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多元化評價從多維度、多層次出發,結合過程性評價、能力評價和成果評價等多種形式,既考查學生的學術素養,又兼顧其在實踐中的職業能力和創新思維培養。當前,專業學位碩士教育中存在評價方式單一、評價標準欠缺等問題,必須對其進行革新,探索適應新時代需求的多元化評價模式。文章基于多元化評價的理論基礎,提出構建四維一體評價標準、實施過程性評價和規范硬科技成果認定流程等實施措施,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突破傳統評價體系的局限性,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
關鍵詞 多元化;評價;碩士教育;產教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3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5.08.007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Education
Based on Diversified Evaluation
LIU Zizhen, WANG Shuang, JING Li
(Gu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idia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700)
Abstract Diversified evaluation, which integrates multi-dimensional and multi-level approaches including process-oriented evaluation, competency-based evaluation, and outcome-based evaluation, assesses students' academic literacy while also considering their professional capabilities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in practical settings. Aiming to address issues such as single-dimensional evaluation methods and insufficient evaluation criteria in current professional master's education, it is essential to innovate and explore diversified evaluation models that meet the needs of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diversified evalu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such as constructing four-dimensional integrated evaluation criteria, implementing process-oriented evaluation, and standardizing the certification process for hardcore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These measures further deepen industry-education collaboration,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evaluation systems,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Keywords diversification; evaluation; master's education;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多元化,不僅注重其理論學術水平的高低,還注重其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能力、跨學科合作精神以及創新思維。伴隨著產教融合的不斷深化,企業和社會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多元化評價的教育探索,不僅可以打破傳統評價體系的單一化桎梏,還能進一步深化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創新能力。因而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中,要精準打通企業需求、導師要求與學生訴求之間的堵點和淤點,積極探索政校企協同育人的多元化培養機制與知識體系,推動專業學位碩士教育從趨同化與評價單一化的困境中突圍。
1" 多元化評價的理論基礎
多元化評價是指綜合多元智能、情境學習和建構主義等多個理論,從知識、實踐和認知發展等多個維度來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1]。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強調,人類的智能并非單一的認知能力,而是由多個相對獨立的智能構成,如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和人際智能等。加德納指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智能維度上表現出各自的優勢,意味著學生的學習成效不應以傳統的學術考試作為唯一標準。多元智能理論為多元化評價提供了理論依據,主張通過多樣化的評價手段來全面衡量學生在不同智能領域的表現,從而促進個性化教育的發展。
