回憶或懷念,實際上是跨越時空、貫穿東西方的普遍情感表達方式。這也為學生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可以怎樣描繪心中至關重要的人呢?
其二,基于課文解讀開展讀寫融合。
在學生對單元課文深度解讀過程中,容易催生出“寫”的動機。教師應及時將學生寫的動機轉化為寫的行為,引導學生到生活當中尋找“傳記”的對象。農村初中學生擁有其獨特的生活體驗,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為學生提供了信息輸出的渠道,進而能夠更有效地彰顯大單元教學的價值。
總體而言,新課標視域下語文大單元教學強調整體統籌,重視知識之間的聯系與運用,能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提升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基于農村初中實際,設計與實踐大單元教學,可以讓核心素養發展的目標更好地得到落實,而學生與教師也可以在這樣的教學中獲得更好的體驗與成就!
參考文獻:
[1]趙志霞.指向核心素養的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策略[J].語文世界(中旬刊),2024(08):42-43.
[2]武亞娟.聚焦大單元教學提升學生思維能力[J].陜西教育(教學版),2024(Z2):84-86.
作者簡介:陜西省寶雞市隴縣天成鎮九年制學校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