情境學習理論認為,學習并非孤立的認知活動,而是發生在特定社會和文化背景中的實踐過程。學生可通過參與實際情境,學習如何將知識應用解決現實問題。基于這一理論,多元化評價體系強調在真實情景中實施評價,如項目學習、案例分析和實際操作等,觀察學生在特定情境中的表現,全面評估其實際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避免傳統評價方式中知識與實踐脫節的問題。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生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而非被動接受者。學習過程是一個學生通過與環境和他人互動,不斷建構和調整認知結構的過程。因此,多元化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還應評估其在認知建構過程中形成的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和獨立學習能力。建構主義理論支持多元化評價在發展性評價方面的應用,通過持續性和動態性的評價方式,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并為其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2]。
2" 當前專業學位碩士教育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2.1" 重學術成果、輕實踐產出
當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單一,依舊存在重學術成果、輕實踐產出的問題。許多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科研選題過于理論化、趨同化,缺乏與企業真實需求的深度對接,而在科研活動中也更多地追求學術成果的數量和質量,忽略創新與應用能力的提升[3]。另外,當前評價體系未能有效激發研究生的學術志趣、創新意識和批判性思維,導致其獨立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尚未被充分挖掘,科研工作難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也削弱了其在推動產業技術革新中的作用。
2.2" 評價方式單一
在專業學位碩士教育中,學生雖可在學術論文中展現其對特定領域理論問題的理解,但在實際操作中,如何將這些知識轉化為具體的技術應用,如何解決現實中的復雜問題,這些關鍵能力卻很難通過論文答辯進行評估。學生在完成項目或實習中的表現、跨學科合作中的協同能力,甚至在真實工作環境中的創新貢獻,未能在現有的評價體系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單一化的評價方式直接影響了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展現,也與當前專業學位碩士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相背離。
2.3" 科技成果認定受質疑
目前,針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多元化評價標準還存在一定質疑,尤其在“硬科技”成果的認定問題上,對于導師、評審專家和學生來說,“硬科技”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概念,如何界定硬科技成果的含金量,如何確定其在理論和實踐中帶來的實際效益,仍存在一定爭議。在實踐中,硬科技成果的認定標準和方式是否科學、合理,是否能夠與傳統的學術論文、專利、競賽成果相提并論,甚至具備更高的含金量,這些問題都直接影響著對硬科技成果的評價,也影響了學生對科研方向的選擇,以及產教融合中科研成果的實際轉化與應用。
3" 基于多元化評價的專業學位碩士教育實踐策略
3.1" 結合“雙導師項目制”培養模式,構建四維一體評價標準
基于多元化評價理論,要整合校內外導師資源,構建“學術水平+綜合素質+專業實踐+工程能力”四維一體的評價標準,打破學術與實踐相分離的局面,使學生在學術研究和工程實踐中都能獲得全面指導和反饋。其一,加強對學生學術水平與綜合素質的評價。在“雙導師項目制”中,校內導師主要負責學生的學術水平提升,特別是在理論研究、論文撰寫、科研方法等方面給予詳細指導。然而,學術水平的提升并不止步于理論知識的積累,學生還需要展現其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與創新思維。綜合素質方面的評價應涵蓋學生的溝通協調能力、團隊合作精神以及領導力等,導師應在課程設置、科研指導、項目管理等多個方面進行協作,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確保其不僅在學術領域有所建樹,也能在復雜多變的職場環境中游刃有余[4]。其二,加強對學生專業實踐與工程能力的評價。企業導師是學生在工程能力提升過程中重要的引導者。通過“雙導師項目制”,學生能直接參與企業的技術研發與工程實踐,接觸到企業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等方面的實際需求,親身體驗解決技術難題的過程。企業導師可對學生在實際項目中的表現進行評估,確保學生不僅具備理論知識,還具備在真實工程場景中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
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專業學位碩士教育應致力于培養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促使學生的學術研究成果與工程實踐能力能同時得到認可,傳統單一的學術評價標準被多維度、多形式的評價所取代。另外,在評價標準制定過程中,可根據不同行業、學科和項目的需求進行調整,確保每位學生的成長路徑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與支持。四維一體的評價標準真正實現了學術與實踐并重,為高質量的專業學位教育樹立了新標桿,也為國家培養創新型、實用型的高層次人才提供了堅實保障。
3.2" 注重過程性評價,推動企業導師深度參與質量評價
在基于多元化評價的專業學位碩士教育中,注重過程性評價是確保學生在學術和實踐過程中均能獲得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相比于傳統的結果導向型評價,過程性評價不僅強調學生在整個學習和科研過程中的參與與表現,還能動態反映其學術水平和實踐能力的逐步提升,該評價方式更符合產教融合的教學需求,能精準捕捉學生在知識應用、問題解決、團隊合作等方面的成長軌跡,使其在整個教育過程中不斷自我反思、自我提升,從而實現學術研究與實踐應用的有機結合[5]。
此外,要加強企業導師的深度參與,幫助學生在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之間架起橋梁。企業導師作為學生與行業接軌的重要引路人,要為學生提供技術性、實操性極強的指導,涵蓋課程設計、專業實踐、項目研究等多個方面,其在課程建設、實踐考核、論文開題、中期檢查等環節的深入參與,能確保學生的學習內容與行業需求緊密結合,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質量評價環節,院校可邀請企業共同參與,并從企業導師中遴選副高及以上職稱,且具有五年以上工作經驗的專家組成硬科技成果評定專家庫,確保學位成果不僅具備學術價值,還具備行業應用價值[6]。尤其在涉及硬科技成果時,企業專家能依據行業標準和技術規范,對成果的可觀測性、可測試性、可應用性等進行嚴格審查,使成果具備真實的產業應用價值,提升學生科研成果的質量。在校內導師與企業導師的共同協作下,找到學術與實踐之間的平衡點,發揮其育人合力。校內導師側重對學術理論、科研方法的指導,而企業導師側重對技術應用、實踐項目的把控,二者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相輔相成,形成多層次、多維度的培養體系。在這一體系中,企業導師不僅是學生成長的技術支持,還是評價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促使學生的學術成果與實踐能力均衡發展。
3.3" 規范硬科技成果認定流程,保障多元學位評價體系穩定運行
隨著產教融合的深入,硬科技成果作為學位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建立一套科學、嚴謹且可操作的成果認定流程,對成果的技術創新性進行嚴格審查,還需通過多維度的評估,全面考量其在實際應用中的可行性與貢獻價值。因而,硬科技成果的認定需要依托標準化流程,通過系統化的審查和評估確保成果的技術性與實用性。例如,學校為此制定了《硬科技成果認定辦法》和《硬科技成果認定評閱書》,明確了認定的標準和流程,確保評審過程的科學性和公平性。其中,硬科技成果的認定報告要求兩位校外同行專家對系統的關鍵技術指標進行測試,并出具證明,為成果的客觀性提供了有力支撐;評審過程引入第三方平臺,以盲審形式將認定報告送出,確保評估的獨立性與公正性;評審團隊由不少于三位具有高級職稱的企業專家組成,通過對成果進行單獨評分,進一步確保成果在實際應用中的可操作性。隨著學術成果形式的多樣化,特別是硬科技成果的引入,許多師生對硬科技成果的認定標準、評價方式等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困惑和質疑。建立規范化流程,可以為這些疑慮提供明確的解釋和操作指南,讓師生能清晰了解硬科技成果的認定標準與程序。同時,硬科技成果的認定過程嚴格遵循“可觀測、可測試、可驗證”的原則,并采用多重評估手段確保其科學性與實際應用價值,增強評價體系的公信力,為多元化的學位成果評價提供堅實保障。此外,硬科技成果的規范化認定流程能為學校、企業和學生提供統一的評價標準,避免因標準不一或認定流程不規范而導致的爭議或誤解,促使多元化評價體系能在長期發展中保持穩定和高效運行。
4" 結語
多元化評價在專業學位碩士教育中的實踐與探索,是回應社會發展與產業需求的必然選擇,它不僅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也為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開辟了新路徑。通過加強校企合作、完善評價體系、規范硬科技成果認定流程,專業學位碩士教育能更好地實現與產業需求的深度對接,培養出具有實踐創新能力和技術應用水平的高端人才。
基金項目: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24年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專項計劃“多元化的產教融合專業學位碩士培養質量評價標準改革實踐與探索”。
參考文獻
[1] 馬慧.產教融合助力高職院校科研創新能力建設探析[J].西部素質教育,2024,10(17):189-193.
[2] 閻峻.碩士學位論文抽檢評價指標優化研究[J].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24,13(4):33-37.
[3] 彭瑤,易奇.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模式下職業院校焊接專業建設研究[J].職業,2024(16):62-65.
[4] 劉梅月,諸葛福民.碩士研究生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高教學刊,2024,10(26):94-97,101.
[5] 戴一飛,邢博特,師格.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視域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初探[J].中國考試,2024(8):22-31.
[6] 呂生華,李金寶,劉雷鵬,等.新時代碩士研究生課堂教學及評價方法研究[J].科教導刊,2024(2):16-19.